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中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中 (3)

1. 治初中氣道閉塞方

烏藥順氣散,治一切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手足癱瘓,言語謇澀,口眼喎斜,先宜多服此藥,疏通氣道,然後隨證投以風藥。

烏藥,陳皮(去白,各二錢),麻黃(去根節),川芎,白芷,殭蠶(炒,去絲嘴),枳殼(麩炒),桔梗,甘草(炙,各一錢),乾薑(炮,五分)

白話文:

烏藥順氣散

功用: 治理一切風邪入侵四肢,造成骨節疼痛、全身麻木、手足癱瘓、言語不清、口眼歪斜等症狀。

用法: 此方宜先多服,以疏通氣道,然後根據具體症狀再服用針對風邪的藥物。

藥材:

  • 烏藥 二錢
  • 陳皮(去白) 二錢
  • 麻黃(去根節) 一錢
  • 川芎 一錢
  • 白芷 一錢
  • 殭蠶(炒,去絲嘴) 一錢
  • 枳殼(麩炒) 一錢
  • 桔梗 一錢
  • 甘草(炙) 一錢
  • 乾薑(炮) 五分

注:

  • 以上藥材的劑量單位為錢。
  • 藥材需按指示炮製後使用。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蔭按:治風先理氣,此治標之劑也。然必邪實初病之人,方可用之。若氣虛久病者,則勿與,宜以補劑兼之。

八味順氣散,凡中風,宜先服此藥,以順其氣,次用治風之藥。

人參,白朮,白茯苓,青皮(去穰),陳皮(去白),白芷,烏藥(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上腹疼痛,服用一劑藥,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飯後服用。

陰按:治療風邪要先理氣,這是一味治標的藥。但是,只有邪氣實證、初次得病的人,才能服用此藥。如果體氣虛弱、久病的人,就不要服用,應該配合補氣的藥物一起使用。

八味順氣散,凡是中風,都應該先服用此藥,以順暢氣血,然後再用治療風邪的藥物。

人參、白朮、白茯苓、青皮(去穰)、陳皮(去白)、白芷、烏藥(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㕮咀,水煎,食遠服。痰盛,加半夏一錢、生薑三片。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四君子以補氣。治痰之法,利氣為先,故用青、陳、芷、烏以順氣。氣順則痰行而無壅塞之患,此標本兼施之治也。

白話文:

藥方

  • 將上藥研磨成粉,用清水煎煮,飯後服用。
  • 如果痰多,可以加半夏一錢、生薑三片。

醫學典籍解釋

  • 經書中說:「邪氣之所以能夠入侵人體,是因為人體氣虛。」所以用四君子湯來補氣。
  • 治療痰症的方法,首先要疏通氣機,所以使用青皮、陳皮、白芷、烏藥來順氣。
  • 氣機通暢,則痰液可以順利排出,不會阻塞,這就是標本兼治的方法。

藥方

  • 將藥材磨成粉,用水煮沸後,飯後服用。
  • 如果痰多,可以加半夏和生薑一起煮。

醫學典籍解釋

  • 古籍記載,邪氣之所以會入侵人體,是因為人體本身氣虛。所以要用四君子湯來補益人體的元氣。
  • 治療痰症的方法,首先要讓氣血運行順暢,所以用青皮、陳皮、白芷、烏藥等藥材來疏通氣機。
  • 氣血流通順暢,痰液就能順利排出,不會阻塞,這就是治本和治標的方法。

2. 治風中腑方

(中腑者,多著四肢,手足拘急不仁,面顯五色,惡風寒。脈浮為在表,治用發散之劑)

小續命湯,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昏亂,頭目眩暈,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腳氣緩弱,不能動履屈伸。凡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此方加減,以發其表。

麻黃,人參,黃芩(酒炒),芍藥(酒炒),川芎,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防己(去皮),桂枝(各一錢),防風(去蘆,一錢半),附子(炮,去皮臍,五分)

白話文:

當內臟病變時,症狀常會影響四肢,出現手腳僵硬麻木、面容泛起不同顏色、怕風怕冷等現象。如果脈象浮在表面,說明病邪在表層,治療應使用發散的藥物。

小續命湯用於治療突然發作的中風,症狀包括昏迷不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顫抖、說話不清、肢體麻木、神志不清、頭昏眼花、痰多、筋脈僵硬,以及腳氣虛弱,行走不便。如果患者還有外感六經的症狀,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以發散表邪。

小續命湯的藥物包括:麻黃、人參、黃芩(酒炒)、芍藥(酒炒)、川芎、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防己(去皮)、桂枝(各一錢)、防風(去蘆,一錢半)、附子(炮,去皮臍,五分)。

上㕮咀,加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食前熱服。

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形證,加減用藥,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內經》云: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知暴中風邪,宜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太陽經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主之,依本方加麻黃、杏仁、防風各一倍。太陽經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依本方加桂枝、芍藥、杏仁各一倍。

陽明經中風,身熱無汗,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依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一錢,或云去附子。陽明經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葛根續命主之,依本方加葛根二錢,桂枝、黃芩各加一倍。太陰經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依本方加附子一倍,乾薑一錢。少陰經中風,有汗無熱,桂附續命主之,依本方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一倍。

白話文:

上嘴唇潰瘍,可以加五片生薑、一枚紅棗,水煎後,飯前趁熱服用。

中風的症狀複雜,如果不能確定是哪條經脈受影響,即使用藥治療,也無法完全清除病邪。《內經》中說:經絡暢通則身體清爽,經絡阻塞則身體發熱悶痛。知道是突然受寒風侵襲引起的,應該先用加減續命湯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太陽經中風,沒有汗、怕冷,用麻黃續命湯治療,根據本方加麻黃、杏仁、防風各一倍。太陽經中風,有汗、怕風,用桂枝續命湯治療,根據本方加桂枝、芍藥、杏仁各一倍。

陽明經中風,身體發熱沒有汗、不畏寒,用白虎續命湯治療,根據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一錢,或去掉附子。陽明經中風,身體發熱有汗、不怕風,用葛根續命湯治療,根據本方加葛根二錢,桂枝、黃芩各加一倍。太陰經中風,沒有汗、身體冰冷,用附子續命湯治療,根據本方加附子一倍,乾薑一錢。少陰經中風,有汗不發熱,用桂附續命湯治療,根據本方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一倍。

六經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依本方加羌活、連翹各一錢。

大法: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熱者,去附子加白附子;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苡仁、當歸,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加芍藥、竹瀝;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語言謇澀,手足顫掉,加石菖蒲,竹瀝;口渴,加麥門冬、葛根、天花粉;身痛發搐,加羌活;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多怒,加羚羊角;恍惚錯亂,加茯神,遠志;痰多,加南星;自汗,去麻黃;舌燥加石膏,去桂、附;或歌,或笑,或哭,語言無所不妄,加白朮,倍麻黃、人參、桂枝;肥人多濕,加烏、附行經,用童便浸煮,以殺其毒。

白話文:

六經病症混淆不清,屬於少陽、厥陰經病證,患者可能出現肢節攣縮疼痛或麻木不仁的症狀。應該使用羌活、連翹來續命,並根據病情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羌活、連翹各一錢。

治療方法:春夏季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肉桂、附子、芍藥。如果患者體質偏熱,則去除附子,加入白附子。如果患者筋脈緊繃,說話遲緩,脈象弦細,則將人參加倍,加入薏苡仁、當歸,同時去除黃芩、芍藥,避免寒性藥物影響脾胃。如果患者煩躁不安、大便不暢,則去除肉桂、附子,將芍藥、竹瀝加倍。如果病程較長,大便不通,胸悶不舒,則加入枳殼、大黃。如果患者語言謇澀,手足顫抖,則加入石菖蒲、竹瀝。如果患者口渴,則加入麥門冬、葛根、天花粉。如果患者身體疼痛抽搐,則加入羌活。如果患者煩渴多驚,則加入犀角、羚羊角。如果患者容易發怒,則加入羚羊角。如果患者神志恍惚、思維混亂,則加入茯神、遠志。如果患者痰多,則加入南星。如果患者自汗,則去除麻黃。如果患者舌頭乾燥,則加入石膏,去除肉桂、附子。如果患者無緣無故地唱歌、大笑或哭泣,語言胡言亂語,則加入白朮,將麻黃、人參、桂枝加倍。如果患者肥胖多濕,則加入烏頭、附子,用童便浸泡煮藥,以去除藥物毒性。

附云岐子加減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遠志;心煩多驚者,加犀角屑半錢;骨節間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骨節冷痛,倍用桂枝、附子;躁悶小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臟寒下痢者,去防己、黃芩,倍附子、白朮(熱痢不可用附子);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錢;身疼痛,加秦艽一錢;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錢;失音,加杏仁一錢;如或歌笑語無所不及者,用麻黃三錢,人參、桂枝、白朮各二錢,無附子、防風、生薑,有當歸一錢;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朮;春加麻黃一錢,夏加黃芩七分,秋加當歸四錢,冬加附子五分。

白話文:

附雲岐子加減法:

精神恍惚,要加茯苓、遠志。

心煩多驚,要加犀角屑半錢。

骨節間煩痛有熱,要除去附子,芍藥加倍。

骨節冷痛,桂枝、附子加倍使用。

躁悶小便澀,要除去附子,芍藥加倍,加入竹瀝一合煎煮。

臟寒下痢,要除去防己、黃芩,附子、白朮加倍(熱痢不可用附子)。

腳弱,要加牛膝、石斛各一錢。

身疼痛,要加秦艽一錢。

腰痛,要加桃仁、杜仲各半錢。

失音,要加杏仁一錢。

如果言行舉止無所不至(指言談舉止放縱無度),用麻黃三錢,人參、桂枝、白朮各二錢,沒有附子、防風、生薑,有當歸一錢。

自汗,要除去麻黃、杏仁,加白朮。

春季加麻黃一錢,夏季加黃芩七分,秋季加當歸四錢,冬季加附子五分。

金匱續命湯,治中風痱,身不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當歸,人參,乾薑,石膏(碎,綿裹),甘草(炙,各二兩),川芎(一兩),杏仁(去皮尖,十四枚)

上㕮咀,水煎服。

疏風湯,治表中風邪,半身不遂,麻木,語言微澀,季春初夏宜服。

麻黃(去節,二兩),杏仁(炒,去皮尖),益智仁(各一兩),炙甘草,升麻(各五錢)

白話文:

治療中風導致的肢體癱瘓,身體無法收縮,無法言語,神志不清,不知道疼痛,四肢緊縮,無法翻身。

藥方

  • 麻黃(去節,三兩)
  • 桂枝(去皮)
  • 當歸
  • 人參
  • 乾薑
  • 石膏(碎,綿裹)
  • 甘草(炙,各二兩)
  • 川芎(一兩)
  • 杏仁(去皮尖,十四枚)

用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清水煎煮服用。

治療外感風邪引起的半身不遂、麻木、說話不清,適合在春季末夏季初服用。

藥方

  • 麻黃(去節,二兩)
  • 杏仁(炒,去皮尖)
  • 益智仁(各一兩)
  • 炙甘草
  • 升麻(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小碗煎至六分,趁溫服,腳蹬熱水葫蘆,候大汗出,去葫蘆,冬月忌服。

疏風湯,治表中風邪。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去蘆,各一錢半),川芎,細辛(去土葉),杏仁(去皮尖,炒,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熱服取汗。

排風湯,治風虛冷濕,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五臟風發等證。

當歸(酒浸),白朮,川芎,白芍藥,肉桂,防風,白鮮皮,杏仁,甘草(各二兩),麻黃(去節),茯苓(各三兩),獨活(三兩)

白話文:

上藥咀嚼,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小碗水煎煮至六分,趁溫熱服用,然後用熱水泡腳,待出大汗後,去除藥渣,冬月禁止服用。

疏風湯用來治療外感風寒。

麻黃(去掉節)、羌活、防風(去掉蘆頭,各一錢半)、川芎、細辛(去土葉)、杏仁(去皮尖,炒過,各一錢)、甘草(五分)

將藥材切碎,加入生薑三片,水煎煮,飯前趁熱服用,以促使發汗。

排風湯用來治療風虛冷濕,邪氣入侵臟腑,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精神錯亂,以及五臟風邪引起的症狀。

當歸(用酒浸泡)、白朮、川芎、白芍、肉桂、防風、白鮮皮、杏仁、甘草(各二兩)、麻黃(去掉節)、茯苓(各三兩)、獨活(三兩)。

上粗末,每服三錢,姜四片,水煎服。

蔭按:丹溪曰:此云治邪氣入臟,而又曰風發,又似有內出之意。夫病既在五臟,道遠而所感深,用麻黃以發其表,能不犯誅伐無過之戒乎。查劉宗厚曰:此與小續命湯相類,而無所發明,因世俗用之,故收入。

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急拘,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食,兼半身不遂,失音不語。

麻黃(五錢),獨活(四錢),黃芩(三錢),黃耆,細辛(各二錢)

上銼,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錢;腹痛,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一錢,悸,加牡蠣三錢;渴,加瓜蔞根三錢;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加薑四片,水煎服用。

丹溪認為,此方治邪氣入侵臟腑,同時也治風發,似乎有內邪外出的意思。疾病已經侵犯到五臟,路途遙遠,感受深重,用麻黃來發散表邪,難道不違背“不犯誅伐無過”的原則嗎?

劉宗厚說:此方與小續命湯類似,但沒有明確的發明用途,因為世俗常用此方,所以收錄在這裡。

三黃湯可以治療中風引起的四肢拘急、全身關節疼痛、發熱心煩、惡寒、整天不思飲食,以及半身不遂、失語等症狀。

將麻黃五錢、獨活四錢、黃芩三錢、黃耆二錢、細辛二錢,切碎,用六升水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服用。第一次服用微微出汗,第二次服用大量出汗。心熱,加生大黃二錢;腹痛,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一錢;心悸,加牡蠣三錢;口渴,加瓜蔞根三錢;如果先有寒症,加附子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