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

1. 卷十三

2. 呃逆

3. 辨呃逆即噦病

準繩,曰:呃逆,即《內經》所謂噦也。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噦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曰:噦,義具在《內經》,顧諸家不察耳。按《靈樞·雜病篇》末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閉口鼻之氣,使之無息,乃迎其氣而引散之,乃可立已)。大驚之,亦可已。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若以噦為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噦非乾嘔也明矣。若以噦名咳逆,按《內經·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咳。「陰陽應象論」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則咳逆為咳嗽無疑。以春夏冬三時,比例自見。孫真人《千金》曰:咳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後人不知何以將咳逆誤作呃逆,失之遠矣。

白話文:

【辨識打嗝即噦病】

根據古書《準繩》記載,打嗝,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噦。有人認為,成無己和許學士都把噦當作打嗝,然而,東垣和海藏卻把噦解釋為乾嘔,陳無擇又將噦命名為咳嗽,各家的觀點不一,你為什麼偏偏採納成無己和許學士兩家的說法呢?

回答是:噦的定義,其實《黃帝內經》已有詳細說明,只是各家未有深入理解罷了。根據《靈樞·雜病篇》的最後一段記載:噦病可用草刺激鼻子打噴嚏,打了噴嚏後噦病就會好。如果屏住呼吸,快速地吸氣,噦病也能立刻停止。或者讓病人受到極大的驚嚇,噦病也會消失。

根據這段經文中的三個方法,正是治療打嗝的方法。治療打嗝,可以使用紙條刺激鼻子使其打噴嚏,噴嚏一打,打嗝立刻停止。或者屏住口鼻的氣息,讓病人無法呼吸,打嗝也會立即停止。或者讓病人受到極大的驚嚇,打嗝也會消失。這就是我認為成無己和許學士兩家的觀點,即噦即是打嗝,與經典的意義相符的原因。

如果把噦視為乾嘔,假設一個乾嘔的人,讓他打噴嚏,或者屏住呼吸,或者讓他受驚,他的乾嘔能立刻停止嗎?顯然,噦並非乾嘔。

如果把噦命名為咳嗽,根據《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秋天受潮濕影響,會導致向上反胃咳嗽。「陰陽應象論」也說:秋天受潮濕影響,冬天會產生咳嗽。那麼,咳嗽無疑是咳嗽。以春、夏、冬三個季節的比例來看,道理自明。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咳嗽,就是咳嗽。原本就很清楚,後來的人不知道為什麼把咳嗽誤解為打嗝,這就大錯特錯了。

4. 論呃逆皆由病後胃虛所生

三因,云:呃逆之病,古人以為噦耳。多因吐利之後,胃中虛寒,遂成此疾。亦有胃中虛,膈上熱,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者。大抵傷寒久病後,老人、虛人及婦人產後多有此證者,皆病深之候也。亦有噦而心下痞悸者,有痰水所為,別無惡候者是。

白話文:

在「三因」一書中提到,呃逆這種病症,古人認為就是打嗝。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病會在嘔吐或腹瀉後出現,因為胃部變得虛弱且寒冷,從而形成此疾病。此外,也有因為胃部虛弱但膈肌上方卻過熱的情況,導致打嗝時一次會連著七八聲,而且吸氣時無法止住。通常,長時間的感冒或是生病後,老年人、身體虛弱的人以及產後的婦女比較容易出現這種症狀,這都是病情嚴重的表現。另外,也有打嗝同時伴有胸口悶痛和心悸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有痰和水分異常所致,如果沒有其他的不良症狀,那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5. 論呃逆本於胃虛氣逆及陰虛火上

趙以德,曰:成無己云:噦者,俗謂之咳逆,呃呃然有聲。然引咳逆是噦,非也。《內經》以噦與咳逆為兩證,噦是胃病,咳逆是肺病,謂胃氣逆為噦。注云:胃為水穀之海,腎與為關,關閉不利,則氣逆而上。胃以包容水穀,性喜受寒,寒谷相搏,故為噦也。又謂陽明之復,咳噦。太陽之復,嘔出清水,及為噦噫。少陰之復,噦噫。《靈樞》亦謂: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迸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張仲景言噦者,皆在陽明證中。謂治家下之太早則噦,而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皆因下後胃氣虛而噦者也。至有風熱內壅,氣不能通,有潮熱,時時噦者,與小柴胡湯和解之。噦而腹滿,視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者,此皆可治之證。至若病極譫語,甚者至噦,又不尿,腹滿加噦者,皆不治。丹溪先生亦謂:呃逆,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內經》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東垣謂是陰火上衝而吸之氣不得入,胃脈反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從四時用藥法治。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衝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似為危證。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嗟乎!聖人之言胃氣逆為噦者,非由一因而逆,緣王太僕用《靈樞》之意,竟作腎寒逆上之病注之,由是後代方論,或用熱劑治寒,或用辛溫散氣,安知脾與胃一陰一陽也,二者不和亦逆,腎肝在下相凌亦逆。且腎之逆,未可便謂之寒也。左腎主水,性本潤下,烏能自逆。必右腎相火炎上,挾其沖逆,須觀所挾多寡,分正治反治以療之。肝木之風從少陽相火沖剋者,亦必治火,皆當如先生所言者以治。若別有其故而噦者,又必如仲景法隨其攸利而治之。

白話文:

趙以德說,成無己曾經提到:噦,通俗來說就是所謂的咳逆,會發出呃呃的聲音。然而,將咳逆認定為噦是錯誤的。根據《內經》,噦和咳逆是兩個不同的病症,噦是胃的問題,而咳逆則是肺的問題,胃氣逆上就是噦。注釋提到: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與腎臟相關聯,如果這關聯失調,氣就會逆向上行。胃負責容納食物,其特性喜歡寒冷,當冷空氣與食物在胃中碰撞,就會產生噦的現象。

另外,陽明經的疾病,可能會出現噦或咳嗽。太陽經的疾病,可能會導致嘔吐清水,或者產生噦的症狀。少陰經的疾病,也可能導致噦。根據《靈樞》記載,食物進入胃中,胃氣會上升到肺部。如果舊的寒氣與新的食物氣體同時回到胃中,新舊氣體混亂,正邪之氣互相攻擊,氣體在胃中逆向運行,再從胃中排出,就形成了噦。

張仲景表示,噦通常出現在陽明經的病症中。如果治療過早,可能會出現噦的症狀,陽明經疾病患者無法進食,若治療其熱症,必然會產生噦,這些都是因為治療後胃氣虛弱導致噦的現象。若體內風熱壅塞,氣血不通,有潮熱,並伴隨著噦,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調節。噦加上腹部脹滿,需根據患者先前的症狀判斷哪個部位不適,對症下藥,這些都是可以治療的情況。然而,如果病情嚴重,出現譫語,甚至噦且無法排尿,腹部脹滿加上噦,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療。

丹溪先生認為,噦就是氣逆,氣從肚臍下方直接衝上口腔,發出聲音的現象。《內經》提到:所有逆向衝上的症狀,都屬於火熱的問題。李杲認為這是陰火上衝,使得吸氣無法進入,胃的脈絡反而逆向,是由於潛藏在陰中的陽氣導致的。應根據四季不同,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古方大多認為噦是因為胃弱導致,卻忽略了火熱的因素,並常用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藥物來治療,但這些藥物究竟是降火還是補虛,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人的陰氣需要胃來滋養,一旦胃功能受損,木氣就會乘虛而入,這就是所謂的土敗木賊。陰氣被火熱侵蝕,無法保持內部穩定,木氣挾帶相火侵襲,因此直接衝擊清道而上。

說胃弱的人,實際上指的是陰氣虛弱,虛弱到了極點,病人出現這種症狀,似乎是危險的症狀。然而,也有實證的情況,這一點我們不能忽視。

聖賢所說的胃氣逆上為噦,並非只有一種原因導致。由於王太僕運用《靈樞》的理念,最終將其解釋為腎寒逆上的病症,因此後世的方論,有的使用熱性藥物治療寒症,有的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散氣,他們不知道脾和胃其實是一陰一陽的關係,兩者不協調也會導致逆氣,腎肝在下方互相影響也會導致逆氣。而且,腎的逆氣,不一定就是寒氣。左腎主水,本質是向下流動,怎麼可能自己逆向上行。一定是右腎的相火向上炎燒,挾帶著逆氣,必須觀察相火的多少,分別使用正治或反治的方法來治療。對於肝木的風從少陽相火衝剋的情況,也必須治療相火,都應該按照先生所說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噦是由其他原因導致,必須根據張仲景的理論,根據患者的情況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