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

1. 治脾胃不和方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

蒼朮(米泔浸,五兩),陳皮(去白),厚朴(去粗皮,薑製,各三兩三錢),甘草(炙,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入生薑二片、棗一枚,水煎,溫服不拘時。或去薑、棗,帶熱空心食前服。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如小便赤澀,加白茯苓、澤瀉;如米穀不化,食飲多傷,加枳實;如胸中氣不快,心下痞塞,加枳殼、木香,或加砂仁、香附;如脾胃困弱,不思飲食,加黃耆、人參;如心下痞悶,腹脹者,加厚朴,甘草減半;如遇夏,則加炒黃芩;如遇雨水濕潤,則加茯苓、澤瀉;如有痰,加半夏、陳皮;如嗽,飲食減少,脈弦細,加黃耆、當歸;如脈洪大緩,加黃芩、黃連;如大便硬,加大黃三錢,芒硝二錢,先嚼麵炒桃仁爛,以藥送下;若瀉脾濕,加白朮、茯苓、丁香,為調胃散,一法加藿香、半夏;若水氣腫滿,加桑白皮;若婦人赤白帶下,加黃耆;若酒傷,加丁香;若飲冷傷食,加高良薑;若滑腸泄瀉,加肉豆蔻;若風痰,四肢沉困,加荊芥;若腿膝冷痛,加牛膝;若腿膝濕痹,加菟絲子;若渾身虛腫拘急,加地骨皮;若胃寒嘔吐,加生薑,一方加茯苓、丁香;若氣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砂仁、香附三兩,生薑煎服;若瘧疾寒熱,加柴胡;若小腸氣痛,加苦楝、茴香;若白痢,加吳茱萸;若赤痢,加黃連;若轉筋霍亂,加樟木皮,加乾薑,為厚朴湯。與五苓散相半,為對金飲子;與益元散相合,為黃白散;加藿香、半夏,為不換金正氣散。

與錢氏異功散相合,為調胃散。

丹溪,曰:或問:平胃散之溫和,可以補養胃氣乎?予曰:蒼朮性燥氣烈,行濕解表,甚為有功。厚朴性溫散氣,非脹滿實急者不用,承氣用之可見矣。雖有陳皮、甘草之甘緩甘辛,亦是決裂耗散之劑,實無補土之利。經謂土氣太過曰敦阜,亦能為病。況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故因其病也用之,以瀉有餘之氣,使之平耳。又須察其挾寒氣,得寒物者,而後投之。胃氣和平,便須卻藥。謂之和平者,初非補之之謂,豈可以為補劑而常用之乎。或曰:調胃承氣亦治胃病,謂之調者,似與平胃之平意義相近,何用藥之相遠也。予曰:調胃承氣,治熱中下二焦藥也。經云:熱淫於內,治之鹹寒,佐以苦甘。功在乎導利,而行之以緩。平胃散止治濕,上焦藥也。經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效而止。或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非仲景法耶,何子言之悖也。予曰:淡滲治濕,因有濕在中下二焦,今濕在上,宜以微汗而解,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葛根輩耳。

白話文:

治脾胃不和方

平胃散主要治療脾胃不和,症狀包括:不想吃東西、心窩和肋骨脹滿刺痛、嘴巴發苦沒味道、胸悶氣短、嘔吐噁心、打嗝胃酸、臉色萎黃、身體消瘦、懶惰嗜睡、身體關節疼痛、經常腹瀉,甚至出現霍亂、五噎八痞(食道、胃部阻塞)、膈氣反胃等症狀。

藥方組成: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五兩)、陳皮(去掉白皮)、厚朴(去掉粗皮,用薑汁炮製,各三兩三錢)、炙甘草(用文火炙烤,二兩)。

用法用量: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約15克),加生薑二片、大棗一枚,用水煎煮,溫熱服用,時間不限。也可以去掉生薑、大棗,藥溫熱後空腹飯前服用。長期服用可以調理脾胃之氣,溫暖胃部,消化宿食,消除痰飲,驅除風寒濕邪,以及季節交替時引起的各種不適。

根據不同情況,可作如下加減:

  • 小便赤澀(尿液顏色深紅,排尿困難):加入白茯苓、澤瀉。
  • 米穀不化(食物消化不良):加入枳實。
  • 胸中氣不暢,心窩堵塞:加入枳殼、木香,或砂仁、香附。
  • 脾胃虛弱,不想吃東西:加入黃耆、人參。
  • 心窩部堵塞悶脹,腹部脹滿:增加厚朴用量,減少甘草用量。
  • 夏天服用:加入炒黃芩。
  • 雨水濕潤天氣服用:加入白茯苓、澤瀉。
  • 有痰:加入半夏、陳皮。
  • 咳嗽,食慾減少,脈搏細弱:加入黃耆、當歸。
  • 脈搏洪大而緩慢:加入黃芩、黃連。
  • 大便乾燥:加入大黃三錢,芒硝二錢,先將炒熟的桃仁嚼爛,用藥送服。
  • 瀉脾濕(脾胃濕熱):加入白朮、茯苓、丁香(組成調胃散),或加入藿香、半夏。
  • 水腫:加入桑白皮。
  • 婦女赤白帶下:加入黃耆。
  • 酒傷:加入丁香。
  • 飲冷傷食:加入高良薑。
  • 腹瀉:加入肉豆蔻。
  • 風痰,四肢沉重:加入荊芥。
  • 腿膝冷痛:加入牛膝。
  • 腿膝濕痹:加入菟絲子。
  • 全身浮腫拘緊:加入地骨皮。
  • 胃寒嘔吐:加入生薑,或茯苓、丁香。
  • 氣不舒暢,中脘部堵塞:加入砂仁、香附三兩,用生薑煎服。
  • 瘧疾寒熱:加入柴胡。
  • 小腸氣痛:加入苦楝、茴香。
  • 白痢(白色稀便):加入吳茱萸。
  • 赤痢(紅色稀便):加入黃連。
  • 轉筋霍亂:加入樟木皮、乾薑(組成厚朴湯)。
  • 與五苓散一半劑量混合服用,稱為對金飲子。
  • 與益元散混合服用,稱為黃白散。
  • 加藿香、半夏,稱為不換金正氣散。
  • 與錢氏異功散混合服用,稱為調胃散。

丹溪翁(張元素)對平胃散的說明:有人問平胃散溫和,可以補益胃氣嗎?張元素回答:蒼朮性燥氣烈,能祛除濕邪,功效很好;厚朴性溫能散氣,不是脹滿氣滯的人不用,從承氣湯用它就能看出。雖然有陳皮、甘草的甘溫緩和之性,但它們也是瀉氣的藥物,並沒有補益脾土的作用。經書上說脾土之氣過盛為敦阜,也會致病。況且胃是水谷之海,氣血充盈,所以治病時用它,是為了瀉去多餘之氣,使之平和。還要觀察患者是否夾雜寒邪或食用寒涼之物,然後再用這個方子。胃氣平和後,就要停藥。所謂平和,並不是指補益,怎麼能把它當作補益藥物長期服用呢?有人說,調胃承氣湯也治療胃病,稱為「調」,似乎與平胃散的「平」意思相近,為什麼用藥卻相差這麼遠呢?張元素回答:調胃承氣湯治療熱盛於中焦下焦的藥物,經書上說:熱邪侵入體內,治療用鹹寒的藥物,輔以苦甘,功效在於通利,緩慢地運行之。平胃散只治上焦的濕邪,經書上說:濕邪在上焦甚而兼有熱邪,治療用苦溫的藥物,輔以甘辛,以微微出汗來治療。有人說,治療濕邪不利小便,就不是好的治療方法。這不是仲景的療法嗎?為什麼你的說法與之矛盾呢?張元素回答:淡滲的方法治療濕邪,是因為濕邪在中焦和下焦,而現在濕邪在上焦,應該用微微出汗的方法來解,不要大量出汗,所以不用麻黃、葛根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