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二 (4)
卷十二 (4)
1. 論脾胃虛實傳變
病從脾胃生者,一也。「六節臟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營者,水穀之精氣。水穀貯於六腑,故為營之所居,而皆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其華在唇四白(唇之四際白肉也),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脾以陰中之至陰而分王四季,故通於土氣,此雖若指脾為言,而實總結六腑者,皆倉廩之本,無非統於脾氣也,故曰此至陰之類),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五臟六腑共為十一,稟賦不同,情志亦異,必資膽氣,庶得各成其用,故皆取決於膽也)。膽者,少陽春升之氣。
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餘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泄腸澼,不一而起矣。病從脾胃生者,三也。經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臊氣入肝,焦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心主血,華於面,故五色修明。
肺主氣,發於聲,故聲音彰著)。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氣和而化生津液以成精,精氣充而神自生,人生之道,止於是耳)。此謂之氣者,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氣或乖錯,人何以生。病從脾胃生者,四也。
豈特四者,至於經雲天地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六腑及形氣俱虛,乃受外邪,不因虛邪,賊邪不能獨傷人。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聖人旨意,重見疊出,詳盡如此,且垂戒云: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法,取法也,和調也。術數,修身養性之法也。天以陰陽化生萬物,人以陰陽榮養一身,陰陽之道,順之則生,逆之則死,故知道者,必法則於天地,和調於術數也)。
飲食有節(所以養內),起居有常(所以養外),不妄作勞(保其天真),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由是言之,飲食起居之際,可不慎哉。
白話文:
脾胃虛實傳變論述
疾病大多源於脾胃失調。古籍《六節臟象論》記載: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人體的倉庫,也是氣血的居所,稱之為「器」。它們負責消化食物,將營養吸收並排出糟粕。
脾胃的氣色表現在嘴唇四周的白色區域,其充盈狀態反映在肌肉上,其味道偏甜,顏色偏黃。這屬於至陰之性,與土氣相通。人體十一臟腑都受到膽氣的調控,因為各臟腑稟賦不同,情志也各異,都需要膽氣的協調才能發揮作用。膽氣是少陽之氣,具有春季升發的特點。
春季陽氣升發,萬物才能生長,膽氣升發,則其他臟腑也跟著順暢運作。若膽氣不升,則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
疾病的產生,也與脾胃密切相關。經典醫籍記載:天地供給人體五種氣息和五種味道。五種氣息(臊氣、焦氣、香氣、腥氣、腐氣)通過鼻腔進入體內,藏於心肺,使人面色紅潤,聲音洪亮。五種味道(酸、苦、甘、辛、鹹)通過口進入體內,藏於腸胃,滋養五種氣息,使氣血調和,津液充足,精神自然旺盛。
上焦的氣機通暢,則能將食物的精華輸布全身,滋潤肌膚、毛髮,如同霧露滋養萬物。若氣機失調,則人體便會生病。
綜上所述,疾病多由脾胃而起。不僅如此,外邪入侵也會損傷人體,但前提是人體本身已經虛弱。所以,疾病的產生,往往是內外邪氣共同作用的結果。
古代聖賢的醫學理論,反覆強調:要遵循陰陽法則,調和身心。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避免過度勞累,才能使形神俱健,健康長壽。由此可見,飲食起居的重要性,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