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二 (9)
卷十二 (9)
1. 論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
東垣,曰:夫脾胃虛,則濕土之氣溜於臍下,腎與膀胱受邪。膀胱主寒,腎為陰火,二者俱弱,潤澤之氣不行。大腸者,庚也,燥氣也,主津;小腸者,丙也,熱氣也,主液。此皆屬胃,胃虛則無所受氣而亦虛,津液不濡,睡覺口燥咽乾,而皮毛不澤也。甲膽,風也,溫也,主生化周身之血氣;丙小腸,熱也,主長養周身之陽氣。亦皆稟氣於胃,則能浮散也,升發也。胃虛則膽及小腸溫熱生長之氣俱不足,伏留於有形血脈之中,為熱病,為中風,其為病不可勝紀。青赤黃白黑,五腑皆滯。三焦者,乃下焦元氣生髮之根蒂,為火乘之,是六腑之氣俱衰也。腑者,府庫之府,包含五臟及形質之物而藏焉。且六腑之氣,外無所主,內有所受,感天地之風氣而生甲膽,感暑氣而生丙小腸,感濕化而生戊胃,感燥氣而生庚大腸,感寒氣而生壬膀胱,感天一之氣而生三焦,此實父氣無形也。風寒暑熱燥火,乃溫熱寒涼之別稱也。行陽二十五度,右遷而升浮降沉之化也。其虛也,皆由脾胃之弱。以五臟論之,心火亢甚,乘其脾土,曰熱中。脈洪大而煩悶。《難經》云:脾病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動氣築築然,堅牢如有積而硬,若似痛也,甚則亦大痛,有是則脾虛病也,無則非也。更有一辨,食入則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虧弱也。且心火太盛,左遷入於肝木之分,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其脈洪大而弦時緩,或為眩運戰搖,或為麻木不仁,此皆風也。脾病,體重節痛,為痛痹,為寒痹,為諸濕痹,為痿軟失力,為大疽大癰,若以辛熱助邪,則為熱病,為中風,其變不可勝紀。木旺運行北越,左遷入地,助其腎水,水得子助,入脾為痰涎,自入為唾,入肝為淚,入肺為涕,乘肝木而反克脾土明矣。當先於陰分,補其陽氣升騰,行其陽道而走空竅。次加寒水之藥降其陰火,黃柏、黃連之類是也。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脾胃俱旺,而復於中焦之本位,則陰陽氣平矣。火曰炎上,水曰潤下。今言腎主五液,上至頭,出於空竅,俱作泣涕汗涎唾者,何也?曰:病癇者,涎沫出於口,冷汗出於身,清涕出於鼻,皆陽蹺、陰蹺、督、沖四脈之邪上行,腎水不任煎熬,沸騰上行為之也。此奇邪為病,不繫五行陰陽十二經所拘。當從督沖二蹺四穴中,奇邪之法治之。五臟外有所主,內無所受,謂外主皮毛血脈肌肉筋骨及各空竅是也。若胃氣一虛,無所稟受,則四臟經絡皆病,況脾全藉胃土平和,則有所受而生榮周身,四臟皆旺,十二神守職,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竅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理論中,脾胃虛弱如何影響人體其他臟腑及整體健康。
東垣先生指出,當脾胃虛弱時,濕氣會向下聚集在肚臍下方,進而影響到腎與膀胱。膀胱主管寒氣,腎臟則有陰火,兩者功能減弱時,身體的滋潤功能也會下降。大腸受金氣影響,主要負責乾燥,小腸受火氣影響,主要負責吸收液體,兩者都受胃部支配。一旦胃虛,便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津液無法充分滋潤身體,醒來時常感到口乾喉燥,皮膚也會失去光澤。
膽汁與肝臟受風氣影響,負責生成全身的血液與氣血;小腸受熱氣影響,負責滋養全身的陽氣。它們同樣受胃氣影響,一旦胃虛,膽汁與小腸的功能也會跟著減弱,導致溫熱與生長之氣不足,熱病與中風等疾病隨之而來,疾病種類繁多難以統計。五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也都會因此而受阻塞。
三焦,作為下焦元氣發源,如果受到火氣過盛的影響,六腑的氣息都會衰弱。腑臟,如同府庫,包含了五臟以及具體的物質。六腑的氣息,對外無主導作用,但對內卻接受影響,感受天地風氣生成膽汁,感受暑氣生成小腸熱氣,感受濕氣生成胃氣,感受燥氣生成大腸乾燥,感受寒氣生成膀胱寒氣,感受天一之氣生成三焦,這些都是無形的父氣。
風、寒、暑、熱、燥、火,是溫、熱、寒、涼的不同稱呼。陽氣行遍全身二十五度,向右移動並經歷上升、飄浮、下降、沉澱的變化。所有這些虛弱,都源於脾胃的虛弱。
從五臟角度來看,心火過旺時會剋制脾土,導致熱中症狀,脈象洪大且伴有煩悶。《難經》記載,脾病患者在肚臍處可感受到動氣,按壓時感覺堅硬且疼痛,像有物體在跳動,堅硬如積塊且觸之疼痛,甚至可能劇烈疼痛,這就是脾虛的表現。另一個辨別方法是,吃飯後感到疲倦,精神渙散想睡覺,這也是脾虛的徵兆。
心火過旺時,會進入肝木的範圍,風濕交錯,全身疼痛,脈象洪大且帶有時緩的弦脈,可能出現眩暈、顫抖或麻木等風病徵狀。脾病患者,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可能出現痛痹、寒痹、濕痹、萎軟無力、大瘡或膿腫等症狀。若用辛辣熱性食物助長邪氣,可能會引發熱病或中風,變化莫測。
木氣旺盛時,向北移動,進入地下,幫助腎水。腎水得到增強後,進入脾臟形成痰涎,自身產生唾液,進入肝臟成為眼淚,進入肺臟成為鼻涕。肝木剋制脾土的力量由此顯現。
治療時應先補充陰分中的陽氣,使其上升,沿陽道運行,達到空竅。接著加入寒水藥材,如黃柏、黃連等,降低陰火。先補充陽氣,再排除陰氣,脾胃都能強壯,恢復到中焦的原始位置,陰陽氣息就會平衡。火氣向上,水氣向下,當提到腎臟控制五液,上達頭部,從空竅流出成為眼淚、鼻涕、汗水、口水等,這是因為癲癇患者會從口中流出唾液,身上冷汗直冒,鼻腔清涕直流,這些都是陽蹺、陰蹺、督脈、衝脈四條脈絡的邪氣上行,腎水不堪煎熬,沸騰向上所致。這是奇邪引起的疾病,不受五行陰陽十二經絡的限制。應從督脈、衝脈、陽蹺、陰蹺四個穴位進行特殊治療。
五臟對外有主導作用,對內不受影響,例如主導皮毛、血液、脈絡、肌肉、筋骨及各個空竅。若胃氣虛弱,無法接受養分,四臟的經絡都會受損。脾臟完全依賴胃土的平和,才能接收營養,滋養全身,使四臟強壯,十二神靈各司其職,皮毛牢固,筋骨柔韌,九竅暢通,外邪也就難以侵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