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9)
卷一·上 (9)
1. 論失音不語
素問,云:太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音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夫腎者藏精,主下焦地道之生育,故衝任二脈系焉。二脈與少陰腎之大絡,同出腎下,起於胞中,其衝脈因稱胞絡,為十二經脈之海,遂名海焉。衝脈之上行者滲(與浸同,漸漬也)諸陽,灌諸精,下行者滲三陽,灌諸絡而溫肌肉,別絡結於跗。因腎虛而腎絡與胞絡內絕,不通於上,則喑。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則不能言。二絡不通於下,則痱厥矣。如是者,以地黃飲子主之,竹瀝、荊瀝、大梨汁各三杯,生葛汁、人乳汁各二杯,陳醬汁半杯和勻,隔湯頓溫服。有痰者,滌痰湯;內熱者,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名轉舌膏。寶鑑訶子湯,正舌散,茯神散。
李氏,曰:不語有數端,有風中心脾者,資壽解語湯。有風中心經者,小續命湯去桂、附,加菖蒲。有痰塞心竅者,導痰湯加菖蒲、人參、竹茹,或芩、連。有舌本強硬,語言不正者,用蠍梢二錢半,茯苓一兩,薄荷二兩為末,酒調服二錢,或擦牙尤妙。又有風熱壅者,有血虛氣虛者,有腎虛,及老人忽言不出者,十全大補湯去桂,加菖蒲、遠志。卒倒歪斜不語,名風癔,身軟有汗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痰由水化制火,閉塞心竅不語。熱者,涼膈散加黃連,或牛黃清心丸。虛者,星香散、三生飲、導痰湯、小省風湯。
白話文:
【討論失音無法說話】
根據《素問》的說法,當一個人的聲帶失去功能,無法發聲,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過盛而導致陰氣衰弱,所以會出現失音的情況。如果體內的陰氣被過度消耗,導致氣血運行失常,就會造成音痱,這主要是因為腎臟虛弱所致。當少陰脈不夠強健,也會引起氣厥。
腎臟是儲存精華的地方,負責下焦的生理功能。衝脈和任脈與腎臟的大絡一同從腎臟下方起始,起源於胞宮之中。衝脈又稱為胞絡,是全身十二條經脈的總匯,因此又稱為「十二經脈之海」。衝脈向上行走的部分,能滋養全身的陽氣和精華,向下行走的部分,則能滋潤三陽經脈,灌注到全身的絡脈,溫暖肌肉,並在足部形成別絡。如果腎臟虛弱,腎絡和胞絡斷絕,無法正常運行到上部,就會導致失音。如果腎脈無法沿著喉嚨向上延伸,夾住舌頭的根部,就會無法說話。如果兩脈在下部的運行受阻,就會導致音痱和氣厥。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地黃飲子來治療,將竹瀝、荊瀝、大梨汁各三杯,生葛汁、人乳汁各兩杯,陳醬汁半杯混合均勻,溫熱後服用。如果有痰,可以使用滌痰湯;如果內熱,可以使用涼膈散,再加入石菖蒲和遠志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藥丸,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這種藥物被稱為轉舌膏。另外還有寶鑑訶子湯、正舌散、茯神散等藥方可用。
李氏指出,無法說話的原因有多種,包括風邪侵襲心脾,可以使用資壽解語湯;風邪侵襲心經,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去掉桂枝和附子,再加入菖蒲;痰堵塞心竅,可以使用導痰湯,加入菖蒲、人參、竹茹,或者黃芩、黃連;舌頭僵硬,說話不清楚,可以使用蠍梢二錢半、茯苓一兩、薄荷二兩,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服用二錢,或者塗抹在牙齒上更有效果;風熱壅塞,或者血虛氣虛,或者腎虛,或者老年人突然無法說話,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去掉桂枝,再加入菖蒲和遠志;突然倒下歪斜無法說話,稱為風癔,如果身體柔軟並且有汗,還有存活機會,如果沒有汗,身體僵直,就已經死亡。痰液是由水分轉化而成,如果火氣過旺,就會封閉心竅,導致無法說話。如果是熱性原因,可以使用涼膈散,加入黃連,或者使用牛黃清心丸;如果是虛性原因,可以使用星香散、三生飲、導痰湯、小省風湯等藥方。
2. 論半身不遂
準繩,曰:經云,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隔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男為陽,左亦為陽,故偏枯發左為逆。女為陰,右亦為陰,故偏枯發右為逆)不喑,舌轉,可治(雖逆於經,未甚於臟,乃為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從,順也。男以右為從,女以左為從。男發右,女發左,證雖從而聲則喑,是外輕而內重也,故必三歲而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以氣血方剛之年,見偏枯廢疾,此稟賦不足,早凋之兆也,故三歲死)。蓋胃與脾為表裡,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是故胃陽虛則內從於脾,內從於脾則脾之陰盛,故胃脈沉鼓澀也。澀為多血少氣,胃之陽盛,則脾之陰虛,虛則不得與陽主內,反從其胃,越出於部分之外,故胃脈鼓大於臂外也。大為多氣少血,心者,元陽君主宅之,生血主脈,因元陽不足,陰寒乘之,故心脈小堅急。小者,陽不足也,堅急,陰寒之邪也,夫如是,心胃之三等脈,凡有其一,即為偏枯者,何也?蓋心是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胸膈間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溢,分布四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周遍。若標本相失,則不能致其氣於氣海,而宗氣散矣。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喑。即此言之,是一條可為後之諸偏枯者綱領也。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故治療之法,倘不用黃耆為君,人參、當歸、白芍藥為臣,防風、桂枝、鉤藤、竹瀝、荊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之屬為之佐使,而雜沓乎烏、附、羌、獨之屬,以涸榮而耗衛,如此死者,醫殺之也。
蔭按:丹溪云:大率多痰,在左挾死血與瘀血,在右挾氣虛與痰,亦是無本杜撰之談,不必拘之。古方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黃耆酒皆可用。外用蠶沙兩石,分作三袋,每袋可七斗,蒸熱一袋著患處,如冷,再換一袋,依前法數數換易,百不禁,瘥止。須羊肚釀粳米,蔥白、姜椒、豉等煮爛熟,日食一具,十日止。
李氏,曰:半身不遂,或只一肢不遂,此名偏枯,言不變,智不亂,病在膚腠之間,溫臥取汗。
張子和,云:一衲子因陰雨臥濕地,一年手足皆不遂,若遇陰雨,其病轉加,諸醫皆作中風、偏枯治之,用當歸、芍藥、乳香、沒藥、自然銅之類,久服反加大便澀,風燥生,經歲不已。戴人以舟車丸下三十餘行,去青黃沫水五升,次以淡劑滲泄之,數日手足能舉。戴人曰:受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水濕得寒而浮蓄於皮腠之間,久而不去,內舍臟腑,宜用去水之藥可也。水濕者,人身中之寒物也。寒去則血行,血行則氣和,氣和則愈矣。
白話文:
[討論半身不遂]
根據醫典所述,胃部的脈象如果出現深沈、鼓動、澀滯,或是胃部外部脈象鼓動且粗大,心臟的脈象細小、堅硬且緊急,都是發生半身不遂的徵兆。男性若在左側發病,女性在右側,都屬於逆境(男性屬陽,左側也屬陽,因此在左側出現半身不遂是逆境;女性屬陰,右側也屬陰,所以在右側發病也是逆境),但若沒有失語,舌頭能活動,病情可以治療(雖然違反常規,但並未影響到臟器,所以仍有治療可能),大約30天後開始恢復。然而,如果順應這種狀況,患者會出現失語,需要三年時間才能開始恢復(順應,就是順從。男性以右側為順,女性以左側為順。男性在右側發病,女性在左側,症狀雖然順應,但聲音卻失語,這代表外部病情較輕,但內部病情嚴重,所以需要三年才能開始恢復)。如果患者未滿20歲,三年後就會死亡(因為在氣血旺盛的年齡就出現半身不遂,顯示其體質先天不足,是早逝的徵兆,所以預計三年後死亡)。
胃與脾互為表裡,但陰陽位置不同,會交替實虛,交替逆從,或者從內,或者從外。所以,當胃部的陽氣虛弱時,會向脾臟求救,向脾臟求救則脾臟的陰氣會過盛,因此胃部的脈象會呈現深沈、鼓動、澀滯。澀代表血液多而氣少,當胃部的陽氣旺盛,脾臟的陰氣就會虛弱,虛弱時無法與陽氣共同主宰內部,反而順從胃部,超出其範圍,因此胃部脈象在手臂外側鼓動且粗大。鼓動且粗大的脈象代表氣多而血少。心臟是元陽君主的住所,負責生血與主導脈象,當元陽不足,陰寒趁虛而入,因此心臟的脈象會細小、堅硬且緊急。細小代表陽氣不足,堅硬且緊急則是陰寒的邪氣。若是這樣,心臟和胃部的三種脈象,只要有一種出現,就會導致半身不遂,這是為什麼呢?
心臟是天真的神機開創的根本,胃部則是谷氣充盈壯大真氣的標誌,標誌與根本相得益彰,則胸膈間的膻中氣海所儲存的宗氣會充盈,分佈到四肢五臟三焦,上下中外,無所不至。如果標誌與根本失衡,則無法將氣運送到氣海,宗氣就會散逸。所以,如果宗氣無法均勻分佈到經脈,就會導致半身不遂,如果無法均勻分佈到五臟,就會導致失語。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可作為後世所有半身不遂者的指導原則。所有疾病都是因為真氣無法均勻分佈所致。因此,治療的方法,如果不以黃耆為主要藥材,人參、當歸、白芍藥為輔助,防風、桂枝、鉤藤、竹瀝、荊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等為輔助,反而混雜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等藥材,消耗榮氣與衛氣,導致病人死亡,這是醫生的責任。
蔭按:丹溪認為,大多數情況是因為痰多,左側是因為死血與瘀血,右側是因為氣虛與痰多,這是無根無據的說法,不必拘泥於此。古方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黃耆酒都可以使用。外用方法,使用兩石的蠶沙,分裝三袋,每袋約七鬥,將其中一袋蒸熱,放在患處,等到冷了再換另一袋,依此方法多次更換,無禁忌,直到病情好轉為止。飲食方面,需要羊肚加入粳米、蔥白、薑椒、豆豉等煮熟,每天吃一次,持續十天。
李氏指出,半身不遂,或者只有一肢不遂,這稱為偏枯,言語清晰,智力正常,病情在皮膚肌肉之間,應該保持溫暖,讓身體出汗。
張子和表示,有一個和尚因為陰雨天睡在潮溼的地面上,一年來手腳都無法動彈,遇到陰雨天,病情更加嚴重,許多醫生都按照中風、偏枯來治療,使用當歸、芍藥、乳香、沒藥、自然銅等藥材,長期服用反而導致大便乾澀,風燥產生,一年來都沒有好轉。戴人使用舟車丸下藥,讓他拉肚子三十多次,排出了青黃色的泡沫水五升,然後再用清淡的藥材滲透排泄,幾天後手腳能夠舉起。戴人表示:受到風、濕、寒三種氣候的影響,水濕氣候在寒冷的影響下會在皮膚肌肉之間浮腫,久而不去,進入臟腑,應該使用排水的藥材才對。水濕氣候是人體中的寒物,寒氣去除,血液流通,氣血和諧,就能康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