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八 (1)
卷二十八 (1)
1. 論
袖珍論,曰:肺為五臟之華蓋,聲音之所從出,皮毛賴之而潤澤,腎水由茲而生養。腠理不密,外為風寒暑濕之氣所幹,皆能令人咳嗽。傷風則脈浮,憎寒身熱,自汗煩躁,鼻引清涕,欲語未竟而咳;傷寒則脈緊,無汗惡寒,煩躁不渴,遇寒而咳;傷熱則脈數,煩渴引飲,咽膈乾燥,咳嗽稠黏;傷濕則脈細,咳則四肢重著,骨節煩疼。又有七情之氣傷於五臟六腑,克於肺經,亦能致咳。喜傷心者,咳而喉中介介如腫狀,不已則小腸受之,咳狀與氣俱失;怒傷肝者,咳而兩脅下痛,不已則膽受之,嘔吐苦汁;思傷脾者,咳而右脅下痛,引至肩背,不已則胃受之,嘔吐痰沫;憂傷肺者,咳而喘息有聲,甚則唾血,不已則大腸受之,咳則遺屎;恐傷腎者,咳則腰背相引而痛,不已則膀胱受之,咳而遺溺;咳而不已,三焦受之,咳則腹滿不欲食。治療之法,當詳審其脈證。若外感風寒,止當發散,又須觀病者之虛實用藥。若內因七情而得者,又當隨其部經之證與氣脈相應。脈浮緊為虛寒,沉數為實熱,弦澀為少血,洪滑為多痰。咳嗽之脈,浮大者易治,沉微者難愈。大概以順氣為先,下痰次之。又有停飲而咳者,又須消化之。切不可驟用罌粟、訶子之劑止澀之。又有寒邪未除者,亦不可便用補藥。最忌憂思過度,房室勞傷,否則多成瘵疾,謹之。
白話文:
《袖珍論》說:肺是五臟的華蓋,聲音從肺發出,皮膚毛髮依靠肺來滋潤,腎臟的水分也由肺來滋養。如果皮膚毛孔不密,外邪如風寒暑濕之氣入侵,都會導致咳嗽。傷風則脈象浮緩,畏寒發熱,自汗煩躁,鼻涕清稀,想說話卻咳起來;傷寒則脈象緊弦,無汗惡寒,煩躁不渴,遇到寒冷就咳嗽;傷熱則脈象數快,口渴引飲,咽喉乾燥,咳嗽痰稠;傷濕則脈象細弱,咳嗽時四肢沉重,骨節疼痛。
此外,七情之氣傷於五臟六腑,影響肺經,也會導致咳嗽。喜傷心者,咳嗽時喉嚨像有腫物,久咳則小腸受損,咳嗽與氣息都失常;怒傷肝者,咳嗽時兩肋下方疼痛,久咳則膽囊受損,嘔吐苦汁;思傷脾者,咳嗽時右肋下方疼痛,牽連到肩背,久咳則胃受損,嘔吐痰沫;憂傷肺者,咳嗽時喘息有聲,嚴重者會咳血,久咳則大腸受損,咳嗽時會遺屎;恐傷腎者,咳嗽時腰背疼痛,久咳則膀胱受損,咳嗽時會遺尿;咳嗽不止,三焦受損,咳嗽時腹脹不想吃東西。
治療咳嗽,應詳細觀察脈象和病症。如果是外感風寒,就應該用發散的藥物,還要觀察病人的虛實情況用藥。如果是內因七情導致的咳嗽,則應該根據其臟腑經絡的病症和氣脈相應的情況用藥。脈象浮緊為虛寒,沉數為實熱,弦澀為少血,洪滑為多痰。咳嗽的脈象,浮大者容易治癒,沉微者難以治癒。大致以順氣為先,化痰次之。如果咳嗽是因停飲導致,還需要消化停飲。切忌驟用罌粟、訶子等止咳澀藥。如果寒邪尚未去除,也不可立即用補藥。最忌憂慮思慮過度,房事勞傷,否則很容易發展為瘵疾,應謹慎。
集略,曰:《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故傷肺居多。子和以肺傷分六氣,不拘於寒。咳者,氣動也,陽也;嗽者,兼血也,陰也。其本雖殊,其標則一。有因勞,因肺脹,因食積,因痰。若發熱致嗽或聲嘶者,此因血虛受熱。大抵人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勞嗽。咳而無痰者,此係火鬱之證,用苦桔梗類以開之,補陰降火,實者宣法亦可施也。若秋傷於濕,積於脾,冬必咳嗽。夫咳嗽者,多因傷肺氣而動脾濕也,始關於肺,終則聚於胃,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治法須分新久虛實,若外感風寒,則當發散,參蘇清肺飲之類。火熱則清之,濕熱則瀉之,多痰以順氣為先,下痰次之,有停飲者又須消化。久病便屬虛屬郁,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兼鬱則開鬱。滋之潤之,斂之降之,則治虛之法也。若口有腐氣,吐濁涎,脈數有力,名曰肺癰,當涼血,以桔梗湯闢燥。若胸中隱隱而痛,脈弱無力,名曰肺痿,宜養氣,用薏苡仁散。治嗽之要,切不可用烏梅、粟殼酸澀之藥,其寒邪未除,亦不可便用補藥。須慎調養,忌憂思,戒房室,薄滋味。若性躁及脫營之人,終覺難療。
白話文:
《內經》說:五臟六腑都可能導致咳嗽,不只是肺。皮膚和毛髮是肺的表象,皮膚和毛髮最先受到邪氣的侵襲,邪氣就循著表象進入身體,所以傷肺的機率最高。因此,將咳嗽的原因分為六種,不局限於寒氣。咳嗽是氣體上衝,屬於陽氣;痰嗽則伴隨血,屬於陰氣。咳嗽的根本原因雖然不同,但表現形式卻是一致的。咳嗽的原因有過度勞累、肺部脹滿、食積、痰飲。如果發熱伴隨咳嗽或聲音嘶啞,這是因為血虛受熱。總而言之,身體瘦弱的人,毛孔疏鬆,容易出汗,血液不足,容易燥熱,所以更容易咳嗽。咳嗽沒有痰,這是火鬱的表現,可以用苦寒類藥物,例如桔梗,來疏通開泄,補陰降火,如果實證則可以宣法。如果秋季受濕氣侵襲,積累在脾臟,冬天就會咳嗽。咳嗽大多是因為傷了肺氣,而動了脾濕,一開始影響肺臟,最後會聚集在胃部,導致患者流鼻涕、口水分泌多,面部浮腫,呼吸不順暢。治療方法要根據病情的久新虛實來分,如果是外感風寒,就應該用發散藥物,例如參蘇清肺飲;如果是火熱,就應該用清熱藥物;如果是濕熱,就應該用瀉熱藥物;如果是痰多,就應該先順氣,然後再化痰;如果有停飲,就應該用消食藥物。久病就會虛弱,並且容易鬱結,氣虛就應該補氣,血虛就應該補血,兼有鬱結就應該開鬱。滋陰潤燥、斂肺降氣,是治療虛證的方法。如果口中有腐臭氣味,吐出濁液,脈搏數而有力,稱為肺癰,應該用涼血藥物,例如桔梗湯,來清除燥熱。如果胸中隱隱作痛,脈搏虛弱無力,稱為肺痿,應該用補氣藥物,例如薏苡仁散。治療咳嗽,一定要注意不要使用烏梅、粟殼等寒涼酸澀的藥物,如果寒邪沒有去除,也不要馬上使用補藥。必須小心調養,避免憂慮思慮,戒除房事,飲食清淡。如果性情急躁或者氣血虧虛,最終就會難以治癒。
成無己,云:咳者,謦咳之咳,俗謂之嗽者是也。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之,使氣上而不下,逆而不收,衝擊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癢,習習如梗,是冷嗽。甚者續續不已,連連不息,坐臥不安,言語不竟,動引百脈,聲聞四近矣。
潔古,云:咳,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若咳嗽有痰而有聲者,因傷肺氣,動於脾濕,故咳而兼嗽也。脾濕者,秋傷於濕,積於脾也。故《內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若反動之,則氣必上衝而為咳嗽,甚則動脾濕而為痰也。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亦不為痰。若有痰而寒少熱多,故咳嗽。嗽非專主乎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於外,故風寒先能傷之也。《內經》曰:五臟六腑皆能使人咳,非獨肺也。各以其時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時傳而與之也,所病不等。寒燥濕風火皆能令人咳,惟濕病痰飲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於肺則為嗽。假令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為患不同,各宜隨證而治之。若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溫其肺。故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主。是以半夏、南星勝其痰,而咳嗽自安;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飲自降。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氣湯微利之;痰盛而不能食者,厚朴湯疏導之。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嗽,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冬月嗽而發寒者,謂之寒嗽,小青龍湯加杏仁。然此為大例,更宜隨證隨時加減,量其虛實,此治法之大要也。
白話文:
成無己說,咳嗽,就是指那種發出「咳」的聲音,民間俗稱「嗽」。肺主氣,受到寒冷或冰冷的影響就會受損,導致氣往上而不往下,逆而不收,衝擊膈咽,使喉嚨癢癢的,好像有東西卡著一樣,這就是冷嗽。嚴重的情況下會不停地咳嗽,坐立不安,說話說不完整,咳嗽聲傳遍四方。
潔古說,咳嗽,沒有痰卻有聲音,是肺氣受傷而不清澈;嗽,沒有聲音卻有痰,是脾濕動而生痰。如果咳嗽有痰又有聲音,就是因為傷了肺氣,又牽動了脾濕,所以既咳又嗽。脾濕是因為秋季受濕邪侵襲,積聚在脾臟。所以《內經》說:「秋傷於濕,冬必咳嗽。」總之,秋季的氣候應該清爽肅降,如果反過來變得濕熱,就會導致氣往上衝而引起咳嗽,嚴重的話還會動到脾濕而產生痰。由此可知,如果脾臟沒有積聚濕氣,即使傷了肺氣,也不會產生痰。如果咳嗽有痰,而且寒少熱多,就是熱嗽。嗽並不完全是肺病,因為肺主皮毛,司職於外,所以風寒更容易傷到肺。 《內經》說:「五臟六腑皆能使人咳,非獨肺也。」每個臟腑都有可能在特定的時節主氣而生病,並非每個季節都只傳染一種疾病,所以所患的病症也不一樣。寒、燥、濕、風、火都能讓人咳嗽,唯獨濕病痰飲進入胃裡,停留不去,上行至肺則成為嗽。假如濕氣在心經,就叫做熱痰;濕氣在肝經,就叫做風痰;濕氣在肺經,就叫做氣痰;濕氣在腎經,就叫做寒痰。不同的痰症,需要根據不同的證狀來治療。如果咳嗽沒有痰,就用辛甘溫的方法溫補肺氣。
總之,治療咳嗽,治痰是首要的,治痰要以降氣為主。所以半夏、南星可以化痰,咳嗽自然就會減輕;枳殼、陳皮可以利氣,痰飲自然就會下降。痰多又能吃飯的,用小承氣湯微利之;痰多而不能吃飯的,用厚朴湯疏導之。夏天咳嗽而且發熱,稱為熱嗽,用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冬天咳嗽而且發寒,稱為寒嗽,用小青龍湯加杏仁。然而這些只是大原則,還需要根據具體的證狀,隨時加減藥物,衡量病人的虛實,這就是治療咳嗽的大要。
陳氏,曰:夫肺為四臟之華蓋,內統諸經之氣,外司腠理皮毛。若外邪入於肺中,故令咳嗽,當以脈息辨之。浮而弦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風者散之,濕者燥之,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經曰:微寒為嗽,寒甚為腸澼。古人立方,多用乾薑、桂心、細辛之屬。若熱在上焦而咳,虛則為肺痿,實則為肺癰。或因氣血不足,或因酒色厚味,或因重亡津液,燥氣焚金,或脈數發熱,咳嗽有血,宜辛溫建中之屬,若用柴胡、鱉甲、麥冬、葶藶等藥則誤矣。經曰:感於寒,微則為咳,甚則為泄。蓋肺主氣,合於皮毛,邪傷皮毛則咳,為肺病。傳於各臟,以時受邪。肺為嫩臟,邪易傷而難治,其嗽有肺心脾腎肝風寒支飲膽之十種。亦有勞嗽者,華佗謂之邪嗽,孫真人謂之注嗽,此因酒色過度,勞傷肺經,重者咯唾膿血,輕者時發時瘥,或先嘔血而後嗽,或先咳嗽而吐血。此又挾邪傳疰,孫真人用通氣丸,夢與鬼交用四滿丸、蛤蚧、天靈蓋、桃柳枝、安息香之類。若肺中有蟲,入喉癢嗽,須以藥含化,其蟲即死,嗽即止。
白話文:
陳氏說,肺是人體五臟的華蓋,負責統御全身經脈之氣,並主宰著肌膚和毛髮。當外邪侵入肺部時,就會引起咳嗽。我們需要根據脈象來辨別咳嗽的原因:脈搏浮而弦者,是風邪所致;脈搏濡而弱者,是濕邪所致;脈搏洪而數者,是熱邪所致;脈搏遲而澀者,是寒邪所致。針對不同的病因,我們需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風邪要用散風藥,濕邪要用燥濕藥,熱邪要用涼血藥,寒邪要用溫陽藥,虛證則需補虛藥。古籍記載:「微寒則咳嗽,寒邪嚴重則腹瀉。」古人治療咳嗽,常使用乾薑、桂心、細辛等藥物。如果熱邪在上焦引發咳嗽,虛證則為肺痿,實證則為肺癰。其他原因還包括氣血不足、過度飲酒縱欲、過食肥甘厚味、津液耗損、燥氣傷肺、脈數發熱、咳嗽帶血等等。遇到這些情況,應該使用辛溫補氣之藥,像柴胡、鱉甲、麥冬、葶藶等藥物就不適合。古籍記載:「感受寒邪,輕微則咳嗽,嚴重則腹瀉。」因為肺主氣,與皮毛相連,外邪侵犯皮毛就會導致咳嗽,屬於肺病。外邪傳入其他臟腑,會根據時間和病邪的性質而有所不同。肺是脆弱的臟器,容易受到外邪侵害,難以治療,咳嗽的種類也很多,包括肺、心、脾、腎、肝、風、寒、支氣管、飲證、膽等十種。還有一種是勞嗽,華佗稱之為邪嗽,孫真人稱之為注嗽,是由於過度飲酒縱慾,損傷肺經而導致的,嚴重者會咳出膿血,輕微者則時好時壞,有的先吐血後咳嗽,有的先咳嗽後吐血。這類疾病還伴有邪氣傳染,孫真人用通氣丸治療,夢中與鬼交則用四滿丸、蛤蚧、天靈蓋、桃柳枝、安息香等藥物。如果肺中有蟲,導致喉嚨癢咳嗽,需要用藥含化,蟲子就會死亡,咳嗽也會停止。
海藏,曰:肺咳,喘息而有音,甚則吐血,麻黃;大腸咳而遺矢,赤石脂禹餘糧湯、桃仁湯,不止,用豬苓分水散;心咳,心痛,喉中介介鯁狀,甚則咽喉痹,用桔梗湯;小腸咳,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芍藥甘草湯(與夏脈不及病同,蓋小腸為心之腑故也);肝咳,兩脅下痛甚,不可以轉,轉則兩胠(音區,脅也)下滿,小柴胡湯;膽咳,咳嘔膽汁,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脾咳,右脅下痛陰陰,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升麻湯;胃咳,嘔,嘔甚則長蟲出,烏梅丸;腎咳,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麻黃附子細辛湯;膀胱咳,遺溺,茯苓甘草湯;三焦咳,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錢氏異功散。
白話文:
海藏:論肺咳及各臟腑之咳
海藏書中說:
- 肺咳:咳嗽伴隨喘息且有聲響,嚴重者會吐血,可用麻黃治療。
- 大腸咳:咳嗽同時伴隨遺矢(大便失禁),可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桃仁湯治療,若效果不佳,則可用豬苓分水散。
- 心咳:咳嗽伴隨心痛,喉嚨有異物感,像是魚骨卡住一樣,嚴重者會咽喉閉塞,可用桔梗湯治療。
- 小腸咳:咳嗽時氣息微弱,氣與咳一同消失,可用芍藥甘草湯治療(與夏脈不及病症相同,因為小腸是心臟的腑臟)。
- 肝咳:咳嗽伴隨兩脅(兩側肋骨下方)劇痛,無法轉動身體,轉動時兩胠(音區,指兩側肋骨下方)會感到滿脹,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 膽咳:咳嗽伴隨嘔吐膽汁,可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 脾咳:咳嗽伴隨右脅下隱隱作痛,疼痛感連接到肩背部,嚴重者無法活動,活動時咳嗽加劇,可用升麻湯治療。
- 胃咳:咳嗽伴隨嘔吐,嚴重者會嘔吐出長蟲,可用烏梅丸治療。
- 腎咳:咳嗽伴隨腰背部疼痛,疼痛感相互牽引,嚴重者會咳出涎液,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 膀胱咳:咳嗽伴隨遺溺(尿失禁),可用茯苓甘草湯治療。
- 三焦咳:咳嗽伴隨腹部脹滿,不願意飲食,這是因為各種病邪積聚於胃,影響肺臟,導致患者多痰涎,面部浮腫,氣逆,可用錢氏異功散治療。
子和,云:常仲明病寒熱往來,時咳一二聲,面黃無力,懶思飲食,夜多寢汗,日漸瘦削,諸醫作虛損治之,用二十四味燒肝散、鹿茸、牛膝補養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轉虛。戴人斷之曰:上實也。先以湧劑吐痰二三升,次以柴胡飲子降火益水,不月餘復舊。此證何名,乃經中雲二陽病也。二陽之病發心脾,不得隱曲。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味不化,故男子少精。此二證名異而實同,仲明之病,味不化也。馳口鎮一男子年二十餘歲,病勞嗽數年,其聲欲出不出。戴人問:曾服藥否。其人曰:家貧,未嘗服藥。戴人曰:年壯不妄服藥,可治。先以苦劑湧之,次服舟車浚川丸大下之,又服重劑,果瘥。一田夫病勞嗽,一湧一泄,已減大半,次服人參補肺湯,臨臥更服檳榔丸以進食。
白話文:
有一位叫做子和的人說:常仲明患了寒熱交替的病,偶爾會咳嗽一兩聲,面色發黃、體力虛弱,提不起勁吃東西,晚上睡覺容易出汗,身體日漸消瘦。很多醫生都診斷他是虛損,用二十四味燒肝散、鹿茸、牛膝補養了他兩年,結果他嘴巴里痰多,下部卻越來越虛弱。戴人診斷後說:這是上實之症,應該先用嘔吐的藥物把痰吐出來,吐個兩三升,然後再用柴胡飲子降火滋陰,不到一個月就恢復健康了。這個病症叫什麼名字呢?《經書》上說,這是二陽病。二陽病會影響心脾,不會隱藏起來。心受病則血液循環不暢,所以女子會月經不調;脾受病則食物無法消化,所以男子會精少。這兩個病症名字不同,但實際上是一樣的。常仲明的病症就是食物消化不良。
有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患了勞咳好幾年,想咳嗽卻咳不出來。戴人問他:你以前有沒有吃過藥?男子回答說:家里窮,沒有吃過藥。戴人說:你年紀輕輕,沒有亂吃藥,這病可以治。戴人先用苦寒的藥物讓他嘔吐,然後讓他服用舟車浚川丸瀉下,再服用重劑,果然病好了。
還有一位農夫患了勞咳,吐了幾次,拉了幾次,病症減輕了一大半,之後他服用人參補肺湯,睡覺前再服用檳榔丸促進食慾。
東垣,曰:《難經》云:肺太過則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喘咳上喝,逆氣煩心,胸滿煩熱,夜則涕出多嚏,鼻塞不通。肺金大實,以子助母也。心脾肺皆受寒邪。涎出口甘,水反侮土,寡於畏也。腹中大寒,名曰寒中,痰白作泡,肺中氣虛而為大寒,子助母也,當於肺中瀉腎水,非辛熱之藥不退也。口甘涎沫者,胃中寒而不和,以辛甘熱去之,飲酒者多有此反化。
丹溪,云:咳嗽有風寒,有火,有勞,有痰,有肺脹。風寒者,主發散行痰,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之類(戴氏曰:鼻塞聲重惡寒是也);風寒鬱熱於肺,夜嗽者,三拗湯加知母;脈大而浮,有熱,加黃芩、生薑;聲啞屬寒(寒包熱也,此言乍感寒而嗽者),宜細辛、半夏、生薑,辛以散之;肺虛者,人參膏、阿膠為主;陰不足者,六味地黃丸為要藥,或知母茯苓湯,尤妙;喘嗽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解表熱自除,用枳殼、桔梗、麻黃、防風、甘草、陳皮、紫蘇、木通、黃芩;嚴寒嗽甚,加杏仁,去黃芩;感冷則嗽,膈上有痰,二陳湯加炒枳殼、黃芩、桔梗、蒼朮、麻黃、木通、生薑;火者(有聲痰少面赤是也),主降火清金化痰,黃芩、海石、瓜蔞、青黛、桔梗、半夏、香附、訶子、青皮之類,蜜丸噙化;乾咳嗽者,系火鬱之甚,難治,乃痰鬱火邪在肺中,用桔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須行倒倉法。此證多是不得志者有之(倒倉法輕用殺人,切慎之)。有痰因火逆上作嗽者,必先治其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痰急先治痰也。勞者(盜汗出兼痰多作寒熱是也)以補陰為主,四物湯加竹瀝、薑汁;陰虛火動而嗽,四物加二陳,順而下之(加黃柏、知母尤妙);陰虛喘嗽,或吐血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人參、麥冬、桑白皮、地骨皮;好色之人,元氣虛弱,咳嗽不愈,瓊玉膏;肺虛甚者,人參膏,以生薑、陳皮佐之,有痰加痰藥。此好色腎虛者有之(腎虛則水失所養,不能制火,火勢不退而侮所勝,肺金受傷而虛,所謂子能令母虛也)。久嗽勞嗽,用貝母、知母各一兩,以巴豆同炒黃色,去巴豆,再用白礬、白及各一兩為末,以生薑一片蘸藥,睡時噙化,藥盡嚼姜咽之。咳嗽聲嘶者,乃血虛受熱,用青黛、蛤粉,蜜調服之。痰者主豁痰(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是也)。痰嗽,用半夏、瓜蔞各五兩,貝母、桔梗各二兩,知母一兩,枳殼一兩半,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服。一方黃芩一兩半酒洗,白芥子去殼、滑石各五錢,貝母、南星各一兩,風化硝二錢半,蒸餅丸,青黛為衣。痰多喘嗽,白朮、半夏、蒼朮、香附、杏仁各一兩,黃芩五錢,為末,薑汁調麵糊為丸服。痰嗽,因酒傷肺,瓜蔞、杏仁俱搗為泥,黃連為末,以竹瀝入紫蘇葉再煎,入韭汁調丸服。一方用青黛、瓜蔞蜜丸,噙化以救肺。久嗽,有積痰留肺脘中如膠,氣不能升降,或挾濕與酒而作,茜根童便浸,殭蠶炒、海粉、瓜蔞仁、蜂房、杏仁、神麯為末,薑汁、竹瀝調,噙化。痰嗽氣急,蒼朮三兩,香附一兩五錢,蘿蔔子、蒸杏仁、瓜蔞仁、半夏各一兩,黃芩、茯苓各五錢,川芎三錢,丸服。食積痰嗽,發熱,半夏、南星為君,瓜蔞、蘿蔔子為臣,青黛、海石、石鹼為使,薑汁浸餅丸服。食積痰嗽,三補加二母炒,為末,丸如椒子大,以竹瀝、薑汁吞之(三補,芩、連、柏也;二母,知貝母也)。肺脹者主收斂(動則喘滿氣急息重是也)。肺因火傷極,遂成郁遏,用訶子為主,佐以海粉、香附、青黛、杏仁之類。肺脹郁遏,不得眠者,難治。凡嗽,春是春升之氣,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束。用藥發散之後,必以半夏等藥逐去其痰,庶不再來。早晨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午時火氣流入肺中,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貝母、石膏降之;午後嗽多者,屬陰虛,四物加知母、黃柏,先降其火;黃昏嗽多者,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劑,以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嗽而脅痛,宜以青皮疏肝氣,後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薑汁。一雲實者,白芥子之類。嗽而心煩,六一散加辰砂;嗽而失聲,潤肺散、訶子、五味子、五倍子、黃芩、甘草等分為末,蜜丸噙化;嗽而無聲有痰,半夏、白朮、五味、防風、枳殼、甘草;有聲無痰,生薑、杏仁、升麻、五味、防風、桔梗、甘草;有聲有痰,白朮、半夏、五味、防風,久不愈者加枳殼、阿膠。寒熱交作而咳嗽者,小柴胡湯加知母之類。一方加白芍藥、五味子、桑白皮。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瀉白散加青皮、五味、人參、茯苓、粳米。熱嗽胸滿,小陷胸湯。治嗽最要分肺虛實。若肺虛久嗽,宜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之類補之;若肺實有火邪,宜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之類瀉之。治嗽必用五味子,東垣之法,然驟用之恐閉住其邪,先必發散之,或兼用之可也。治嗽用訶子,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五味子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劑;杏仁散肺氣風熱,然肺實有熱因於寒者為宜;桑白皮瀉肺氣,然性不純良,用之多者當戒;或用馬兜鈴,以其去肺熱補肺也;多用生薑,以其辛能發散也;瓜蔞甘能補肺,潤肺降氣,胸中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用先去病根,此乃收功後藥也,治痢亦同。咳逆,非蛤粉、青黛、瓜蔞、貝母不除。大概有痰者加痰藥。口燥咽乾而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瓜蔞、貝母。飲水者不用瓜蔞,恐泥膈不鬆快。喘嗽,不拘老幼久近,上壅等疾,槐花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熟水或薑湯下。知母止嗽清肺,滋陰降火;杏仁瀉肺氣,氣虛久嗽者一二服即止。嗽而肺氣有餘者宜瀉之,桑白皮為主,半夏、茯苓佐之,瀉其有餘,補其不足;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薑汁之類;血礙氣作嗽者,桃仁去皮尖,大黃酒炒,薑汁丸服。勞嗽即火鬱嗽,用訶子,能治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不得眠,一邊取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佐以海石童便浸、香附、瓜蔞、青黛、杏仁、半夏曲之類,薑、蜜調,噙化,必以補陰為主。脈郁痰嗽,睡不安,宜清化丸,貝母、杏仁為末,砂糖入薑汁,蒸餅丸,噙化。治嗽,灸天突、肺俞二穴,大瀉肺氣。肺俞穴在三柱骨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一人患咳嗽,惡風寒,口燥干,心微痛,胸脅痞滿,脈浮緊而數,左大於右。蓋表盛裡虛,聞其素嗜酒肉,有積後因行房,涉寒冒雨,又忍飢,繼以飽食。先用人參四錢、麻黃連根節一錢半(或云:此丹溪神方),與二三帖,嗽止寒除後,改用厚朴、枳實、青皮、陳皮、瓜蔞仁、半夏為丸,與二十帖,用人參湯下,痞滿亦散而愈。一人患乾咳嗽,聲啞。用人參、橘紅各一錢半,白朮二錢,半夏曲一錢,茯苓、桑白皮、天門冬各七分,甘草、青皮各三分,服五帖後,去青皮,再加五味二十粒,知母、地骨皮、瓜蔞子、桔梗各五分,作一帖,入姜煎,夏加黃芩五分,仍與四物湯,入童便、竹瀝、薑汁並炒黃柏,二藥晝夜相間服,兩月聲出而愈。一人夜嗽多,脈大而浮。三拗湯加知母、黃芩,生薑煎。
白話文:
東垣說,《難經》記載,肺氣過盛,外在症狀是面色白皙,容易打噴嚏,悲傷愁悶,想哭,內在症狀是呼吸急促、咳嗽、上氣不接下氣,逆氣上衝,心煩意亂,胸悶發熱,晚上流鼻涕,打噴嚏,鼻塞不通。肺金過盛,以子助母。心、脾、肺都受到寒邪侵襲。口中流出甜味唾液,水反克土,缺乏警惕。腹部極寒,稱為寒中,痰白如泡沫,肺氣虛弱導致極寒,以子助母,應該在肺中瀉腎水,不是辛熱的藥物無法退散。口甜唾液多,是胃中寒氣不和,用辛甘熱藥去除,喝酒的人容易出現這種反轉變化。
丹溪說,咳嗽有風寒、有火、有勞、有痰、有肺脹。風寒咳嗽,主要用發散行痰的藥物,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等(戴氏說:鼻塞聲音沉重怕冷就是這種情況);風寒鬱熱於肺,夜間咳嗽,三拗湯加知母;脈象洪大浮取,有熱,加黃芩、生薑;聲音嘶啞屬於寒(寒包熱,指剛開始受寒就咳嗽),宜用細辛、半夏、生薑,辛能散之;肺虛,人參膏、阿膠為主;陰虛,六味地黃丸為主要藥物,或者知母茯苓湯,效果更佳;喘咳遇冬則發,這是寒包熱,解表熱自除,用枳殼、桔梗、麻黃、防風、甘草、陳皮、紫蘇、木通、黃芩;嚴寒咳嗽加重,加杏仁,去黃芩;受涼就咳嗽,膈上痰多,二陳湯加炒枳殼、黃芩、桔梗、蒼朮、麻黃、木通、生薑;火邪咳嗽(有聲音痰少面紅就是這種情況),主要用降火清金化痰的藥物,黃芩、海石、瓜蔞、青黛、桔梗、半夏、香附、訶子、青皮等,蜜丸含化;乾咳,是火鬱積太甚,難以治療,是痰鬱火邪在肺中,用桔梗來開通它,下面用補陰降火的藥物,不治療就會變成勞損,需要行倒倉法。這種情況多是志願未遂的人才會出現(倒倉法輕用會致命,要謹慎使用)。有痰是因為火逆上衝導致咳嗽,必須先治療火邪,但是也要看痰火哪個更急,如果痰急,先治療痰。勞損咳嗽(盜汗,兼痰多,發熱,就是這種情況),以補陰為主,四物湯加竹瀝、薑汁;陰虛火動而咳嗽,四物湯加二陳,順勢向下引導(加黃柏、知母效果更佳);陰虛喘咳,或者吐血,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人參、麥冬、桑白皮、地骨皮;好色之人,元氣虛弱,咳嗽久治不愈,瓊玉膏;肺虛嚴重,人參膏,用生薑、陳皮佐之,有痰加痰藥。這是好色導致腎虛(腎虛則水失所養,不能制火,火勢不退而侮勝,肺金受傷而虛,這就是所謂的子能令母虛)。久咳勞咳,用貝母、知母各一兩,與巴豆同炒至黃色,去巴豆,再用白礬、白及各一兩研末,用生薑一片蘸藥,睡前含化,藥盡嚼薑咽之。咳嗽聲音嘶啞,是血虛受熱,用青黛、蛤粉,蜜調服之。痰多主要用化痰藥物(咳嗽時有痰聲,痰出咳嗽停止)。痰咳,用半夏、瓜蔞各五兩,貝母、桔梗各二兩,知母一兩,枳殼一兩半,研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服。另一方黃芩一兩半酒洗,白芥子去殼、滑石各五錢,貝母、南星各一兩,風化硝二錢半,蒸餅丸,青黛為衣。痰多喘咳,白朮、半夏、蒼朮、香附、杏仁各一兩,黃芩五錢,研末,薑汁調麵糊為丸服。痰咳,因酒傷肺,瓜蔞、杏仁俱搗為泥,黃連為末,以竹瀝入紫蘇葉再煎,入韭汁調丸服。另一方用青黛、瓜蔞蜜丸,含化以救肺。久咳,有積痰留肺脘中如膠,氣不能升降,或者夾雜濕邪和酒而發,茜根童便浸,殭蠶炒、海粉、瓜蔞仁、蜂房、杏仁、神麯為末,薑汁、竹瀝調,含化。痰咳氣急,蒼朮三兩,香附一兩五錢,蘿蔔子、蒸杏仁、瓜蔞仁、半夏各一兩,黃芩、茯苓各五錢,川芎三錢,丸服。食積痰咳,發熱,半夏、南星為君,瓜蔞、蘿蔔子為臣,青黛、海石、石鹼為使,薑汁浸餅丸服。食積痰咳,三補加二母炒,研末,丸如椒子大,以竹瀝、薑汁吞之(三補,芩、連、柏也;二母,知貝母也)。肺脹主要用收斂藥物(活動時喘滿氣急呼吸沉重就是這種情況)。肺因火傷極,遂成鬱遏,用訶子為主,佐以海粉、香附、青黛、杏仁等。肺脹鬱遏,不得眠,難以治療。凡咳嗽,春天是升氣之時,夏天是火炎上最盛的時候,秋天是濕熱傷肺,冬天是風寒外束。用藥發散之後,必須用半夏等藥物逐去痰邪,才不容易復發。早上咳嗽多,是胃中有食積,到中午火氣流入肺中,用知母、地骨皮降肺火;上午咳嗽多,是胃中有火,貝母、石膏降之;下午咳嗽多,屬於陰虛,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先降其火;黃昏咳嗽多,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用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咳嗽並伴肋痛,宜用青皮疏肝氣,然後用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薑汁。雲實,白芥子之類。咳嗽並心煩,六一散加辰砂;咳嗽並失聲,潤肺散、訶子、五味子、五倍子、黃芩、甘草等分研末,蜜丸含化;咳嗽無聲有痰,半夏、白朮、五味、防風、枳殼、甘草;有聲無痰,生薑、杏仁、升麻、五味、防風、桔梗、甘草;有聲有痰,白朮、半夏、五味、防風,久治不愈者加枳殼、阿膠。寒熱交作並咳嗽,小柴胡湯加知母等。另一方加白芍藥、五味子、桑白皮。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呼吸急促,瀉白散加青皮、五味、人參、茯苓、粳米。熱咳胸滿,小陷胸湯。治療咳嗽最重要的是分清肺虛實。如果肺虛久咳,宜用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等補之;如果肺實有火邪,宜用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等瀉之。治療咳嗽必須用五味子,這是東垣的療法,但是突然使用可能會閉住邪氣,必須先發散之,或者兼用之。治療咳嗽用訶子,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五味子收肺氣,是火熱必用的藥物;杏仁散肺氣風熱,但是肺實有熱是因為寒邪引起的才適合使用;桑白皮瀉肺氣,但是性不純良,使用過多要戒之;或者用馬兜鈴,因為它可以去肺熱補肺;多用生薑,因為辛能發散;瓜蔞甘能補肺,潤肺降氣,胸中有痰,是因為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現在得到甘緩潤下之幫助,痰自降,是治療咳嗽的要藥;治療咳嗽多用粟殼,不必懷疑,只是用來收功之後的藥物,治療痢疾也是一樣。咳逆,沒有蛤粉、青黛、瓜蔞、貝母無法去除。總之,有痰者加痰藥。口燥咽乾並有痰,不用半夏、南星,用瓜蔞、貝母。喝水時不用瓜蔞,擔心會粘膈不舒暢。喘咳,不論老少久近,上壅等疾病,槐花研末,滴水丸如桐子大,熟水或薑湯下。知母止咳清肺,滋陰降火;杏仁瀉肺氣,氣虛久咳者一二服即止。咳嗽並肺氣有餘者宜瀉之,桑白皮為主,半夏、茯苓佐之,瀉其有餘,補其不足;肺脹並咳嗽,或者左或者右不得眠,這是痰挾瘀血礙氣而病,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薑汁等;血礙氣作咳嗽,桃仁去皮尖,黃酒炒,薑汁丸服。勞咳就是火鬱咳,用訶子,能治療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鬱遏,脹滿不得眠,一邊取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佐以海石童便浸、香附、瓜蔞、青黛、杏仁、半夏曲等,薑、蜜調,含化,必須以補陰為主。脈郁痰咳,睡不安,宜清化丸,貝母、杏仁為末,砂糖入薑汁,蒸餅丸,含化。治療咳嗽,灸天突、肺俞二穴,大瀉肺氣。肺俞穴在三柱骨下兩旁各一寸五分。有個人患咳嗽,怕風寒,口乾,心微痛,胸脅痞滿,脈象浮緊而數,左側大於右側。這是表盛裡虛,聽說他平時愛吃酒肉,有積食,之後行房,涉寒冒雨,又忍飢,接著暴飲暴食。先用人參四錢、麻黃連根節一錢半(有人說:這是丹溪神方),服用二三帖,咳嗽止住,寒氣去除之後,改用厚朴、枳實、青皮、陳皮、瓜蔞仁、半夏為丸,服用二十帖,用人參湯送服,痞滿也散而愈。有個人患乾咳,聲音嘶啞。用人參、橘紅各一錢半,白朮二錢,半夏曲一錢,茯苓、桑白皮、天門冬各七分,甘草、青皮各三分,服五帖後,去青皮,再加五味二十粒,知母、地骨皮、瓜蔞子、桔梗各五分,做一帖,入薑煎,夏天加黃芩五分,仍與四物湯,入童便、竹瀝、薑汁並炒黃柏,兩藥晝夜相間服用,兩個月聲音就恢復了。有個人夜間咳嗽多,脈象洪大浮取。三拗湯加知母、黃芩,生薑煎。
戴氏,曰: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者是也;火者,有聲痰少面赤者是也;勞者,盜汗出,兼痰者多作寒熱。肺脹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痰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五者大概耳,亦當明其是否也,然後用藥,
蔭按:方古庵曰:肺主皮毛,人之無病之時,榮衛周流,內氣自皮膚腠理普達於外,一或風寒外束,則內氣不得外達,便從中起,所以氣升痰上,故咳嗽,宜用辛溫辛涼之劑以發散風寒,則邪退正復而嗽止也。又按肺為華蓋,凡飢飽勞役,喜怒憂恐,與夫飲醇醪,食厚味,則火升痰上而傷於肺,亦作咳嗽,宜用清火豁痰之劑,則火降痰消而嗽止也。
白話文:
戴氏所言:
風寒咳嗽,表現為鼻塞、聲音沉重、怕冷。 火熱咳嗽,表現為有痰聲、痰少、面部發紅。 勞損咳嗽,表現為盜汗、出汗伴隨痰液、經常發熱發冷。 肺脹咳嗽,表現為活動時喘息胸悶、呼吸急促、氣喘吁吁。 痰咳,表現為咳嗽時有痰聲,痰液咳出後咳嗽停止。
以上五種咳嗽的概括,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確認診斷後再用藥。
蔭氏所按:
方古庵曰:肺臟主管皮毛,人體健康時,氣血運行順暢,內氣從皮膚毛孔遍布全身。一旦遇到風寒外邪入侵,就會阻礙內氣外達,內氣只能從體內向上升發,於是導致痰液上涌,引發咳嗽。治療時應該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以散寒發散外邪,使邪氣消退,正氣恢復,咳嗽就會停止。
又按:肺臟如同華蓋,如果經常飢飽勞累、喜怒憂愁、飲酒過度、飲食厚味,都會導致內火上炎,痰液上涌,傷害肺臟,也會引發咳嗽。治療時應該使用清熱化痰的藥物,使內火下降,痰液消散,咳嗽就會停止。
又按肺主氣,運行血液,周流一身,金也,肺受火邪,氣從火化,有升無降,為嗽為喘,久而不治,虛極至損,則不能運行氣液,發為煩熱驚悸;咳唾黏涎膿血,宜用補虛潤燥開鬱散火之劑,則肺得清正而嗽止也。故治咳嗽要知新久之異,虛實之殊,補瀉之宜,斯無誤矣。
李氏,曰:咳因氣動為聲,嗽乃血化為痰。肺氣動則咳,脾濕動則嗽,脾肺俱動,則咳嗽俱作。然以肺為主,故多言咳,則包嗽在其中。咳必先審肺脈虛實。實者浮大有力,若沉而滑則痰氣盛也;虛者弦大無力,若沉細帶數則火鬱極也。風乘肺,咳則鼻塞聲重,口乾喉癢,語未竟而咳,參蘇飲加桑白皮、杏仁,或柴胡半夏湯,後用諸咳丸。如久咳夜咳冬咳,風入肺竅者,宜熏之。寒乘肺,咳則胸緊聲啞,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或蘇陳九寶飲、華蓋散、單生薑丸。有寒熱者,小柴胡湯。又有一種遇寒則咳者,謂之寒暄,乃寒包熱也,解表則除,枳梗湯加麻黃、防風、杏仁、陳皮、紫蘇、木通、黃芩。如風寒鬱熱,夜咳者,三拗湯加知母、黃芩。暑乘肺,咳則口燥聲嘶,吐沫,六一散加辰砂,見血者枇杷葉散。濕乘肺,咳則身重,骨節煩疼,灑淅,五苓散、不換金正氣散。大抵春氣上升,潤肺抑肝;夏火上炎,清金降火;秋濕熱甚,清熱瀉濕;冬風寒重,解表行痰。火咳,聲多痰少,五更咳多者,食積濕熱,火流肺中,瀉白散加知母,或古二母散。上半午咳多者,胃有實火,單石膏丸加知母,貝母。便閉喘渴,痰稠者,涼膈散、敗毒散、古芩半丸。下半午咳多者,陰虛,四物湯合二陳湯,加知母、黃柏、麥門冬,順而下之。如陰虛火燥,寒熱盜汗,遺精見血者,四物湯加竹瀝,或滋陰降火湯、加味二母丸。黃昏咳多者,火浮於肺,潤肺丸以斂之,不可純用涼藥。通用二陳湯去半夏,加貝母、瓜蔞、青黛、山梔、黃芩、桑白皮。郁咳即火咳,久者乾咳無痰,乃腎水焦枯,邪火獨炎於肺,瀉白散加苦梗為君以開之,久者訶黎丸,虛者腎氣丸,不得志者霞天膏。如肺燥皮枯,瘡癢便閉者,活血潤燥生津飲。勞咳,五勞虛咳也。疲極傷肝,咳而左脅疼引小腹者,二陳湯加芎、歸、芍藥、青皮、柴胡、草龍膽、黃芩、竹茹,或黃耆建中湯;勞神傷心,咳而咽乾咯血者,劫勞散、夢授天王補心丹;勞倦傷脾,咳而氣短無力者,調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叫呼傷肺,咳而嘔吐白沫,口燥聲嘶者,潤肺丸、人參清肺飲;房勞傷腎,咳而腰背痛,寒熱者,二陳芎歸湯。又有一種傳疰癆咳,即乾咳、勞咳,久者宜蛤蚧、天靈蓋、雄黃、硃砂之類,須於勞瘵條參之。食咳,因食積生痰,痰氣衝胸,腹滿者,二陳湯加厚朴、山楂、麥芽。傷生冷以致肺胃不清,噯酸吐瀉,惡風寒者,五積散、理中湯、異攻散。傷煎炒熱物者,葶藶散或三補丸加知母、貝母。傷酒食積者,香附瓜蔞青黛丸。七情臟氣不平則咳,久不已則入六腑。怒傷肝咳,兩脅下滿,入膽則嘔吐苦汁;喜傷心咳,心痛咽腫,入小腸則咳與氣失;思傷脾咳,右脅引肩背痛,甚則不可以動,入胃則嘔吐痰沫長蟲;憂傷肺咳,喘息咽血,入大腸則遺糞;恐傷腎咳,唾涎,腰背引痛,入膀胱則遺尿,入三焦則腹滿不欲食。始則關於肺,久則聚於胃故也。宜二陳湯加瓜蔞、蘿蔔子、加味瀉白散、參蘇飲、四七湯、蘇子降氣湯、團參飲子、古橘甘散、古橘姜丸、加減三奇湯選用。痰咳,痰出咳止,胸膈多滿。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濕在心,謂之熱痰;濕在肝,謂之風痰;濕在肺,謂之氣痰;濕在腎,謂之寒痰。惟濕痰入胃,上干於肺,則必作咳,宜千緡湯、墜痰丸、半瓜丸選用。痰鬱肺經,咳則涎多,或結胸者,二陳湯加枳、梗、瓜蔞、黃芩、貝母,甚者鶴頂丹;痰積流入肺脘,久咳不得睡者,兜鈴丸;痰因火動者,二陳湯加芩、連,或清氣化痰丸;痰因宿食者,黃昏;痰因酒濕者,蜂姜丸;全因酒者,瓜連丸。如痰甚能食便閉者,小承氣湯下之;不能食便閉者,厚朴湯或滾痰湯疏導之。水咳,因飲茶水,停蓄為涎,上湧身熱,胸滿怔忡者,小青龍湯,身寒脅硬者元武湯,結胸者小半夏湯,大便閉者十棗湯,小便澀者五苓散。詳傷寒水證。瘀血咳,則喉間常有腥氣,輕者瀉白散加生地黃、山梔子、牡丹皮、麥門冬、桔梗,重者桃仁、大黃、蔞汁為丸服。或因打損勞力傷肺,遇風寒則咳,或見血紫黑色者,四物湯去川芎,加大黃、蘇木,為末,酒調服,利去心肺間瘀血即止,後服人參養榮湯調理。肺脹滿,即痰與瘀血礙氣,所以動則喘急,或左或右眠一邊不得者是,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薑汁。若虛脹喘者,單人參膏、古百花膏。有水停蓄脹者,飲水則逆轉不入,三白湯加澤瀉、桔梗、五味子。若因火傷極,無水以升而脹者,必乾咳無痰,訶黎丸含化,以訶子有收斂降火之功,危哉。新咳有痰者,外感隨時解散,無痰者便是火熱,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無痰者清金降火。蓋外感久則鬱熱,內傷久則火炎,俱宜開鬱潤燥。其又有七情氣逆者,則以枳殼、香附順氣為先;停水宿食者,則以南星、檳榔分導為要。氣血虛者,補之斂之。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鈴、粟殼澀劑,反致纏綿。況肺為嬌臟,易寒易熱,雖人參平藥,惟氣虛最宜,若肺熱有火及風邪初盛者,俱宜沙參或元參代之,故咳不拘於寒也。久咳曾經利下及勞倦飢飽,以致肺胃寒而飲食少進者,只理脾而咳自止。然腎為氣臟,咳嗽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乃腎虛氣不歸元,宜所服藥中加補骨脂、五味子,或三味安腎丸,陰虛者腎氣丸,陽虛者黑錫丹以鎮之。凡咳至肺脹及咽瘡失音者,必死。
白話文:
肺主氣,負責運行全身血液,就像金子一樣重要。如果肺受到火邪入侵,氣就會被火氣化,導致上升無下降,出現咳嗽和喘息,久治不愈會導致虛弱,無法運行氣血,進而出現煩熱、驚悸等症狀。咳嗽時吐出黏稠的痰液或膿血,應該用補虛潤燥、清熱化火的藥物,這樣肺部就能恢復清淨,咳嗽自然消失。所以治療咳嗽要區分新舊、虛實,並根據情況選擇補瀉藥物,才能避免錯誤。
咳是由於氣的運動而發出聲音,嗽是血氣化為痰液。肺氣運動就會咳嗽,脾濕運動就會嗽,脾肺同時運動就會咳嗽和嗽一起出現。但以肺為主,所以更多時候說的是咳嗽,包含了嗽。咳嗽之前要先判斷肺脈的虛實。實證表現為脈搏浮大有力,如果脈象沉而滑則說明痰氣盛;虛證表現為脈搏弦大無力,如果脈象沉細而數則說明火鬱結。
風邪入侵肺部,咳嗽時鼻子堵塞、聲音沉重、口乾咽癢、話沒說完就咳嗽,可以用參蘇飲加上桑白皮、杏仁,或者柴胡半夏湯治療,之後可以用諸咳丸鞏固療效。如果是久咳、夜咳、冬咳,屬於風邪入侵肺竅,可以用熏燻的方法治療。寒邪入侵肺部,咳嗽時胸部緊縮、聲音嘶啞,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麻黃、杏仁,或者蘇陳九寶飲、華蓋散、單生薑丸治療。如果寒熱交雜,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還有一種遇到寒冷就咳嗽的,叫做寒暄,是寒邪包藏熱邪,解表就能消除,可以用枳梗湯加上麻黃、防風、杏仁、陳皮、紫蘇、木通、黃芩治療。如果是風寒鬱熱,夜間咳嗽,可以用三拗湯加上知母、黃芩治療。
暑邪入侵肺部,咳嗽時口乾舌燥、聲音嘶啞、吐沫,可以用六一散加上辰砂治療,如果出現咳血,可以用枇杷葉散治療。濕邪入侵肺部,咳嗽時身體沉重、骨節疼痛、汗出不止,可以用五苓散、不換金正氣散治療。
總之,春天要潤肺抑肝,夏天要清金降火,秋天要清熱瀉濕,冬天要解表行痰。火咳,聲音多痰少,特別是凌晨咳嗽的,可能是飲食積滯、濕熱內蘊,火氣流入肺中,可以用瀉白散加上知母,或者古二母散治療。如果下午咳嗽頻繁,可能是胃中有實火,可以用單石膏丸加上知母、貝母治療。如果是便閉、口渴、痰稠,可以用涼膈散、敗毒散、古芩半丸治療。如果下午晚些時候咳嗽頻繁,可能是陰虛,可以用四物湯合二陳湯,加上知母、黃柏、麥門冬,順氣降火。如果陰虛火燥、寒熱盜汗、遺精見血,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竹瀝,或者滋陰降火湯、加味二母丸治療。如果黃昏咳嗽頻繁,可能是火氣浮於肺部,可以用潤肺丸收斂肺氣,不能單純用涼藥。一般可以用二陳湯去掉半夏,加上貝母、瓜蔞、青黛、山梔、黃芩、桑白皮治療。
郁咳就是火咳,久咳無痰,可能是腎水虧損,火氣獨炎於肺部,可以用瀉白散加上苦梗開鬱,久咳可以用訶黎丸治療,虛弱者可以用腎氣丸治療,如果心情鬱結可以用霞天膏治療。如果肺燥皮枯、瘡癢便閉,可以用活血潤燥生津飲治療。
勞咳,也就是五勞虛咳。疲勞過度傷肝,咳嗽時左脅疼痛、牽連小腹,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芎、歸、芍藥、青皮、柴胡、草龍膽、黃芩、竹茹,或者黃耆建中湯治療。勞神傷心,咳嗽時咽喉乾燥、咯血,可以用劫勞散、夢授天王補心丹治療。勞倦傷脾,咳嗽時氣短無力,可以用調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治療。叫喊過度傷肺,咳嗽時嘔吐白沫、口乾舌燥、聲音嘶啞,可以用潤肺丸、人參清肺飲治療。房勞傷腎,咳嗽時腰背疼痛、寒熱交替,可以用二陳芎歸湯治療。
還有一種傳疰癆咳,也就是乾咳、勞咳,久咳者可以用蛤蚧、天靈蓋、雄黃、硃砂等藥物治療,必須要配合勞瘵條參治療。
食咳,是飲食積滯、生痰,痰氣衝擊胸部,導致腹部脹滿,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厚朴、山楂、麥芽治療。如果吃生冷食物導致肺胃不和,噯氣泛酸、吐瀉、怕風寒,可以用五積散、理中湯、異攻散治療。如果吃煎炒熱物過度,可以用葶藶散或者三補丸加上知母、貝母治療。如果傷酒食積,可以用香附瓜蔞青黛丸治療。
七情不暢、臟氣不和也會導致咳嗽,久咳不愈就會累及六腑。怒傷肝,咳嗽時兩脅下脹滿,如果累及膽囊就會嘔吐苦汁;喜傷心,咳嗽時心痛咽喉腫痛,如果累及小腸就會咳嗽和氣短;思傷脾,咳嗽時右脅疼痛牽連肩背,嚴重時無法動彈,如果累及胃部就會嘔吐痰液和蟲子;憂傷肺,咳嗽時喘息、咯血,如果累及大腸就會遺糞;恐傷腎,咳嗽時唾液增多,腰背疼痛,如果累及膀胱就會遺尿,如果累及三焦就會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一開始咳嗽只影響肺部,時間長了就會積累在胃部。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瓜蔞、蘿蔔子、加味瀉白散、參蘇飲、四七湯、蘇子降氣湯、團參飲子、古橘甘散、古橘姜丸、加減三奇湯等藥物治療。
痰咳,痰液咳出後咳嗽停止,胸膈脹滿。醫書記載:秋天受濕邪侵襲,冬天就會咳嗽。濕邪在心,叫做熱痰;濕邪在肝,叫做風痰;濕邪在肺,叫做氣痰;濕邪在腎,叫做寒痰。只有濕痰進入胃部,上犯肺部才會引起咳嗽,可以用千緡湯、墜痰丸、半瓜丸等藥物治療。痰液鬱積在肺經,咳嗽時唾液增多,或者胸部有結塊,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枳、梗、瓜蔞、黃芩、貝母治療,嚴重者可以用鶴頂丹治療。如果痰液積聚在肺脘,久咳不眠,可以用兜鈴丸治療。如果痰液因火氣而動,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芩、連,或者清氣化痰丸治療。如果痰液因宿食而生,可以用黃昏治療。如果痰液因酒濕而生,可以用蜂姜丸治療。如果完全是因酒而生,可以用瓜連丸治療。如果痰液很多,能吃飯,但便秘,可以用小承氣湯瀉下。如果不能吃飯,並且便秘,可以用厚朴湯或者滾痰湯疏導。
水咳,是喝茶水太多,停留在體內變成痰液,上湧導致身體發熱、胸部脹滿、心慌意亂,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如果身體寒冷、脅肋硬痛,可以用元武湯治療。如果胸部有結塊,可以用小半夏湯治療。如果大便不通,可以用十棗湯治療。如果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治療。詳見傷寒水證的治療方法。
瘀血咳,喉嚨裡經常有腥味,輕者可以用瀉白散加上生地黃、山梔子、牡丹皮、麥門冬、桔梗治療,重者可以用桃仁、大黃、蔞汁製成丸劑服用。或者因為外傷、勞力過度傷肺,遇到風寒就咳嗽,或者咳出紫黑色血,可以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上大黃、蘇木,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服,可以排出心肺之間的瘀血,之後再服用人參養榮湯調理。
肺部脹滿,是痰液和瘀血阻礙氣機,所以活動時呼吸急促,或者左右側臥都會不舒服,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桃仁、訶子、青皮、竹瀝、薑汁治療。如果是虛脹喘息,可以用單人參膏、古百花膏治療。如果是水液停滯導致脹滿,喝水就會逆流,可以用三白湯加上澤瀉、桔梗、五味子治療。如果是因為火氣過盛,沒有水液上升而導致脹滿,就會乾咳無痰,可以用訶黎丸含化,因為訶子有收斂降火的作用,情況十分危急。
新咳嗽有痰,可以用外感藥物治療,沒有痰就是火熱,只要清熱即可。久咳有痰,要燥濕化痰,沒有痰就要清金降火。因為外感久則鬱熱,內傷久則火炎,都需要開鬱潤燥。
如果咳嗽是七情氣逆導致,就要先用枳殼、香附順氣。如果是停水宿食導致,就要用南星、檳榔分導。氣血虛弱,就要補益收斂。
如果沒有治療根本,而胡亂用兜鈴、粟殼等收斂的藥物,反而會讓病情纏綿不愈。況且肺是嬌嫩的臟器,容易寒熱,雖然人參是平性藥物,最適合氣虛的人,但是如果是肺熱有火,或者風邪初起,就應該用沙參或元參代替人參,所以咳嗽不一定是寒證。
久咳之後服用瀉下藥物,或者勞累、飢飽導致肺胃虛寒,食慾不振,只要調理脾胃,咳嗽就會自然消失。
腎是氣的臟器,咳嗽會牽連全身,感覺氣從臍下逆衝而上,這是腎虛氣不歸元,應該在服用的藥物中加上補骨脂、五味子,或者三味安腎丸治療。陰虛者可以用腎氣丸治療,陽虛者可以用黑錫丹鎮心。
如果咳嗽嚴重到肺部脹滿,或者咽喉腫痛失聲,就會危及生命。
樓氏,曰:咳之為病,有一咳即出痰者,脾不勝濕而痰滑也;有連咳十數不能出痰者,肺燥勝痰濕也。滑者,宜南星、半夏、皂角灰之屬燥其脾,若利氣之劑所當忌也;澀者,宜枳殼、紫蘇、杏仁之屬利其肺,若燥肺之劑所當忌也。凡咳嗽面赤,胸腹脅常熱,惟腿足乍有涼時,其脈洪者,熱痰在胸膈也,宜小陷胸湯、礞石丸之類清膈降痰,甚而不已者,宜吐下其痰熱也;面白悲嚏,或脅急脹痛,或脈沉弦細遲而咳者,寒飲在胸腹也,宜辛熱去之。乾咳嗽者,無痰有聲者是也。此證本於氣澀,澀微者連咳十數聲方有痰出,澀甚者雖咳十數聲亦無痰出,是為乾咳嗽也。潔古蜜煎生薑湯、蜜煎陳皮湯與燒生薑胡桃方皆治無痰而嗽者,以辛甘潤其肺也。如但使青皮、陳皮,藥皆宜去白。本草云:陳皮味辛,理上氣,去痰氣滯塞;青皮味苦,治下氣。二味俱用,散三焦氣也。故《聖惠》法治云:陳皮去穰,穰不除即生痰;麻黃髮汗,節不去則止汗。
白話文:
樓氏曰:咳嗽的病症,有一種咳即出痰的,是脾臟不勝濕邪導致痰液滑利;還有一種連續咳嗽十多次卻咳不出痰的,是肺燥勝過痰濕。
滑利者,宜用南星、半夏、皁角灰等藥物燥濕脾臟,但忌用利氣之劑;澀者,宜用枳殼、紫蘇、杏仁等藥物利潤肺臟,但忌用燥肺之劑。
凡咳嗽時面紅,胸腹脇部常感熱,只有腿足偶爾發涼,脈象洪大者,是熱痰停滯於胸膈,宜用小陷胸湯、礞石丸等清膈降痰的藥物,症狀嚴重不愈者,宜用吐下法將痰熱排出;面色蒼白、打噴嚏、脇部急脹疼痛,或脈象沉弦細遲而咳嗽者,是寒飲停滯於胸腹,宜用辛熱藥物驅散寒飲。
乾咳者,無痰卻有咳嗽聲音,此症源於氣澀,氣澀輕者連續咳嗽十多次才咳出痰液,氣澀重者即使咳嗽十多次也咳不出痰液,這就是乾咳。
潔古蜜煎生薑湯、蜜煎陳皮湯以及燒生薑胡桃方皆可治療無痰咳嗽,以辛甘潤肺。如只用青皮、陳皮,則藥物都應去白。本草書中記載:陳皮味辛,可以理氣上行,去痰氣滯塞;青皮味苦,可以治氣下陷。二味藥物一起使用,可以散三焦之氣。因此,《聖惠》法治中記載:陳皮需去穰,穰不除則會生痰;麻黃有發汗作用,需去節,否則就會止汗。
薛氏,曰:咳嗽若因氣虛,腠理不密,六淫所侵,當祛外邪而實脾土;若因心火太過,當代肝木而滋肺金;若因肺金氣虛,當補脾土而生肺氣;若因腎水虛損,虛火炎上,當補腎肺以滋化源。大抵風邪胃火,此實熱為患,易治;惟肺腎虛損,此真臟為患,最難調治。大凡發熱喘嗽,或咳唾膿血,飲食不入,急補脾肺,滋腎水,多有得生者。脈浮大而面色赤者皆難治,脈浮短澀者可療。
千金,云:凡上氣,多有服吐藥得瘥,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白話文:
薛氏說:咳嗽如果因為氣虛,身體的毛孔不密,外邪侵入,就應該祛除外邪,同時補益脾土;如果因為心火太旺,就應該抑制肝木,滋養肺金;如果因為肺金虛弱,就應該補益脾土,以生肺氣;如果因為腎水虧損,虛火上炎,就應該補益腎肺,以滋養生命之源。
總之,外感風寒、胃火上炎,這是實熱所致,比較容易治療;但是肺腎虛損,這是真臟受損,最難調治。
凡是發熱咳嗽,或者咳吐膿血,食慾不振,應該緊急補益脾肺,滋養腎水,這樣很多病人可以康復。脈象浮大而面色發紅的患者,都很難治療;脈象浮而短澀的患者,可以治療。
千金雲:
凡上氣,多有服吐藥得瘥,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千金方》中說:凡是上氣(氣逆上衝),大多數服用吐藥可以緩解,也有用針灸可以治癒的,應該深入體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