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12)

1. 論類中風諸證

薛氏,曰:與中風相類者,則有中寒、中暑、中濕、中火、中氣、食厥、勞傷、房勞等證。如中於寒者,謂冬月卒中寒氣,昏冒,口噤肢攣,惡寒,脈浮緊,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中於暑者,謂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瀉,喘滿,用十味香薷飲之類。中於濕者,丹溪謂東南之人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用清燥湯之類,加竹瀝、薑汁。中於火者,河間所謂非肝木之風內中,六淫之邪外侵,良由五志過極,火盛水衰,熱氣拂鬱,昏冒而卒僕也,用六味丸、四君子、獨參湯之類。內有恚(胡桂切,音慧,恨也)怒傷肝,火動上炎者,用柴胡湯之類。中於氣者,由七情過極,氣厥昏冒,或牙關緊急,用蘇合香丸之類。誤作風治者死。食厥者,過於飲食,胃氣自傷,不能運化,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勞傷者,過於勞役,耗損元氣,脾胃虛衰,不任風寒,故昏冒也,用補中益氣湯。房勞者,因腎虛精耗,氣不歸源,故昏冒也,用六味丸。此皆類中風者也。夫《內經》主於風,河間主於火,東垣主於氣,丹溪主於濕。愚之斯論,僭補前人之闕也。若夫地之南北,人之虛實,固有不同,大略相似,當隨變治之。

白話文:

薛氏說:與中風症狀相似的疾病,包括中寒、中暑、中濕、中火、中氣、食厥、勞傷、房勞等。例如:

中寒:冬天突然受寒,昏迷不醒,嘴巴緊閉,四肢抽搐,怕冷,脈搏浮而緊,可用麻黃、桂枝、理中湯等藥物治療。

中暑:夏天突然中暑,昏迷不醒,肢體軟弱無力,嘔吐腹瀉,呼吸急促胸悶,可用十味香薷飲等藥物治療。

中濕:丹溪認為東南地區的人容易因潮濕的環境導致痰濕,痰濕生熱,熱則生風,可用清燥湯等藥物治療,並加入竹瀝、薑汁。

中火:河間學派認為,這並非肝風內襲,而是外邪侵犯,主要因為七情過度,導致肝火旺盛,陰虛火旺,熱氣鬱結,昏迷不醒,可用六味丸、四君子湯、獨參湯等藥物治療。若因憤怒傷肝,肝火上炎,則用柴胡湯等藥物治療。

中氣:因七情過度,導致氣機逆亂,昏迷不醒,或牙關緊閉,可用蘇合香丸等藥物治療。誤以為是中風而治療,則會危及生命。

食厥:飲食過度,損傷胃氣,無法正常運化,導致昏迷不醒,可用六君子湯加木香。

勞傷:過度勞累,耗損元氣,脾胃虛弱,抵抗力下降,容易受風寒侵襲,導致昏迷不醒,可用補中益氣湯。

房勞:因腎虛精損,元氣不足,導致昏迷不醒,可用六味丸。

以上這些疾病都與中風症狀相似。《內經》重視風邪,《河間》重視火邪,《東垣》重視氣邪,《丹溪》重視濕邪。我的這篇論述,是對前人觀點的補充和完善。至於南北地域差異和個人體質虛實的不同,固然存在,但大致症狀相似,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

2. 論勞傷似中風

準繩,云:有元氣素弱,或過於勞役,或傷於嗜欲,而卒然厥僕,狀類中風者,手必散,口必開,非大劑參、耆,用至斤許,豈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哉。亦有不僕而但舌強,語澀,痰壅,口眼喎斜,肢體不遂者,作中風治必殆,以六君子湯加諸汁治之。

白話文:

在《準繩》一書中提到,有的人本來體質就虛弱,或者工作過度勞累,或者生活縱慾無度,會突然間倒下,看起來像中風的樣子,其特徵是手腳散亂無力,嘴巴張開,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使用大量的補藥如人參和黃耆,用量達到數斤,怎麼可能讓元氣從無到有恢復過來呢。也有人不會突然倒下,但是會出現舌頭僵硬,說話不清,痰多,口眼歪斜,肢體活動不便的情況,如果按照中風的方式治療必定危險,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其他汁液進行治療。

以上是翻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