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四 (2)
卷三十四 (2)
1. 脈法
脈經,曰: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黑色並不可治。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酒疸者,或無熱,清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頭如啖蒜齏之狀,大便正黑,皮膚四肢不仁,其脈浮弱,顏黑微黃,故知難治。谷疸寸口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極汗出。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強,飽則煩滿,滿則發熱消穀,食已則飢。谷強肌瘦,名曰谷疸。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寒熱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則滿也。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已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脈訣舉要,曰: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症屬虛弱。
白話文:
《脈經》說:凡是身體發黃的,診脈時要觀察寸口脈,靠近手掌處無脈,口鼻顏色發黑,這些症狀都是不可治癒的。
脈象沉緊,患者口渴想要喝水,小便不順暢的,一定會發黃。
酒疸患者,有時不發熱,說話清晰,肚子脹滿想吐,鼻子乾燥。脈象浮的,先用吐法治療;脈象沉而弦的,先用下法治療。酒疸用下法治療,久而久之會變成黑疸,眼睛發青,面部發黑,胸口像吃了蒜泥一樣難受,大便呈黑色,皮膚和四肢麻木,脈象浮而弱,臉色發黑略帶黃色,因此知道這種病很難治癒。
谷疸患者,寸口脈微弱,微則怕冷,弱則發熱,想發病卻又沒發出來,骨節疼痛,想煩躁卻又沒煩躁,而且大量出汗。趺陽脈緩慢而遲,胃氣卻很強,吃飽了就覺得肚子脹滿,脹滿就發熱,吃東西容易消化,但吃完就餓。胃氣強盛但身體消瘦,這就是谷疸。
陽明病的患者,脈象遲緩,吃飯難以吃飽,吃飽了就發冷發熱頭暈,一定會小便不暢。這預示著將要變成谷疸,即使用下法治療,肚子依然會脹滿。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代表發熱,發熱就容易消化,緊則代表發冷,吃東西就容易脹滿。尺脈浮代表傷腎,趺陽脈緊代表傷脾,風寒互相搏擊,吃飽了就頭暈,穀氣無法消化,胃中苦濁,濁氣向下流動。小便不通,陰氣被寒氣所侵,熱氣流到膀胱,全身發黃,這種病叫做谷疸。
2. 治黃汗方
桂枝加黃耆湯,治黃汗,身體疼重,發熱兩脛自冷,此方主之。
桂枝(二錢),芍藥(三錢),甘草(炙一錢),黃耆(三錢),生薑(五片),大棗(二枚)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仍飲熱粥,以助藥力。黃汗者,汗出皆黃沾衣有色也。得之汗出時,入水取浴,水從汗孔入,濕鬱於表,故病黃,邪傷其衛故自汗,濕熱相搏,故身體疼重而發熱。病原寒水所傷,寒氣屬陰,水性就下,故兩脛自冷。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藥之酸寒,以斂榮中之液。
白話文:
桂枝加黃耆湯用於治療黃汗、身體沉重、發熱但小腿冰冷的症狀,它可以溫陽解表、固表止汗,並且補氣血、驅寒濕。
虛以受邪,故用黃耆之甘溫,以實在表之氣;辛甘發散為陽,故生薑、甘草,可以為桂枝之佐。乃大棗者,和脾益胃之物也。
黃耆湯,治黃汗,身體腫,發熱不渴,汗出染衣黃色。
黃耆(去蘆,蜜炙),赤芍藥,茵陳蒿(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心),豆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桂枝苦酒湯,治黃汗身腫發熱。
白話文:
身體虛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因此用黃耆的甘溫性質來補益身體,使表面的氣血充實;辛甘發散屬於陽性,所以用生薑和甘草輔助桂枝。大棗則是和脾益胃的藥材。
黃耆湯用於治療黃汗、身體腫脹、發熱不渴、汗出染衣黃色等症狀。
藥材包括黃耆(去蘆,蜜炙)、赤芍、茵陳蒿(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心)、豆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和三片生薑煎煮七分,溫熱服下,不拘時間。
桂枝苦酒湯也可用於治療黃汗、身腫發熱。
黃耆(三錢),芍藥,桂枝(各八分)
上水煎,入苦酒三匙。初服當心煩,以苦酒阻故也,至六七日稍愈。一方,用好酒代苦酒。如腰以下無汗,強痛不食;煩躁,小便不利,本方用桂枝加甘草四分,姜煎微汗。未汗再服。
白話文:
用黃耆三錢,芍藥、桂枝各八分,用水煎煮,加入三匙苦酒服用。一開始可能會心煩,這是因為苦酒的緣故,但服用六七天後就會慢慢好轉。也可以用好酒代替苦酒。如果腰部以下沒有汗,並且疼痛難忍,無法進食,還伴有煩躁、小便不暢的情況,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加入桂枝和甘草四分,用薑煎煮,直到微微出汗。如果沒有出汗,則需要再服用一次。
3. 治黃疸方
丹溪治黃疸方,疸症不必分五,同是濕熱,此方主之。
黃芩(炒),黃連(炒),梔子(炒黑),茵陳,豬苓,澤瀉,蒼朮(制),青皮(去穰,炒),草龍膽(各五分)
谷疸加三稜、蓬朮、縮砂、陳皮、神麯。
上切作一服,水煎服。
白話文:
丹溪治療黃疸的方子,不需區分五種黃疸,都是濕熱引起的,這個方子可以主治。
藥方如下:黃芩(炒)、黃連(炒)、梔子(炒黑)、茵陳、豬苓、澤瀉、蒼朮(制)、青皮(去穰,炒)、草龍膽(各五分)
如果是谷疸,再加上三稜、蓬朮、縮砂、陳皮、神麯。
將以上藥材切成一劑,用清水煎服。
蔭按:用芩、連、梔子、龍膽之苦,所以去熱;豬苓、澤瀉之淡,所以去濕;茵陳蒿氣微寒而味苦平,為陰中之陽,則兼濕熱而治者也,故為黃家君主之藥;蒼朮所以燥濕,青皮所以破滯;而谷疸諸品之加,乃推陳致新之意也。
茵陳五苓散,治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茵陳,豬苓,茯苓,澤瀉,白朮(各一錢),官桂(少許)
一方,去桂,名加減五苓散。
白話文:
這方子用黃芩、黃連、梔子、龍膽的苦味來清熱;用豬苓、澤瀉的淡味來利濕。茵陳蒿性微寒味苦平,屬陰中之陽,能兼治濕熱,因此是治療黃疸的主藥。蒼朮可以燥濕,青皮可以破除積滯。加入谷疸等藥物,則有推陳致新之意。
茵陳五苓散,用來治療傷寒或伏暑引起的發黃,以及小便不利,是這方子的主要功效。
藥方如下:茵陳、豬苓、茯苓、澤瀉、白朮各一錢,官桂少許。
另外還有一種去掉了官桂的方子,叫做加減五苓散。
上為細末十分和勻,先食飯後服方寸匕,日三服。一云薑棗煎。
蔭按:熱病小便不利,濕熱內蓄,勢必發黃。茵陳,黃家神良之品也,故諸方多用之。豬苓、澤瀉、茯苓、白朮,味平而淡,故可以導利小水;官桂之加,取其辛熱,能引諸藥直達熱邪蓄結之處。經曰:甚者從治,此之謂也。
茵陳茯苓湯,治發黃小便澀,煩躁而渴者,此方主之。
茵陳(二錢),茯苓,豬苓,桂枝(各一錢),滑石(一錢半)
上銼,水煎服。
蔭按:熱在內,其熱不得泄越,故發黃。小便澀者,熱之所注也。煩躁者,熱犯上焦,清陽之分也。渴者,邪熱蒸灼,不能生液潤喉也。是方也,茵陳主治黃疸,佐以茯苓、豬苓則利;佐以滑石則利熱;佐以桂枝,則同氣相求,直達邪熱之巢穴。內熱既去,則津液自生,氣自化,小便自利,煩渴自解,身黃自除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充分混合,飯後每次服用一小匙,一天服用三次。有人說可以用薑棗煎服。
熱病導致小便不利,濕熱積聚在體內,必然會引起發黃。茵陳是治療黃疸的特效藥,因此許多方劑都使用它。豬苓、澤瀉、茯苓、白朮性平味淡,可以利水排泄;加入官桂,取其辛熱之性,能引導藥物直達熱邪積聚之處。醫書說:病情嚴重就必須積極治療,這就是這個道理。
茵陳茯苓湯可以治療發黃、小便澀、煩躁、口渴等症狀。
茵陳兩錢,茯苓、豬苓、桂枝各一錢,滑石一錢半。
將藥材切碎,水煎服。
熱邪積聚在體內,無法散發出去,因此導致發黃。小便澀是熱邪入侵的表現。煩躁是因為熱邪犯上焦,影響了清陽之氣。口渴是因為邪熱蒸灼,無法生津潤喉。這個方子中,茵陳是治療黃疸的主藥,茯苓、豬苓可以利水;滑石可以利熱;桂枝則與熱邪同氣相求,直達邪熱藏匿之處。內熱去除之後,津液自然生成,氣機自然運行,小便自然通暢,煩渴自然消失,身體發黃自然會消除。
茯苓滲濕湯,治黃疸,氣熱嘔吐而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食。
白茯苓(五分),茵陳蒿(六分),澤瀉,豬苓(各三分),黃芩(生),黃連,山梔,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各二分)
上㕮咀,水煎,空心服。谷疸去黃芩加枳實。一方無黃芩、青皮,有秦艽、葛根。
必效散,治黃疸通用。
葶藶(隔紙炒),龍膽草,山梔子,茵陳,黃芩(各等分)
白話文:
茯苓滲濕湯用於治療黃疸,症狀包括氣熱嘔吐、口渴想喝冷飲、全身和臉色發黃、小便不順暢、無法安睡、食慾不振。藥方由白茯苓、茵陳蒿、澤瀉、豬苓、生黃芩、黃連、山梔、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等藥材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空腹服用。如果屬於穀疸,則在原方中加入枳實,去除黃芩。也有一種方子不含黃芩和青皮,而加入秦艽和葛根。
必效散則是用於治療各種黃疸的通用方,由葶藶、龍膽草、山梔子、茵陳、黃芩等藥材等量組成。
上每服一兩,水煎溫服,不拘時。
麻黃醇酒湯,治黃疸脈浮,宜汗之。
麻黃(三兩)
上用好清酒五升,煮取二升五合,頓服盡。冬月用酒煮,夏月用水煮。
瓜蒂散,諸疸腹滿欲吐,鼻燥脈浮者,宜以此方吐之。
瓜蒂,赤小豆,淡豆豉(各五分)
上為細末,水調服。一方,用瓜蒂二十七枚,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頓服。
蔭按:但腹滿欲吐,邪在上也;鼻燥者,邪在氣分也;脈浮者,邪未盡入於裡也。吐中有發散之義,故吐於浮脈正宜。瓜蒂苦而善湧,赤小豆平而解熱,淡豆豉腐而勝燥,此古人之宣劑好。如頭額兩太陽痛者,令病人噙水一口,以瓜蒂散一字,吹入鼻中,泄出黃水而愈。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溫熱服下,不限時間。
麻黃醇酒湯,用於治療黃疸,脈象浮,適合發汗。
麻黃(三兩)
取上藥用優質清酒五升,煮至二升五合,一次喝完。冬天用酒煮,夏天用水煮。
瓜蒂散,治療各種黃疸,腹部脹滿想吐,鼻乾燥,脈象浮,適合用此方吐出邪氣。
瓜蒂、赤小豆、淡豆豉(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調服。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瓜蒂二十七枚,用水一升,煮至五合,去渣後一次喝完。
按語:腹部脹滿想吐,是因為邪氣在上;鼻乾燥,是因為邪氣在氣分;脈象浮,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進入體內。吐出邪氣中包含發散之意,所以用於浮脈正合適。瓜蒂苦味,善於催吐;赤小豆性平,可解熱;淡豆豉性腐,能潤燥。這是古人宣泄藥物的精華。如果頭額兩太陽穴疼痛,可以讓病人含一口水,用瓜蒂散少許吹入鼻中,泄出黃水即可痊癒。
小柴胡湯,諸黃腹痛而嘔者,宜以此和解之。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半),半夏(七分),甘草(五分),人參(七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茵陳梔子大黃湯,治發黃,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者,此方主之。
茵陳(一兩),梔子(三枚),大黃(三錢半)
上切作一服,水三盞,煎至盞半,溫服。蓋茵陳苦寒,能利黃疸;梔子瀉火,屈曲而下,能療小便之赤澀;大黃能攻大便之秘結。大小既利,則濕熱兩泄,而黃自除矣。
白話文:
如果肚子發黃疼痛還伴隨嘔吐,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來緩解症狀。小柴胡湯的藥方是:柴胡兩錢、黃芩一錢半、半夏七分、甘草五分、人參七分,將這些藥材切碎,加三片生薑、兩枚紅棗,用水煎服。
茵陳梔子大黃湯則用來治療發黃、小便赤澀、大便便秘。藥方為:茵陳一兩、梔子三枚、大黃三錢半,切碎後,用水三杯煎煮至一杯半,溫熱服用。茵陳苦寒,可以利黃疸;梔子瀉火,能使小便順暢,緩解赤澀;大黃可以攻克大便秘結。大小便通暢,濕熱得以排出,黃疸自然消除。
大黃硝石湯,治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上水煎將熟,納硝石頓服。
黃連散,治黃疸,大小便秘澀壅熱,累效。
大黃(醋拌炒),黃連(各二兩),黃芩,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水調下,日三服。先用瓜蒂散搐鼻,取下黃水,卻服此藥。
搐鼻瓜蒂散,治黃疸,遍身如金色,累效。
瓜蒂(二錢),母丁香(一錢),黍米(四十九粒),赤小豆(半錢)
白話文:
大黃硝石湯主治黃疸、腹脹、小便不通且呈紅色、自汗出,屬於外感邪氣已解,內裡實熱,需立即治療。方劑由大黃、黃柏、硝石、梔子组成,將藥材煎煮至快熟時加入硝石,頓服。
黃連散主治黃疸,伴隨大小便不通、內熱壅盛,療效顯著。方劑由大黃(醋炒)、黃連、黃芩、甘草組成,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後溫水送服,一天三次。服用前先用瓜蒂散搐鼻,引出黃水,再服用此藥。
搐鼻瓜蒂散主治黃疸,全身皮膚呈金黃色,療效顯著。方劑由瓜蒂、母丁香、黍米、赤小豆組成。
上先將瓜蒂為末,次入三味再碾。至夜,令病人先含水一口,將藥半字搐入鼻內,待吐下水便睡,至半夜或次日,取下黃水,直候利水止,即服黃連散,或茵陳五苓散。病輕者五日,病重者半月見效。
葶藶苦參散,治濕熱內甚,小便赤澀,大便時秘,飲食少進,諸藥不效,因為久黃。
苦參,黃連,瓜蒂,黃柏,大黃(各一兩),葶藶(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清米飲調下,以吐利為度。隨時看虛實加減。
梔子柏皮湯,治發黃,身熱不止,大小便利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首先將瓜蒂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其他三味藥材一起研磨。晚上,讓病人先含一口水,再將藥粉用棉花塞進鼻孔,待病人吐出水後便能睡覺。半夜或第二天,取下黃水,直到利水停止,再服用黃連散或茵陳五苓散。病情輕者五天,重者半個月可見效。
葶藶苦參散專治濕熱內盛,小便赤澀,大便秘結,食慾不振,其他藥物無效,且久病黃疸的症狀。
苦參、黃連、瓜蒂、黃柏、大黃各一兩,葶藶二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半,用清米湯調服,以達到吐瀉的目的。根據病人虛實狀況,隨時調整藥量。
梔子柏皮湯則用來治療發黃、發熱不止,且大小便不利的症狀。
梔子(十五枚),黃柏(二兩),甘草(一兩)
上切作一服,水煎服。
蔭按:發黃身熱不止者,陽邪未去也,大便利,故不用大黃,小便利,故不用五苓,但以梔子、柏皮之苦勝其熱,甘草之甘緩其勢,則治法畢矣。
白話文:
將梔子十五枚、黃柏二兩、甘草一兩切碎,煮成一劑藥,服用。
註:病人發黃發熱持續不退,說明陽邪尚未消退。因為患者腹瀉,所以不用大黃;但腹瀉情況不嚴重,所以不用五苓散。只需要用梔子和柏皮的苦味來清熱,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藥性,這樣治療方案就已經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