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33)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33)

1. 脈法

脈經,曰: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為氣,數則消穀而緊。氣盛則溲數,溲數則緊,緊數相摶,則為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致飲水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心脈滑為渴,心脈微小為消癉。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脈數大者生,沉小者生,實而堅大死,細而浮短者死。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如果趺陽部位的脈搏顯得浮動且頻數,浮動象徵著氣血旺盛,頻數表示消化能力強但可能過度緊繃。氣血過盛會導致頻尿,頻尿又使得脈搏更緊繃,當緊繃與頻數相互影響時,可能會發展成消渴症。對於男性患者,如果患有消渴症,會出現小便次數異常增多的情況,甚至喝水一斗,小便也是一斗,這時可用腎氣丸來治療。

若心臟部位的脈象平滑,可能是口渴的表現;而心脈微弱或變小,可能是消癉的徵兆。對於消癉症,如果脈象顯示實大,表示病程雖長,但仍可治療。反之,如果脈象懸小、堅硬且緊急,表示病程雖長,卻已難以治癒。

脈象如果顯示數大,或是沉小,都表示病情仍有轉機。然而,如果脈象實在且堅硬、粗大,或是細微、浮動且短促,這些都是病情危急的徵兆。

2. 治上消方

人參白虎湯,治能食而渴者。

人參(五錢),石膏(一兩),知母(七錢),甘草(四錢)

上每服一兩,入粳米一撮水煎,食後溫服。東垣加黃芩、杏仁。

宣明麥門冬飲子,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津液短少,燥渴引飲。

麥門冬(去心),天花粉(一方作瓜蔞仁),知母(各一錢半),五味子(十五粒),生地(酒炒),人參,茯神(去皮木),葛根(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㕮咀,入竹葉十四片,水煎食遠服。一方通治三消,上消加藕汁、人乳、桔梗、山梔;中消加石膏、黃連、黃芩;下消加黃柏、熟地黃,去葛根。脾胃弱或大便瀉加白朮、茯苓,血虛或大便燥加當歸、芍藥,氣虛加黃耆、白朮、倍參。如胃弱不能受寒涼之藥,加白蔻、砂仁,以從其治。小便不利,加滑石、澤瀉。

易老麥門冬飲子,治老弱虛人大渴。

人參,枸杞子,白茯苓,甘草(各七錢半),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水煎服。

錢氏白朮散,治虛熱而渴不能食者。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一兩),乾葛(二兩),藿香(一兩,去土),木香(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如飲水多,多與服之。一方加北五味、柴胡各半兩,治消中消穀善飢。

清心蓮子飲,治心經蘊熱作渴,小便或赤澀或濁。

黃芩,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甘草(各三錢),蓮子,茯苓,黃耆,柴胡,人參(各三錢半)

上㕮咀,水煎服。

枸杞湯,治渴而利者。

枸杞枝葉(一斤),黃連,瓜蔞根,甘草,石膏(各三兩)

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劇者多合,渴即飲之。

乾地黃湯,治消渴。

茯神,黃耆,瓜蔞根,甘草,麥冬(去心,各三兩),乾地黃(姜酒炒,五兩)

上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渣,分三服,日進一劑,服十劑愈。

六神湯,治三消渴疾。

黃耆,瓜蔞根,乾葛,連粉,枇杷葉,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小便不利加茯苓。

地黃飲子,治消渴咽乾而煩躁。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黃耆(蜜炙),人參,生乾地黃(酒洗),熟乾地黃,澤瀉,石斛(去根炒),枇杷葉(去毛炒),枳殼(麩炒),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甘露湯,治煩渴口乾。

百藥煎,白乾葛(各三錢),烏梅,五味子,天花粉(各一錢),甘草(半錢)

上㕮咀,水煎服。

硃砂黃連丸,治心經蘊熱,或因飲酒過多,發為消渴。

硃砂(二兩,另研),宣黃連(三兩),生地(姜酒炒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燈心棗子湯送下。

川黃連丸,治消謁。

川黃連(五兩),天花粉,麥門冬(去心,各二兩半)

上為末,用生地黃汁並牛乳,夾和搗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粳米湯送下。

玉泉丸,治煩渴口乾。

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黃耆(半生半蜜炙),烏梅(焙),甘草(各一兩),瓜蔞根,乾葛(各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湯嚼下。

火府丹,治消渴。

生地(酒洗),木通,黃芩,甘草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粒,木通煎湯下。

樓氏曰:一卒病渴,日飲水三斗不食者,心中煩悶,時已十月。予謂心中有伏熱,與此藥數服,每服五十丸,溫水下。越二日來謝云,當日三服渴止。又次日三服,飲食如故。此方本治淋,用以治渴效,信乎,藥要變通用之。

和血益氣湯(一名地黃飲子),治口乾舌燥,小便數,舌上赤色。此藥生津液,除乾燥,生肌肉。

柴胡,炙甘草,生甘草,麻黃根(各三分),當歸(梢,酒洗,四兩),知母(酒洗),漢防己(酒洗),羌活(各五分),石膏(六分),生地黃(酒洗,七分),黃連(酒洗,八分),黃柏,升麻(各一錢),杏仁,桃仁(各六個),紅花(少許)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溫服。忌酒醋熱,濕面等物。

黃耆六一湯,治諸虛不足,胸中煩悸,常消渴;或先渴而欲發癰疽,或病癰疽而作渴,並宜服之。

黃耆(蜜炙,六兩),甘草(炙一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服。

大黃甘草飲子,治男子婦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黃(一兩半),甘草(大者,四兩),大豆(五升,煮三沸,淘去苦水再煮)

上用井水一桶,將煎藥同煮三五時,如稠強,更添水煮豆軟為度,盛於盆中,放冷,令病人食豆,渴飲湯汁,無時候,食盡。如渴燥止罷。服藥不止,依前再煮食之。不過三劑,其病悉愈。

止渴潤燥湯,治消渴,大便乾燥,喜溫飲,陰頭短縮,舌上白燥,唇裂口乾,眼澀難開,及於黑處如見浮雲。

升麻(一錢半),柴胡(七分),歸身,黃柏,知母,石膏,防風,荊芥穗,麻仁,桃仁(各一錢),熟地黃(二錢),甘草梢(五分),杏仁(六個),細辛,小椒(各一分),紅花(少許)

上銼,水煎,食後熱服。

玉壺丸,治消渴,引飲無度。

人參,瓜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麥門冬湯下。

浮萍丸,治消渴,虛熱大焦。

干浮萍,瓜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以人乳汁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飲下,日三服。三年病者,三日愈。

瓜蔞湯,治消渴小便多。

瓜蔞根(薄切,炙,五兩)

上以水五升,煮取四升,隨意飲。

瓜蔞丸

瓜蔞根(薄切,用人乳汁拌蒸,竹瀝拌曬)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噙化。或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米飲下。

竹根湯

竹根銼碎,以水煮飲之。

千里漿,一名水葫蘆

木瓜,紫蘇葉,桂(各一兩),烏梅肉,赤茯苓(各二兩)

一方有神麯、豆粉。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噙化一丸,嚥下。

又方,百藥煎,烏梅肉,紫蘇葉,人參,麥門冬,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芷梅湯

烏梅肉,甘草(各七錢半),百藥煎(一兩),白芷(半兩),白檀(三錢)

上為細末,湯點服。

文蛤散,治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一味為末,以沸湯和服方寸匕。(陳無擇以文蛤為五味子)

神效散,治渴疾飲水不止。

白浮石,蛤粉,蟬殼(各等分)

上為末,鯽魚膽七個,調三錢,不拘時服。

又方,治消渴。

白浮石,舶上青苔(各等分),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