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一 (2)
卷三十一 (2)
1. 脈法
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澀而四肢寒者死。滑而浮者生,澀而數者死。脈宜浮遲,不宜急疾。脈數有熱,喘咳吐血,上氣不得臥者死。上氣面浮腫,肩息,脈浮大,不治。又加刺,尤甚。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沉,心下有水也。寸口伏,胸中有逆氣。尺寸俱沉,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凡喘而不得臥,其脈浮,按之虛而澀者,為陰虛,去死不遠,慎勿下之,下之必死。
白話文:
脈象與生死關係
- 脈搏滑順且手腳溫暖者,可望活命;脈搏澀滯且四肢冰冷者,恐難活命。
- 脈搏滑順且浮於表面者,可望活命;脈搏澀滯且頻數者,恐難活命。
- 脈搏宜浮且緩慢,不宜急促。
- 脈搏頻數且伴有發熱,並出現喘咳、吐血、呼吸急促無法平躺等症狀者,恐難活命。
- 呼吸急促,面部浮腫,呼吸時肩部聳動,脈搏浮大者,無藥可治。 若再施以鍼灸,反而更危及性命。
- 咳嗽且呼吸急促,肺部脹滿,脈搏沉潛,心下積水者,為水腫之症。
- 寸口脈搏沉伏,胸中有逆氣者,為胸悶氣逆。
- 寸關二脈皆沉,關脈上無脈象者,為心下喘息。
關於喘息的脈象
- 凡是呼吸急促無法平躺,脈搏浮於表面,按之虛弱且澀滯者,為陰虛之症,離死亡不遠,需謹慎用藥,不可妄下藥石,否則必死無疑。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古代醫學中關於脈象與生死關係的觀點。其中,脈象的滑澀、浮沉、數疾等,都被認為與身體的寒熱虛實、病情的嚴重程度息息相關。
需要注意的是,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醫學的觀點,並非現代醫學的觀點。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更加精準的診斷手段和治療方法,不應以古代醫學的觀點來判斷疾病和治療。
2. 治痰喘方
千緡導痰湯,治痰喘不能臥,人扶而坐,一服而安。
南星(一錢),半夏(七個,火炮破皮分四片),陳皮,赤茯苓,枳殼(去穰,各一錢),皂角(一寸,炙,去皮弦),甘草(炙,一寸)
上銼一劑,生薑一指大,水煎服。
降氣化痰湯
紫蘇子(炒,槌碎,一錢半),前胡,半夏(湯泡),茯苓,橘紅,桑白皮,杏仁(炒),瓜蔞仁(炒,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千緡導痰湯」主要用來治療痰喘嚴重,導致患者無法平躺,只能靠人扶著坐著的症狀。服用一劑藥後就能緩解症狀。
藥方如下:南星一錢、半夏(去皮,分四片,共七個),陳皮、赤茯苓、枳殼(去穰,各一錢),皂角(一寸,炙,去皮弦),甘草(炙,一寸)。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生薑(一指大)一同水煎服用。
「降氣化痰湯」
藥方如下:紫蘇子(炒,槌碎,一錢半)、前胡、半夏(湯泡)、茯苓、橘紅、桑白皮、杏仁(炒)、瓜蔞仁(炒,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大蘿皂丸,治氣喘痰喘,風痰食痰,酒痰面毒等證。
南星,半夏,杏仁,瓜蔞仁,香附,青黛,陳皮(各五錢),蘿蔔子(二兩),皂角(燒灰,一兩)
上為末,神麯煮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六十丸,薑湯下。
小蘿皂丸,治喘證最靈妙。
蘿蔔子(二兩,蒸),皂角(五錢,煅),南星(用白礬水浸曬),海粉,瓜蔞仁(各一兩)
白話文:
上藥製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水煎煮好後服用。大蘿皂丸用於治療氣喘、痰喘、風痰、食痰、酒痰和面毒等症狀。藥材包括南星、半夏、杏仁、瓜蔞仁、香附、青黛、陳皮(各五錢)、蘿蔔子(二兩)、皂角(燒成灰,一兩)。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麴煮成糊狀,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六十丸,用薑湯送服。小蘿皂丸用於治療喘證,效果非常顯著。藥材包括蘿蔔子(二兩,蒸熟)、皂角(五錢,煅燒)、南星(用白礬水浸泡曬乾)、海粉、瓜蔞仁(各一兩)。
上為末,薑汁和蜜搗勻為丸,含化止之。
槐角利膈丸,治風勝痰實,胸滿及喘滿咳嗽。
皂角(一兩,酥炙去皮弦子),半夏,槐角(炒,各半兩),牽牛子(一兩半)
上同為細末,生薑汁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定喘化痰湯,治喘甚妙。
用豬蹄甲四十九個,每個甲內入半夏、白礬各一分,置罐內密封,勿令煙出,火煅通紅,去火毒,入麝一錢為末,每服一錢,糯米飲調下,小兒五分。
白話文:
將末藥和薑汁、蜂蜜搗勻,做成丸子,含在嘴裡慢慢化掉,就能止住病症。
槐角利膈丸,用來治療風邪盛行導致痰多、胸悶、呼吸困難、咳嗽的病症。
將皂角(一兩,用酥油炙過後去掉皮和弦子)、半夏、炒槐角(各半兩)、牽牛子(一兩半)磨成細粉,用生薑汁調成麵糊狀,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定喘化痰湯,治療喘息病症效果顯著。
取豬蹄甲四十九個,每個甲中放入半夏、白礬各一分,放入罐子裡密封,不讓煙氣跑出來,用火煅燒至通紅,去除火毒,再加入麝香一錢,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糯米湯送服,小兒服用五分。
一方,治喘急證,發時無痰,將愈時卻吐痰者,乃痰於證發時閉塞不通故也,用此開其痰路則易安。
桔梗一兩半,搗羅為末,童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溫服。候痰出喘退,卻調其虛實。虛者補以參耆歸術,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
白話文:
**一方,**專治喘急症,發病時沒有痰,快要痊癒時卻吐痰的患者,這是因為痰在發病時阻塞不通暢的緣故。使用此方可以打開痰路,使患者容易安穩。
桔梗一兩半,搗碎過篩成粉末,童便半升,煎煮至四合,去除藥渣,溫熱服用。待痰吐出、喘息減退後,再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調治。虛者可用人蔘、黃芪、當歸、熟地等補益氣血;實者則可用沉香、滾痰丸等藥物瀉火化痰。
3. 治火喘方
降火清金湯
黃芩(炒),山梔(炒,各一錢半),知母(炒),貝母(去心),桑白皮,麥門冬(去心),桔梗(各一錢),橘紅(八分),茯苓(一錢),甘草(四分)
上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加味瀉白散,治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喘嗽。
白話文:
這方子用來清熱降火,主要成分包括黃芩、山梔、知母、貝母、桑白皮、麥門冬、桔梗、橘紅、茯苓、甘草,用水煎服,飯後服用。此外,加味瀉白散可以治療胸悶不適、煩躁口乾、反覆咳嗽等症狀。
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陳皮(去白),青皮(去白),桔梗(去蘆,各五錢),黃芩,甘草(各三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溫服。
平氣散,治濕熱太盛,上攻於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邪氣盛則實,宜下之。
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熟,只取頭末一兩),青皮(去皮),檳榔(各三錢),陳皮(去白,半兩),大黃(七錢)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平氣散」,主要治療濕熱過盛,上犯肺部,導致精神煩躁,呼吸困難,胸悶氣短的症狀。藥方中使用了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等清熱瀉火藥,以及陳皮、青皮、桔梗等化痰止咳藥,還有黃芩、甘草等清熱解毒藥,可以有效地清熱瀉火,化痰止咳,平息肺氣。
另外一個藥方是針對濕熱較重的患者,使用了白牽牛、青皮、檳榔、陳皮、大黃等瀉下通便藥,可以有效地清熱瀉火,通暢大便,去除體內濕熱之邪。
注意
中藥的使用需要遵醫囑,請勿自行用藥。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煎生薑湯一大盞調下。
蔭按:《內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以白牽牛苦寒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故以為君;陳皮苦溫,體輕浮,理其肺氣,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滯氣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盪滌滿實,故以為使。
加味白虎湯,治火痰。
石膏(五錢,研),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瓜蔞仁,枳殼(麩炒),黃芩(炒各八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湯一大盞調服。
根據《內經》所述,肺部苦於氣逆上衝,應當急食苦味之物以泄其氣。因此,方中以白牽牛為君藥,其性苦寒,能瀉氣分濕熱,針對上攻喘滿之症。陳皮性苦溫,體輕浮,能理肺氣,為臣藥;青皮性苦辛平,能散肺中滯氣,亦為臣藥。檳榔辛溫,性沉重,能下痰降氣,大黃苦寒,能盪滌滿實,故為使藥。
此方名為加味白虎湯,用於治療火痰。
藥材配伍如下:石膏五錢,研磨;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瓜蔞仁適量;枳殼(麩炒)八分;黃芩(炒)八分。
上銼,入糯米一撮,水煎服。
雙玉散,治痰熱而喘,痰湧如泉。
寒水石,石膏(各等分)
上為細末,人參湯調下三錢,食後服。
葶藶散,治過食煎煿,或飲酒過度,致肺壅喘,不得安臥,及肺癰咽燥不渴,濁唾腥臭。
甜葶藶(炒),桔梗(去蘆),瓜蔞仁,川升麻,薏苡仁,桑白皮(炙),葛根(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少量糯米,用水煎服。這是雙玉散,可以治療痰熱喘咳,痰液如泉水般湧出。
將寒水石和石膏研磨成細末,用人參湯調和服用三錢,飯後服用。這是葶藶散,可以治療因過食煎炒食物或飲酒過度導致的肺氣壅塞、呼吸困難、無法安睡,以及肺癰伴隨咽喉乾燥不渴、痰液混濁腥臭的症狀。
藥材包括炒過的甜葶藶、去蘆的桔梗、瓜蔞仁、川升麻、薏苡仁、炙過的桑白皮、葛根,以及炙過的甘草。
上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溫服。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刑肺,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悶,咽嗌不利。
方見肺痿門。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約13克),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煮沸,在飯後溫熱服用。這個人參平肺散配方用於治療心火影響到肺部所引起的症狀,如咳嗽、氣喘、嘔吐、喉嚨不適等。這個處方可參考「肺痿」一章中的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