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10)
卷一·上 (10)
1. 論四肢癱瘓
病機,云:四肢不舉,俗曰癱瘓。經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且高則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其治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亦令四肢不舉,其治可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劉宗厚曰:四肢不舉,世俗皆以為中風病,此云脾土太過不及,皆能致之,豈可一概用藥乎)
李氏,曰:四肢癱瘓,此名風痱。智亂不能言者,難治。其證身體無痛,緩則四肢不舉,急則一身皆仰,或左癱右瘓,或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祛風化痰,調氣養血為主,換骨丹、黑虎丹、神仙飛步丹。
白話文:
四肢不能動彈,俗稱癱瘓。經書上說,脾氣過盛,就會導致四肢不舉(也說,土氣過盛就會厚實高聳,既厚實又高聳就會讓人虛弱無力)。這是由於過度滋補造成的疾病,治療方法是瀉氣,使氣虛陽衰,脾土平和後就能康復,可以使用三化湯、調胃承氣湯等藥物。如果脾氣虛弱,也會導致四肢不舉,治療方法是補脾,可以使用十全散、加減四物湯等藥物,祛除邪氣,保留正氣。(劉宗厚說:四肢不舉,世俗都認為是中風病,但這裡說脾土過盛或不足都會導致這種情況,難道可以用同一種藥物治療嗎?)
李氏
李氏說:四肢癱瘓,叫做風痱。神智不清,不能說話的,很難治療。這種病症表現為身體沒有疼痛感,緩慢發展時四肢不能動彈,病情急劇發展時全身會仰倒,或者左邊癱瘓右邊正常,或者只有一隻手臂不能動,而且有時會轉移到另一隻手臂。治療以祛風化痰、調氣養血為主,可以使用換骨丹、黑虎丹、神仙飛步丹等藥物。
丹溪,云:寒則脈急,熱則筋緩。緩因於弛長,縮因於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因於寬而長。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三者皆因於濕。然外濕非內濕無以啟之,不能成病。致濕之由,酒面為多,魚與肉繼以成之,若甘滑燒炙,香辛硬物,皆致濕之因,慎之慎之,藥中肯綮矣。若將理失宜,雖聖醫不治也。天產作陽,氣浮發熱,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能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
白話文:
丹溪說:人體寒則脈搏急促,熱則筋骨鬆弛。筋骨鬆弛是因為筋骨弛長,收縮是因為筋骨短促。如果受到濕氣侵襲,筋骨就會弛長,這是因為濕氣使筋骨變得寬鬆而延長。
然而,寒邪和濕氣往往夾雜著熱邪,三者都是由濕氣引起。但外來的濕氣若沒有內部的濕氣誘發,就無法形成疾病。導致濕氣的原因,主要是飲酒過多,其次是食用魚肉過量。另外,甘甜油膩、燒烤炙烤的食物,以及辛辣堅硬的食物,都會導致濕氣,所以要謹慎飲食。
藥物治療的關鍵就在於此,如果治療方法失當,即使是聖醫也無法治癒。天生的體質偏向陽性,氣機容易上浮而發熱,這是古代賢哲的格言。
但是,患有痿病的人,如果不能淡薄飲食,我就知道他們一定不能痊癒。
2. 論小便不利
潔古,云:中風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
白話文:
古人說:「如果得了中風症狀而小便不順暢,不能用藥物來強行排尿。已經因為發燒而出汗後,身體內的水分就流失了,小便自然會減少,如果再使用藥物來促進排尿,就會讓血液和皮膚乾燥枯竭,無法控制體內的火氣,反而使得煩躁和高溫更加嚴重。應該等到體溫下降、出汗停止之後,小便才會恢復正常。」
3. 論遺尿
丹溪,云:遺尿者屬氣虛,以參、耆補之。
準繩,云:遺尿,濃煎參耆湯,少加益智子,頻啜之。
白話文:
丹溪說:漏尿的人是因為氣力不足,可以用人參和黃耆來治療。 準繩說: 漏尿的話,可以煮濃厚的人參黃耆湯,稍微加入一些益智果實,常常喝它。
4. 論中風能食多食少食
丹溪,云:中風人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此脾愈盛,下克腎水,腎水虧則病增,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於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少食者為氣虛,宜參、耆、竹瀝。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中風的人如果能吃,是因為甲己化土,脾氣旺盛,所以能多吃。但是,脾氣過於旺盛,會向下剋制腎水,腎水虧損就會加重病情。因此,應該廣泛服用藥物,不要多吃,疾病才能自然痊癒。中風患者多吃,是因為風木之氣過盛,過盛就會剋制脾氣,脾氣受敵,就會求助於食物。經書上說,實則夢與,虛則夢取。應該瀉掉肝木之氣,治療風邪,安養脾氣,脾氣安穩了,食慾自然就會減少,這就是治療效果。食慾減少者屬於氣虛,應該服用人參、黃芪、竹瀝。」
5. 論預防中風
寶鑑,云: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必有中風之疾也,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法也。
薛立齋,曰: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可也。若服前方以預防,適所以招風取中也。
李氏,曰:凡覺手足麻木,肌肉蠕動,如有蟲行,心神憒亂,宜烏藥順氣散。如眉稜骨痛者,風之兆也,宜古防風湯加芩、連。預防之法,御風丹、五參散、史國公浸酒方、單豨薟丸。
白話文:
《寶鑑》記載,如果一個人剛開始感覺大拇指和食指麻木無知覺,或者不能動,三年內必然會中風,應該先服用愈風湯、天麻丸各一劑。這是治療未病的方法。
薛立齋說,預防中風的道理,應當養護氣血,節制飲食,戒除七情,遠離密不透風的環境。如果服用上述藥方來預防,反而會招風而中風。
李氏說,如果一個人感覺手腳麻木,肌肉蠕動,像有蟲子在爬一樣,心神恍惚,應該服用烏藥順氣散。如果眉稜骨疼痛,是風的徵兆,應該服用古方防風湯加黃芩、黃連。預防中風的方法,可以使用御風丹、五參散、史國公浸酒方、單豨薟丸。
集略,云:風痰惟形盛氣衰,恃壯無忌者多得之,以素不能謹於性情、酒色、勞佚之際也。調養之法,亦惟致謹於七情、房室、起居而已矣。務靜以勝其躁,勿性躁以速斃也。勿用藥雜亂以致郁,勿針灸過當以益虛,勿妄投熱藥以濟火,勿過用涼藥以壞胃。老子云:審汝藥名,時汝飲啜,嗇汝精神,持之歲月,縱不得為全人,亦不至為廢人矣。
白話文:
《集略》中記載,風痰多發生於形體強壯、氣血衰敗的人身上,他們往往因為過於自信而放縱自己的行為,不注意性情、酒色、勞逸等方面的節制。因此,調養身體的方法,也唯有在七情、房室、起居方面格外謹慎才行。務必要保持心境平靜,克制躁動,以免因性情急躁而加速死亡。用藥切忌雜亂無章,以免導致氣鬱;針灸也應適可而止,不可過度,以免損傷元氣;不要隨意服用熱性藥物,以免助長內火;也不要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脾胃。老子說:「審慎辨別藥物名稱,按時飲用湯藥,節制精神消耗,持之以恆,即使無法成為完人,也不至於變成廢人。」
6. 脈法
要略,云: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又云:頭痛脈滑者中風,風脈虛弱也。又寸口脈浮而緊,寸口脈緩而遲,皆曰中風也。
脈經,曰:浮而大者風。又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又滑而浮散者,癱瘓風。又診人被風不仁,痿躄,其脈虛者生,堅急疾者死。
又曰: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氣實相搏,入於臟則死,入於腑則愈。此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為入臟死。身溫和,汗出,為入腑而復自愈。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或浮而滑,或沉而滑,或微而虛,或微數,寸口或微而緩,或緩而遲,皆為中風之證。大法浮遲者吉,急疾者凶。又脈浮而通者易治,大數而急者死。
白話文:
脈象微弱而跳動頻快,是中風的徵兆。頭痛且脈象滑利,也是中風,表示風邪入體,脈氣虛弱。寸口脈浮而緊,或寸口脈緩而遲,皆是中風的表現。
浮而大的脈象,代表風邪入體。浮而緩,且皮膚失去知覺,是風寒入侵肌肉。滑而浮散的脈象,表示癱瘓風。診斷病人因風邪侵襲導致身體麻木、痿弱,脈象虛弱者可治,脈象堅硬急促者難以救治。
寸口脈沉而大且滑,沉則代表實證,滑則代表氣盛,氣盛實證相搏,侵入臟腑則會死亡,侵入腑臟則可痊癒。這是卒然昏迷不省人事,嘴唇發青,身體冰冷,代表風邪侵入臟腑而導致死亡的徵兆。如果身體溫和,並且出汗,則代表風邪侵入腑臟,可自行恢復。脈象陽氣浮而滑,陰氣濡濕而弱,或浮而滑,或沉而滑,或微而虛,或微數,寸口脈或微而緩,或緩而遲,這些都是中風的徵兆。一般來說,脈象浮而遲者預後良好,急促者預後不佳。脈象浮而通暢者容易治療,脈象強勁而急促者難以救治。
準繩,云:風邪中人,六脈多沉伏,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浮遲吉,堅大急疾凶。浮遲為寒,虛大為暑,不當暑則為虛。浮澀為濕,浮大為風,浮數無熱亦為風。微而數,浮而緊,沉而遲,皆氣中。風應人迎,氣應氣口。洪大為火,滑為痰。更當察時月氣候,及其人之起居,參以顯證,而定病之主名,以施治療。
脈訣舉要,曰: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危溫痰,風未可疏。又曰: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此名中風,勿用寒藥。
或云:若脾脈緩而無力者,最為難治。蓋風喜歸肝,肝木克脾土,則大便洞泄,故不治也。
白話文:
準繩
,說:風邪入侵人體,六脈多沉伏,但也有些脈隨氣血奔湧,指下脈搏洪大有力。浮而遲緩吉利,脈象堅硬、粗大、急促則兇險。浮而遲緩為寒邪,虛而大則為暑邪,若非暑邪則為虛證。浮而澀滯為濕邪,浮而大則為風邪,浮而數且無熱亦為風邪。脈象微弱而數,浮而緊,沉而遲,皆屬氣虛。風邪應於人迎脈,氣虛應於氣口脈。脈象洪大有力為火邪,滑利則為痰邪。
更應仔細觀察季節、氣候,以及病人的起居作息,綜合這些信息,再加上明顯的病症,才能確定病症的病名,然後施以治療。
脈訣舉要
,說:中風的脈象浮而滑,伴有痰氣,或沉而滑,不可用風寒藥治療。脈象或浮或沉,且微弱虛浮,應扶正固本,溫化痰邪,不可輕易疏風。
又說:陽氣浮而滑,陰氣濡弱,稱為中風,不可使用寒涼藥物。
有人說:若脾脈緩慢無力,最難治療。因為風邪喜於侵犯肝臟,肝木克脾土,則導致大便稀薄如水,故難以治療。
《準繩》
這本書中說:當風邪侵入人體時,六脈大多沉伏不顯,但也有一些脈搏隨著氣血奔湧,在手指下感覺到洪大有力。脈象浮而遲緩預示病情較輕,脈象堅硬、粗大、急促則預示病情兇險。浮而遲緩是寒邪入侵,脈象虛而大則說明是暑邪入侵,如果非暑邪則可能是虛證。脈象浮而澀滯代表濕邪,浮而大代表風邪,浮而數且無熱也代表風邪。脈象微弱而數,浮而緊,沉而遲,都是氣虛的表現。風邪容易影響到人迎脈,氣虛則影響到氣口脈。脈象洪大有力代表火邪,滑利則代表痰邪。
除了觀察脈象之外,還需要觀察季節、氣候、病人的起居作息,將這些信息與明顯的病症結合起來,才能確定病症的病名,並根據病名進行治療。
《脈訣舉要》
這本書中說:中風的脈象浮而滑,伴有痰氣,或者沉而滑,不能用風寒藥治療。如果脈象時浮時沉,且微弱虛浮,應該扶正固本,溫化痰邪,不能輕易疏風散寒。
還說:陽氣浮而滑,陰氣濡弱,稱為中風,不可使用寒涼藥物。
有人說:如果脾脈緩慢無力,是最難治療的。因為風邪喜歡侵犯肝臟,肝木克脾土,就會導致大便稀薄如水,因此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