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3)

1. 論脾胃虛實傳變

水穀之海有餘(水穀留滯於中也)則腹滿,若不足(脾虛不能運,胃虛不能納也)則肌不受穀食。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隧,音遂,伏道也。水穀入胃,化氣化血,以行於經隧之中)。

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又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糟粕之道,出於下焦,津液之道,出於中焦;宗氣之道,出於上焦),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泉水涓流不已也)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晝夜之百刻也)。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剽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又云:中焦之所出,亦並胃中(中脘之分也)。出上焦之後(下也),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夫飲食失節,寒濕不適,脾胃乃傷。此固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調經篇》云:病生陰者(內傷曰陰),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云:陰虛則內熱,有所勞倦,形氣少衰,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為內熱。脾胃一傷,五亂互作,其始病身痛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臥,為熱所傷,元氣不能運用,故四肢困怠如此。聖人著之於經,謂人以胃土為本。

成文演義,互相發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讀,妄意施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今舉經中言病從脾胃所生,及養生當實元氣者,條陳之。「生氣通天論」云: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蒼天之陽氣清淨光明,人能法天道之清淨,則志意治而不亂,陽氣固而不衰),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在乎因時序而調之也),故聖人傳(受也)精神,服(佩也)天氣而通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言起居不節,致傷陽氣也。闢,病也。煩勞過度,則形氣施張於外,精神竭絕於中,陽擾陰虧,不勝炎熱,故病積至夏日以益甚,令人五心煩熱,如煎如熬,孤陽外浮,真陰內奪,氣逆而厥,故名煎厥),目盲耳閉,潰潰乎若壞都(潰潰,壞貌。都,城郭也)。

故蒼天之氣貴清淨,陽氣惡煩勞,病從脾胃生者,一也。「五常政大論」云:陰精所奉(陰精所奉之地,陽氣堅固),其人壽。陽精所降(陽精所降之地,陽氣已泄),其人夭。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穀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

白話文:

論脾胃虛實傳變

胃是人體消化吸收食物的器官,如同大海般容納水谷精微。胃中食物積滯太多,就會腹脹;如果脾胃虛弱,不能運化和吸收食物,就會營養不良,肌肉無力。人體的能量來源於食物,食物進入胃中,胃再將食物轉化為氣血,輸送到全身經絡。

經絡是聯繫五臟六腑的重要通道。食物進入胃後,會被分解成糟粕、津液和宗氣,通過不同的經絡運送到身體不同的部位。宗氣聚集於胸中,通過喉嚨,運行於心脈,參與呼吸。津液則會轉化成血液,滋養全身,維持臟腑的正常運作。衛氣則保護肌膚,抵禦外邪。

中焦(胃部)消化吸收後,將精微物質輸送到肺,再轉化為血液,供給全身,這是人體維持生命最重要的過程。飲食不節、寒濕侵襲等都會損傷脾胃,而情緒的波動也會耗損元氣,加重心火的旺盛,從而影響脾胃功能。心火過盛則克制脾土,導致疾病。

經書中記載,許多疾病都是由脾胃虛弱引起的。脾胃虛弱會導致內熱,出現乏力、胃痛、胸悶等症狀。脾胃一旦受損,就會引起一系列問題,例如身痛、發熱、頭痛、頭暈、肢體沉重、倦怠嗜睡等,這些都是元氣不足,無法正常運轉的表現。人體以脾胃為根本,養生重在培補元氣。

保持身心平和,順應自然規律,就能使陽氣充足,抵禦外邪。反之,如果勞累過度,就會損傷陽氣,導致各種疾病。脾胃健康與否直接影響人體的壽命長短。脾胃和諧,穀氣上升,則壽命長;脾胃不和,穀氣下陷,則壽命短。總之,學習運用中醫理論,必須謹慎,切勿妄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