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3)

1. 治五臟偏火方

瀉心湯(一名黃連湯),治心熱癲狂譫語,二府澀黃者。

黃連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調服,量病人大小與之,或煎服亦可。

黃連湯,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腫燥裂,或舌尖出血,舌硬。

黃連,山梔,生地黃,麥冬(去心),當歸,芍藥(各一錢),薄荷犀角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頻服。

黃連丸,治心火,一切血熱伏熱,酒毒及肝火嘔逆等證。

黃連(用姜汗炒,或酒炒)

上為末,粥丸,湯下。

千金地黃丸,治心熱。

黃連(四兩,為粗末),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渣並二味拌勻,曬乾)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麥門冬湯下。

麥冬丸,治心經有熱。

麥冬(去心,一兩),黃連(半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食後熟水下三十丸。

清心丸,治心熱。

黃柏(生用,二兩),麥冬(去心),黃連(各一兩),龍腦(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臨臥麥冬酒下,或薄荷湯下亦可。

火府丹,瀉心小腸火。

黃芩,黃連(各一兩),生地黃(二兩),木通(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臨臥溫水下。

導赤散,瀉小腸火。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入竹葉、麥冬,水煎服。

赤茯苓湯,治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利。

赤茯苓,木通,生地黃,赤芍藥,黃芩,麥冬(去心),檳榔,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入生薑五片,煎服。

以上諸方瀉心與小腸火。

黃芩一物湯,瀉肺火,目白睛赤,煩躁引飲。

黃芩(炒)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或為末,用天門冬煎膏丸,或粥丸,名清金丸

清金丸(一名黃芩丸),治肺火,降痰。

黃芩(半枯者,炒黑)

上為末,用天門冬煎膏丸服,或粥丸亦可。或加川芎,能調心血,心平則血不妄行,而火自降。

瀉白散,治肺熱喘滿氣急。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入粳米百粒,同煎服,食後。

或云:清金丸瀉肺中血分之火,瀉白散瀉肺中氣分之火。

瀉肺湯,治肺經積熱,上喘咳嗽,胸脅服滿,痰多,大便澀滯。

黃芩,梔子,桑白皮(炒),杏仁(炒,去皮尖),桔梗枳殼,薄荷,連翹大黃,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後服。

黃芩湯,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腫痛。

黃芩,山梔,桑白皮,桔梗,芍藥,麥冬(去心),荊芥,薄荷,連翹(各一錢),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服。

苦參丸,治肺風及痰火,兼治狂邪大叫殺人,不避水火,及遍身生瘡,滿頭面風粟癢腫,血痢。

苦參(炒)

上為末,水丸,溫湯下。

山梔丸,治肺與大腸為最,解五臟結氣,補少陰經血。

山梔子(炒黑)

上為末,煉蜜丸服。或加破故紙,善滋陰降火。

以上諸方瀉肺與大腸之火。

瀉黃散,治脾熱唇口乾燥。

藿香(七錢),山梔(炒黑,一兩),石膏(八錢),甘草(三兩),防風(四兩)

上為末,用蜜酒拌炒,每服二錢,水煎服。

芍藥湯,治脾火,或消穀易飢,或胃熱口燥煩渴,或唇生瘡。

芍藥,梔子,黃連,石膏,連翹,薄荷(各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服。

調胃承氣湯,治胃中熱盛及大腸熱結。

大黃(酒浸,一兩),芒硝(七錢半),甘草(五錢)

上銼,每服五錢,用水一鍾先煎大黃、甘草至七分,去渣,入硝煎一二沸,溫服取利。

石膏丸,瀉胃火併食積痰火。

石膏(火煅,去火毒)

上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清米飲下。

以上諸方瀉脾胃之火。

柴胡湯,治肝火盛,木氣實,或脅痛,或氣從左邊起者,或目紅腫痛,俱肝火也。

柴胡,芍藥,當歸,川芎,龍膽草青皮,山梔,連翹(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服。

柴胡瀉肝湯,治怒火傷肝,左脅肋痛。

柴胡,當歸(各一錢二分),芍藥,青皮(麩炒,各一錢),黃連(炒),山梔子(炒),龍膽草(各八分),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柴青瀉肝湯,治男子肝火旺極,陽莖腫裂,健硬不休。

柴胡,黃芩(各一錢半),人參半夏,黃連,青皮(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瀉青丸,治肝經鬱熱,兩脅因怒作痛,其目腫疼,手循衣領,大便秘澀。

龍膽草(三錢),當歸,川芎,山梔子,大黃,羌活,防風(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二丸,竹葉薄荷煎湯化下。

當歸龍薈丸,治肝經風熱蘊積,時發驚悸,神志不安,頭目昏眩,筋脈拘急,腸胃燥澀,及小兒急慢驚風。

當歸(焙),草龍膽,山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蘆薈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忌發熱諸物。兼服防風通聖散

同金丸,伐肝經火。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湯泡半時許,焙乾用)

上為細末,粥丸,白朮陳皮湯下。

佐金丸,佐肺金,以伐肝木之邪。

片黃芩(六兩),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綠豆大,白湯下。

溫膽湯,治膽熱嘔痰,氣逆吐苦,夢中驚悸。

竹茹枳實(麩炒),半夏(各一錢),陳皮(二錢),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七片,水煎服。

以上諸方瀉肝膽之火。

大補丸,去腎經火,燥下焦濕,治筋骨軟及陰火氣從臍下起者。

黃柏(炒褐色)

上為末,水丸,溫湯下。如氣虛,補氣藥下;血虛,補血藥下。

滋腎丸,治膏梁過積,損傷北方真氣,以致陽氣不化,腎熱,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堅脹,裂出黃水,雙睛突出,晝夜煩躁不眠,雖不作渴,飲食不下,痛苦難當。服諸淡滲之藥,反致膀胱乾涸,久則火反逆上而為嘔噦,非膈上所生,乃關病也,宜治下焦,可愈。是以用知、柏苦寒滋陰瀉火,肉桂與火邪同體為引,服後前陰火熱溺出腫消。凡病居上焦氣分則渴,居下焦血分則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

黃柏,知母(和酒拌,陰乾,二兩),肉桂(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沸湯下。

以上諸方瀉腎與膀胱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