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13)
卷一·上 (13)
1. 論內因似中風
盧砥鏡,曰:經云:神傷于思慮則內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皮槁,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難以俯仰也。何侍郎有女適夫,夫早世,女患十指拳攣,掌垂莫舉,膚體瘡瘍慄慄然,湯劑雜進,飲食頓減,幾於半載。適與診之,則非風也。正乃憂愁悲哀所致耳,病屬內因。於是料內因藥,仍以鹿角膠輩,多用麝香,熬膏貼痿垂處,漸得掌能舉,指能伸,病漸近安。
白話文:
盧砥鏡說,古經典提到:若心神因過度思考而受損,會導致精神衰弱;若意志因憂鬱悲傷而受傷,會使四肢無力;若魂魄因過度悲傷而受創,會導致肌肉收縮;若元氣因極度歡樂而受損,會使皮膚枯槁;若意志因極度憤怒而受傷,會使腰背難以彎曲。
有個侍郎何某的女兒嫁人後,丈夫不幸早逝,女兒因此患上了手指蜷縮無法伸直,手掌下垂無法抬起,全身長滿瘡痍,皮膚呈現一片慘狀,各種湯藥都嘗試過,但食慾大減,病情持續了半年之久。
我為她診斷後,發現這並不是中風,而是由過度的憂鬱和悲傷所導致,這種疾病是由內在因素引起的。因此,我開了一些針對內在因素的藥物,並使用了大量的鹿角膠等藥材,再加上麝香,熬製成膏藥,貼在她手部萎縮的地方。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她的手掌終於可以抬起,手指也能伸展,病情逐漸好轉,趨向穩定。
2. 論濕病似中風
元戎,云:酒濕之為病,亦能作痹證,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渾似中風,舌強不正,當瀉濕毒,不可作風病治之而汗也。《衍義》論甚當,《易簡》所言與此相同。
白話文:
元戎先生說,由過量飲酒和濕氣引發的疾病,也能產生類似風濕的症狀,如口眼歪斜、半身不能活動,看起來非常像中風,甚至會有舌頭僵硬、語言不清的現象。對於這種情況,應該要排除體內的濕毒,而不是誤以為是風病,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衍義》一書中的討論非常恰當,《易簡》書中所述的情況與此一致。
3. 論中氣似風
許學土,云: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於方書,然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此病,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便作中風用藥,多致殺人。惟宜蘇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後隨寒熱虛實而調之,無不愈者。經云: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己。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審如是,則不服藥自可。
劉宗厚,曰:按氣中之說,即七情內火之動氣厥逆,由其本虛故也,用蘇合香丸通行經絡,其決裂之性如摧枯拉朽,恐氣血虛者非所宜也。後云不治自復之意,蓋警用藥之失,實勝誤於庸醫之手也。
準繩,云:中氣因七情內傷,氣逆為病,痰涎昏塞,牙關緊急。七情皆能為中,因怒而中者尤多,大略與中風相似。風與氣亦自難辨,風中身溫,氣中身冷;風中多痰涎,氣中無痰涎;風中脈浮,應人迎;氣中脈沉,應氣口。以氣藥治風則可,以風藥治氣則不可。才覺中氣,急以蘇合香丸灌之,候醒,繼以八味順氣散加香附三五錢,或木香調氣散。尚有餘痰,未盡平復,宜多進四七湯及星香散。若其人本虛,痰氣上逆,關格不通,上下升降,或大便虛秘,宜用三和丹。
白話文:
【討論中氣類似風症】
許學士說:世人常談到的氣中(氣機阻滯),雖然在醫方書籍中並無明確記載,但過度憤怒會損傷陰氣,過度高興會傷害陽氣,長期憂慮會導致氣機逆亂。這類病一旦發生,患者會感到口中有大量唾液,頭腦混亂,牙關緊閉。如果一開始就按照中風來治療,很容易導致病情惡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是使用蘇合香丸,病人服用後通常會甦醒,然後根據病人的寒熱虛實情況進行調整,大多可以康復。古籍記載:無緣無故聲音嘶啞,脈搏微弱,這種情況不需要特別治療,會自然好轉。這是因為氣機突然逆亂,等到氣機恢復正常,症狀就會消失。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需要服藥,症狀自然就會好轉。
劉宗厚表示:根據氣中的說法,就是因為七情(喜、怒、哀、樂、憂、思、恐)導致的內火動氣,氣機逆亂,這是因為本身的氣血虛弱。蘇合香丸能通行經絡,其效果強烈,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來說可能不太適合。他提到的「不需治療就能自行恢復」,是在提醒醫生不要用藥失當,實際上,很多庸醫常常因此誤診誤治。
《準繩》中記載:中氣是因為七情內傷,氣機逆亂導致的疾病,症狀包括口中有大量唾液,頭腦混亂,牙關緊閉。七情都可能導致中氣,尤其是因憤怒引發的更為常見,其症狀與中風非常相似。風中(中風)和氣中在臨牀表現上很難區分,風中時身體溫暖,氣中時身體寒冷;風中時多有唾液,氣中時沒有唾液;風中時脈象浮,應在人迎穴;氣中時脈象沉,應在氣口穴。用調理氣機的藥物治療風中是可以的,但用風藥治療氣中則不行。一旦發現是氣中,應立即使用蘇合香丸,等到病人甦醒後,再接著使用八味順氣散加上香附三五錢,或者木香調氣散。如果仍有殘留的痰氣,未完全恢復,應多喝四七湯和星香散。如果病人本身氣血虛弱,痰氣上逆,關格不通,上下升降失調,或者大便虛祕,應使用三和丹。
4. 論中食似風
準繩,云:中食之證,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狀似中風,皆因飲食過傷,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氣惱,以致填塞胸中,胃氣有所不行,陰陽痞隔,升降不通,此內傷之至重者,人多不識。若誤作中風中氣,而以祛風行氣之藥重傷胃氣,其死可立而待。不若先煎姜鹽湯,探吐其食,仍視其風寒尚在,以藿香正氣散解之。氣滯不行者,以八味順氣散調之。吐後別無他證,只用平胃散加白朮、茯苓、半夏、曲、柏之類調理。如遇此卒暴之病,必須審問明白,或方食醉飽,或飲食過傷,但覺胸膈痞悶,痰涎壅塞,氣口脈緊盛者,且作食滯治之。戴云:人之飲食,下咽而入肝,由肝而入脾,由脾而入胃,因食所傷,肝氣不理,故痰涎壅塞,若中風然。亦有半身不遂者,肝主筋故也,治以風藥則誤矣。
蔭按:復庵,名醫也。飲食下咽而先入肝,於理難通,其必有謂矣。姑存之以俟問。
白話文:
【對於食物中毒似風的討論】
有人說:食物中毒的症狀,突然間會出現四肢厥冷、意識不清,嘴巴無法說話,四肢無法活動,看起來很像中風,但其實都是因為飲食過量,醉酒飽餐後,或者感受風寒,或者情緒鬱悶,導致食物堵塞在胸口,胃部消化功能受阻,身體陰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這是內部傷害最嚴重的一種,很多人往往認不出來。如果誤以為是中風或氣虛,使用袪風和行氣的藥物進一步傷害胃氣,死亡即刻就能預見。不如先煮一些薑鹽湯,引發嘔吐,把吃下去的食物吐出來,再看是否有風寒存在,如果有,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來解風寒。如果氣滯不順,可以用八味順氣散來調理。嘔吐後若沒有其他症狀,只需要用平胃散加上白朮、茯苓、半夏、麴、柏等藥材來調理即可。遇到這種突然的病症,必須詳細詢問病史,例如剛吃完飯或飲食過量,只要感覺到胸口悶痛,痰多壅塞,氣口脈搏緊繃,就可以當作食物積滯來治療。戴氏說:人的飲食,下嚥後首先進入肝臟,再由肝臟進入脾臟,最後進入胃部,由於食物的傷害,肝氣無法正常運行,因此造成痰多壅塞,就像中風一樣。也有半身不遂的情況,因為肝臟主管筋絡,如果用風藥治療就是錯誤的。
蔭按:復庵,是一位著名的醫生。他認為飲食下嚥後首先進入肝臟,這在道理上難以解釋,他肯定有他的理由。姑且保留這個觀點,等待進一步的質疑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