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五 (4)
卷二十五 (4)
1. 治往來寒熱方
加減小柴胡湯,治寒熱往來及汗後餘熱不解。
柴胡(二錢),黃芩,人參,半夏,甘草(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加山梔子、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湯;寒熱往來,加秦艽、芍藥、川芎、當歸、白朮、茯苓、知母、地骨皮、牡丹皮;血虛,合四物湯各半服;無汗,加柴胡;有汗,加地骨皮;惡寒,加桂;嗽,加紫菀;勞者,加鱉甲。
柴胡散,治寒熱體瘦,肢節疼痛,口乾心煩。
柴胡,黃耆,赤茯苓,白朮(各二兩),人參,地骨皮,枳殼(制),桔梗,桑白皮,赤芍藥,生地黃(各七錢半),麥冬(三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地骨皮散,治血中風氣體虛,發渴寒熱。
柴胡,地骨皮(各一兩),桑白皮,枳殼,前胡,黃耆(各七錢半),人參,白茯苓,芍藥,桂心,五加皮,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解風湯,治中風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沸。
人參,川芎,獨活,麻黃(去節,湯泡,焙),甘草(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五片、薄荷少許同煎服。
防風湯,治中風寒熱。
防風,桂枝,黃芩,甘草,當歸,白茯苓(各一兩),秦艽,乾葛(各一兩半),杏仁(五十枚)
上為散,水、酒、薑、棗煎服。
調中湯,羅謙甫知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腕後有斑三五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此內傷寒也。問之,曏者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外從內,內外俱為病也,故先斑後衄,顯內陰證,寒熱間作,理亦有之,非徒少陽之寒熱也。與調中湯數服而愈。
白朮,白茯苓,乾薑,甘草(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服。
蔭按:《脈經》云: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輕則消導,重則下之。熱食,承氣之類;寒食,見晛丸之類。並於傷食門求之,則得矣。
白話文:
【治療寒熱交替的方子】
一、加減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寒熱交錯以及出汗後餘熱未解的情況。
- 柴胡(約6克)、黃芩、人參、半夏、甘草(各約3克)。
- 將以上藥材研碎,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枚棗,用水煎煮,溫熱服用。可根據情況添加山梔子、牡丹皮,稱為加味小柴胡湯。若寒熱交錯,可以再加入秦艽、芍藥、川芎、當歸、白朮、茯苓、知母、地骨皮、牡丹皮。若是血虛,可以與四物湯各半量一起服用。無汗,加柴胡;有汗,加地骨皮;怕冷,加桂;咳嗽,加紫菀;疲勞,加鱉甲。
二、柴胡散:適用於寒熱交替,身體消瘦,肢體疼痛,口乾心煩的情況。
- 柴胡、黃耆、赤茯苓、白朮(各約60克),人參、地骨皮、枳殼(炮製)、桔梗、桑白皮、赤芍藥、生地黃(各約23克),麥冬(約90克),甘草(約15克)。
- 將所有藥材研磨,每次服用約12克,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
三、地骨皮散:適用於血液中風氣,身體虛弱,口渴,寒熱交錯的情況。
- 柴胡、地骨皮(各約30克),桑白皮、枳殼、前胡、黃耆(各約23克),人參、白茯苓、芍藥、桂心、五加皮、甘草(各約15克)。
- 將所有藥材研磨,每次服用約9克,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
四、解風湯:適用於中風引起的寒熱,頭暈目眩,肢體疼痛,手足麻木,上半身阻塞的情況。
- 人參、川芎、獨活、麻黃(去節,湯泡,焙)、甘草(各約30克),細辛(約15克)。
-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約9克,加入五片生薑和少許薄荷,一起煎煮服用。
五、防風湯:適用於中風引起的寒熱。
- 防風、桂枝、黃芩、甘草、當歸、白茯苓(各約30克),秦艽、乾葛(各約45克),杏仁(約50個)。
- 將所有藥材研磨,用水、酒、薑、棗煎煮服用。
六、調中湯:羅謙甫醫生曾治療完顏小將軍的寒熱交替症狀,其手腕後有幾個斑點,鼻中有微量出血,雙手脈象深沉且滯澀,胸部和四肢按壓並無明顯高熱,這是內傷風寒的症狀。據患者描述,他曾因在殿角睡覺受風,又喝冷飲,外感輕,內傷重,內外兼病,所以先出現斑點後出血,顯示出內陰證,寒熱交替,不僅是少陽的寒熱,經過數次服用調中湯後痊癒。
- 白朮、白茯苓、乾薑、甘草(各等份)。
- 將所有藥材研碎至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約15克,用水一大碗半煎煮服用。
附註:《脈經》提到,大腸若有宿食,會引起寒慄發熱,有時候像瘧疾,輕微的可以用消導法,嚴重的需要用下法。熱食,可用承氣之類;寒食,可用見晛丸之類。這些方法都可以在傷食門中找到。
2. 治鬱火發熱方
火鬱湯,治四肢五心煩熱,因熱伏土中,或血虛得之,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土中。
羌活,升麻,葛根,芍藥,人參(各五錢),柴胡,甘草(炙各三錢),防風(二錢半)
上銼,入蔥白三莖,水煎,稍熱服。一方無羌活、人參。
升陽散火湯,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骨中熱,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各三錢),防風(一錢半),柴胡(二錢),人參,芍藥(各三錢),甘草(炙,二錢),生草(一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稍熱服。忌一切寒涼之物。
瀉陰火升陽湯,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而數。
羌活,甘草(炙),黃耆,蒼朮(各一兩),升麻(八錢),柴胡(一兩半),人參,黃芩(各七錢),黃連(酒炒,半兩),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去之,從權)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溫服,早飯後,午飯前,間日服。服藥時宜減時,服藥後忌語話一二時辰,及酒濕面大料物之類,恐復助火邪而愈損元氣也。
地骨皮散,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茯苓(各半兩),柴胡,黃芩,生地黃,知母(各一兩),石膏(二兩),羌活,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上㕮咀,每服一兩,入生薑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治手心腳心發熱不可當。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香附,黃連,前胡,甘草
上銼,水煎服。
清熱解鬱湯,治發煩熱惡寒諸病,並吐血衄血,小便赤,大便難。
山梔仁(連殼研碎,炒半黑為度,覆地上出火毒一時)
上每服五錢,水一碗、生薑一片煎八分,溫服。
丹溪方,一男因服熱藥多,又性急形瘦,多倦少食,此時四月後,與此方。
白朮(一兩半),神麯(炒,一兩),陳皮,黃芩(六錢),人參,知母(炒),麥冬(去心),木通(各五錢),生甘草,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分作十四帖,水煎,食後熱服,下大補丸十五粒。
又方,治脈虛,氣鬱發熱。
芍藥(酒炒,一兩二錢半),香附(一兩),蒼朮(半兩),沙參(三錢),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炊餅丸服。
又方,治手足心熱,此方神妙。
梔子,香附,蒼朮,白芷,半夏,川芎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
白話文:
[治療鬱火導致發燒的處方]
火鬱湯,適用於四肢和手掌心、腳掌心煩躁發熱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熱氣被抑制在身體內部,或是血液不足,或是胃部虛弱,過量食用了冰冷的食物,導致陽氣在體內受到抑制。
主要成分包括:羌活、升麻、葛根、芍藥、人參(各約15克)、柴胡、甘草(烤過各約9克)、防風(約7.5克)。
將上述材料切碎,加入三段蔥白,用水煎煮,趁稍微熱的時候服用。另一個配方則不包含羌活和人參。
升陽散火湯,適用於男性和女性的四肢發熱、肌肉發熱、筋骨中發熱,感覺像是被烈火燎燒,摸起來像火燙手。這種病通常是由於血液不足引起的,或者胃部虛弱,過量食用了冰冷的食物,導致陽氣在脾臟受到抑制,鬱積的火氣就會爆發。
主要成分包括:升麻、葛根、獨活、羌活(各約9克)、防風(約4.5克)、柴胡(約6克)、人參、芍藥(各約9克)、甘草(烤過約6克)、生草(約3克)。
將上述材料切碎,每次服用約15克,用水煎煮,趁稍微熱的時候服用。避免食用所有寒涼的食物。
瀉陰火升陽湯,適用於肌膚發熱、煩躁、臉色紅潤、食慾不佳、喘息咳嗽、痰多、右側關脈緩慢且虛弱,或是緊繃,或是浮動且頻率快。
主要成分包括:羌活、甘草(烤過)、黃耆、蒼朮(各約30克)、升麻(約24克)、柴胡(約45克)、人參、黃芩(各約21克)、黃連(用酒炒過約15克)、石膏(少量,夏季中期可酌情使用,其他時間可不用,視情況而定)。
將上述材料切碎,每次服用約15克,用水煎煮,溫熱服用,在早餐後,午餐前,隔天服用一次。服藥時應減少活動,服藥後的一兩個小時內避免交談,以及避免酒精、濕冷食物和大量香料,以免助長火氣,進一步損耗體力。
地骨皮散,適用於全身高熱,脈搏長而滑順,陽毒火氣旺盛,口渴。
主要成分包括:地骨皮、茯苓(各約15克)、柴胡、黃芩、生地黃、知母(各約30克)、石膏(約60克)、羌活、麻黃(各約22.5克,如果出汗可以去掉)。
將上述材料切碎,每次服用約30克,加入生薑煎煮服用。
加味小柴胡湯,適用於手掌心和腳掌心發熱,無法忍受。
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黃芩、半夏、人參、香附、黃連、前胡、甘草。
將上述材料切碎,用水煎煮服用。
清熱解鬱湯,適用於發燒、煩躁、怕冷等症狀,以及吐血、鼻出血、尿液顏色深紅,排便困難。
主要成分為山梔仁(帶殼研磨成粉,炒至半黑即可,放置地上釋放火氣一段時間)。
每次服用約15克,一碗水、一片生薑煎煮至剩八分,溫熱服用。
丹溪方,有一名男性因為服用太多熱性藥物,加上性子急躁、身形消瘦,容易疲倦、食慾不佳,當時是四月後,可以使用這個配方。
主要成分包括:白朮(約45克)、神麯(炒過約30克)、陳皮、黃芩(約18克)、人參、知母(炒過)、麥冬(去心)、木通(各約15克)、生甘草、甘草(烤過各約6克)。
將上述材料切碎,分成十四劑,用水煎煮,餐後熱服,同時服用大補丸十五粒。
另一個方子,適用於脈象虛弱,氣鬱發熱。
主要成分包括:芍藥(用酒炒過約37.5克)、香附(約30克)、蒼朮(約15克)、沙參(約9克)、甘草(約4.5克)。
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以米餅製成丸狀服用。
另一個方子,適用於手掌心和腳掌心發熱,這個方子非常神奇。
主要成分包括:梔子、香附、蒼朮、白芷、半夏、川芎。
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以神麯製成糊狀,製成丸狀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