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二 (7)
卷十二 (7)
1. 論脾胃勝衰
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九竅不通。諸陽氣根於陰血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髮升騰之氣也。夫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如陰氣附於土,陽氣升於天,則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以火酒二製為之,使引甘苦寒藥至頂而復入於腎肝之下,此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陽分奇,陰分耦)。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分。
末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散於陽分,而令走九竅也。經云:食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且飲食入胃,先行陽道,而陽氣升浮也。
浮者,陽氣散滿皮毛。升者,充塞頭頂,則九竅通利也。若飲食不節,損其胃氣,不能克化,散於肝,歸於心,溢於肺,食入則昏冒欲睡,得臥則食在一邊,氣暫得舒,是知升發之氣不行者此也。
經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病人飲入胃,遽覺至臍下,便欲小便,由精氣不輸於脾,不歸於肺,則心火上攻,使口燥咽乾,是陰氣大盛,其理甚易知也。況脾胃病,則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虛,無是則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白話文:
脾胃虛弱,都是因為血液方面出了問題,這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所以導致身體的九個孔竅不通暢。所有的陽氣都根植於陰血之中,陰血受到火邪侵擾,就會導致陰氣過盛,陰氣過盛就會向上侵犯陽氣的區域,使得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失去生發向上提升的力量。陽氣本來就是運行於空竅的,而陰氣則是附著於形體的。如同陰氣附著於大地,陽氣升於天空一樣,各自安守本分。
現在我所開的藥方中,有辛溫甘味的藥物,但並不是單獨使用。也有甘苦大寒的藥物,也不是單獨使用。而是將這兩類藥物用火酒二次炮製,使其引導甘苦寒藥上行至頭頂,然後再下行進入腎肝,這就是所謂的升降浮沉的道理,從偶數到奇數,從奇數到偶數的變化(陽氣為奇數,陰氣為偶數)。用疏風的藥物來瀉除陰火,升發陽氣,來滋養肝膽的功能,這是為了讓陽氣能夠從陰氣的範圍內向上生發出來。
最後再用辛溫甘味的藥物來接續提升的藥物,使其能夠在陽氣的範圍內大力的發散,讓陽氣能夠通行於九個孔竅。經典上說:食物進入胃部後,精微之氣會散發到肝臟,再流布到筋脈;食物進入胃部後,濁氣會歸於心臟,精微之氣會滲入到脈絡中,脈絡之氣會流經各經絡,經絡之氣會歸於肺臟,肺臟朝向全身的脈絡,並將精微之氣輸送到皮膚毛髮,毛髮的脈絡與精微之氣結合,進而運行於臟腑之中。而且飲食進入胃部後,會先走陽的通道,使得陽氣上升。
上升的,是陽氣散佈到皮膚毛髮。升發的,是陽氣充塞到頭頂,這樣就能讓九個孔竅通暢。如果飲食沒有節制,損傷了胃氣,不能消化食物,精微之氣就無法散發到肝臟,歸於心臟,溢於肺臟,這樣一進食就會感到昏沉欲睡,一旦躺下就會覺得食物堆積在一處,氣機暫時得到舒緩,由此可知升發的氣機沒有正常運行就是這樣的原因。
經典上說:水飲進入胃部後,精微之氣會遊走溢出,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再將精微之氣散發,最後歸於肺臟。如果病人喝水進入胃部後,立刻覺得要小便,這是因為精微之氣沒有輸送到脾臟,沒有歸於肺臟,就會導致心火上炎,使得口乾舌燥,這是陰氣過盛的表現,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而且脾胃有病的人,在肚臍附近會有氣機跳動,按壓時會感到堅硬或疼痛,出現這種情況就是脾胃虛弱,沒有這種情況就不是脾胃虛弱,這些都可以用來做為明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