《濟陽綱目》~ 卷一·中 (4)
卷一·中 (4)
1. 治風中臟方
(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二便閉澀,為在裡,治用攻下之劑)
三化湯,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若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此導之。
厚朴(去皮,薑汁炒),大黃,枳實(麩炒),羌活(各三錢)
上㕮咀,水一鍾半煎至一鍾,食前服,以微利為度。
蔭按:潔古言:中臟者,大小便秘結。東垣云:內有便溺之阻隔。蓋大小便秘結,不中臟者亦有之,有中臟而大小便不秘結者,二者當詳辨而治。
白話文:
當內臟功能失調時,容易導致九竅不通,表現為嘴唇遲緩、失聲、耳聾、鼻塞、視力模糊、大小便排泄困難。這屬於內在病變,需要使用攻下類藥物來治療。
三化湯可以用於治療中風,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六經外感症狀,則需要先服用加減續命湯,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如果患者存在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可以用三化湯來幫助通便。
處方為:厚朴(去皮,薑汁炒)、大黃、枳實(麩炒)、羌活(各三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一鍾半水煎煮至一鍾,飯前服用,以微利為度。
古人指出,內臟功能失調會導致大小便不通。但也並非所有大小便不通暢都是由內臟功能失調引起的。因此,需要仔細辨別患者的情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牛黃通膈湯,初覺中風一二日,實則急宜下之。
牛黃(研,三錢),朴硝(研,三錢),大黃,甘草(炙,各一兩)
上四味,除研藥為末,每服一兩,水二盞(除牛黃朴硝外)煎至一盞,去渣,入牛黃、朴硝一半調服,以利為度。須動三兩行,未利再服,量虛實加減。
麻仁丸,治腸胃熱燥,大便秘結。
大黃(蒸焙,一斤),厚朴(去皮,薑汁炒),枳實(麩炒),芍藥(各半斤),麻仁(別研,五兩),杏仁(去皮尖,炒,五兩半)
白話文:
此方適用於中風初期一二日,症狀屬於實證,需要急於瀉下者。
藥物組成
- 牛黃(研磨成粉,三錢)
- 朴硝(研磨成粉,三錢)
- 大黃(一兩)
- 甘草(炙,一兩)
用法用量
將上述藥物除了牛黃和朴硝以外,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兩,用水二盞(約四百毫升,除牛黃朴硝以外)煎煮至一盞,去渣,加入研磨好的牛黃、朴硝一半,調勻服用,以通便為度。
注意事項
服用後需排便三兩次,若未排便則可再次服用。根據患者體虛實情況,可適量加減藥量。
此方用於治療腸胃熱燥,大便祕結。
藥物組成
- 大黃(蒸焙,一斤)
- 厚朴(去皮,薑汁炒,半斤)
- 枳實(麩炒,半斤)
- 芍藥(半斤)
- 麻仁(單獨研磨成粉,五兩)
- 杏仁(去皮尖,炒,五兩半)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用溫水下,大便通利則止。
潤腸丸,治證同前,老人宜服。
麻子仁(另研),大黃(酒煨,各一兩半),桃仁泥(另研),當歸尾,枳實(麩炒),白芍藥,升麻(各半兩),人參,生甘草,陳皮(各三錢),木香,檳榔(各二錢)
白話文:
將藥材末混合,用蜂蜜調和,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二十丸,睡前用溫水送服,大便通暢即可停止服用。此方名為潤腸丸,適合老年人服用,功效與前述相同。藥材包括:麻子仁、大黃(酒煨)、桃仁泥、當歸尾、枳實(麩炒)、白芍、升麻、人參、生甘草、陳皮、木香、檳榔。
上除麻仁、桃仁另研,余俱為末,卻入二仁泥,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下。
祛風至寶丹,治風邪中臟,痰涎昏冒,及治諸風熱。
防風,芍藥(各一兩半),石膏,黃芩,桔梗,天麻,熟地黃,人參,羌活,獨活(各一兩),川芎,當歸(各二兩半),滑石(三兩),甘草(二兩),白朮(一兩三錢),連翹,荊芥穗,薄荷,麻黃(去根不去節),芒硝,黃連,大黃,黃柏,細辛,全蠍(各五錢),梔子(六錢)
白話文:
將麻仁和桃仁另外研磨成粉,其他藥材都磨成粉末,再把麻仁和桃仁的粉末加入,用蜂蜜煉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八十丸,溫水在飯前服用。此方名為祛風至寶丹,可以治療風邪入侵臟腑,痰涎昏蒙,以及各種風熱病症。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
前四方專攻裡邪,此方乃發表攻裡兼施也。
蔭按:中腑雖宜汗,然汗多則亡陽。中臟雖宜下,然下多則亡陰。要在以意消息,不可過度。若中腑兼中臟者,藥必兼用,先表之而後通之。若欲表裡兼攻,則用防風通聖散。是在詳病證淺深而酌用之,慎勿差誤也。
白話文:
將藥材煉成蜜丸,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用茶或酒送服,臨睡前服用。
之前幾種方劑專門針對內邪,而這個方劑則是發表解表、攻克內邪兼而有之。
註解:雖然中焦腑臟宜於發汗,但汗出過多則會損傷陽氣。同樣的,雖然中焦臟腑宜於通便,但通便過度則會損傷陰氣。用藥時需靈活掌握,不可過度。若中焦腑臟和中焦臟腑皆有病症,則需兼顧兩種治療方法,先解表再通便。若想同時解表攻裡,則應使用防風通聖散。總之,應根據病症的輕重程度選擇藥方,不可草率用藥,以免造成錯誤。
2. 治風中經絡方
大秦艽湯,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但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脈自榮,此方主之。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芷,生地黃,熟地,白茯苓,白朮(各一兩),細辛(五錢)
白話文:
大秦艽湯方解
適用症狀:
治療中風,但沒有六經病症的表現,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患者只是因為血虛,無法滋養筋脈,導致手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說不出話。
治療原則:
由於血虛導致筋脈失養,因此需要以養血的藥物來促進血脈流通,使筋脈得到滋養。
藥方組成:
- 秦艽、石膏(各二兩)
- 甘草
- 川芎
- 當歸
- 芍藥
- 羌活
- 獨活
- 防風
- 黃芩
- 白芷
- 生地黃
- 熟地
- 白茯苓
- 白朮(各一兩)
- 細辛(五錢)
藥物功效:
- 秦艽、石膏:清熱解表,除風濕,並能涼血止痛。
- 甘草:調和藥性,補脾益氣。
- 川芎: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 當歸:補血活血,養血滋陰。
- 芍藥:養血柔肝,緩解疼痛。
- 羌活、獨活、防風:祛風濕,止痛。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白芷:祛風解表,通竅止痛。
- 生地黃、熟地:滋陰補血,涼血生津。
- 白茯苓、白朮:健脾利濕,益氣補中。
- 細辛:溫經散寒,通鼻竅。
藥方作用:
此方以秦艽、石膏清熱解表,除風濕,並能涼血止痛;以當歸、熟地、生地黃等滋陰補血;以川芎、芍藥活血行氣;以羌活、獨活、防風祛風濕,止痛;以白芷、細辛通竅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表、養血活血、祛風濕、通竅止痛之效,達到治療中風後血虛導致手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說不出話的目的。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溫服無時。天陰雨,加生薑七片;春夏,加知母一錢;如心下痞,加枳實一錢;痰盛,加竹瀝、薑汁;語言不出,加石菖蒲一錢。
吳氏曰:中風虛邪也,流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血之劑兼而治之。用秦艽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風,石膏所以去胃中總司之火,羌活去太陽百節之風疼,防風為諸藥中之軍卒,三陽數變之風邪,責之細辛,三陰內淫之風濕,責之苓、術。去厥陰經之風,則有川芎,去陽明經之風,則有白芷。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中風的藥方,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溫熱服用,時間不限。根據不同情況,需要加入不同的藥材:天氣陰雨時加生薑,春夏季節加知母,心下痞悶加枳實,痰多加竹瀝和薑汁,言語不清加石菖蒲。
吳氏認為,中風是由於虛邪入侵,流竄不去,導致病情表現為實證,所以需要使用驅風養血的藥物來治療。方中秦艽是主要藥物,負責驅除全身的風邪;石膏清熱,羌活祛除風寒疼痛,防風輔助驅邪,細辛、茯苓、蒼朮驅除三陰經的風邪,川芎祛除厥陰經的風邪,白芷祛除陽明經的風邪。
注意
此文僅供參考,中醫藥治療需要專業醫師診斷,切勿自行用藥。
風熱干乎氣,清以黃芩。風熱干乎血,涼以生地。獨活療風濕在足少陰,甘草緩風邪上逆於肺。乃當歸、芍藥、熟地者,所以養血於疏風之後,一以濟風藥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虞氏曰:此方用芎、歸、芍藥、生地黃以補血養筋,甚得體。既曰外無六經之形證,但當少用羌活、秦艽,引用以利關節。其防風、獨活、細辛、白芷、石膏等藥,恐太燥而耗血,雖用此祛風,止可六分之一,尤宜加竹瀝、薑汁同劑最好。總之,蔭以臆度之,必的系風邪卒中,有外感而無內傷者,斯可用之,否則不可輕用也。
白話文:
如果風熱之邪侵犯了人體的氣機,可以用黃芩來清熱;如果風熱之邪侵犯了人體的血脈,可以用生地來涼血。獨活可以治療風濕病,特別是侵犯足少陰經的風濕;甘草可以緩解風邪上逆侵犯肺部的症狀。而當歸、芍藥、熟地,這些藥物則是在驅散風邪之後,用來滋養血液的。一方面可以緩解風藥的燥性,另一方面可以讓手足得到血液的滋養,使手能夠握拳,腳能夠行走。
虞氏說:這個方子用川芎、當歸、芍藥、生地黃來補血養筋,非常合適。由於這個方子是針對沒有六經病症的外感風邪,所以應該少用羌活、秦艽,只用少量來幫助舒利關節。而防風、獨活、細辛、白芷、石膏等藥物,可能太過燥烈,容易耗損血液,即使使用這些藥物來驅散風邪,劑量也不要超過六分之一,最好還應該加入竹瀝、薑汁來緩解燥性。總而言之,這個方子適用於突然遭受風邪侵襲,有外感但沒有內傷的人,否則不可輕易使用。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達者詳之。
羌活愈風湯,治肝腎虛,筋骨弱,語言艱澀,精神昏憒,風濕內弱,風熱體重,或瘦而一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大抵心勞則百病生,靜則萬病息。此藥能安心養神,調理陰陽,使無偏勝。《保命集》云: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中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服之。如覺風動,服此不致倒僕。
羌活,甘草(炙),防風(去蘆),黃耆(去蘆),人參(去蘆),蔓荊子,川芎,細辛(去蘆),枳殼(去穰,麩炒),地骨皮,麻黃(去根),知母,獨活,白芷,薄荷,杜仲(炒,斷絲),秦艽(去蘆),柴胡(去苗),半夏(湯洗,薑製),厚朴(薑製),防己,熟地黃,前胡,當歸(去蘆),枸杞子,甘菊花(以上各二兩),黃芩,白茯苓(各三兩),芍藥,石膏,蒼朮,生地黃(以上各四兩),官桂(一兩)
白話文:
古書上說,邪氣之所以能入侵人體,是因為人體氣血虛弱。懂得醫理的人應該仔細研究這一點。《羌活愈風湯》專治肝腎虛弱、筋骨無力、言語不清、精神萎靡、風濕內侵、風熱體重、或瘦弱而四肢癱瘓、或肥胖而半身不遂等症狀。總之,勞心就會百病叢生,安靜則萬病消除。這味藥能安神養心,調理陰陽,使體內陰陽平衡。《保命集》記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就應該服用此藥,以暢通經脈,長期服用就能驅散體內風邪,即使有微弱的邪氣,也只要服用此藥加減調整劑量即可。如果感覺到風邪發作,服用此藥就不會倒下。
羌活、甘草(炙)、防風(去蘆)、黃耆(去蘆)、人參(去蘆)、蔓荊子、川芎、細辛(去蘆)、枳殼(去籽,麩炒)、地骨皮、麻黃(去根)、知母、獨活、白芷、薄荷、杜仲(炒,去絲)、秦艽(去蘆)、柴胡(去苗)、半夏(湯洗,薑製)、厚朴(薑製)、防己、熟地黃、前胡、當歸(去蘆)、枸杞子、甘菊花(以上各二兩),黃芩、白茯苓(各三兩),芍藥、石膏、蒼朮、生地黃(以上各四兩),官桂(一兩)。
上三十三味,重七十五兩,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溫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再煎渣服,俱要食遠服。空心嚥下二丹丸,謂之重劑;臨臥嚥下四白丹,謂之輕劑。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每服加生薑五七片,空心煎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住。
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每服加生薑五七片,臨臥煎服,得利為度。
此藥常服之,不可失於四時之輔。如望春大寒之後,加半夏、柴胡、人參各二兩,木通四兩,此迎而奪少陽之氣也。如望夏穀雨之後,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此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如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此勝脾土之濕也。如初秋大暑之後,加厚朴二兩,藿香、桂各一兩,此迎而奪太陰之氣也。
白話文:
這方子包含三十三味藥材,重七十五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溫熱服用。如果遇到陰天,就加三片生薑一起煎煮,空腹服用一次,睡前再煎煮藥渣服用,都要飯後服用。空腹吞服二丹丸,稱為重劑;睡前吞服四白丹,稱為輕劑。這樣做可以動則安神,靜則清肺。
如果出現輕微盜汗,就用愈風湯三兩,加上麻黃一兩,分為四服,每服加五到七片生薑,空腹煎煮服用,用粥送服,出微汗即止。
如果出現十天腹瀉,就用愈風湯三兩,加上大黃一兩,也分為四服,每服加五到七片生薑,睡前煎煮服用,瀉利為度。
這藥方要常服,不可忽略四季的輔助。例如,立春大寒之後,要加半夏、柴胡、人參各二兩,木通四兩,這是迎合奪取少陽之氣。例如,立夏穀雨之後,要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這是迎合奪取陽明之氣。例如,季夏之月,要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這是克制脾土的濕氣。例如,初秋大暑之後,要加厚朴二兩,藿香、桂各一兩,這是迎合奪取太陰之氣。
如望冬霜降之後,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此勝少陰之氣也。如得春氣候減冬所加藥,四時加減類此。雖立此四時加減,更宜臨病之際,審證之虛實,土地之所宜,邪氣之多少。此藥具七情六慾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於榮衛。如風秘服之,則永不燥結;久瀉服之,能自調適。
初覺風氣,便服此藥,及《局方》中天麻丸各一料,相為表裡,乃治未病之聖藥也。若已病者,更宜常服,無問男女小兒,風癇急慢,急慢驚風,皆可服之。如解利四時傷寒,隨四時加減服。
蔭按:此方品味太多,不免混雜而無專主之功,用者當量病加減。
白話文:
冬天霜降後,可以加入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這樣可以抵禦少陰之氣。春天氣候轉暖後,就要減少冬天的藥量,其他季節也以此類推。雖然有四季加減的原則,但更重要的是根據病人實際病情,辨別虛實,考慮地域環境,判斷邪氣輕重。這藥方包含七情六慾、四氣,使用時要注意五臟平衡,不可過於偏重,也不要影響到榮衛。如果因為風寒而便秘,服用此方可以長期預防便秘;如果長期腹瀉,也能調節腸胃。
剛感覺到風寒,就服用此方和天麻丸各一料,互相配合,是治療未病的良藥。如果已經生病,也應該長期服用,不論男女老少,風癇、急慢驚風,都可以服用。還可以治療四季傷寒,根據季節調整用量。
這個方子藥材太多,容易混雜,缺少專門治療某種疾病的效果,使用時要根據病情調整用量。
四白丹,清肺氣養魄。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兼能堅強骨髓。
白朮,白茯苓,人參,香附,砂仁,甘草,防風,川芎(各半兩),白芷(一兩),羌活,獨活,薄荷(各二錢半),知母,細辛(各二錢),藿香,白檀香(各一錢半),麝香(一錢,另研),龍腦(另研),牛黃(另研,各半錢),甜竹葉(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煎愈風湯送下。
白話文:
四白丹,功效與組成
四白丹,具有清肺氣、養魄的功效。中風患者常有昏迷、神智不清的症狀,這是由於氣機不暢通所致。四白丹除了清肺氣,還能堅強骨髓。
藥材組成:
- 白朮、白茯苓、人參、香附、砂仁、甘草、防風、川芎(各半兩)
- 白芷(一兩)
- 羌活、獨活、薄荷(各二錢半)
- 知母、細辛(各二錢)
- 藿香、白檀香(各一錢半)
- 麝香(一錢,另研)
- 龍腦(另研)
- 牛黃(另研,各半錢)
- 甜竹葉(二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製成丸劑,每兩藥粉製成十丸。
服用方法:
臨睡前嚼服一丸,用煎好的「愈風湯」送服。
二丹丸,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以安神,外華腠理。前方清肺,此方安神。清中清者,歸肺以助天真;清中濁者,堅強骨髓。濁中之清者,榮養於神;濁中之濁者,榮華腠理。
熟地黃,天門冬,丹參(各一兩半),茯神,麥門冬(去心),甘草(各一兩),菖蒲,遠志(去心),人參(各半兩),硃砂(二錢,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用愈風湯送下。
白話文:
二丹丸
功效:
此方專治健忘,能滋養精神、安定心志,調和氣血。內可安神,外可滋潤肌膚。方中清肺之品,可清心安神;清中之清者,歸入肺經,有助於天真之氣;清中之濁者,可堅固骨髓。濁中之清者,可滋養精神;濁中之濁者,可滋潤肌膚腠理。
藥材:
熟地黃、天門冬、丹參(各一兩半)、茯神、麥門冬(去心)、甘草(各一兩)、菖蒲、遠志(去心)、人參(各半兩)、硃砂(二錢,為衣)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為細末,用煉蜜搓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
用法:
每次服用六十丸,空腹時用愈風湯送服。
天麻丸,風能動而多變,因熱勝則動,宜以靜勝躁,是養血也,宜和。是行榮衛壯筋骨也,非大藥不能治。
天麻(酒浸三宿,曬乾),牛膝(酒浸三宿,曬乾),萆薢(另為末),元參(各六兩),附子(一兩,炮),杜仲(七兩,炒,去絲),獨活(五兩),羌活(十兩,或云十五兩),當歸(十兩,全用),生地黃(六兩,一方用十六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病大者,加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下,平明服藥,日高飢則食,不飢則止。大忌壅塞,失通利。故服藥半月,稍覺壅塞,微以七宣丸疏之,使藥可為用也。
白話文:
天麻丸,風性善動且變化多端,因熱氣盛而導致風動,應以靜止來剋制躁動,這是滋養血液,應當調和。此藥能行榮衛,壯筋骨,非大藥力不足以治療。
藥方:
- 天麻(用酒浸泡三夜,曬乾) 六兩
- 牛膝(用酒浸泡三夜,曬乾) 六兩
- 萆薢(研磨成粉) 六兩
- 元參 六兩
- 附子(炮製) 一兩
- 杜仲(炒製,去絲) 七兩
- 獨活 五兩
- 羌活 十兩(或十五兩)
- 當歸(全藥材使用) 十兩
- 生地黃 六兩(有些方子用十六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般。每次服用五至七十丸,病情嚴重者,可增加至百丸。空腹或飯前用溫酒或白湯送服,清晨服用藥物,日中感到飢餓就進食,不餓就停止。
服用此藥最忌諱壅塞不通,失去藥效。因此,服藥半月後,若感覺略微壅塞,可用少量七宣丸疏通,使藥物發揮作用。
劉宗厚,曰:秦艽湯、愈風湯、天麻丸三方,東垣云調經養血安神之劑,然風而挾虛,理宜補養。仲景治風虛腳氣,用八味丸,略露端緒,而世人莫能擴充之也。《局方》骨碎補丸治肝腎風虛,換腿丸治足三陰經虛,專用疏通燥疾之藥,既失之矣。此三方較之《局方》雖優,亦所得不償所失也。何以為然,秦艽湯、愈風湯雖皆有補血之藥,而行經散風之劑居其大半,將何以養血而益筋骨也。天麻丸養血壯筋骨,庶幾近理。
白話文:
劉宗厚說:「[秦艽湯]、愈風湯、天麻丸這三方藥,東垣(李杲)說它們是調經養血安神之劑,但是風邪往往伴隨著虛弱,治療時應該著重補養。仲景(張仲景)在治療風虛腳氣時,用[八味丸],略微透露了一些治療的思路,然而世人卻不能將其擴展。而《局方》中[骨碎補丸]治療肝腎風虛,[換腿丸]治療足三陰經虛,專用疏通燥疾的藥物,就失之偏頗了。這三方藥物雖然比《局方》中的藥物略勝一籌,但也存在著得失相抵的情況。為什麼這麼說呢?秦艽湯、愈風湯雖然都含有補血的藥物,但是行經散風的藥物佔了大部分,如何能達到養血益筋骨的效果呢?天麻丸則能夠養血壯筋骨,算是比較接近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