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五 (5)
卷二十五 (5)
1. 治往來寒熱方
加減小柴胡湯,治寒熱往來及汗後餘熱不解。
柴胡(二錢),黃芩,人參,半夏,甘草(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加山梔子、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湯;寒熱往來,加秦艽、芍藥、川芎、當歸、白朮、茯苓、知母、地骨皮、牡丹皮;血虛,合四物湯各半服;無汗,加柴胡;有汗,加地骨皮;惡寒,加桂;嗽,加紫菀;勞者,加鱉甲。
白話文: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寒熱交替發作,以及出汗後餘熱未退的病症。方劑包括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另加生薑三片和紅棗一枚,水煎服。如果寒熱往來明顯,可加梔子、牡丹皮,稱為加味小柴胡湯;如果血虛,可加入四物湯;若無汗,可加柴胡;有汗,可加地骨皮;若惡寒,可加桂枝;若咳嗽,可加紫菀;勞損者,可加鱉甲。
柴胡散,治寒熱體瘦,肢節疼痛,口乾心煩。
柴胡,黃耆,赤茯苓,白朮(各二兩),人參,地骨皮,枳殼(制),桔梗,桑白皮,赤芍藥,生地黃(各七錢半),麥冬(三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地骨皮散,治血中風氣體虛,發渴寒熱。
白話文:
柴胡散,用於治療寒熱交加、體瘦、四肢關節疼痛、口乾舌燥、心煩意亂。
配方如下:柴胡、黃耆、赤茯苓、白朮各二兩,人參、地骨皮、枳殼(制)、桔梗、桑白皮、赤芍藥、生地黃各七錢半,麥冬三兩,甘草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生薑五片煎水服用。
地骨皮散,用於治療血虛風盛、體虛乏力、口渴、寒熱交替。
柴胡,地骨皮(各一兩),桑白皮,枳殼,前胡,黃耆(各七錢半),人參,白茯苓,芍藥,桂心,五加皮,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解風湯,治中風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沸。
人參,川芎,獨活,麻黃(去節,湯泡,焙),甘草(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五片、薄荷少許同煎服。
白話文:
柴胡、地骨皮、桑白皮、枳殼、前胡、黃耆、人參、白茯苓、芍藥、桂心、五加皮、甘草各取適量,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加入生薑三片,用清水煎煮後服用。此方名為解風湯,可治療中風寒熱、頭昏眼花、肢體疼痛、手足麻痺、胸悶等症狀。
另外,人參、川芎、獨活、麻黃(去掉莖節,用熱水浸泡後烘乾)、甘草各取一兩,細辛取半兩,一同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加入生薑五片和少許薄荷,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防風湯,治中風寒熱。
防風,桂枝,黃芩,甘草,當歸,白茯苓(各一兩),秦艽,乾葛(各一兩半),杏仁(五十枚)
上為散,水、酒、薑、棗煎服。
調中湯,羅謙甫知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腕後有斑三五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此內傷寒也。問之,曏者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外從內,內外俱為病也,故先斑後衄,顯內陰證,寒熱間作,理亦有之,非徒少陽之寒熱也。與調中湯數服而愈。
白話文:
防風湯用來治療中風寒熱,由防風、桂枝、黃芩、甘草、當歸、白茯苓(各一兩)、秦艽、乾葛(各一兩半)、杏仁(五十枚)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以水、酒、薑、棗煎煮服用。
調中湯是羅謙甫為完顏小將軍治療寒熱交替的方子。小將軍腕後有斑點,鼻微出血,脈象沉澀,胸膈四肢觸摸沒有明顯的熱感,這是內傷寒症。原來小將軍在殿角睡覺時受寒,又喝了冰涼的酪水,外感輕微,內傷嚴重,外因引發內傷,內外兼病。因此先出現斑點,後有鼻出血,顯示內陰虛證,寒熱交替也是合理的,不單單是少陽寒熱。羅謙甫給小將軍服用調中湯,服藥數次後病癒。
白朮,白茯苓,乾薑,甘草(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服。
蔭按:《脈經》云: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輕則消導,重則下之。熱食,承氣之類;寒食,見晛丸之類。並於傷食門求之,則得矣。
白話文:
將白朮、白茯苓、乾薑、甘草等藥材,各取相同份量,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煎服。根據《脈經》記載,大腸積食會導致寒慄發熱,有時像瘧疾一樣。輕者可消導積食,重者則需服用瀉下藥物。熱證可用承氣湯類藥物,寒證則可用見晛丸類藥物。詳細情況可參閱傷食門相關內容。
2. 治鬱火發熱方
火鬱湯,治四肢五心煩熱,因熱伏土中,或血虛得之,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土中。
羌活,升麻,葛根,芍藥,人參(各五錢),柴胡,甘草(炙各三錢),防風(二錢半)
上銼,入蔥白三莖,水煎,稍熱服。一方無羌活、人參。
升陽散火湯,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骨中熱,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白話文:
火鬱湯
火鬱湯主治四肢和手掌心發熱,感到煩躁。病因可能是熱邪潛伏於脾胃之中,或是血虛所致,也可能是胃氣虛弱,經常食用寒涼食物,導致陽氣被抑制在脾土之中。
藥方組成:羌活、升麻、葛根、芍藥、人參(各五錢)、柴胡、甘草(炙,各三錢)、防風(二錢半)
製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蔥白三莖,用水煎煮,稍微溫熱後服用。另一種方劑不含羌活和人參。
升陽散火湯
升陽散火湯主治男女四肢發熱、肌肉發熱、筋骨發熱,感到燥熱難耐,摸起來像是燙手。這種病症大多因血虛引起,也可能是胃氣虛弱,經常食用寒涼食物,導致陽氣被抑制在脾土之中,火鬱上炎所致。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各三錢),防風(一錢半),柴胡(二錢),人參,芍藥(各三錢),甘草(炙,二錢),生草(一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稍熱服。忌一切寒涼之物。
瀉陰火升陽湯,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而數。
羌活,甘草(炙),黃耆,蒼朮(各一兩),升麻(八錢),柴胡(一兩半),人參,黃芩(各七錢),黃連(酒炒,半兩),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去之,從權)
白話文: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各三錢,防風一錢半,柴胡二錢,人參、芍藥各三錢,甘草(炙)二錢,生草一錢,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用水煎煮,稍微熱一下服用。忌食一切寒涼食物。此方名為升陽湯,用來治療肌膚發熱、煩躁、臉色發紅、食慾不振、喘咳痰多、右關脈搏弱或弦或浮數等症狀。羌活、甘草(炙)、黃耆、蒼朮各一兩,升麻八錢,柴胡一兩半,人參、黃芩各七錢,黃連(酒炒)半兩,石膏少許(夏季略用,過了時節就不用,可根據情況調整)。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溫服,早飯後,午飯前,間日服。服藥時宜減時,服藥後忌語話一二時辰,及酒濕面大料物之類,恐復助火邪而愈損元氣也。
地骨皮散,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茯苓(各半兩),柴胡,黃芩,生地黃,知母(各一兩),石膏(二兩),羌活,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上㕮咀,每服一兩,入生薑煎服。
白話文:
取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清水煎煮,溫熱服下,早上飯後,中午飯前,隔日服用一次。服藥時應盡快,服藥後忌諱說話一兩個時辰,以及酒、濕面、辛辣等食物,以免助長火邪,進一步損害元氣。
此方名為地骨皮散,專治全身發熱、脈搏長而滑、陽毒火盛、口渴的症狀。
藥材包括地骨皮、茯苓各半兩,柴胡、黃芩、生地黃、知母各一兩,石膏二兩,羌活、麻黃各七錢半(若已出汗則去掉麻黃)。
將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加入生薑煎煮後服用。
加味小柴胡湯,治手心腳心發熱不可當。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香附,黃連,前胡,甘草
上銼,水煎服。
清熱解鬱湯,治發煩熱惡寒諸病,並吐血衄血,小便赤,大便難。
山梔仁(連殼研碎,炒半黑為度,覆地上出火毒一時)
上每服五錢,水一碗、生薑一片煎八分,溫服。
丹溪方,一男因服熱藥多,又性急形瘦,多倦少食,此時四月後,與此方。
白話文:
加味小柴胡湯,專治手心腳心發熱難耐。藥材包括柴胡、黃芩、半夏、人參、香附、黃連、前胡、甘草,將藥材切碎,用水煎服。
清熱解鬱湯則用來治療發熱煩躁、怕冷、吐血、鼻出血、尿赤、便秘等症狀。方劑只有山梔仁,需連殼研磨成粉末,炒至半黑,以去除火毒。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碗和一片生薑,煎煮八分,溫熱服用。
這是丹溪先生的方子,專為一個因過度服用熱性藥物,加上個性急躁、身材瘦弱、經常疲倦、食慾不振的男子而設,適用於四月之後服用。
白朮(一兩半),神麯(炒,一兩),陳皮,黃芩(六錢),人參,知母(炒),麥冬(去心),木通(各五錢),生甘草,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分作十四帖,水煎,食後熱服,下大補丸十五粒。
又方,治脈虛,氣鬱發熱。
芍藥(酒炒,一兩二錢半),香附(一兩),蒼朮(半兩),沙參(三錢),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炊餅丸服。
白話文:
【方一】 白朮(1.5兩),神麲(炒製,1兩),陳皮,黃芩(6錢),人參,知母(炒製),麥冬(去心),木通(各5錢),生甘草,甘草(炙製,各2錢) 以上藥材研磨混合,分成十四帖,加水煎煮,飯後熱服,並服用大補丸十五粒。
【方二】 治脈虛,氣鬱發熱。 芍藥(酒炒,1.5兩二錢半),香附(1兩),蒼朮(半兩),沙參(3錢),甘草(1錢半)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與炊餅混合製成丸子,按需服用。
又方,治手足心熱,此方神妙。
梔子,香附,蒼朮,白芷,半夏,川芎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是治療手掌和腳掌發燒的情況,這個方劑非常神奇。使用梔子、香附、蒼朮、白芷、半夏和川芎。把這些材料磨成粉末狀,然後用神曲糊做成藥丸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