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一 (1)
卷三十一 (1)
1. 論
袖珍論,曰:人之五臟,皆有上氣,而肺為之總。故經云,諸氣皆屬於肺。肺居五臟之上而為華蓋,喜清肅而不欲窒礙。調攝失宜,或為風寒暑濕邪氣相干,則肺氣脹滿,發而為喘,呼吸坐臥,促迫不安。又有因七情之氣,相干於五臟,鬱而生痰;或體弱之人,脾腎俱虛,不能守養一身之痰,皆能令人發喘。治療之法,當究其源。若肺虛肺寒,必有氣乏表怯,冷痰如冰,當溫補之。肺實肺熱,必有壅盛胸滿,外哄上炎,當清利之。水氣者,漉漉有聲,怔忪浮腫,當逐水利小便。驚憂者,惕惕悶悶,引息鼻張,當寬中下氣。胃絡不和者,宜分氣化痰以和之。腎氣虛損者,宜助陽接真以補之,或感寒邪,則驅散之。氣鬱則調順之,又當於各類求之。凡此證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澀而四肢寒者死,數者亦死,謂其形損故也。此嚴氏之說,再述於此。
白話文:
《袖珍論》說:人體五臟六腑,都有向上升發的氣息,而肺是主導這些氣息的器官。所以古籍中說,所有氣息都歸屬於肺。肺位於五臟之上,像一把華蓋,喜歡清淨肅降,不喜歡堵塞阻塞。如果調養不當,或是受到風寒暑濕等邪氣侵襲,就會導致肺氣脹滿,出現喘息的症狀,呼吸時感到憋悶,坐立不安。
此外,由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影響五臟,就會鬱積成痰;或者體質虛弱的人,脾腎功能不足,無法守住身體裡的痰液,這些都會引起喘息。治療喘息,必須追究其根本原因。
如果是肺虛肺寒,就會出現氣短、體表虛弱、痰液冰冷如冰的症狀,需要溫補;如果是肺實肺熱,就會有胸悶、呼吸急促、臉色發紅的表現,需要清熱利肺;如果是水氣,就會有痰液稀薄、神志恍惚、身體浮腫的症狀,需要利水消腫;如果是驚憂,就會感到心慌意亂、呼吸急促、鼻孔張開的表現,需要寬中下氣;如果是胃絡不和,就需要化痰理氣,使之和諧;如果是腎氣虛損,就需要補腎溫陽,接續真氣;如果是感受寒邪,就需要驅散寒氣;如果是氣鬱,就需要調順氣機。
此外,還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總而言之,脈象滑利,手足溫暖的患者可以活下來;脈象澀滯,四肢冰冷的患者就會死亡;脈象數快的患者也會死亡,因為這表示他們的形體已經損傷。
以上是嚴氏的醫學見解,在此再次闡述。
吳氏,曰: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內有壅塞之氣,然後令人哮喘。能溫之,汗之,吐之,皆是良法。若虛喘之人,則宜逡巡調理。羸瘦氣弱,則宜炎其背腧。背腧者,背間之腧穴,主輸臟氣者也。聲粗者為哮,外感有餘之疾也,宜用表藥。氣促者為喘,肺虛不足之證也,宜用里藥。氣壯則痰行,氣虛則痰滯,故令人喘,用六君子湯補氣,氣利痰行,胡喘之有。或惡人參之補而去之,此不知虛實之妙者也。
素問,陰陽別論云: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逆調論云,起居如故而息為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白話文:
吳氏
說:當膈膜上有膠固的痰液,且同時受到外感風寒,內有氣機壅塞,就會導致哮喘。可以用溫熱、發汗、吐痰等方法治療,都是好的方法。但如果是虛喘的人,則需要慢慢調理。體弱瘦弱、氣虛的人,可以用溫熱的方法灸背腧穴。背腧指的是背部之間的腧穴,主掌輸送臟腑之氣。
聲音粗糙的叫做哮,是外感邪氣過盛的病症,應該使用表藥治療。呼吸急促的叫做喘,是肺氣虛弱不足的症狀,應該使用裡藥治療。氣血充足則痰液能順利運行,氣血虛弱則痰液停滯,就會導致喘息。可以用六君子湯來補氣,氣血通暢,痰液就能順利排出,哮喘自然也就好了。有些人因為不喜歡人參的補益作用而拒絕服用,這是不懂虛實之理的人。
《素問·陰陽別論》
中說:陰氣內爭,陽氣外擾,精氣尚未歸藏,身體逆反而起,就會燻灼肺部,導致喘鳴。
《素問·逆調論》
中說:日常生活如常,但呼吸卻發出聲音,這是肺部的絡脈逆行所致。絡脈不能順著經絡上下運行,因此停留在經絡中無法通行,這就是絡脈病。病人病情較輕,所以日常生活如常,但呼吸卻有聲音。
丹溪,曰:喘急者,氣為火所鬱而為痰在肺胃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逆者,有氣虛短氣而喘者。痰者降痰,化氣為主。火炎者降心火,清肺金。陰虛痰喘者,補陰降火,四物湯加枳殼、半夏。一云,陰虛氣喘,四物湯加陳皮、甘草些少,以降氣補陰。白芍藥須用酒浸,日乾,忌火。氣虛發喘,以參耆補之。凡久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已發以攻邪為主,喘急甚者,不可用苦寒藥,火勝故也。宜溫劫之,用椒目五七錢,研為極細末,生薑湯調服。喘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白話文:
丹溪曰:
喘急之人,是因氣被火鬱結,形成痰積在肺胃之中。有痰的,有火炎的,有陰虛導致從小腹下湧上來的火逆,也有氣虛導致呼吸短促而喘的。
對於痰者,以降痰化氣為主要治療方向。
對於火炎者,則要降心火,清肺金。
對於陰虛痰喘者,應補陰降火,使用四物湯加上枳殼、半夏。
也有人說,陰虛氣喘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陳皮、甘草少許,以達到降氣補陰的效果。白芍藥必須用酒浸泡後曬乾,忌火。
對於氣虛發喘者,則用人參、黃耆來補氣。
凡是久喘未發時,應以扶正氣為主。
一旦發作,則以攻邪為主。
喘急嚴重者,不可使用苦寒藥物,因為火盛的緣故。宜溫劫之,可用椒目五七錢,研磨成極細粉末,用生薑湯調服。
喘止之後,應根據情況,分別針對痰和火進行治療。
上氣喘而燥者為肺脹,欲作風水證,宜發汗則愈。有喘急風痰上逆者,千緡湯佳。或導痰湯加千緡湯。氣實人因服參耆逆多而喘者,用三拗湯以瀉氣。喘用阿膠,宜分虛實,若久病發喘,必是肺虛,故用阿膠、人參、五味子之類補之,若新病氣實而喘者,宜桑白皮、葶藶之類瀉之。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墜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上升,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虛之藥,以火濟火也。昔葉督都患此,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氣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又有胃虛喘者,抬頭擷肚,喘而不休者是也。
白話文:
上氣喘而燥者為肺脹,欲作風水證,宜發汗則愈。
意思是,如果一個人上氣喘,而且感到乾燥,這稱為肺脹,有可能是要變成風水症(一種風寒侵襲肺部的病症)。這種情況應該要使用發汗的藥物治療,才能痊癒。
有喘急風痰上逆者,千緡湯佳。或導痰湯加千緡湯。
如果一個人喘得厲害,並且有風痰上逆的情況,使用千緡湯是比較好的選擇。也可以在導痰湯的基礎上,再加入千緡湯。
氣實人因服參耆逆多而喘者,用三拗湯以瀉氣。
如果一個人體質偏實,因為過度服用人參、黃耆等補氣藥物而導致喘不過氣,則應該使用三拗湯來瀉氣。
喘用阿膠,宜分虛實,若久病發喘,必是肺虛,故用阿膠、人參、五味子之類補之,若新病氣實而喘者,宜桑白皮、葶藶之類瀉之。
使用阿膠治療喘咳,應該根據患者是虛症還是實症來選擇用藥。如果長期患病導致喘咳,大多數是肺虛,因此應該用阿膠、人參、五味子等補肺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是新發的喘咳,而且體質偏實,則應該使用桑白皮、葶藶等瀉氣的藥物來治療。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墜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上升,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虛之藥,以火濟火也。昔葉督都患此,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
戴氏說:凡是有喘咳症狀並且伴隨痰聲的,都屬於痰症。火炎型的喘咳,症狀時好時壞,吃飯時喘咳減輕,飯後喘咳加重。這是因為胃中有實火,隔膜上積聚了稠痰。吃飯時,食物可以把稠痰往下壓,所以喘咳減輕。但是過一會兒,食物進入胃後,反而助長胃火,稠痰又會往上湧,導致喘咳加重。許多人不知道這個原理,反而誤認為是胃虛,用燥熱的藥物來治療,結果火上加油。以前有一個叫做葉督都的人患有這種病症,很多醫生都誤認為是胃虛,用補藥治療卻不見效。後來,他使用導水丸瀉火利濕五六次後,病症就痊癒了。
氣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又有胃虛喘者,抬頭擷肚,喘而不休者是也。
氣短喘急是指呼吸急促,但沒有痰聲。還有一種是胃虛引起的喘咳,患者會抬頭聳肩,並且不停地喘氣。
李氏,曰:呼吸急促者,謂之喘;喉中有響聲者,謂之哮。虛者氣乏身涼,冷痰如冰;實者氣壯胸滿,身熱便硬。經曰,諸逆衝上皆屬火。虛火宜滋補降氣,實火宜清肺瀉胃。火炎肺胃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墜下稠痰則止,食已入胃,反助火痰上,喘反大作,宜降火清金導痰湯,加芩、連、山梔、杏仁、瓜蔞。如胃有實火,膈上稠痰者,導水丸。痰喘必有痰聲,風痰千緡湯,或合導痰湯。痰氣蘇子降氣湯、四磨湯。食積濕痰古二母散、神保丸、大蘿皂丸。驚憂氣鬱,惕惕悶悶,引息鼻張,氣喘呼吸,急促而無痰聲者,四七湯、枳梗湯、分氣紫蘇飲、四磨湯。因服補藥喘者,三拗湯。外感表邪傳裡,裡實不受,則氣逆上,詳見傷寒。尋常感冒,風寒相干,肺脹逆而喘者,隨時令祛散。風喘金沸草散、麻黃杏仁飲。寒喘加減三拗湯、藿香正氣散加五味子、杏仁,或蘇陳九寶飲。暑月香葛湯,熱證小柴胡湯、涼膈散。水喘,水氣轆轆有聲,怔忡者小青龍湯、古葶棗散、白前湯。水腫,水氣肺脹而喘。然喘必生脹,脹必生喘,其證相因,皆小便不利。肺主氣,先喘而後脹者,宜清金降火,而行水次之。脾主濕,先脹而後喘者,宜燥脾行水,而清金次之。(以上諸喘,皆有餘之證)
白話文:
李氏喘症論述
李氏曰:呼吸急促者,稱為喘;喉嚨中有響聲者,稱為哮。體虛者,氣力不足,身體冰冷,痰液如同冰塊;體實者,氣力充沛,胸部飽滿,身體發熱,排便困難。經書記載,所有逆衝上行的病症,都屬於火熱之症。虛火宜用滋補降氣藥物,實火宜用清肺瀉胃藥物。
若因火熱灼傷肺胃而導致喘息,發作時忽而加重忽而減輕,吃飽飯後會沉澱濃痰而緩解,但飯食進入胃中,反而助長火熱痰液上逆,喘息更加嚴重,宜用降火清金導痰湯,加入黃芩、黃連、山梔、杏仁、瓜蔞。
若胃部有實火,膈膜上積聚濃痰,可服用導水丸。
痰喘必定伴隨痰聲,風痰可用千緡湯,或合用導痰湯;痰氣可用蘇子降氣湯、四磨湯。
食積濕痰可服用二母散、神保丸、大蘿皁丸。
因驚恐憂慮、氣鬱不暢,心神不安,呼吸急促,鼻孔張開,喘息無痰聲者,可服用四七湯、枳梗湯、分氣紫蘇飲、四磨湯。
因服用補藥而出現喘息者,可服用三拗湯。
外感表邪傳入內,內實不接受,則氣逆上衝,詳見傷寒論。
普通感冒,風寒相干,肺部脹滿逆氣而喘息者,應根據季節變化祛散風邪。
風喘可用金沸草散、麻黃杏仁飲;寒喘可用加減三拗湯、藿香正氣散加五味子、杏仁,或蘇陳九寶飲。
暑月可用香葛湯,熱證可用小柴胡湯、涼膈散。
水喘,水氣在體內翻滾有聲,心悸不安者,可服用小青龍湯、古葶棗散、白前湯。
水腫,水氣充盈肺部而喘息。喘息與脹滿互為因果,皆因小便不利。肺主氣,先喘後脹者,宜清金降火,並輔以利水;脾主濕,先脹後喘者,宜燥脾行水,並輔以清金。(以上諸喘,皆為氣血有餘之症)
陰虛喘者,血虛則陽無所依附而上奔,宜四物湯倍芍藥加人參、五味子以收之。有小腹下火起,衝上而喘者,宜降心火、補真陰,四物二陳湯加知、柏、枳殼、黃芩。久病氣短,不能接續,似喘非喘,單人參湯、扶脾生脈散、調中益氣湯,勞涉遠者,杏參散。飲食熱者,葶藶散。
痰阻短氣者,導痰湯。濁陰在上,清陽陷下,咳喘嘔吐者,加味瀉白散。下元虛冷,腎氣不得歸元者,九味安腎丸、八味丸,甚者黑錫丹以鎮墜之。煩躁無脈,身冷神昏者死。胃虛極則氣上逆,抬肩擷肚,生脈散加杏仁、陳皮、白朮,或理中丸加胡椒救之。
白話文:
陰虛喘息
若因血虛導致陽氣無所依附而上衝,造成喘息,宜用四物湯,將芍藥份量加倍,再加入人參和五味子以收斂陽氣。
小腹下火導致喘息
若因小腹下火衝上導致喘息,宜用降心火、補真陰的藥方,例如四物二陳湯加入知母、柏子仁、枳殼、黃芩。
久病氣短
若因久病導致氣短,接不上氣,似喘非喘,可單用人參湯、扶脾生脈散、調中益氣湯。
勞累奔波
若因勞累奔波導致氣短,可服用杏參散。
飲食熱性
若因飲食熱性導致喘息,可服用葶藶散。
痰阻短氣
若因痰阻導致短氣,可服用導痰湯。
濁陰在上,清陽陷下
若因濁陰在上,清陽陷下,導致咳嗽、喘息、嘔吐,可服用加味瀉白散。
下元虛冷
若因下元虛冷,腎氣無法歸元,可服用九味安腎丸、八味丸,嚴重者可服用黑錫丹以鎮墜腎氣。
煩躁無脈
若出現煩躁不安、無脈、身體冰冷、神志昏迷等症狀,則預後不佳。
胃虛氣上逆
若因胃虛導致氣上逆,出現抬肩聳腹等症狀,可服用生脈散加入杏仁、陳皮、白朮,或理中丸加入胡椒來救治。
仲景,云:發汗如油,汗出如珠不流,抬肩擷肚,喘而不休,及胸前高起,脈絡散張,手足厥冷,脈散及數者,皆死。但婦人喘病尤亟,產後榮竭,衛氣無依,獨聚於肺,發喘者死速。喘未發時,扶正治其本,血虛補血,氣虛補氣,兼以清金降火,順氣化痰。已發辟邪,兼疏痰火。蓋喘非風寒乘肺,則痰火脹肺,風寒祛散,痰火疏導,但火急甚者,亦不可純用苦寒藥,宜溫以劫之。用椒目五七錢,薑湯下。喘止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諸喘不止者小蘿皂丸、定息餅子、含奇丸、定喘化痰散。久者,人參清肺飲倍粟殼澀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發汗像流油一樣,汗水像珠子一樣不流,肩膀聳起,腹部抽搐,呼吸急促不停,胸前隆起,脈絡散張,手腳冰冷,脈搏散亂且頻數的,這些都是死症。
但是婦女患喘病尤其危急,產後元氣虧損,衛氣無依,獨留在肺部,發喘的,死亡很快。喘病未發時,要扶持正氣,治療其根本,血虛就補血,氣虛就補氣,同時清金降火,順氣化痰。喘病發作後,要驅邪避病,並疏導痰火。因為喘病不是風寒侵襲肺部,就是痰火壅塞肺部,風寒要驅散,痰火要疏導,但如果火性急劇,也不能只用苦寒藥物,應該溫和地引導它消散。可以用椒目五七錢,用薑湯送服。
喘病止住後,要根據痰症治痰,根據火症治火。各種喘病不愈的,可以用[小蘿皁丸]、[定息餅子]、含奇丸、定喘化痰散。喘病久治不愈的,可以用[人參清肺飲],並且加倍粟殼收斂之。
抑考《內經》云:夜行則喘出於腎(腎主於夜,氣合幽冥,故夜行則喘息,內從腎出也),淫氣病肺(夜行腎勞,因而喘息,氣淫不次,則病肺也)。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恐生於肝,墮損筋血,因而奔喘,故出於肝也)。淫氣害脾(肝木妄淫,害脾土也),有所驚恐、喘出於肺(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氣亂胸中,故喘出於肺也)。
淫氣傷心(驚則神越,故氣淫反傷心矣),渡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濕氣通腎,骨腎主之,故度水跌僕,喘出腎骨矣。跌謂足跌,僕謂身倒也)。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愈,怯者則著而為病也。又云,邪入六腑,身熱喘呼不得臥,此喘之名同而所感各異耳。
白話文:
《內經》說,夜裡走路喘不過氣,是因為腎臟出了問題。腎臟主宰夜晚,氣息與幽冥相合,所以夜裡走動就會喘氣,氣息從腎臟出來。縱慾傷肺,因為夜裡走路傷了腎,導致喘氣,氣息縱慾無度,就會傷到肺。如果跌倒或受到驚嚇,喘氣是因為肝臟出了問題。恐懼源於肝臟,跌倒損傷筋骨血脈,所以會喘氣,氣息從肝臟出來。縱慾傷脾,因為肝木妄行,會傷害脾土。驚恐也會導致喘氣,因為驚恐時心神無所依託,氣息混亂,所以會喘氣,氣息從肺臟出來。驚恐還會傷心,因為驚恐時神魂失守,氣息縱慾反過來傷害了心臟。渡水或跌倒,喘氣是因為腎臟和骨頭出了問題。濕氣會通達腎臟,骨頭和腎臟主宰身體,所以渡水或跌倒會傷到腎臟和骨頭。這種時候,勇敢的人氣血流通,就會康復,怯懦的人就會加重病情。書中還說,邪氣入侵六腑,身體發熱,喘不過氣來,無法躺下,這種喘氣雖然名稱相同,但感受的邪氣卻不同。
羅氏,曰:華佗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活人》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氣有餘者,亦非肺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當肅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也,用者不可不知。
或云,凡治喘,正發時無痰,將愈時卻吐痰者,乃痰於正發之時,閉塞不通而喘甚,當於其時開其痰路,則易安也。宜桔梗之類,及枳殼、瓜蔞實、杏仁、蘇葉、前胡等,引出其痰,候痰出涎退,卻調其虛實。虛者補以參耆歸術,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是也。
白話文:
羅氏說,華佗說,身體充盈就會喘,虛弱就會枯竭。《活人》書上也說,發喘的人,是氣虛而不是氣盛。看醫書一定要明白本意,所謂“盛而為喘”並不是肺氣盛,說“喘為氣有餘”也不是肺氣有餘。氣盛其實是氣衰,有餘其實是不足。如果肺氣真的盛,又真的有餘,那應該肅清下降而不喘,因為肺火下降就會消退,而導致喘的是肺氣衰弱和不足。所以說“盛”不是指肺氣盛,而是指肺中之火盛;說“有餘”也不是指肺氣有餘,而是指肺中之火有餘。因此,用苦寒藥物瀉肺,並不是真的要瀉肺,而是要瀉肺中的火,實際上是在補肺,用藥的人不可不知。
有些人說,治療喘病,發病時沒有痰,快要好時反而吐痰,這是因為痰在發病初期堵塞不通,導致喘得厲害,應該在這個時候疏通痰路,這樣就會比較容易好轉。可以服用桔梗等藥物,以及枳殼、瓜蔞實、杏仁、蘇葉、前胡等,引出痰液。等到痰液排出、唾液減少,再根據虛實情況調理。虛者要補益以人參、黃芪、當歸、黃精等藥物,實者要瀉火以沉香、滾痰丸等藥物。
東垣,曰:病機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辨云,傷寒家論喘嘔,以為火熱者,是明有餘之邪中於外,寒變而為熱,心火太旺攻肺,故屬於上。又膏粱之人,奉養太過,及過愛少兒,亦能積熱於上,而為喘咳,宜以甘寒之劑治之。《脈經》又云,肺盛有餘則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短氣,皆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作也,系在下焦非屬上也。蓋雜病不足之邪,起於有餘,病機之邪,自是標本。病傳多說飲食勞役,喜怒不節,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皆由中氣不足,其填脹腹滿,咳喘嘔,食不下,皆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則立已。熱喘則用人參平肺散,寒喘則用參蘇溫肺湯。又曰,平居則氣和平,行動則氣促而喘者,亦衝脈之火,以黃柏、知母,滋腎藥治之。
白話文:
東垣說:病機說中記載,各種痿症、喘息、嘔吐,都屬於上焦。辨証論中說,傷寒學家論述喘息嘔吐,認為是火熱的,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的邪氣侵襲於外,寒氣轉變為熱氣,心火過旺攻伐肺臟,所以屬於上焦。又,過於滋補膏粱厚味的人,以及過度溺愛孩子的人,也會積熱於上焦,而導致喘咳,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治療。《脈經》也說,肺氣過盛就會咳嗽,上氣喘息口渴,心煩胸悶氣短,都是衝脈的火氣,運行於胸中而導致的,屬於下焦,不屬於上焦。
總之,各種雜病的不足之邪,都是由於陽氣過盛引起的,病機中的邪氣,就是標本。病症傳變大多是由於飲食勞作、喜怒不節、水穀寒熱等原因導致的,這些都會傷害人體的六腑,都是由於中氣不足引起的。患者出現腹脹、滿悶、咳嗽、喘息、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應該用甘辛溫熱的藥物來治療,效果很快。
熱性喘息就用人參平肺散,寒性喘息就用參蘇溫肺湯。還說,平時氣息平和,但行動時氣短喘息,也是衝脈的火氣,可以用黃柏、知母等滋補腎臟的藥物來治療。
王節齋,曰:喘與脹,二證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生脹,脹則必生喘,但要識得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何則,肺金司降,外主皮毛。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腫滿焉。此則喘為本,而腫為標,治當清金降氣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剋水。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浸肺,氣不得降而生喘矣。此則腫為本,而喘為標,治當實脾行水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證而用燥脾之藥,則金得燥而喘愈加;脾病而用清金之藥,則脾得寒而脹愈甚矣。近世治喘腫者,但知實脾行水,而不知分別脾肺二證,予故為發明之。
白話文:
王節齋說:「喘與脹,這兩種症狀互為因果,都與小便不利有關。喘必然會導致脹,脹也會導致喘,但關鍵是要辨別出標本先後。
先喘後脹,主要與肺有關;先脹後喘,主要與脾有關。
這是因為:
肺金主降,外主皮毛。經書上說:「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也就是說,小便的排泄,要靠肺氣下降輸化。
如果肺受邪氣而上喘,則失掉下降的氣機,導致小便減少,進而水溢於皮膚,產生腫脹。這種情況是喘為本,腫為標,治療應該以清金降氣為主,行水為輔。
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剋水。如果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邪氣反過來浸潤肺,氣不得降而生喘。這種情況是腫為本,喘為標,治療應該以實脾行水為主,清金為輔。
如果肺證而用燥脾的藥物,則金得燥而喘更嚴重;脾病而用清金的藥物,則脾得寒而脹更甚。
近來治療喘腫的醫生,只知道實脾行水,而不懂得區分脾肺二證,所以我特地發明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