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
卷三十
1. 論
書,云: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名曰肺癰,咳傷肺葉成也。
仲景,云: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丹溪,云: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用《醫壘元戎》搜風湯吐之,或用太乙膏成丸,食後服。收斂瘡口,止有合歡樹皮、白蘞煎飲之。合歡,即槿樹皮也,又名夜合。
白話文:
古籍記載,如果出現口乾舌燥、乾咳,且胸部隱隱作痛,則稱為肺癰,這是因為咳嗽傷及肺部所致。
張仲景說,患有肺癰的人,如果出現嘔吐,不要治療嘔吐,等膿液排盡,自然就會痊癒。
朱丹溪說,如果肺癰破裂並感染風邪,則無法治療。可以使用《醫壘元戎》中的搜風湯來催吐,或者將太乙膏製成丸劑,飯後服用。為了收斂瘡口,可以使用合歡樹皮和白蘞煎水飲用。合歡樹皮,也就是槿樹皮,又叫做夜合。
2. 脈法
脈訣舉要,曰:寸數而實,肺癰已成。寸數虛澀,肺痿之形。肺癰色白,脈宜短澀。死者浮大,不白而赤。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有關診斷疾病的「脈象」。
如果在「寸部」(即手腕上靠近手指處)出現強勁且快速的脈搏,表示肺臟已經形成腫瘤;若是在同一部位發現弱而不穩定、又乾燥無力的脈搏,則可能是肺萎縮症狀。
當肺部疾病患者皮膚顏色偏白時,其脈搏應該是微弱且緩慢的狀態;若是死亡後,脈搏會變得浮躁且擴張,同時皮膚顏色轉為暗紅或紫黑色。
3. 治方
桔梗湯,治肺癰咳嗽膿血,痰唾腥臭,咽乾多渴,大小便赤澀。
桔梗,貝母,當歸,瓜蔞仁,枳殼(麩炒),薏苡仁(炒),桑白皮,防己(各一錢),黃耆(一錢半),甘草節(生用),杏仁(炒,去皮尖),百合(蒸,各五分)
白話文:
這方子名為桔梗湯,主要治療肺部化膿感染導致的咳嗽,伴隨咳出膿血、痰液腥臭、咽喉乾燥口渴、大小便顏色深紅等症狀。方中以桔梗、貝母、瓜蔞仁等藥物清熱解毒,化痰排膿;當歸、黃耆補氣生血;桑白皮、防己利水消腫;枳殼行氣消痰;薏苡仁健脾利濕;甘草調和藥性;杏仁潤肺止咳;百合清心安神。各藥材搭配使用,共同發揮療效。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食遠服。一方加人參五分。口乾燥熱,加黃芩;大便秘,加大黃一錢;小便少,加木通一錢。
消膿飲,治肺癰膿腥氣上衝而嘔,咳嗽。
南星(生,一兩),知母,貝母,白芷,生地(姜炒),阿膠(炒),川芎,桑白皮(炒),白及(各半兩),甘草(炙),防風,射干,桔梗,紫蘇葉,天門冬(去心),薄荷,杏仁(不去皮),半夏(薑製,各七錢半)
白話文:
先煎一劑藥,用兩碗水,加五片生薑,煎煮八分之七,飯後服用。有些方子會加五分人參。如果口乾舌燥,可以加黃芩;便秘可以加一錢大黃;尿少可以加一錢木通。
消膿飲可以治療肺癰,症狀是膿液腥臭上涌而嘔吐,並伴有咳嗽。
配方:南星(生,一兩),知母,貝母,白芷,生地(用薑炒),阿膠(炒),川芎,桑白皮(炒),白及(各半兩),甘草(炙),防風,射干,桔梗,紫蘇葉,天門冬(去心),薄荷,杏仁(不去皮),半夏(用薑製,各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一兩,生薑七片、烏梅一個水煎,食後溫服。
黃耆散,治肺癰。
黃耆一味用白紫蜜炙,為細末,每服一大匙,食遠後用黃耆湯調服,效。
甘桔湯,治肺癰吐膿。
桔梗(炒,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一兩,水一鍾半煎八分,空心服,吐盡服為效。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上藥一兩,加入七片生薑和一個烏梅,用水煎煮,飯後溫熱服用。
黃耆散用於治療肺癰。
黃耆單味用白紫蜜炙烤,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大匙,飯後用黃耆湯調服,效果顯著。
甘桔湯用於治療肺癰伴隨吐膿。
桔梗(炒過,一兩),甘草(炙烤,半兩)。
每次服用一兩,用一碗半水煎煮八分,空腹服用,吐乾淨後服用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