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9)

1. 論失音不語

素問,云:太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音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夫腎者藏精,主下焦地道之生育,故衝任二脈系焉。二脈與少陰腎之大絡,同出腎下,起於胞中,其衝脈因稱胞絡,為十二經脈之海,遂名海焉。衝脈之上行者滲(與浸同,漸漬也)諸陽,灌諸精,下行者滲三陽,灌諸絡而溫肌肉,別絡結於跗。因腎虛而腎絡與胞絡內絕,不通於上,則喑。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則不能言。二絡不通於下,則痱厥矣。如是者,以地黃飲子主之,竹瀝、荊瀝、大梨汁各三杯,生葛汁、人乳汁各二杯,陳醬汁半杯和勻,隔湯頓溫服。有痰者,滌痰湯;內熱者,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名轉舌膏。寶鑑訶子湯,正舌散,茯神散。

白話文:

《素問》中說:太陰所說的「入中為喑」,是指陽氣盛極而衰,所以導致失聲。內氣被奪而昏厥,則為音痱,這是腎虛所致,少陰之氣不足以到達,所以昏厥。

腎臟主藏精,主管下焦的生殖功能,所以衝脈和任脈都與之相連。衝脈和少陰腎脈的大絡,都起源於腎臟下方,起於胞中,衝脈因與胞中相連,被稱為胞絡,是十二經脈之海,因此稱之為海。

衝脈向上運行則滲入諸陽,灌溉精氣;向下運行則滲入三陽,灌溉經絡,溫養肌肉,並分支連結至足部。

由於腎虛導致腎絡和胞絡內部斷絕,無法通達上部,所以失聲。腎脈無法向上循行至喉嚨,包裹舌根,因此不能言語。二脈不通達下部,就會昏厥。

對於這種情況,可用地黃飲子治療,將竹瀝、荊瀝、大梨汁各三杯,生葛汁、人乳汁各二杯,陳醬汁半杯混合均勻,隔水溫熱服用。

如果有痰,則用滌痰湯治療;如果有內熱,則用涼膈散加上石菖蒲、遠志研末,煉蜜製成彈丸大小,用硃砂包裹,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名為轉舌膏。

另外,還有寶鑑的訶子湯、正舌散、茯神散等方劑可供參考。

李氏,曰:不語有數端,有風中心脾者,資壽解語湯。有風中心經者,小續命湯去桂、附,加菖蒲。有痰塞心竅者,導痰湯加菖蒲、人參、竹茹,或芩、連。有舌本強硬,語言不正者,用蠍梢二錢半,茯苓一兩,薄荷二兩為末,酒調服二錢,或擦牙尤妙。又有風熱壅者,有血虛氣虛者,有腎虛,及老人忽言不出者,十全大補湯去桂,加菖蒲、遠志。卒倒歪斜不語,名風癔,身軟有汗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痰由水化制火,閉塞心竅不語。熱者,涼膈散加黃連,或牛黃清心丸。虛者,星香散、三生飲、導痰湯、小省風湯。

白話文:

李氏說:不說話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因為風邪入侵心脾,可以用解語湯。如果風邪入侵心經,可以用小續命湯去除桂枝、附子,再加入菖蒲。如果痰濁堵塞心竅,可以用導痰湯,加入菖蒲、人參、竹茹,或者黃芩、黃連。如果舌根僵硬,說話不清楚,可以用蠍梢二錢半、茯苓一兩、薄荷二兩研磨成粉,用酒調服二錢,或者用來擦牙效果也很好。另外,如果因為風熱壅塞導致不語,或者血虛氣虛、腎虛,以及老人突然不說話,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去除桂枝,再加入菖蒲、遠志。突然昏倒歪斜不說話,叫做風癔,身體軟弱出汗的能活,不出汗、身體僵直的就會死。痰是由水化而成的,能制火,堵塞心竅導致不語。如果是熱證,可以用涼膈散加上黃連,或者牛黃清心丸。如果是虛證,可以用星香散、三生飲、導痰湯、小省風湯。

2. 論半身不遂

準繩,曰:經云,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隔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男為陽,左亦為陽,故偏枯發左為逆。女為陰,右亦為陰,故偏枯發右為逆)不喑,舌轉,可治(雖逆於經,未甚於臟,乃為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從,順也。男以右為從,女以左為從。男發右,女發左,證雖從而聲則喑,是外輕而內重也,故必三歲而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以氣血方剛之年,見偏枯廢疾,此稟賦不足,早凋之兆也,故三歲死)。蓋胃與脾為表裡,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是故胃陽虛則內從於脾,內從於脾則脾之陰盛,故胃脈沉鼓澀也。澀為多血少氣,胃之陽盛,則脾之陰虛,虛則不得與陽主內,反從其胃,越出於部分之外,故胃脈鼓大於臂外也。大為多氣少血,心者,元陽君主宅之,生血主脈,因元陽不足,陰寒乘之,故心脈小堅急。小者,陽不足也,堅急,陰寒之邪也,夫如是,心胃之三等脈,凡有其一,即為偏枯者,何也?蓋心是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胸膈間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溢,分布四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周遍。若標本相失,則不能致其氣於氣海,而宗氣散矣。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喑。即此言之,是一條可為後之諸偏枯者綱領也。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故治療之法,倘不用黃耆為君,人參、當歸、白芍藥為臣,防風、桂枝、鉤藤、竹瀝、荊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之屬為之佐使,而雜沓乎烏、附、羌、獨之屬,以涸榮而耗衛,如此死者,醫殺之也。

白話文:

準繩

經書上說,胃脈沉而鼓且澀,胃外鼓脹很大,心脈細小堅硬而急促,這些都是偏枯的徵兆。

男子偏枯發病於左側,女子偏枯發病於右側(男屬陽,左亦屬陽,故偏枯發於左側為逆。女屬陰,右亦屬陰,故偏枯發於右側為逆)。如果患者不失聲,舌頭能轉動,是可以治療的(雖然逆於經書所述,但病症尚未嚴重侵犯臟腑,所以是可以治療的),大約三十天可以痊癒。

如果患者失聲,則需要三年才能痊癒(「從」意為順應,男子以右側為順,女子以左側為順。男子偏枯發於右側,女子偏枯發於左側,雖然病症順應了陰陽,但卻失聲,這是外輕而內重的徵兆,所以必須三年才能痊癒)。

如果患者年齡不到二十歲,則三年內就會死亡(因為正值氣血方剛的年紀,就出現偏枯廢疾,說明先天稟賦不足,早衰之兆,所以三年內會死亡)。

總之,胃與脾互為表裡,陰陽位置不同,就會出現實虛交替、逆從轉換的現象,可能是從內而外,也可能是從外而內。

所以,胃陽虛就會內從於脾,內從於脾就會導致脾之陰盛,因此胃脈沉而鼓且澀。澀是指血液充盈而氣虛,胃之陽盛則脾之陰虛,虛則無法與陽主於內,反而順從胃氣,溢出於肢體外,因此胃脈鼓脹超過手臂。鼓脹是指氣虛血多,心臟是元陽君主所居之處,生血主脈,由於元陽不足,陰寒乘虛而入,所以心脈細小堅硬而急促。細小是指陽氣不足,堅硬而急促是指陰寒邪氣。

由此可見,心、胃的三等脈,只要出現其中一種情況,就屬於偏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心臟是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胸膈之間的膻中氣海所留的宗氣充盈溢出,分佈於四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周遍。如果標本相失,則不能將氣送達氣海,宗氣就會散失。因此,分佈不周於經脈則會偏枯,不周於五臟則會失聲。

由此可知,這段話可以作為治療偏枯病症的綱領。所有偏枯病症都是由於真氣不周所致。

所以治療偏枯病症,必須以黃耆為君藥,人參、當歸、白芍藥為臣藥,防風、桂枝、鉤藤、竹瀝、荊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等藥物為佐使藥,不可混用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等藥物,否則會耗損營氣,損傷衛氣,這樣就會導致病人死亡,這是醫生的過失。

蔭按:丹溪云:大率多痰,在左挾死血與瘀血,在右挾氣虛與痰,亦是無本杜撰之談,不必拘之。古方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黃耆酒皆可用。外用蠶沙兩石,分作三袋,每袋可七斗,蒸熱一袋著患處,如冷,再換一袋,依前法數數換易,百不禁,瘥止。須羊肚釀粳米,蔥白、姜椒、豉等煮爛熟,日食一具,十日止。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大多數人認為痰多是左邊夾雜著死血和瘀血,右邊夾雜著氣虛和痰,這些說法都是無根據的杜撰,不必拘泥於此。古方順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黃耆酒都可以使用。

外用

蠶沙兩石,分成三袋,每袋約七鬥,用蒸汽蒸熱一袋,敷在患處,如果冷了就換另一袋,依此方法反覆更換,直到病癒。

另外

需要用羊肚釀造粳米,加入蔥白、生薑、辣椒、豉等煮熟,每天吃一次,持續十天即可。

李氏,曰:半身不遂,或只一肢不遂,此名偏枯,言不變,智不亂,病在膚腠之間,溫臥取汗。

張子和,云:一衲子因陰雨臥濕地,一年手足皆不遂,若遇陰雨,其病轉加,諸醫皆作中風、偏枯治之,用當歸、芍藥、乳香、沒藥、自然銅之類,久服反加大便澀,風燥生,經歲不已。戴人以舟車丸下三十餘行,去青黃沫水五升,次以淡劑滲泄之,數日手足能舉。戴人曰:受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水濕得寒而浮蓄於皮腠之間,久而不去,內舍臟腑,宜用去水之藥可也。水濕者,人身中之寒物也。寒去則血行,血行則氣和,氣和則愈矣。

白話文:

李氏說:半身不遂,或者只有一肢不遂,這叫做偏枯,意思是身體僵硬不變,智力沒有混亂,病症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應該溫暖臥床,用汗法治療。

張子和說:有一個和尚因為陰雨天睡在潮濕的地面上,一年後手腳都失去了活動能力,如果遇到陰雨天氣,病情就會加重。很多醫生都把它當作中風、偏枯來治療,使用當歸、芍藥、乳香、沒藥、自然銅等藥物,長期服用反而導致大便乾燥,風燥加重,持續好幾年都沒有好轉。戴人給他服用舟車丸,下了三十多行,排出青黃色泡沫狀的尿液五升,之後再用淡藥滲透泄瀉,幾天後手腳就能抬起來了。戴人說:這是受了風、濕、寒三氣合在一起引起的痹症,水濕遇到寒氣就浮積在皮膚和肌肉之間,久久不去,就會侵犯內臟,應該用去水藥物來治療。水濕是人體中寒的東西,寒氣去除了,血液就能流動,血液流動了,氣血就會調和,調和了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