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 (3)

1. 治谷疸方

茵陳梔子湯,治谷疸。

茵陳(一錢),茯苓(五分),山梔仁,蒼朮(炒),白朮(各三錢),黃芩(生,六分),黃連,枳實(炒),豬苓(去皮),澤瀉,防己,陳皮(各二分),青皮(一分)

白話文:

茵陳梔子湯用於治療谷疸,藥方包含:茵陳一錢、茯苓五分、山梔仁、蒼朮(炒)、白朮(各三錢)、黃芩(生,六分)、黃連、枳實(炒)、豬苓(去皮)、澤瀉、防己、陳皮(各二分)、青皮一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長流水煎,食前溫服,二服可愈。

梔子大黃湯,發黃,身熱,腹痛,右關脈滑者,名曰谷疸,此方主之。亦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大黃(二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

上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分三服。

蔭按:夫發黃身熱,少火鬱也。腹痛,右關脈滑,水穀積也。故用枳實、大黃攻其水穀之積,梔子、豆豉解其少火之郁。又曰:梔子、豆豉,仲景嘗用之以吐懊憹。枳實、大黃,仲景嘗用之以吐胃實。故酒疸欲吐,谷疸腹痛,此方皆主之。

白話文:

梔子大黃湯 方劑說明

服用方法:

  • 取藥材,煎成一劑,用流動的清水煎煮。
  • 溫熱後,飯前服用。
  • 服用兩劑即可痊癒。

適用病症:

  • 身體發黃,發熱,腹部疼痛,右關脈滑利者,稱為谷疸,此方專治此症。
  • 也能治療酒疸,心中煩悶、灼熱疼痛。

藥材組成:

  • 山梔子:十四枚
  • 大黃:二兩
  • 枳實:五枚
  • 豆豉:一升

煎煮方法:

  • 以上藥材,用水三升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服用。

方劑解說:

  • 發黃發熱,屬於少火鬱積。
  • 腹痛,右關脈滑利,是水穀積滯所致。
  • 因此本方以枳實、大黃攻破水穀積滯,梔子、豆豉解少火鬱結。
  • 另外,梔子、豆豉,張仲景(東漢醫學家)常用于治療煩悶、嘔吐。
  • 枳實、大黃,張仲景常用于治療胃實積滯。
  • 因此,酒疸欲吐,谷疸腹痛,此方都能治療。

茵陳散,治黃疸,食已即飢,身體面目、爪甲、牙齒及小便悉黃,寒熱,或身體多赤多青,皆因酒食過度,為風濕所搏,熱氣鬱蒸而成。

茵陳,木通,大黃(炒),梔子(各一兩),石膏(二兩),瓜蔞(一個),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五片、蔥白一莖水煎,不拘時服。如大小便秘,加枳實、赤茯苓、葶藶。

白話文:

茵陳散可以治療黃疸病,患者在吃飽之後馬上就感到飢餓,身體、臉色、指甲、牙齒和尿液都呈現黃色,並且伴隨有寒熱交替的症狀,或者身體上出現紅色或青色的斑點。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過度飲酒食肉,導致風濕入侵,熱氣鬱積在體內而造成的。

方劑組成:茵陳、木通、大黃(炒)、梔子(各一兩),石膏(二兩),瓜蔞(一個),甘草(炙,半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生薑五片、蔥白一莖水煎,不拘時間服用。如果患者出現大小便不通的情況,可以加入枳實、赤茯苓、葶藶。

茯苓加減湯,治胃疸積熱,食已輒飢而黃瘦,胸滿脅脹,小便悶赤。

赤茯苓,陳皮(去白),澤瀉,桑白皮(各三兩),赤芍藥,白朮(各四兩),人參,官桂(各二兩),石膏(八兩),半夏(六兩,湯洗,生薑制,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渣,不拘時服。如病甚者,加大黃、朴硝,各三兩。

谷疸丸,專治谷疸。

苦參(三兩),龍膽草(一兩),牛膽(一個)

白話文:

茯苓加減湯用於治療胃部積熱引起的黃疸,症狀包括飯後即刻感到飢餓,身體消瘦發黃,胸悶脅脹,小便顏色深紅。

方劑組成:赤茯苓、陳皮、澤瀉、桑白皮、赤芍藥、白朮、人參、官桂、石膏、半夏。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加入十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八分,去渣,不限時間服用。病情嚴重者,可加入大黃、朴硝,各三兩。

谷疸丸專治谷疸,由苦參、龍膽草、牛膽組成。

上為細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薑煎湯送下。

小溫中丸,治黃疸與食積,又可制肝燥脾,脾虛者以白朮作湯使。

白朮(五兩),山楂(二兩),苦參(二兩,夏加冬減),蒼朮,吳茱萸(一兩,冬加夏去),川芎(夏減),神麯(各半斤),香附(一斤,童便浸),針砂(十兩,炒紅,醋淬七次再炒,另研)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牛膽汁,再加入少許煉蜜,搓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溫水或生薑煎湯送服。

「小溫中丸」可治療黃疸和食積,也能抑制肝燥脾虛,脾虛的人可用白朮煮湯服用。

方藥組成:白朮(五兩)、山楂(二兩)、苦參(二兩,夏季用量增加,冬季用量減少)、蒼朮、吳茱萸(一兩,冬季用量增加,夏季去掉)、川芎(夏季用量減少)、神麴(各半斤)、香附(一斤,用童便浸泡)、針砂(十兩,炒至紅色,用醋淬七次後再炒,另行研磨)。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鹽湯下。一方有梔子,無白朮、山楂、苦參、茱萸。

大溫中丸,治食積黃腫。此調理谷疸、酒疸之方也。

蒼朮(米泔浸七日),厚朴(薑汁炒),青皮,陳皮(去白),三稜(醋炒),蓬朮(醋炒,各五兩),香附(一斤,醋炒),甘草(炙,一兩),針砂(二兩,醋炒紅七次)

一方,有黃連、苦參、白朮各五兩。

上為細末,醋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薑湯下,午後薑湯下,臨睡溫酒下。忌犬肉、果菜。或云:以上二方,用針砂不如以青礬代之為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薑湯送服,下午也可用薑湯送服,睡前可用溫酒送服。忌食犬肉、瓜果。也有說法認為,以上兩種藥方中,用青礬代替針砂效果更佳。

棗礬丸,谷疸身目俱黃,此方亦良。

綠礬(半斤,火煅通紅),棗肉(二斤,煮去皮,搗爛),平胃散(四兩,為衣)

上共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一方用白礬,不用綠礬。一方無平胃散。

蔭按:夫水穀癖積於中,抑遏肝腎之火,久久鬱熱,故身目俱黃。是方也,綠礬鹹寒,能軟痰癖而勝濕熱;棗肉甘溫,能益脾胃而補中宮;平胃散者,蒼朮、厚朴、陳皮、甘草也。蒼朮、厚朴所以平胃家敦阜之氣而除積飲,陳皮、甘草一以利氣,一以和中,乃調胃之意也。

白話文:

治療黃疸,身體和眼睛都發黃,可以用「棗礬丸」。將綠礬用火煅燒至通紅,再加入煮去皮並搗爛的棗肉,以及平胃散,混合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也有人用白礬代替綠礬,或者不加平胃散。

這個方子是利用綠礬的寒涼性質軟化痰癖並消散濕熱,棗肉的甘溫則能補益脾胃,而平胃散中的蒼朮、厚朴能平胃氣、除積飲,陳皮、甘草則利氣和中,共同起到調理脾胃的作用。

針砂丸,治谷疸、酒疸、濕熱發黃等症。

針砂(半斤,煅醋淬三次),蒼朮(四兩,米泔浸一宿),當歸,芍藥,川芎(各一兩半),生地黃(二兩,薑汁炒),香附,厚朴(薑製),神麯(炒),麥芽(炒,去面),茵陳(各一兩),青皮,陳皮(各一兩半),三稜,蓬朮(各二兩),薑黃,山梔(炒),升麻,乾漆(炒無煙,各五錢)

白話文:

針砂丸主要用於治療黃疸、酒疸以及濕熱導致的發黃等症狀。藥方成分包含針砂、蒼朮、當歸、芍藥、川芎、生地黃、香附、厚朴、神麯、麥芽、茵陳、青皮、陳皮、三稜、蓬朮、薑黃、山梔、升麻、乾漆等。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薑湯下。

茶黃丸,治黃病,愛吃茶。

白朮,蒼朮(各三兩),石膏,白芍藥,黃芩,南星,陳皮(各一兩),薄荷(七分)

上為末,砂糖水煮,神麯為丸,砂糖水下。

一方,石膏、白芍、黃芩三味,水煎服。

米黃散,治黃病,愛吃生米

白朮(一錢半),蒼朮(一錢三分),陳皮,白芍藥,神麯,麥芽,山楂,茯苓,石膏(各一錢),厚朴(七分),藿香(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般,每次服用六七十丸,用薑湯送服。

茶黃丸用於治療黃疸病,患者喜歡吃茶。

白朮、蒼朮各三兩,石膏、白芍、黃芩、南星、陳皮各一兩,薄荷七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砂糖水煮沸,再用神麴製成丸藥,用砂糖水送服。

另一種方法是用石膏、白芍、黃芩三味藥材,水煎服用。

米黃散用於治療黃疸病,患者喜歡吃生米。

白朮一錢半,蒼朮一錢三分,陳皮、白芍藥、神麴、麥芽、山楂、茯苓、石膏各一錢,厚朴七分,藿香五分,甘草三分。

上水煎,臨服入砂糖一匙調服。

四寶丹,治黃病,吃生米、茶葉、黃泥、黑炭。

使君子肉(二兩),檳榔,南星(薑汁製,各一兩,以上三味諸證通用),生米麥芽(一斤,炒),黃泥(用壁土一斤,炒),用黑炭(一斤,炒)

上為末,用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清早砂糖水送下,大效。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快喝的時候加入一匙砂糖調勻服用。四寶丹用於治療黃疸病,由生米、茶葉、黃泥和黑炭組成。將使君子肉、檳榔、南星(用薑汁炮製)各取一兩,生米麥芽炒至一斤,黃泥用壁土一斤炒至乾,黑炭炒至一斤,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早起用砂糖水送服,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