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10)

1. 論風有真中兼中似中

李氏,曰:西北風高,多真中,宜分治之。東南地濕,多兼中、似中,須審虛實治之。河間主火,東垣主氣,丹溪主濕,三子所主雖殊,而實同也。況濕則中氣不運而生痰,痰因火動而生風,又兼二子之見也。兼中者,東垣所謂非外邪徑傷,乃本氣病也。有醉後當風,頭面多汗,善渴者,名曰漏風,宜黃耆六一湯加參、朮、牡蠣、乾葛。有房勞中風,下體多汗,曰內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防風。如入風府曰腦風,入系頭曰目風,在腠理為泄風,與漏風同,但身盡疼耳。久則為腸風,食後曰胃風,又名夾食中風,久則為下血。舊以西北風高,真中宜分臟腑經絡調治,東南地濕,兼中、似中宜分氣血虛實痰火多少調治。然真中兼中,南北互有,且治臟腑者,可不分氣血之虛實乎!治氣血者,又可不分臟腑經絡之邪多少乎!大抵外感重而內傷輕者,先須分表裡法,祛風為主,次用氣血痰法調治;內傷重而外感輕者,先用調補氣血痰法為主,次分臟腑經絡祛風。此活法也。

白話文:

李氏表示:在西北地區,由於風勢強烈,易發生真正意義上的中風,治療時應區分臟腑及經絡進行。

在東南地區,因為地質潮濕,多數情況是混合型中風或類似中風的症狀,治療時需辨別患者氣血的虛實來處理。河間學派注重火熱,東垣學派注重氣,丹溪學派注重濕,三個學派雖然各有側重,但實際上他們的理論是相通的。畢竟,濕氣過重會影響中氣運行,進而產生痰,痰受火熱影響又會引發風,這也是結合了其他兩學派的觀點。

東垣學派認為的混合型中風,並非由外來病邪直接傷害,而是身體自身氣血不調所致。例如,醉酒後吹風,頭面部多汗,口渴的人,被稱為漏風,可以服用黃耆六一湯,再加入人參、白朮、牡蠣和乾葛。

房事過度後中風,下半身多汗,稱為內風,可用十全大補湯,再添加附子和防風。若風進入腦部,稱為腦風;進入眼周,稱為目風;在皮膚腠理層,則稱為泄風,其症狀與漏風相似,只是全身疼痛。長期下來可能發展為腸風,飯後發作的稱為胃風,又名夾食中風,長期下來可能導致下血。

在西北地區,因風勢強烈,真性中風應分別對臟腑、經絡進行調治;在東南地區,因濕氣重,混合型中風或類似中風的症狀,應根據氣血虛實、痰火多少來調治。然而,無論真性中風還是混合型中風,在南北地區都有出現,而且對於調治臟腑,難道可以不考慮氣血的虛實嗎?對於調治氣血,難道可以不考慮臟腑及經絡的邪氣程度嗎?

總的來說,如果外感病重於內傷,應先從表裡法著手,以祛風為主,然後再用調理氣血和痰的方法;如果內傷重於外感,應先以調補氣血和痰為主,再根據臟腑和經絡的狀況祛風。這就是靈活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