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六 (1)
卷二十六 (1)
1. 論
原病式,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澀者,物濕則滑澤,干則澀滯;枯,不榮王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皴揭,皮膚啟裂也),皆屬於燥(手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蓋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乎寒濕,反同其風熱也。故火熱勝則金衰而風生,風熱勝則火竭而為燥也。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蓋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則筋大燥也。燥金主於收斂,其脈緊澀,故為病勁強緊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或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或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筋惕而搐;又或風熱燥並而鬱甚於里,故煩滿而為秘結也。及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鑠而瘛瘲,昏冒僵仆也。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風。燥病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謂中風筋緩者,因其風熱甚,濕而為燥之甚也。然筋緩不收而痿痹,故諸膹郁病痿,皆屬於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則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掌得血而能持,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為病者,血以衰少不能榮養百骸,故若是也,學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人體出現各種乾澀、枯竭、緊繃、皮膚龜裂等症狀,都屬於燥熱。這是因為燥熱與風火同屬陽性,而寒燥濕則同屬陰性。雖然燥金屬於秋天的陰氣,但它與寒濕不同,反而更接近風熱。因此,火熱過盛會導致金氣衰弱而生風,而風熱過盛則會耗竭火氣,轉為燥熱。一般來說,風病大多是因熱氣過盛而轉化為風燥,以熱氣為主。由於肝主筋,而風氣容易侵入筋絡,再加上燥熱的影響,就會導致筋絡過於乾燥。燥金主收斂,脈象緊澀,因此病人會出現筋強緊繃、口緊閉的症狀。也可能因燥熱過盛,導致脾胃乾涸而出現消渴症;或者風熱燥氣過盛,鬱積在體表,而內氣平和;或者容易伸懶腰、筋脈拘緊;或者時常感到寒冷,筋惕而抽搐;或者風熱燥氣都鬱積在體內,導致腹脹便秘。而風癇症發作,也是由於熱氣過盛而轉化為風燥,導致涎液溢滿胸膈,燥熱侵蝕身體,出現瘛瘲、昏迷、僵直、昏倒等症狀。所有這些症狀,都是由熱氣過盛而生風引起的。燥病的表現有所不同,是因為風熱燥的程度各不相同。所謂中風筋緩,就是因為風熱過盛,濕氣轉化為燥熱的程度比較嚴重。由於筋絡鬆弛無法收縮而導致痿痺,所以各種肌肉萎縮的疾病都屬於肺病。金氣的變化就是燥熱,就像秋天深處燥氣過盛,草木枯萎而不收斂一樣,這就是病症的表現。手能握住東西是因為有血供應,腳能行走也是因為有血供應。燥熱的病症,是因血氣衰少而無法滋養百骸,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學習者不可不知。
丹溪,曰:皮膚皴揭,折裂血出,大痛或肌膚燥癢者,火燥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瘛瘲之類治之。
李氏,曰:燥有內外。外因時值陽明燥令,久晴不雨,黃埃蔽空,令人狂惑,皮膚乾枯屑起;內因七情火磨,或大病吐利亡津,或金石燥血,或房勞竭精,或飲飽勞役損胃,或炙煿酒醬厚味,皆能偏助火邪,消鑠血液。六氣,風熱火屬陽,寒燥濕屬陰。但燥雖屬秋陰,而反同風熱火化,蓋火盛則金被熱傷,木無以制而生風,風勝濕,熱耗津。入肝則筋脈勁強緊急口噤,發為風癇,或手足癱瘓偏枯,或十指反而莫能搔癢,或為雀目內障;入心則昏冒僵仆,語言蹇澀;入脾則膈滿不食,或善飢而瘦,或傷積變為水腫鼓脹;入肺則毛焦乾脪,膹郁咳嗽;入腎則津液竭□,煩渴及骨蒸秘結。總皆肺金所主,陽明與肺為表裡也。表病皮膚皴揭,四物湯去川芎,合生脈散,加知母、黃柏、天花粉,或單天門冬膏,如筋攣不能運動者,大秦艽湯;里病消渴,活血潤燥,生津飲。大抵表裡俱宜甘寒潤劑,忌辛香動火及一切發汗之藥。經曰:燥者潤之。養血之謂也。蓋燥則血澀,而氣液為之凝滯。潤則血旺,而氣液為之宣通,由內神茂而後外色澤矣。然積液固能生氣,積氣亦能生液。氣虛者常用瓊玉膏,津虛者單五味子膏,血虛者地黃膏。凡病遇天燥(天燥即久晴不雨也),亦宜量加此等潤劑。
白話文:
丹溪、李氏論皮膚皴揭、燥熱之症:
丹溪 說道:皮膚出現皺紋、裂開並流血,疼痛難忍,或皮膚乾燥瘙癢,都是由於火熱燥傷肺金,燥熱過度所致。應當使用四物湯去除川芎,並加入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以及治療瘛瘲(癲癇)類的藥物來治療。
李氏 說道:燥熱可以分為內外兩種。外因是時值陽明燥熱季節,長期晴朗無雨,黃沙漫天,容易讓人精神恍惚,皮膚乾燥起屑;內因是七情火熱損傷,或大病後嘔吐腹瀉損耗津液,或服用金石類藥物燥傷血液,或房事過度耗損精氣,或飽食勞作損傷胃氣,或過度食用炙烤、酒醬、厚味等辛辣食物,這些都會助長火邪,消耗血液。
六氣之中,風熱火屬陽,寒燥濕屬陰。雖然燥屬秋陰,但卻與風熱火相通,因為火盛則金受熱傷,木無法抑制而生風,風勝則濕,熱耗津液。
燥熱入肝則筋脈緊張收縮,口緊閉合,表現為風癇(癲癇),或手足麻痺偏癱,或十指反向無法抓撓,或出現雀目內障;燥熱入心則昏迷倒地,言語不清;燥熱入脾則胸膈滿悶不思飲食,或食慾旺盛但消瘦,或積食轉化為水腫鼓脹;燥熱入肺則毛髮乾燥枯焦,胸悶咳嗽;燥熱入腎則津液枯竭,口乾舌燥,骨蒸發熱,大便秘結。
總而言之,這些都是肺金所主之症,陽明與肺互為表裡。
表證皮膚皴揭,可用四物湯去川芎,結合生脈散,加入知母、黃柏、天花粉,或單獨使用天門冬膏。如果筋脈攣縮不能運動,可服用大秦艽湯;里證消渴,可服用活血潤燥的生津飲。
總體而言,無論表裡,都宜使用甘寒潤燥的藥物,忌用辛香動火及一切發汗的藥物。
經書說:「燥者潤之。」這就是養血的意思。因為燥則血澀,氣液凝滯;潤則血旺,氣液流通,從內而外,容光煥發。
然而,積液可以生氣,積氣也可以生液。氣虛者常服瓊玉膏,津液虛者單服五味子膏,血虛者服用地黃膏。
凡是遇到天燥(久晴不雨)的病症,也應當適量加入這些潤燥藥物。
統旨,曰:燥之為病,有風燥,有熱燥,緣風能勝濕,熱能耗液也。又有陰血虛津不足而為燥,其證或為消渴,或為秘結,或為筋脈攣急,或為肌膚乾澀。大法辛以潤之,養血滋陰降火,則燥病自除,身自安矣。
蔭按:葉氏曰:燥是陽明之化,雖因於風熱所成,然究其源,多本於血虛津液不足所致。何也,陰血虛則不能榮潤百體,津液衰則無以滋養三焦,由是熱邪拂鬱而燥變多端。故燥干外,皮膚皴揭;燥於內,精血枯涸;燥於上,咽鼻焦乾;燥於下,便溺秘結。治之者,外以滋益之,內以培養之,在上清解之,在下通潤之。務使水液自生,而燥不容於不退矣。
白話文:
統旨
總旨意:燥邪致病,可分為風燥和熱燥。這是因為風能勝過濕邪,熱能耗損津液。此外,陰血虛弱,津液不足也會導致燥邪,其症狀可能表現為消渴、便秘、筋脈攣急、肌膚乾燥等。治療原則是使用辛味藥物潤燥,同時滋養血液、滋陰降火,如此燥邪自然消除,身體也會恢復健康。
蔭按
注釋:葉氏認為燥邪是陽明經氣化所致,雖然可能是風熱所造成,但根本原因大多是血虛津液不足。這是因為陰血虛弱,就無法滋養百體,津液不足,也無法滋養三焦。因此,熱邪鬱結,就會產生多種燥邪變證。所以,燥邪在體表,就會出現皮膚乾裂;燥邪在內,就會精血枯竭;燥邪在上,就會咽鼻乾燥;燥邪在下,就會大便秘結。治療燥邪,應該外以滋養,內以培養,用上清解燥,用下通潤燥,務必使水液自然生成,燥邪自然消退。
2. 脈法
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
3. 治方
加減四物湯,治燥證皮膚皴揭。
當歸,白芍,生地黃,人參,麥冬,五味子,天花粉,知母,黃柏
上銼,水煎服。
黃耆湯,治心中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
黃耆,熟地,白芍,五味子,麥冬(去心,各三兩),白茯苓(一兩),人參,天冬(去心),甘草(炙,各五錢)
白話文:
加減四物湯可以治療皮膚乾燥、起皺剝落的症狀。藥方包括當歸、白芍、生地黃、人參、麥冬、五味子、天花粉、知母、黃柏,將這些藥材切碎,用水煎服。
黃耆湯則是用來治療心煩意燥、口乾舌燥、食慾不振的。藥方包含黃耆、熟地、白芍、五味子、麥冬(去心)、白茯苓、人參、天冬(去心)、甘草(炙),各取適量。
上㕮咀,每服三錢,加薑、棗、烏梅同煎,食後服。
清涼飲子,治上焦積熱,口舌咽鼻乾燥。
黃芩,黃連(各二錢),當歸,芍藥,元參,薄荷(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上銼,水煎服。如大便秘結,加大黃二錢。
和血益氣湯,治口乾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色。此藥生津液,除乾燥,生肌肉。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上藥三錢,加入薑、棗、烏梅一起煎煮,飯後服用。此藥方叫做清涼飲子,用來治療上焦積熱,導致口舌咽鼻乾燥的症狀。
黃芩、黃連各二錢,當歸、芍藥、元參、薄荷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將藥材切碎,水煎服用。如果便秘,可加入大黃二錢。
此藥方叫做和血益氣湯,用來治療口乾舌乾、小便頻繁、舌頭發紅的症狀。此藥能生津液,去除乾燥,促進肌肉生長。
升麻,黃柏(酒炒,各一錢),黃連(酒炒,八分),生地黃(酒洗,七分),石膏(六分),知母(酒洗),防己(酒洗),羌活(各五分),柴胡,麻黃根,生甘草,炙甘草(各三分),杏仁,桃仁(各六個),紅花(少許)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服。忌熱、濕、面、酒、醋等物。
白話文:
將升麻、黃柏(酒炒)、黃連(酒炒)、生地黃(酒洗)、石膏、知母(酒洗)、防己(酒洗)、羌活、柴胡、麻黃根、生甘草、炙甘草、杏仁、桃仁、紅花(少許)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做成一劑藥,用清水煎煮後服用。服用期間忌食熱性、濕性食物,以及面食、酒、醋等。
滋燥養榮湯,治皮膚皴揭,筋燥爪干。
當歸(酒洗,二錢),生地黃,熟地,白芍藥,秦艽,黃芩(各一錢半),防風(一錢),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生血潤膚飲,治體瘦血少,秋深燥金用事,皮膚坼裂,手足枯燥,搔之血出痛楚。
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耆(各一錢),天門冬(一錢半),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味子(九粒),片芩(酒洗,五分),瓜蔞仁(五分),桃仁泥(五分),酒紅花(一分),升麻(二分)
白話文:
滋燥養榮湯,用於治療皮膚乾燥粗糙、筋骨乾燥、指甲乾枯。
處方:當歸(用酒洗淨,二錢)、生地黃、熟地、白芍藥、秦艽、黃芩(各一錢半)、防風(一錢)、甘草(五分)。
以上藥材共製成一劑,用水煎服。
生血潤膚飲,用於治療身體瘦弱、血氣不足,秋季燥金當令,皮膚開裂、手足乾燥,搔癢出血疼痛。
處方: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耆(各一錢)、天門冬(一錢半)、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味子(九粒)、片芩(用酒洗淨,五分)、瓜蔞仁(五分)、桃仁泥(五分)、酒紅花(一分)、升麻(二分)。
上銼,水煎服。如大便燥結,加麻仁、郁李仁各一錢。
當歸潤燥湯,治燥渴,大便秘澀,乾燥結硬,兼喜溫飲,陰頭退縮,舌燥口乾,眼澀難開等證。
升麻(一錢半),防風,當歸,荊芥穗,知母,石膏,黃柏,桃仁泥,麻子仁(各一錢),熟地黃,生甘草,炙甘草(各三分),柴胡(七分),細辛(一分),杏仁(六個),紅花(少許),小椒(三個)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煎,熱服,食遠。忌辛熱物。
導滯通幽湯,治大便燥澀。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大便乾燥便秘,可以加入麻仁、郁李仁各一錢。
當歸潤燥湯用於治療口渴、大便秘結、乾燥堅硬、喜歡喝溫水、陰部收縮、舌頭乾燥口渴、眼睛乾澀難以睜開等症狀。
配方:升麻(一錢半)、防風、當歸、荊芥穗、知母、石膏、黃柏、桃仁泥、麻子仁(各一錢)、熟地黃、生甘草、炙甘草(各三分)、柴胡(七分)、細辛(一分)、杏仁(六個)、紅花(少許)、小椒(三個)。
將藥材切碎,混合成一劑,用水煎煮,趁熱服用,飯後服用。忌食辛辣溫熱的食物。
導滯通幽湯用於治療大便乾燥便秘。
當歸,升麻,桃仁(各一錢二分),大黃(一錢半),生地黃,熟地黃(各一錢),紅花(七分),炙甘草(五分)
上銼,水二鍾煎七分,調檳榔末五分,食前服。一方有麻子仁一錢,名潤腸湯。
潤腸丸,能潤燥和血,治大便不通。
當歸梢,生地黃,枳殼,麻仁,桃仁(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服。
大補地黃丸,治精血枯涸燥熱。
熟地黃(酒蒸),黃柏(鹽水炒),知母(鹽水炒,各四兩),當歸,山藥,枸杞子(各三兩),生地黃(二兩半),白芍藥,山茱萸(去核,各二兩),肉蓯蓉(酒浸),元參(各一兩半)
白話文:
當歸、升麻、桃仁各一錢二分,大黃一錢半,生地黃、熟地黃各一錢,紅花七分,炙甘草五分,一起研磨成粉末。用兩碗水煎成七分,再加入五分檳榔末,飯前服用。另一個方子,會加入一錢麻子仁,稱為潤腸湯,功效是潤腸通便。
潤腸丸,能滋潤乾燥、調和血液,治療大便秘結。
當歸梢、生地黃、枳殼、麻仁、桃仁等量,研磨成細粉末,用蜂蜜做成丸藥服用。
大補地黃丸,用於治療精血虧虛、燥熱症狀。
熟地黃用酒蒸,黃柏用鹽水炒,知母用鹽水炒,各四兩,當歸、山藥、枸杞子各三兩,生地黃二兩半,白芍藥、山茱萸去核,各二兩,肉蓯蓉用酒浸泡,元參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瓊脂膏,治血虛皮膚枯燥及消渴等證。
生地黃(二十斤,洗淨,搗取自然汁,去渣),鹿角膠(一斤),白沙蜜(二斤,煎一二沸,掠去面上沫),真酥油(一斤),生薑(二兩,搗取真汁)
上先以文武火熬地黃汁數沸,以絹濾取淨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膠,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候稠如餳,以瓷器收貯,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調下。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研磨成細粉,煉製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八十個,用空腹的淡鹽水吞下。
「瓊脂膏」,用於治療血氣虛弱導致的皮膚乾燥以及消渴等症狀。
生地黃(二十斤,清洗乾淨後,搗碎取得其自然汁液,然後去除渣滓),鹿角膠(一斤),白沙蜜(二斤,稍微煎煮一二沸後,除去表面的泡沫),真酥油(一斤),生薑(二兩,搗碎取得其真正的汁液)。
首先,使用文武火熬煮地黃汁數沸,使用絹布過濾取得清潔的汁液,再次熬煮二十沸,加入鹿角膠,接著加入酥油和蜜,一起慢火煎煮很久,直到濃稠如餳,然後用瓷器儲存,每次服用一二匙,用空腹的溫酒調和後吞下。
瓊玉膏,治血虛皮膚枯燥及肺熱咳嗽甚者。
生地黃(四斤),白沙蜜(二斤),人參(六兩),白茯苓(十三兩)
上以地黃搗汁,和蜜,以人參、茯苓為末,拌入蜜汁,用瓷瓶貯,以紙箬包其口,用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再換蠟紙包封十數重,沉井底一晝夜。
白話文:
瓊玉膏可以治療血虛導致的皮膚乾燥,以及肺熱引起的嚴重咳嗽。將生地黃搗碎取汁,加入白沙蜜,再將人參、白茯苓研磨成粉末,與蜜汁混合,裝入瓷瓶中,用紙箬封口,以桑柴火煮三天三夜。取出後,再用蠟紙包封十幾層,沉入井底浸泡一天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