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11)
卷一·上 (11)
1. 論類中風諸證
劉宗厚,曰:按經云:風之傷人也,為病善行而數變,變至他證之類。故為治不得其病情者,往往或以風為他證,或以他證為風,皆不免乎得失之誚。惟近代河間、東垣、丹溪諸先生者出,始論他證之非中風,治法當異,此又盧氏治例,可謂深達病情之機者,即河間所論五志過極為病之例、非真中風也。而王安道又曰: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舉,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風呼之,而方書亦以中風治之,因嘗考諸《內經》,論風為諸證,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舉者,並無所論,止有偏枯一語而已。及觀《千金方》,則皆引岐伯之旨,《金匱要略》略具脈證,邪在絡在經在腑在臟之異。由是觀之,則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舉等證,固為因風而致者矣,乃用大小續命、西州續命、排風、八風等諸湯散治之。及近代河間、東垣、丹溪三子者出,始與昔人有異。河間主於火,東垣主於氣,丹溪主於濕,反似風為虛象,而大異於昔人矣。籲!昔人之與三子者,果孰是歟,果孰非歟。若以三子為是,則三子未出之前,固有從昔人而治愈者矣;以昔人為是,則三子已出之後,亦有從三子而治愈者矣。故不善讀書者,往往不得其奧。以余觀之,昔人與三子之論,皆不可偏廢,但三子以類乎中風之病,視為中風而立論,故使後人疑惑而不能決。殊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也,因火、因氣、因於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三子所論者,自是因火、因氣、因濕,而為暴病暴死之證,與風何相干哉。如《內經》所謂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痹,四肢不舉,亦未嘗必因於風而後能也。夫風火氣濕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豈無所辨乎。辨之為風,則從昔人以治,辨之為火、氣、濕,則從三子以治,如此庶乎析理明而用法當矣。惟其以因火因氣因濕之證,分而出之,則真中風病彰矣。所謂西北有中風,東南無中風者,其然歟否歟,斯辨諸子所論名實相紊,而不明真中風之異,可謂真切,又何疑丹溪東南無中風之語哉。夫風者,天地之大氣也,五運之造化,四時之正令耳,上下八方,無所不至者。且人在氣中,形虛者即感之傷之中之,有輕重不同,實八風虛實之異耳。矧有痿濕、火熱、痰氣虛諸證而似中風,故古今治例不一。是以徐先生折衷諸經之旨,辨以上諸證不得與中風同治,又豈惟三子所論哉。然王氏以擴充其例,因有是辨,亦不害其為叮嚀也。
李氏,曰:有五痹類風狀,如中暑、中寒、中濕、痰厥、氣厥、食厥、熱厥、虛暈等證,皆卒倒不語。但風必有歪斜搐搦之證為異,雖內傷兼中亦然。但風癔、風痱、偏枯、痹風,四證見一,便作風治。惟有輕重緩急之分,輕者發過如故,或口舌無恙,手足顫拽者,大省風湯加人參、沒藥等分,水煎服,得汗即愈。或四肢無恙,口喎語澀者,古防風湯入麝一釐調服。或自醒能言,能食,惟身體不遂者,地仙丹。
白話文:
論類中風諸證
劉宗厚說:根據經書記載,風邪傷人,其病症善於遊走變化,甚至演變成其他疾病。因此,治療時若未能準確把握病情,往往會將風邪誤認為其他病症,或將其他病症誤認為風邪,都會導致治療上的失誤。直到近代河間、東垣、丹溪諸位先生出現,才開始論述非中風的其他病症,其治療方法應當有所不同。這也說明了盧氏的治療方法,堪稱深入了解病情關鍵之處。例如河間學說中,因五志過極導致的疾病,並非真正の中風。王安道也說:有些人突然昏倒仆地,或者半身不遂,或者四肢癱瘓,或者神志不清,有的會死,有的會活,世人皆稱之為中風,醫書也用中風的治療方法來對待。但我曾經考證《內經》,其論述風邪所致的諸多病症,對於突然昏倒仆地、神志不清、四肢癱瘓等症狀,並無詳細論述,僅提及「偏枯」一症。而《千金方》則多引述岐伯的觀點,《金匱要略》則比較詳細地記載了脈證,說明邪氣在經絡、臟腑的不同表現。由此看來,突然昏倒仆地、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四肢癱瘓等症狀,固然是因風邪所致,因此古人常用大小續命湯、西州續命湯、排風散、八風湯等方劑治療。直到近代河間、東垣、丹溪三位先生出現,才與古人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河間派注重火,東垣派注重氣,丹溪派注重濕,反而將風視為虛象,與古人迥然不同。唉!古人與這三位先生的觀點,究竟哪個正確呢?如果以三位先生的觀點為正確,那麼在三位先生出現之前,也確實有人根據古人的方法治癒了疾病;如果以古人的觀點為正確,那麼在三位先生出現之後,也確實有人根據三位先生的方法治癒了疾病。所以,不善於讀書的人,往往難以理解其中的奧妙。依我看來,古人與三位先生的論述,都不能偏廢,只是三位先生將類似中風的疾病歸類於中風,以此立論,才會使後人疑惑難決。殊不知,真正由風邪引起的才是中風,因火、因氣、因濕引起的,則只是類似中風而非中風。三位先生所論述的,是因火、因氣、因濕而引起的暴病暴亡的症狀,與風邪又有何關聯呢?例如《內經》中所說的三陰三陽發病,導致半身不遂、痿痹、四肢癱瘓,也不一定就一定是因為風邪引起的。風、火、氣、濕各有不同,通過望聞問切,難道不能辨別嗎?如果是風邪引起的,就根據古人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火、氣、濕引起的,就根據三位先生的方法治療,這樣才能夠理清思路,正確用藥。只有將因火、因氣、因濕引起的症狀區分出來,才能夠明確真正の中風疾病。所謂西北多中風,東南少中風,究竟是真是假?這說明諸位先生的論述,在名稱和實際情況上有所混淆,未能明確真正の中風與其他疾病的區別,這才是真正的關鍵問題,又何必執著於丹溪所說「東南無中風」之語呢?風,是天地間的大氣,是五行運行的造化,是四季正常的氣候變化,無所不在。而且人生活在氣中,體虛的人就會受到風邪的侵害,輕重不同,實際上是八風虛實的差別。況且,有些痿濕、火熱、痰氣虛等症狀也類似中風,所以古今治療方法不一。因此,徐先生綜合各家經書的觀點,認為上述諸多症狀不能與中風同治,這又豈止是三位先生的論述呢?然而,王氏擴展了這種說法,因此有了這樣的辨析,也不妨礙其作為一種提醒。
李氏說:有五種痹症類似風邪的症狀,例如中暑、中寒、中濕、痰厥、氣厥、食厥、熱厥、虛暈等症狀,都會突然昏倒不語。但是風邪必定伴有歪斜抽搐的症狀,以此為區別,即使內傷兼中風也是如此。但如果是風癔、風痱、半身不遂、痹風,出現其中一種症狀,就可以按照風邪治療。只是輕重緩急有所不同,輕者發病後如常,或者口舌無恙,手足顫抖的,可以用大省風湯加人參、沒藥等分,水煎服,出汗即愈。或者四肢無恙,口角歪斜,說話困難的,可以用古防風湯加入麝香少許調服。或者自己能清醒說話,能吃東西,只是身體行動不便的,可以用地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