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四 (4)
卷三十四 (4)
1. 治虛疸方
丹溪方,治疸,脈虛,便赤。
白朮(一兩),人參,豬苓,茵陳(各半兩),澤瀉(七錢),山梔(炒),木通(各三錢),桂枝(一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服。
胃苓湯,治黃疸,怠倦,脾胃不和,食少。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炙),茯苓,豬苓,白朮,澤瀉,桂
小便赤,加滑石。
上銼,水煎服。
參朮健脾湯,治發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人參,白朮(各一錢半),白茯苓,陳皮,白芍藥(煨),當歸(酒洗,各一錢),甘草(炙,七分)
上入棗二枚,水煎,食前服。色疸,加黃耆、白扁豆,炒,各一錢。
秦艽飲子,治五疸涉虛,口淡咽乾,發熱微寒。
秦艽,當歸(酒浸),白芍藥,白朮,官桂,茯苓,熟地黃(酒蒸),陳皮,小草,川芎,半夏(湯泡),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不拘時服。
人參養榮湯,治五疸,腳弱心忪,口淡耳響,微寒發熱氣急,小便白濁,當作虛勞治之。
人參,黃耆,白朮,當歸,桂心,甘草,陳皮(各一兩),白芍藥(三兩),熟地黃,五味子,茯苓(各三錢),遠志(去心,五錢)
上銼,每服四錢,薑棗煎,空心服。
丹溪方,治婦人久勞苦,得面黃心悸,口苦,小便不黃,自利食少,右脈大於左,此虛中為濕也。
白朮,芍藥,當歸(各五錢),黃耆,黃芩,茯苓,人參(各三錢),陳皮(一錢半),黃連(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分六帖,下保和、溫中,各二十丸。
補中湯,治面黃多汗,目眥赤,四肢沉重,減食,腹中時痛,咳嗽,兩手左脈短,右脈弦兼澀,右手關脈虛。
升麻,柴胡(各二錢),歸身(二分),蒼朮(五分),澤瀉(四分),甘草(炙,八分),五味子(二十一粒),黃耆(二錢半),神麯(三錢),紅花(少許),大麥曲(五分)
上銼,作二服,水煎,食前服。
白話文:
【治虛疸方】
丹溪方:用於治療黃疸且脈象虛弱,尿液呈紅色的情況。藥方包含白朮一兩,人參、豬苓、茵陳各半兩,澤瀉七錢,山梔、木通各三錢,桂枝一錢。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胃苓湯:適用於黃疸症狀,伴有疲憊倦怠,脾胃運作不調,食慾減少的情況。藥方有蒼朮、厚朴、陳皮、炙甘草、茯苓、豬苓、白朮、澤瀉、桂。若小便呈現紅色,可加入滑石。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參朮健脾湯:用於治療長期黃疸,脾胃功能虛弱,食慾不佳的病患。藥方有人參、白朮各一錢半,白茯苓、陳皮、白芍藥、當歸各一錢,炙甘草七分。在藥方中加入兩枚棗,用水煎煮,飯前服用。若是色疸,可再加入黃耆、白扁豆各一錢。
秦艽飲子:用於治療五種黃疸,伴隨虛弱,口淡咽乾,發燒微冷的症狀。藥方有秦艽、酒浸當歸、白芍藥、白朮、官桂、茯苓、酒蒸熟地黃、陳皮、小草、川芎、湯泡半夏、炙甘草各一錢。將所有藥材做成一劑,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
人參養榮湯:適用於五種黃疸,伴有腳弱心跳加速,口淡耳鳴,微冷發燒呼吸急促,小便白濁,需作為虛勞症治療的患者。藥方有人參、黃耆、白朮、當歸、桂心、甘草、陳皮各一兩,白芍藥三兩,熟地黃、五味子、茯苓各三錢,去心遠志五錢。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入薑和棗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丹溪方:用於治療女性長期勞累,臉色黃且心悸,口苦,小便不黃,自覺消化不良,食慾差,右邊脈搏比左邊大,這是因濕氣影響而產生的虛弱。藥方包含白朮、芍藥、當歸各五錢,黃耆、黃芩、茯苓、人參各三錢,陳皮一錢半,黃連一錢,炙甘草五分。將藥材切碎,分六帖,搭配保和、溫中各二十丸服用。
補中湯:適用於臉色黃,多汗,眼瞼泛紅,四肢沉重,食慾下降,腹部偶爾疼痛,咳嗽,左手脈搏較短,右手脈搏帶有弦和澀,右手關脈虛弱的患者。藥方有升麻、柴胡各二錢,當歸二分,蒼朮五分,澤瀉四分,炙甘草八分,五味子二十一粒,黃耆二錢半,神麯三錢,少量紅花,大麥麯五分。將藥材切碎,做成兩劑,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2. 治陰黃方
茵陳四逆湯,治發黃,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者,此方冷服。
茵陳(二兩),附子(一枚,作八片,炮),乾薑(炮,一兩半),甘草(炙,一兩)
上細切,分作四服,水煎服。
蔭按:吳氏曰,此陰症發黃也。陰寒盛於下,則戴陽於上,故上體見陽症,下體見陰症。陰盛於下,故見陰脈之沉遲,兼陰症之四逆;陽戴於上,故見陽症之發黃,上體之自汗也。茵陳治黃之要藥,故無分於寒熱而用之。附子、乾薑、炙甘草,回陽之要品也,故有陰寒即用之。
然必冷服者,恐薑、附發於上焦,陽盛之區而下部陰寒之分,反不及也。是方也,韓祗和、李思訓、朱奉議、咸用之矣。使據丹溪翁不必分五,同是濕熱之言,而執其方以療之,則藥與證不相反耶。
理中加茯苓湯,仲景云:一婦人,年六十歲,病振寒轉慄,足太陽寒水也。呵欠噴嚏,足少陽膽也。口中津液,足陽明不足也。心下急痛而疸,手少陰受寒,足少陰血滯也。身熱,又欲近火,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臍下惡寒,丹田有寒,渾身黃,及睛黃,皆寒濕也。餘證驗之,知其為寒;溺黃赤而黑,又頻數者,寒濕勝也。病來身重如山,便著床枕者,陰濕勝也。其脈右手關、尺、命門弦細,按之洪而弦,弦急為寒,加之細者,北方寒水,雜以緩甚者,濕盛出黃色。脈洪大者,心火受制也。左手右按之至骨,舉手來實者,壬癸腎旺也。六脈按之俱空虛者,下焦無陽也。用藥法,先宜以輕劑去其寒濕,兼退其洪大之脈以理中,加茯苓湯投之。(按此證,雖小便黃赤,亦作寒治者,蓋以餘證及脈別之也)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茯苓
上水煎熟,以冰冷與之。此熱因寒用,以假寒對足太陽之假熱,以乾薑辛熱瀉膀胱之真寒。故曰真對真,假對假。若不愈,當朮附湯與之。
茵陳附子乾薑湯,治因天令暑熱,冷物傷脾,過服寒涼,陰氣太勝,陽氣欲絕,加以陰雨寒濕相合,發而為黃,其脈緊細,按之空虛,兩寸脈短,不及本位,此謂陰症發黃也。仲景所謂當於寒濕中求之。李氏順云:解之而寒涼過劑,瀉之而逐寇傷君,正此謂也。
附子(三錢,炮去皮),乾薑(炮,二錢),茵陳(一錢二分),白朮(四分),草豆蔻(煨,一錢),白茯苓(三錢),枳實(麩炒),半夏(制),澤瀉(各五分),橘紅(三分)
上加生薑五片,水煎去渣,涼服。
蔭按: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以淡滲之,以苦燥之。附子、乾薑辛甘大熱,散其中寒,故以為君;半夏、草蔻辛熱,白朮、陳皮苦甘溫,健脾燥濕,故以為臣;生薑辛溫以散之,澤瀉甘平以滲之。枳實苦微寒,瀉其痞滿;茵陳微苦寒,其氣輕浮,佐以姜附,能去膚腠間寒濕,而退其黃,故為佐使也。服此一二服,病去,再服理中湯數服,氣得平復。
白話文:
【治療陰黃的處方】
這是一帖稱為「茵陳四逆湯」的古方,適用於治療因脈象呈現沉細且遲緩,四肢冰冷,以及腰以上部位自行冒汗的黃疸症狀。服用時需冷飲。
藥方成分如下:
- 茵陳:二兩
- 附子:一枚,切成八片,經過炮製
- 乾薑:一兩半,炮製過
- 甘草:一兩,經燉炙
將所有藥材細切後分成四次服用,每次用水煎煮後飲用。
進一步解釋:這是一種陰性黃疸的病症。由於下部陰寒過盛,導致上部陽氣上升,因此上半身會顯現出陽性的症狀,下半身則呈現陰性症狀。下部陰寒過盛,所以脈象沉遲,並伴隨四肢冰冷的陰性症狀;而上部陽氣上升,導致黃疸症狀和上半身自汗的陽性症狀。茵陳是治療黃疸的重要藥材,無論是寒性或熱性黃疸都能使用。附子、乾薑、炙甘草是回陽的重要藥材,只要有陰寒的症狀就可使用。
然而,為何必須冷飲?這是因為擔心乾薑和附子的熱性只作用於上焦,也就是陽氣旺盛的區域,反而下部的陰寒部分無法得到治療。這個方子,過去的醫生韓祗和、李思訓、朱奉議都曾使用過。如果只根據丹溪翁的理論,認為黃疸不分寒熱,都是濕熱造成的,那麼使用這個方子可能會導致藥效與症狀不符。
另一個方子是「理中加茯苓湯」,根據張仲景的描述,一位六十歲的婦女,出現寒冷顫抖、全身顫慄的症狀,這是由於足太陽經的寒水所引起的。她還伴有打哈欠、噴嚏的症狀,這是由於足少陽膽的問題。口中有津液,顯示足陽明經有不足的情況。心下急痛且黃疸,這是由於手少陰心經受寒,足少陰腎經血液滯留所致。她全身發熱,卻想要靠近火源,這表示熱在皮膚層,而寒在骨髓層。腹部下方感到寒冷,顯示丹田有寒,全身及眼睛發黃,這都是由寒濕所引起的。其他症狀也驗證了這是一個寒性症狀;尿液呈黃色、赤色且帶黑色,頻繁排尿,這顯示寒濕過剩。病發時身體沉重如山,只能躺在牀上,這是由於陰濕過盛。她的脈象顯示右手關、尺、命門部位的脈象細弱,但按下去卻洪大且弦,弦急的脈象表示寒象,加上細弱的脈象,顯示北方的寒水,同時脈象緩慢表示濕氣過剩,導致黃色的出現。脈象洪大的情況,表示心火受到抑制。左手部位的脈象,當按到骨頭時,顯示壬癸腎臟功能旺盛。六脈按下去都空虛,表示下焦缺乏陽氣。治療方法,首先應使用輕量的藥物去除寒濕,同時降低洪大的脈象,使用「理中加茯苓湯」來治療。
藥方成分如下:
- 人參
- 白朮
- 甘草
- 乾薑
- 茯苓
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至熟,然後以冰涼的方式服用。這是一種熱因寒用的策略,利用假寒來對抗足太陽經的假熱,利用乾薑的辛熱性質來排除膀胱的真正寒象。因此,我們說這是真對真,假對假的治療方式。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以使用「朮附湯」進行治療。
另一個方子是「茵陳附子乾薑湯」,適用於因天氣炎熱,食用冷食傷害脾胃,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陰氣過剩,陽氣瀕臨消失,再加上陰雨天氣和寒濕環境的影響,導致黃疸的發作。脈象緊繃細弱,按下去感覺空虛,兩寸脈短,未能達到正常位置,這被稱為陰性黃疸。張仲景曾經指出,這種情況應該從寒濕的角度尋找原因。李順表示,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來解決問題,或者使用過激的手段來驅除病因,往往會傷害自身,這正是此方所指的情況。
藥方成分如下:
- 附子:三錢,炮製去皮
- 乾薑:二錢,炮製
- 茵陳:一錢二分
- 白朮:四分
- 草豆蔻:一錢,煨製
- 白茯苓:三錢
- 枳實:麩炒
- 半夏:處理過
- 澤瀉:各五分
- 橘紅:三分
將所有藥材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煎煮後去渣,冷飲。
進一步解釋:對於體內寒氣過盛的情況,應該使用甘熱的藥物進行治療,輔以苦辛的藥物。對於濕氣過剩的情況,應該使用苦熱的藥物來平衡,使用淡滲和苦燥的藥物來處理。附子和乾薑具有辛甘大熱的性質,可以去除體內的寒氣,因此作為主要的藥物。半夏和草蔻具有辛熱的性質,白朮和陳皮具有苦甘溫的性質,能夠健脾燥濕,因此作為輔助的藥物。生薑具有辛溫的性質,可以散發寒氣,澤瀉具有甘平的性質,可以促進滲透作用。枳實具有苦微寒的性質,可以消除脹滿感;茵陳具有微苦寒的性質,其氣味輕盈,與姜附配合使用,能夠去除肌膚腠理間的寒濕,並改善黃疸症狀,因此作為輔助和調節的藥物。服用一兩次後,如果病情有所改善,再連續服用幾次「理中湯」,讓體質得以恢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