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6)

1. 治氣分熱方

柴胡飲子,解一切肌骨蒸熱發作,寒熱往來,蓄熱寒戰,及傷寒發汗不解,或中外諸邪熱,口乾煩渴,或下後熱未愈,汗後勞復,或骨蒸,肺痿喘嗽,婦人經病,產後余疾,並宜服之。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溫服。

防風當歸飲子,治脾胃真陰虛損,心肝風熱鬱甚,陽盛陰衰,邪氣上逆,上實下虛,怯弱不耐,或表熱而身熱惡寒,或裡熱而燥熱煩渴,或邪熱半在表半在裡,進退出入不已,而為寒熱往來,無問自病及中燥熱毒藥所施者,並宜宣通氣血,調順飲食,久服之舊病除去,新病不生。

白話文:

柴胡飲子,能治療各種肌骨發熱、寒熱交替、發熱發冷、傷寒發汗後症狀未解、外感內傷引起的熱症、口乾舌燥、大便後熱感未消、出汗後疲乏、骨蒸潮熱、肺痿咳嗽、婦女經期疾病、產後病症,這些病症都適合服用柴胡飲子。

藥方: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大黃、當歸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盞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

防風當歸飲子,主要用於治療脾胃陰虛、心肝風熱、陽盛陰衰、邪氣上逆、上實下虛、體弱無力等病症。包括表熱惡寒、裡熱煩渴、半表半裡症狀、寒熱交替等,不論是自身疾病還是因燥熱毒藥引起的,都適合服用此方。它能宣通氣血,調理飲食,長期服用可祛除舊病,預防新病。

防風,當歸,白芍藥,黃芩,人參,甘草,大黃,柴胡(各一兩),滑石(六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

蔭按:此方瀉心肝之陽,補脾胃之陰,而無辛香燥熱之藥,真治風熱燥熱濕熱挾虛之良劑,其功大於防風通聖散。一云治煩熱,皮膚索澤。

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結熱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

白話文:

防風、當歸、白芍、黃芩、人參、甘草、大黃、柴胡各一兩,滑石六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加三片生薑煎煮七分,溫服。這個方子能瀉去心肝的陽氣,補益脾胃的陰氣,不含辛香燥熱的藥材,是治療風熱、燥熱、濕熱夾雜虛症的良藥,功效比防風通聖散更強。據說可以治療煩熱,皮膚乾燥。白虎湯適用於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煩躁,渴欲飲水及嘔吐,或下痢後七八日邪毒未解,熱毒積聚於內,表裡俱熱,時常惡風口渴,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大量水的人。

知母(七兩半),甘草(三兩七錢半),石膏(二十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粒,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或加人參亦得。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亡血家,並不可服。

白話文:

知母七兩半,甘草三兩七錢半,石膏二十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煮三十粒粳米,煎至一盞,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也可以加人參。此藥只適合立夏後到立秋前服用,春天和立秋之後,以及有失血症狀的人,都不能服用。

2. 治血分熱方

桃仁承氣湯,治結熱膀胱,其人如狂,熱在下焦,與血相搏,血下則熱隨出而愈。

芒硝,甘草(各二兩),大黃(三兩),桂(二兩,去皮),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上五味用水七升煮至二升半,去渣,納芒硝,再上火煮一二沸,溫服五合,日三服,得微利止。

蔭按:《內經》曰:甘以緩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火熱之氣,寒以取之。熱甚搏血,加二味於調胃承氣湯中也,然有是證方可用之。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

主治: 結熱膀胱,患者如狂躁,熱在下焦,與血相搏,血下則熱隨出而愈。

藥方:

  • 芒硝:二兩
  • 甘草:二兩
  • 大黃:三兩
  • 桂枝:二兩(去皮)
  •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用法: 上五味藥,用水七升煮至二升半,去渣,加入芒硝,再上火煮沸兩三沸,溫服五合,一日三次,得微利(輕微瀉下)即止。

註解:

《內經》中說:「甘味能緩和,辛味能散開。」小腹急結,可以用桃仁的甘味來緩解;下焦蓄血,可以用桂枝的辛味來散開。

火熱之氣,可以用寒涼之物來治療。熱甚搏血,將桂枝與桃仁加入調胃承氣湯中,能更有效地治療這種病症。

總結: 此方適用於結熱膀胱,患者如狂躁,熱在下焦,與血相搏的症狀,屬於比較熱性的方劑,使用時應遵醫囑。

清涼四順飲子,治一切丹毒,積熱壅滯,咽喉腫痛。

當歸,赤芍藥,大黃,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白話文:

清涼四順飲子用於治療各種丹毒、積熱壅滯和咽喉腫痛,由當歸、赤芍、大黃、甘草等分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七分,去渣,飯後溫服。

3. 治氣虛發熱方

補中益氣湯,治倦勞傷脾,致元氣虛弱,真陽下陷,內虛生熱。

人參(五分),黃耆(炙,一錢),甘草(炙),白朮,當歸,橘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或云加芍藥、黃柏。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溫服。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主治: 勞累傷脾,導致元氣虛弱,陽氣下降,內虛生熱。

藥材:

  • 人參(五分)
  • 黃耆(炙,一錢)
  • 甘草(炙)
  • 白朮(五分)
  • 當歸(五分)
  • 橘皮(五分)
  • 升麻(三分)
  • 柴胡(三分)

加減: 可根據情況加芍藥、黃柏。

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適量,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去渣,飯後溫服。

蔭按:惟實火可瀉,宜用芩、連、梔、柏;虛可補,宜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所謂溫能除火熱也。或者誤用芩、連、梔、柏以治虛火,則火益熾。何以然哉,四件皆降下之品,降多則亡陰,陰亡則不足以濟火,故令火益熾,用者慎之。

四君子湯,治氣虛火盛,無力身熱。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作一劑,水煎,溫服。

附子理中湯,治大病及吐瀉後身熱如焚,命門虛脫,為陽衰之病,宜以辛熱溫養其火,則熱自退,宜此方主之。

白話文:

陰虛火旺時,應該用黃芩、黃連、梔子、柏樹皮來瀉火,因為這些藥材能降火;如果體虛,則應該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來補虛,因為這些藥材能補氣,所謂溫補能除火熱。

有些人可能會誤用黃芩、黃連、梔子、柏樹皮來治療虛火,這樣反而會讓火勢更加旺盛。這是因為這四種藥材都是降火的藥,過度降火就會損傷陰氣,陰氣不足就無法制衡火勢,所以火勢反而會更旺盛,用藥者需謹慎。

四君子湯是用來治療氣虛火旺、身體無力發熱的。

藥方: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等份。

用法:將以上藥材煎成一劑,溫服。

附子理中湯是用來治療大病或吐瀉後體溫極高、命門虛脫的病症,這是陽氣衰弱的病症。應該用辛熱藥物溫補陽氣,這樣熱症就會自行消退。這時應該以附子理中湯為主。

人參,白朮,乾薑(煨),甘草(炙),附子(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六錢,水煎服。

蔭按:蓋壯火固不可有,少火亦不可無。所謂天非此火,不足以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足以有生。故凡諸證寒涼太過,幾於無陽者,則烏、附之類宜審擇而用之。昔人以附子一物為大陽,為回陽丹,以天雄、附子、川烏為三建湯,以硫黃為金液丹,皆所以養其真陽,壯其真火,而存此身之生氣耳。

白話文:

人參、白朮、乾薑(煨)、甘草(炙)、附子(各等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六錢,用水煎服。

作者認為,人體需要適當的陽氣,過於強壯的陽氣不可取,但缺乏陽氣也不行。就像天地需要陽氣才能孕育萬物,人體也需要陽氣才能維持生命。因此,對於寒涼過度、陽氣不足的病症,需要謹慎選擇烏頭、附子等溫陽藥物。古人將附子視為大陽之藥,並用它製作回陽丹;也將天雄、附子、川烏組合成三建湯,用硫黃製作金液丹,都是為了滋養真陽,壯大真火,維持生命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