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2)

1. 脈法

仲景,云:人嗽十年,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自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脈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咳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咳而脫形身熱,脈小堅急以疾,是逆也,不過十五日死。

脈經,云: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咳嗽,脈浮緊者死,浮直者生,浮軟者生,小沉伏匿者死。關上脈微為咳,肺脈微急為咳而唾血,脈弦澀而咳為少血,脈緊者為肺寒,雙弦者寒,脈浮而緊者為虛寒,脈浮而緩者傷風,脈細者濕,脈數為熱,脈沉數為實熱,脈弦為水,偏弦為飲,脈沉為留飲,洪滑多痰。咳,脈浮直者生,脈浮濡者生,脈緊者死,沉小伏匿者死。咳而羸瘦,脈堅大者死。咳而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凡肌瘦形脫,熱不去,咳嘔,腹脹且泄,脈弦急者,皆死證也。

白話文:

仲景說,人咳嗽十年,脈象虛弱的可以治癒,脈象強勁的往往會死亡。脈象虛弱的人,一定會感到頭昏腦脹,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有支氣管炎在胸腔中,所以要治療支氣管炎。如果出現上氣,面部浮腫,呼吸急促,脈象浮大,則無法治癒,而且還會加重病情。脈象浮短的人,肺部受損,氣息微弱,最多活不過一年,這是咳嗽的正常病程。咳嗽且消瘦,脈象堅大的人也會死亡。咳嗽到形體消瘦,身體發熱,脈象細小堅硬且急促,這是逆氣,最多活不過十五天就會死亡。

《脈經》中記載:上氣,脈象數的人會死亡,這是因為身體受損的緣故。咳嗽,脈象浮緊的人會死亡,浮直的則會活下來,浮軟的也會活下來,小而沉伏隱匿的則會死亡。關上脈象微弱的會咳嗽,肺脈微急的會咳嗽並吐血,脈象弦澀且咳嗽的是少血,脈象緊的代表肺寒,雙弦代表寒冷,脈象浮緊的代表虛寒,脈象浮緩的代表傷風,脈象細小的代表濕氣,脈象數的代表熱,脈象沉數的代表實熱,脈象弦的代表水,偏弦的代表飲,脈象沉的代表留飲,洪滑的則痰多。咳嗽,脈象浮直的會活下來,脈象浮濡的也會活下來,脈象緊的會死亡,沉小伏匿的也會死亡。咳嗽且消瘦,脈象堅大的人會死亡。咳嗽到形體消瘦,身體發熱,脈象小而堅急的人會死亡。凡是肌肉消瘦,形體消瘦,熱度不退,咳嗽嘔吐,腹部脹滿且腹瀉,脈象弦急的人,都是死亡的徵兆。

脈訣舉要,曰:咳嗽所因,浮風緊寒,數熱細濕,房勞澀難。右關濡者,飲食傷脾;左關弦短,疲極肝衰。浮短肺傷,法當咳嗽。五臟之嗽,各視本部。浮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形盛脈細,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脈,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證內脈,參考稱停。

白話文:

脈訣舉要

這本書說:咳嗽的原因,有浮風緊寒、數熱細濕、房勞澀難。

  • 右邊關脈濡弱的,是飲食傷了脾胃;
  • 左邊關脈弦緊而短的,是疲勞過度,肝臟衰弱。
  • 浮脈而短的,是肺部受傷,必然會咳嗽。

五臟的咳嗽,要分別根據各個臟腑的特性判斷。

  • 浮脈而緊的,是虛寒;
  • 沉脈而數的,是實熱;
  • 脈象洪大而滑的,是痰多;
  • 脈象弦緊而澀的,是血少。

身體健壯而脈細的,說明氣不足以呼吸;脈象沉而小,隱藏不顯的,都是死脈;只有脈象浮而大的,咳嗽的人才會活著。

外在的症狀和內在的脈象,要互相參照,才能正確判斷病情。

2. 通治諸咳嗽方

清金飲

杏仁(去皮尖),白茯苓(各一錢),橘紅(七分),五味子,桔梗,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一方有貝母一錢。春多上升之氣,宜潤肺抑肝,加川芎、芍藥、半夏各一錢,麥門冬、炒黃芩、知母各五分;春若傷風致咳,鼻流清涕,宜辛涼解散,加防風、薄荷、紫蘇、炒黃芩、麥門冬各一錢;夏多火熱,炎上最重,宜清金降火,加桑白皮、知母、炒黃芩、麥門冬、石膏各一錢;秋多濕熱傷肺,宜清熱瀉濕,加蒼朮、桑白皮各一錢,防風、黃芩、山梔炒各五分;冬多風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半夏、生乾薑、防風各一錢。

白話文:

清金飲

組成:

  • 杏仁(去皮尖),白茯苓(各一錢)
  • 橘紅(七分)
  • 五味子,桔梗,甘草(各五分)

用法:

上藥研成細末,用水煎服。

加減:

  • 一方有貝母一錢。
  • 春季氣上升,宜潤肺抑肝,可加川芎、芍藥、半夏各一錢,麥門冬、炒黃芩、知母各五分。
  • 春季若傷風致咳,鼻流清涕,宜辛涼解散,可加防風、薄荷、紫蘇、炒黃芩、麥門冬各一錢。
  • 夏季火熱,宜清金降火,可加桑白皮、知母、炒黃芩、麥門冬、石膏各一錢。
  • 秋季濕熱傷肺,宜清熱瀉濕,可加蒼朮、桑白皮各一錢,防風、黃芩、山梔炒各五分。
  • 冬季風寒外感,宜解錶行痰,可加麻黃、桂枝、半夏、生乾薑、防風各一錢。

註解:

  • 此方為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的常用方劑。
  • 藥物劑量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調整。

肺經素有熱者,再加酒炒黃芩、知母各五分;若發熱頭疼,鼻塞聲重,再加藁本、川芎、前胡、柴胡各一錢;有痰,加半夏、枳殼;風痰,再加南星薑汁炒;濕痰,脾困少食,加白朮、蒼朮;有痰而口燥咽乾,勿用半夏、南星,加知母蜜水拌炒、貝母、瓜蔞、黃芩炒;夏月熱痰,或素熱有痰,加黃芩、黃連、知母、石膏。

上半日咳者,胃中有火,加貝母、石膏、黃連,五更嗽者同治;黃昏咳者,火浮於肺,不宜驟用寒涼藥,宜加五味子、五倍子、訶子皮斂而降之。若咳嗽久肺虛,滋氣補血,加人參、黃耆、阿膠、當歸、生薑、天門冬、款冬花、馬兜鈴、酒芍藥之類;肺熱咳嗽,去人參,用沙參,此兼補氣血也;若午後咳者,屬陰虛,即勞嗽也,宜補陰降火,加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竹瀝、薑汁、天門冬、瓜蔞仁、貝母,此專補陰血也;若火鬱嗽,謂痰鬱火邪在中,宜開鬱消痰,用訶子皮、便浸香附、瓜蔞仁、半夏曲、海石、青黛、黃芩為末,蜜調為丸,噙化,仍服前補陰降火湯藥,失治則成勞;若食積痰積咳嗽者,用香附、瓜蔞、貝母、海石、青黛、半夏曲、軟石膏、山楂子、枳實、姜炒黃連為末,蜜調噙化;若勞嗽見血,加阿膠、當歸、芍藥、天門冬、知母、貝母、桑白皮,亦於前肺虛陰虛二條擇用。

白話文:

如果肺經原本就容易上火,可以再加入用酒炒過的黃芩、知母,各五分。如果出現發熱、頭疼、鼻塞、聲音嘶啞等症狀,可以再加入藁本、川芎、前胡、柴胡,各一錢。如果有痰,可以加半夏、枳殼。如果是風痰,再用薑汁炒南星。如果是濕痰,而且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可以加白朮、蒼朮。如果有痰,同時伴隨口乾舌燥,則不要用半夏、南星,可以加蜜水拌炒的知母、貝母、瓜蔞、黃芩。夏季容易出現熱痰,或是體質原本就容易上火有痰,可以加黃芩、黃連、知母、石膏。

上半日咳者,胃中有火,加貝母、石膏、黃連,五更嗽者同治;黃昏咳者,火浮於肺,不宜驟用寒涼藥,宜加五味子、五倍子、訶子皮斂而降之。若咳嗽久肺虛,滋氣補血,加人參、黃耆、阿膠、當歸、生薑、天門冬、款冬花、馬兜鈴、酒芍藥之類;肺熱咳嗽,去人參,用沙參,此兼補氣血也;若午後咳者,屬陰虛,即勞嗽也,宜補陰降火,加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竹瀝、薑汁、天門冬、瓜蔞仁、貝母,此專補陰血也;若火鬱嗽,謂痰鬱火邪在中,宜開鬱消痰,用訶子皮、便浸香附、瓜蔞仁、半夏曲、海石、青黛、黃芩為末,蜜調為丸,噙化,仍服前補陰降火湯藥,失治則成勞;若食積痰積咳嗽者,用香附、瓜蔞、貝母、海石、青黛、半夏曲、軟石膏、山楂子、枳實、姜炒黃連為末,蜜調噙化;若勞嗽見血,加阿膠、當歸、芍藥、天門冬、知母、貝母、桑白皮,亦於前肺虛陰虛二條擇用。

如果上午咳嗽,是胃火上炎,可以加貝母、石膏、黃連。凌晨咳嗽也用同樣的藥方。如果傍晚咳嗽,是火氣浮於肺部,不宜急著用寒涼的藥物,可以加五味子、五倍子、訶子皮,收斂肺氣並降火。如果咳嗽時間長,導致肺虛,需要滋養肺氣、補血,可以加人參、黃耆、阿膠、當歸、生薑、天門冬、款冬花、馬兜鈴、酒炒芍藥等。如果是肺熱咳嗽,去掉人參,改用沙參,同時兼顧補氣血。如果下午咳嗽,是陰虛導致的勞嗽,需要滋陰降火,可以加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竹瀝、薑汁、天門冬、瓜蔞仁、貝母,專門補陰血。如果是火鬱咳嗽,是痰火鬱結在內,需要開鬱消痰,可以將訶子皮、香附、瓜蔞仁、半夏曲、海石、青黛、黃芩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成丸,含服,同時服用之前的補陰降火湯,如果失治就會變成勞嗽。如果咳嗽是飲食積滯或痰濕積聚引起的,可以加香附、瓜蔞、貝母、海石、青黛、半夏曲、軟石膏、山楂子、枳實、薑炒黃連,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成丸,含服。如果是勞嗽咳血,可以加阿膠、當歸、芍藥、天門冬、知母、貝母、桑白皮。以上針對肺虛和陰虛的藥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

除濕湯

茯苓(一錢),桔梗,枳殼(麩炒,各八分),半夏,桑白皮,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二片,水煎服。傷風致咳,鼻流清涕,加防風、羌活、薄荷、荊芥、紫蘇各一錢;肺受火邪,痰壅口乾,加黃芩一錢、黃連七分;肺受濕痰,身重,加蒼朮、防己、山梔炒各五分;寒喘痰嗽,加麻黃七分;惡寒多汗,加桂枝、防風;風寒,加南星、竹瀝半盞、薑汁少許;痰氣咳嗽,加蘇子、貝母各一錢;日哺咳者,火浮於肺,加五味子七粒、知母炒一錢、五倍子七分;久嗽氣虛血少,加參、耆、歸身、款冬花、紫菀;午後陰虛咳嗽,加知母、川柏,俱蜜水蒸四分,川歸、生地、竹瀝、薑汁、天門冬、貝母各等分;嗽若有血,加清血涼血之劑。

白話文:

除濕湯

藥方組成:

  • 茯苓(一錢)
  • 桔梗(八分)
  • 枳殼(麩炒,八分)
  • 半夏(五分)
  • 桑白皮(五分)
  • 杏仁(去皮尖,五分)
  • 甘草(炙,五分)

用法:

以上藥材研成粉末,加入生薑兩片,用水煎煮服用。

加減方:

  • 傷風致咳,鼻流清涕: 加防風、羌活、薄荷、荊芥、紫蘇各一錢。
  • 肺受火邪,痰壅口乾: 加黃芩一錢、黃連七分。
  • 肺受濕痰,身重: 加蒼朮、防己、山梔炒各五分。
  • 寒喘痰嗽: 加麻黃七分。
  • 惡寒多汗: 加桂枝、防風。
  • 風寒: 加南星、竹瀝半盞、薑汁少許。
  • 痰氣咳嗽: 加蘇子、貝母各一錢。
  • 日哺咳者,火浮於肺: 加五味子七粒、知母炒一錢、五倍子七分。
  • 久嗽氣虛血少: 加人參、黃耆、當歸身、款冬花、紫菀。
  • 午後陰虛咳嗽: 加知母、川柏,俱以蜜水蒸四分,川歸、生地、竹瀝、薑汁、天門冬、貝母各等分。
  • 嗽若有血: 加清血涼血之劑。

注釋:

  • 一錢、八分、五分等單位為中藥材的傳統計量單位,可參考現代藥方換算。
  • 麩炒、炙等是指藥材加工方法,可參考中藥材炮製方法。
  • 加減方是指根據病症不同而對藥方進行調整,可參考中醫辨證論治。

二陳湯,丹溪云:治咳嗽去痰,伐病根之藥也,除陰虛血虛,火盛乾咳嗽者勿用。

半夏,陳皮(去白),白茯苓,甘草

上銼,加生薑,煎服。如血虛有痰者,本方合四物湯,加五味子、麥門冬、瓜蔞仁之類;如傷風邪咳嗽,加南星、枳殼、防風、荊芥、前胡、細辛、旋覆花之類;如傷寒邪咳嗽,加麻黃、杏仁、桔梗、乾薑、桂枝之類;如傷熱邪咳嗽,加黃芩、薄荷、知母、石膏、桔梗之類;如先傷風寒,鬱熱久嗽不已,欲成勞者,加知母、貝母、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天麥二冬、馬兜、當歸、生地黃之類;如傷風寒喘嗽並作,加麻黃、杏仁、防風、荊芥、枳殼、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紫蘇之類;如咳嗽聲嘶,引兩脅痛不可忍者,加芎、歸、芍藥、青皮、柴胡、草龍膽、黃芩、竹茹之類;如久年喘嗽,遇風寒則發作者,加紫菀、款冬花、桑白皮、杏仁、五味子、知母、石膏之類。

白話文:

二陳湯

,丹溪先生說:此方用於治療咳嗽化痰,是針對疾病根本的藥物。但對於陰虛血虛、火盛而引起的乾咳,則不適合使用。

藥方

  • 半夏
  • 陳皮(去白)
  • 白茯苓
  • 甘草

以上藥材切碎,加入生薑,煎煮服用。

加減方

  • 若血虛有痰者,可將二陳湯與四物湯合用,並加入五味子、麥門冬、瓜蔞仁等藥材。
  • 若傷風寒咳嗽,可加入南星、枳殼、防風、荊芥、前胡、細辛、旋覆花等藥材。
  • 若傷寒邪咳嗽,可加入麻黃、杏仁、桔梗、乾薑、桂枝等藥材。
  • 若傷熱邪咳嗽,可加入黃芩、薄荷、知母、石膏、桔梗等藥材。
  • 若先傷風寒,鬱熱久咳不止,欲成勞者,可加入知母、貝母、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天麥二冬、馬兜、當歸、生地黃等藥材。
  • 若傷風寒喘嗽並作,可加入麻黃、杏仁、防風、荊芥、枳殼、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紫蘇等藥材。
  • 若咳嗽聲嘶,引兩脅痛不可忍者,可加入芎、歸、芍藥、青皮、柴胡、草龍膽、黃芩、竹茹等藥材。
  • 若久年喘嗽,遇風寒則發作者,可加入紫菀、款冬花、桑白皮、杏仁、五味子、知母、石膏等藥材。

不問風寒鬱熱,勞嗽久嗽,曾先服麻黃、杏仁、防風等藥,雖退減而病根未除者,加粟殼、烏梅、阿膠、五味子、瓜蔞仁之類,可一服而愈。

蔭按:凡諸嗽,須分氣虛氣實新久用藥。如新咳嗽挾虛者可用人參,風寒邪熱者萬不可用。如久嗽已鬱熱者,切不可用人參,反增喘滿嗽劇。如肺虛久嗽,加五味子、款冬花、紫菀茸、馬兜鈴之類以補之;若肺實而有火邪者,宜桑白皮、片黃芩、天花粉、杏仁、枳殼、桔梗之類以瀉之。

一方,治十六般咳嗽。

黃明膠(炙),馬兜鈴,半夏(薑汁浸三日),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一兩),人參(半兩)

白話文:

不論是風寒、鬱熱引起的咳嗽,或是勞累、久咳,之前服用過麻黃、杏仁、防風等藥物,雖然症狀有所減輕,但病根未除的,可以加入粟殼、烏梅、阿膠、五味子、瓜蔞仁等藥材,一劑即可治癒。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七分,臨臥食後服,隨病有湯使為引。心嗽,面赤或汗流,加乾葛煎,早飯後服;肝嗽,眼淚出,加烏梅一枚、大米十四粒煎;脾嗽,不思飲食,或一二時噁心,入生薑二片煎;胃嗽,吐逆酸水,入蛤粉煎;膽嗽,令人不睡,加茯神五分,茶清調下;肺嗽,上喘氣急,入桑白皮煎;腎嗽,入黃耆、白飴糖同煎;膈咳,嗽出痰如員塊,生薑汁調藥嚥下;勞嗽,入秦艽末同煎;冷嗽,天曉嗽甚,加蔥白三寸同煎;血嗽,連頓不住,當歸末、棗子同煎;暴嗽,涕唾稠黏,入烏梅、生薑同煎;產嗽,背腫疼痛,加甘草三寸、黃蠟少許同煎;氣嗽、肚痛脹滿,入青皮去白同煎;熱嗽夜甚,入蜜一匙,蔥白同煎;哮嗽,喉如拽鋸,入半夏三枚同煎。上十六般嗽疾,依法煎服,無不效驗。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大錢(約3克),用一杯水煎煮七分(約三分之二),臨睡前飯後服用。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加入以下藥材一起煎煮:

  • 心嗽(心臟引起的咳嗽),伴隨面紅或出汗,加入乾葛煎服,早飯後服用。
  • 肝嗽(肝臟引起的咳嗽),伴隨眼淚流出,加入烏梅一枚和米十四粒煎服。
  • 脾嗽(脾臟引起的咳嗽),伴隨食慾不振或時不時噁心,加入生薑兩片煎服。
  • 胃嗽(胃部引起的咳嗽),伴隨嘔吐酸水,加入蛤粉煎服。
  • 膽嗽(膽囊引起的咳嗽),伴隨失眠,加入茯神五分,用茶水調和服用。
  • 肺嗽(肺部引起的咳嗽),伴隨上氣喘不過來,加入桑白皮煎服。
  • 腎嗽(腎臟引起的咳嗽),加入黃耆和白飴糖一起煎服。
  • 膈咳(隔膜引起的咳嗽),咳嗽時咳出痰塊,用生薑汁調和藥粉吞服。
  • 勞嗽(勞累引起的咳嗽),加入秦艽末一起煎服。
  • 冷嗽(寒氣引起的咳嗽),早晨咳嗽加重,加入蔥白三寸一起煎服。
  • 血嗽(肺出血引起的咳嗽),咳嗽不止,加入當歸末和棗子一起煎服。
  • 暴嗽(突然發生的咳嗽),痰液稠黏,加入烏梅和生薑一起煎服。
  • 產嗽(產後引起的咳嗽),背部腫痛,加入甘草三寸和黃蠟少許一起煎服。
  • 氣嗽(氣虛引起的咳嗽),伴隨肚子痛脹滿,加入青皮(去白)一起煎服。
  • 熱嗽(熱氣引起的咳嗽),晚上加重,加入蜂蜜一匙和蔥白一起煎服。
  • 哮嗽(哮喘引起的咳嗽),喉嚨像被鋸子拉一樣,加入半夏三枚一起煎服。

以上十六種咳嗽病症,依照上述方法煎服,都能有效治療。

此方乃京都一家專治此疾,因中宮厚賂,方始得傳,屢試有效。

雞鳴丸,治男婦不問老少十八般咳嗽,吐血諸虛等證如神。

從來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氣入於肝。

胸膈咳嗽多加喘,胃嗽膈上有痰涎。

大腸咳嗽三焦熱,小腸咳嗽舌上干。

傷風咳嗽喉多癢,膽嗽夜間不得安。

肝風嗽時喉多痹,三因嗽時船上灘。

氣嗽夜間多沉重,肺嗽痰多喘嗽難。

熱嗽多血連心痛,膀胱嗽時氣多寒。

暴嗽日間多出汗,傷寒嗽時冷痰酸。

此是神仙真妙訣,用心求取雞鳴丸。

知母(炒,四兩),麻黃,旋覆花,馬兜鈴,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一兩),人參,桔梗(各半兩),款冬花,阿膠(麩炒),五味子(各四錢),半夏(薑汁炒),杏仁(去皮尖),葶藶(紙上焙,各三錢)

白話文:

雞鳴丸

,能治男女不分老少,十八種咳嗽,吐血、虛弱等症狀,效果如同神效。

從來咳嗽有十八種,都是因為邪氣入侵肝臟所致。

胸膈咳嗽常常伴隨喘息,胃病導致的咳嗽,會在膈膜上出現痰涎。

大腸咳嗽是因為三焦熱盛,小腸咳嗽舌頭會乾燥。

傷風咳嗽喉嚨會發癢,膽病導致的咳嗽,會在夜晚難以安眠。

肝風咳嗽會造成喉嚨麻痺,三因咳嗽則像船隻在淺灘上擱淺般難以移動。

氣虛咳嗽在夜晚會感到沉重,肺病導致的咳嗽會伴隨大量痰液和喘息。

熱症咳嗽容易伴隨咳血和心痛,膀胱咳嗽則容易感到氣虛寒涼。

突然發作的咳嗽,白天容易出汗,傷寒導致的咳嗽則會伴隨寒涼的痰液和痠痛。

這是一份神仙真傳的妙訣,用心研究才能得到雞鳴丸的配方。

藥材組成

  • 知母(炒,四兩)
  • 麻黃(一兩)
  • 旋覆花(一兩)
  • 馬兜鈴(一兩)
  • 陳皮(去白,一兩)
  • 甘草(炙,一兩)
  • 人參(半兩)
  • 桔梗(半兩)
  • 款冬花(四錢)
  • 阿膠(麩炒,四錢)
  • 五味子(四錢)
  • 半夏(薑汁炒,三錢)
  • 杏仁(去皮尖,三錢)
  • 葶藶(紙上焙,三錢)

注釋

  • 此方子所述為古時醫學觀點,僅供參考,勿自行嘗試。
  • 古代藥材單位換算:
  • 一兩 = 3.75克
  • 四錢 = 1.5克

上共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五更烏梅生薑棗子湯下。

諸咳丸,治諸咳通用,傷風咳甚,發表後以此斷根,尤妙。

陳皮,百藥煎,枳殼,半夏曲,訶子,知母(各等分)

上為末,薑汁入蜜丸,白湯下。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在五更時用烏梅、生薑、紅棗煮成的湯服用。

這叫做「諸咳丸」,可以治療各種咳嗽,對於風寒咳嗽尤其有效,發散風寒之後服用此丸可以徹底根治,效果非常顯著。

陳皮、百藥煎、枳殼、半夏曲、訶子、知母,這些藥材各取等量。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薑汁和蜂蜜製成丸藥,用白開水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