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2)

1. 論脾胃虛實傳變

東垣,曰:「五臟別論」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陰陽應象大論」云:穀氣通於脾(山谷土氣,脾為土臟,故相通)。六經為川(六經者,三陰三陽也,周流氣血,故為人之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言水氣之注也)。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通評虛實論」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浸淫滋養於筋也)。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濁氣者,食氣之厚者也),淫精幹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肺主毛,心主脈,肺藏氣,心生血。一氣一血,稱為父母二臟,獨居胸中,故曰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者,氣聚之府也,是謂氣海,亦曰膻中)。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宗氣積於肺,神明出於心,氣盛則神王,故腑氣之精為神明,神王則臟安,故肺肝脾腎四臟,無不賴神明之留,以為主宰,然後臟氣鹹得其平,而歸於權衡矣。權衡,平也)。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臟腑之氣,既得其平,則必變見於氣口而成寸尺也。氣口者,脈之大會,百脈俱朝於此,故可以決生死)。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又云:陰之所生,本於五味(味得地氣,故能生五臟之陰),陰之五宮(五臟也),傷在五味。至於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製,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五臟以胃氣為本,若脈無胃氣而真臟之脈獨見者死。如春弦應肝,冬石應腎,但弦但石而無胃氣,是胃氣絕而肝腎之真臟見也。然但弦但石,雖為真臟,若肝無氣則不弦,腎無氣則不石,亦由五臟不得胃氣而然,與真臟無胃者等耳)。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此諸病之所由生也。內經之旨,皎如日星,猶恐後人有所未達,故《靈樞經》中復申其說。經云:水穀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胃氣運行之輸,上者在氣街,即氣衝穴,下者至三里,在膝下三寸)。

白話文:

論脾胃虛實傳變

東垣說:「五臟別論」記載: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器官,是因天之氣而生的,它們的氣機屬陽,像天空一樣,所以只負責輸送排洩,而不儲藏。它們接收來自五臟的濁氣,稱為傳化之腑,不能久留,負責輸送和排洩。而五臟則負責儲藏精氣而不排洩,所以雖然飽滿卻不能真正充滿;六腑則負責傳化物質而不儲藏,所以雖然充實卻不能真正飽滿。這是因為,食物入口,胃就充實而腸道空虛;食物下行到腸道,腸道就充實而胃就空虛,所以說「實而不滿,滿而不實」。「陰陽應象大論」記載:穀氣通於脾(山谷的土氣,脾臟屬土,所以互相通達)。六經如同河流(六經指三陰三陽,周流氣血,所以像人體的河流),腸胃像大海,九竅是水氣注入的地方(指水氣的注入)。九竅的運作,都由五臟主宰。五臟都要依靠胃氣才能通暢運作。「通評虛實論」記載:頭痛耳鳴,九竅不通,都是腸胃功能失調造成的。胃氣一旦虛弱,耳目口鼻都會生病。「經脈別論」記載:食物的精氣進入胃,一部分精氣散佈到肝臟,滋養筋脈;一部分濁氣(指食物精氣中較為渾濁的部分)歸於心臟;精氣滋養脈絡,脈氣沿著經脈運行,最後歸於肺臟。肺臟統攝全身經脈,將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結合精氣,使氣運行於六腑(肺主皮毛,心主脈絡,肺藏氣,心生血。氣血為人體之根本,居於胸中,所以說皮毛和經脈結合精氣,使氣運行於六腑。六腑是氣聚集的地方,稱為氣海,也稱為膻中)。六腑的精氣清明,留存在四臟,氣則歸於平衡(宗氣積聚於肺,神明出自於心,氣盛則神旺,所以六腑的精氣能化生神明,神明旺盛則臟腑安寧,所以肺肝脾腎四臟,都依靠神明的滋養,作為主宰,然後臟腑之氣才能平衡)。臟腑之氣平衡,就能體現在氣息的強弱上,以此判斷生死。飲食物進入胃,精氣遊走,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將精氣散佈,上歸於肺臟,調節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液遍佈全身,五經運行協調,與四時五臟的陰陽相應,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又說:陰氣的產生,源於五味(五味得到地氣,所以能滋養五臟的陰氣),五臟的陰氣受損,也跟五味有關。對於五味,入口時雖然想吃,但必須控制攝取量,不要過度,過度則會傷及正氣。謹慎調和五味,骨骼正直,筋脈柔韌,氣血流通,肌膚緻密。這樣就能使骨氣充盈,遵循養生之道,就能長壽。「平人氣象論」記載:人體依靠水穀為本,所以人如果斷絕水穀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是指只有臟腑的脈象,而沒有胃氣的脈象。所謂脈象沒有胃氣,是指肝脈不弦,腎脈不石(五臟依靠胃氣為根本,如果脈象沒有胃氣而只有臟腑的脈象則會死亡。例如春天肝脈應當弦,冬天腎脈應當石,如果只有弦或石而沒有胃氣,則表示胃氣衰竭而肝腎之真臟脈象顯現。然而,只有弦或石,雖然是真臟脈象,但如果肝臟無氣則不弦,腎臟無氣則不石,也是因為五臟沒有得到胃氣而造成的,與真臟無胃氣者一樣)。綜觀各篇內容,可以看出元氣的充盈,都依靠脾胃之氣的健全,才能滋養元氣。如果胃氣本來就虛弱,飲食又過量,則脾胃之氣受損,元氣也無法充盈,這就是各種疾病的根源。《內經》的旨意,如同日月星辰般清晰,但我仍然擔心後人有所未明,所以《靈樞經》中再次闡述。經文中說:水穀入口,其味有五種,分別進入各自的臟腑,津液也各自循行。胃是水穀的海洋,其氣機向上運行至氣街(氣衝穴),向下運行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