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二 (10)
卷十二 (10)
1. 論胃虛元氣不足諸病所生
東垣,曰:夫飲食勞役皆自汗,乃足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數也。邪之大者,莫若中風。風者,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雖然無虛邪,則風雨寒不能獨傷人,必先中虛邪,然後賊邪得入矣。至於痿厥逆,皆由汗出而得之也。且冬,陽氣伏藏於水土之下,如非常泄精,陽氣已竭,則春令從何而得,萬化俱失所矣。在人則飲食勞役,汗下時出,諸病遂生。予所以諄諄如此者,蓋欲人知所慎也。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當人們因飲食過度或勞累工作而出汗,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轉化為燥火,導致身體內的津液無法停留,因此會出現汗多及頻尿的情況。而最大的邪氣,莫過於中風。風邪是各種疾病的先驅,它傳播迅速且變化多端。然而,如果身體沒有虛弱,風、雨、寒等外邪是無法單獨傷害人的,必須是身體先受到虛邪的影響,之後外邪才得以侵入。像萎縮、厥逆這些病症,都是由於出汗過多而引發的。
再者,冬天時,人體的陽氣應當隱藏於水和土之下,如果這個時候經常性地洩精,使陽氣耗盡,那麼到了春天,身體該如何得到生長的陽氣呢?萬物的生長都會失去平衡。對於人來說,飲食過度及勞累工作,導致出汗過多,各種疾病隨之而來。我之所以反覆強調這一點,就是希望人們能知道要小心防範,注意自己的健康。
2. 論忽肥忽瘦
東垣,曰:《黃帝針經》云:寒熱少氣,血上下行。夫氣虛不能寒,血虛不能熱,血氣俱虛,不能寒熱。而胃虛不能上行,則肺氣無所養,故少氣。衛氣既虛,不能寒也,下行乘腎肝,助火為毒,則陰分氣衰血虧,故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者,足陽明胃之脈衰,則衝脈並陽明之脈上行於陽分,逆行七十二度,脈之火大旺,逆陽明脈中血上行,其血沖滿於上,若火時退伏於下,則血下行,故言血上下行,俗謂之忽肥忽瘦者是也。經曰:熱傷氣。又曰:壯火食氣。故脾胃虛而火勝,則必少氣不能衛護皮毛,通貫上焦之氣而短少也。陰分血虧,陽分氣削。陰陽之分,周身血氣俱少,不能寒熱,故言寒熱少氣也。《靈樞經》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此則胃氣平而上行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人體忽胖忽瘦的原因。東垣先生提到,《黃帝針經》有記載,身體出現寒熱交替、氣力不足的情況,可能是因為血液在體內上下流動不均。
他進一步解釋,如果氣力不足,就無法對抗寒冷;血液不足,就無法產生熱量。當氣血都處於虛弱狀態,就無法正常調節體溫。而胃部虛弱,無法向上輸送養分,肺部就得不到充分的滋養,因此會感到氣力不足。
當保護身體的衛氣虛弱,無法抵禦寒冷,就會向下影響腎臟和肝臟,使它們的火氣加重,造成陰分氣衰和血液虧損,導致寒熱交替和氣力不足。血液上下流動,是因為足陽明胃經衰弱,使得衝脈和陽明脈的血液向上流動到陽分,逆向流動72度,脈中的火氣變得旺盛,迫使血液向上流動。血液在上部充盈,如同火勢在下方退卻,血液就會向下流動。這就是俗稱的忽胖忽瘦的現象。
經典中說過,熱氣會傷害氣力;壯火也會消耗氣力。因此,脾胃虛弱且火氣旺盛,必然會導致氣力不足,無法保護皮膚和毛髮,上焦的氣力也會減少。陰分的血液虧損,陽分的氣力也會減弱。陰陽兩方的血液和氣力都減少,無法正常調節體溫,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和氣力不足的情況。《靈樞經》提到,上焦能夠開闢通道,宣揚五穀的味道,滋潤皮膚、肌肉和毛髮,就像霧露滋潤大地一樣。這就是胃氣平穩向上流動的狀態。
3. 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
東垣,曰:「陰陽應象論」云: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歲以春為首,正正也,寅引也。少陽之氣始於泉下,引陰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百穀草木,皆甲折於此時。至立夏,少陰之火熾於太虛,則草木盛茂,垂枝布葉,乃陽之用,陰之體。此所謂天以陽生陰長。經言:歲半以前,天氣主之,在乎升浮也。至秋而太陰之運,初自天而下逐,陰降而徹地,則金振燥令,風厲霜飛,品物咸殞,其枝獨在,若乎毫毛。至冬則少陰之氣復伏於泉下,水冰地坼,萬類周密,陰之用,陽之體也。此所謂地以陽殺陰藏。經言:歲半以後,地氣主之,在乎降沉也。至於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正氣之序也。故曰:履端於始,序則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環無端,運化萬物,其實一氣也。設或陰陽錯綜,勝復之變,自此而起,萬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準繩陰陽。蓋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若夫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不然損傷脾,真氣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於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於此求之,則知履端之義矣。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道,根據《陰陽應象論》中的描述:天地的運作是通過陽氣來促進生命成長,並由陰氣進行收斂與收藏。一年四季以春季為開始,這正是自然界正氣運行的起點,寅時象徵著新的開始。在這時,少陽之氣從地下開始上升,推動陰氣上升,這就是天地人三才中的天的表現。各種植物都在這個時候開始生長。到了立夏,少陰之火在天空中燃燒,草木茂盛,枝葉繁茂,這是陽氣的作用,陰氣的實體。這就是所謂的天以陽氣促進生命成長。
經典中提到,一年過半之前,天氣主導著一切,這是一種上升與浮動的狀態。到了秋天,太陰之運開始從天而降,陰氣下降貫穿大地,金屬的特性使氣候乾燥,風力強烈,霜雪飄落,萬物凋零,只剩下枯枝殘葉,就像毫毛一樣脆弱。到了冬天,少陰之氣再次潛伏於地下,水面結冰,地面裂開,萬物都進入了封閉的狀態,這是陰氣的作用,陽氣的實體。這就是所謂的地以陽氣進行收斂與收藏。
經典中又說,一年過半之後,地氣開始主導一切,這是一種下降與沉降的過程。春天氣候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清涼,冬天寒冷,這就是自然界的正常秩序。因此,遵循這種秩序,就可以避免失誤。事物經歷了上升後會下降,下降後又會上升,就像一個沒有終點的環,運轉化育萬物,實際上都是由同一股氣息驅動的。然而,如果陰陽兩氣的運作出現錯亂,就會產生勝復之變,萬物的異常就從這裡開始。
在萬物中,人類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我們的呼吸與升降,就像天地一樣,遵循陰陽的法則。胃部被稱為水穀之海,食物進入胃部後,精氣首先被輸送到脾臟,然後再送達肺部,這就像春夏兩季的運行,滋養全身,這就是清氣,屬於天的部分。當清氣達到一定高度後,它會下行到膀胱,像秋冬兩季的運行,負責傳遞和轉化廢物,然後排出體外,這就是濁陰,屬於地的部分。
如果我們能順應四季的變化,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避免極端的寒熱,合理飲食,控制情緒,保持心神的平和,讓四季的氣候均衡,不偏不倚,這樣就能保持健康。否則,如果脾臟受到損傷,真氣下降,可能會導致長期的泄瀉,無法上升,這就是隻有秋冬,沒有春夏,生長的功能被摧毀,疾病隨之而來。或者,如果清氣一直上升,不下降,也會導致疾病。從這裡可以看出,遵循自然規律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東垣先生對於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的論述,他認為,我們應該遵循自然的規律,保持身體的平衡,才能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