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一 (6)
卷十一 (6)
1. 治傷冷食方
香砂平胃散,治傷冷食。
香附(炒,一錢),砂仁(七分),蒼朮(米泔炒,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五分),枳實(麩炒,八分),木香(五分),藿香(八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服。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神麯、麥芽;生冷瓜果不化,加乾薑、青皮;飲酒傷者,加黃連、乾葛、烏梅;吐瀉不止,加茯苓、白朮、半夏、烏梅,去枳實。
內消散,治過食寒硬之物,致傷太陰,或嘔吐痞滿脹痛。
陳皮,半夏,茯苓,枳實,山楂肉,神麯,砂仁,香附,三稜,蓬朮,乾生薑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香殼散,醒脾去積,順氣化痰。
青皮(炒),陳皮(炒,各四兩),半夏(二兩五錢),枳殼(炒,二兩),枳實(炒),山楂,神麯(炒),麥櫱(炒),三稜(炒),蓬朮(炒),木香,檳榔,蘿蔔子(炒),草果(各一兩),香附子(醋浸,一兩五錢),陳倉米(一升,用巴豆二十粒炒黃,去巴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或為丸亦可。
木香化滯湯,治因憂氣食冷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枳實(麩炒),半夏(泡),草豆蔻,甘草(炙,各一兩),柴胡(四錢),橘皮,木香(各三錢),當歸(二錢),紅花(五分)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食遠稍熱服。忌生冷酒濕面。
半夏枳朮丸,治食冷傷脾胃,胃中有痰。
白朮(四兩),枳實(麩炒),半夏(薑製,各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煨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下。
木香乾姜枳朮丸,破除滯氣,消寒飲食。
白朮(一兩五錢),枳實(炒,一兩),乾薑(炮,五錢),木香(三錢)
上為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加味枳朮丸,治痞消食化痰,止嗽寬中利膈,助胃和脾。
白朮(二兩),枳實(麩炒),半夏(薑製),神麯(炒),麥芽(炒),山楂(各一兩),陳皮,薑黃(各五錢),木香(不見火,二錢半)
上為末,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薑湯下。
沉香化滯丸,消積滯,化痰飲,去惡氣,解酒積中滿,嘔噦噁心。
蓬朮(醋炒,三兩),香附(炒),陳皮(各二兩),木香,砂仁,藿香,麥芽(炒),神麯(炒),甘草(炙,各一兩),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沸湯下。
紅丸子,壯脾胃,消宿食,去膨脹,並治冷瘧。
京三稜(水浸軟),蓬朮(煨),陳皮(去白),青皮(去白,各五兩),乾薑(炮),胡椒(各三兩)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以礬紅為衣,每服二十丸,食後薑湯下。小兒臨時加減與服。本方加神麯、麥芽同炒各等分,名內消丸。
白話文:
治傷冷食方
香砂平胃散: 治療因吃冷食而引起的胃部不適。
組成:香附(炒,一錢)、砂仁(七分)、蒼朮(米泔水炒,一錢)、陳皮(一錢)、甘草(五分)、枳實(麩炒,八分)、木香(五分)、藿香(八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劑量,加一片薑煎水服用。若肉類消化不良,加山楂、草果;若米粉、麵食消化不良,加神麴、麥芽;若生冷瓜果消化不良,加乾薑、青皮;若因飲酒造成不適,加黃連、乾葛、烏梅;若嘔吐腹瀉不止,加茯苓、白朮、半夏、烏梅,並去除枳實。
內消散: 治療因食用寒涼堅硬食物而損傷脾胃,出現嘔吐、胃部脹滿疼痛等症狀。
組成:陳皮、半夏、茯苓、枳實、山楂肉、神麴、砂仁、香附、三稜、蓬朮、乾薑。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劑量煎水溫服。
香殼散: 醒脾開胃,消食化痰。
組成:青皮(炒)、陳皮(炒,各四兩)、半夏(二兩五錢)、枳殼(炒,二兩)、枳實(炒)、山楂、神麴(炒)、麥芽(炒)、三稜(炒)、蓬朮(炒)、木香、檳榔、蘿蔔子(炒)、草果(各一兩)、香附子(醋浸,一兩五錢)、陳倉米(一升,用巴豆二十粒炒黃,去巴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開水送服,也可製成丸劑服用。
木香化滯湯: 治療因憂慮、飲食生冷潮濕而導致中脘(胃部)疼痛,心下痞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組成:枳實(麩炒)、半夏(泡)、草豆蔻、甘草(炙,各一兩)、柴胡(四錢)、橘皮、木香(各三錢)、當歸(二錢)、紅花(五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五片煎水,飯後稍熱服用。忌生冷、酒、濕面。
半夏枳朮丸: 治療因食用生冷食物損傷脾胃,伴有痰濕的症狀。
組成:白朮(四兩)、枳實(麩炒)、半夏(薑製,各二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荷葉包裹米飯蒸熟後,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溫開水送服。
木香乾薑枳朮丸: 破除食滯,溫散寒邪。
組成:白朮(一兩五錢)、枳實(炒,一兩)、乾薑(炮製,五錢)、木香(三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荷葉包裹米飯蒸熟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前溫水送服。
加味枳朮丸: 治療食積、消化不良、痰多咳嗽,以及胸悶、胃脹等症狀,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
組成:白朮(二兩)、枳實(麩炒)、半夏(薑製)、神麴(炒)、麥芽(炒)、山楂(各一兩)、陳皮、薑黃(各五錢)、木香(不經火炒,二錢半)。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餅打糊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七八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沉香化滯丸: 消除食積,化痰,去除惡氣,治療因酒積導致的胃部脹滿、嘔吐、噁心等症狀。
組成:蓬朮(醋炒,三兩)、香附(炒)、陳皮(各二兩)、木香、砂仁、藿香、麥芽(炒)、神麴(炒)、甘草(炙,各一兩)、沉香(五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和麵糊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沸水送服。
紅丸子: 健脾胃,消宿食,去除脹滿,並治療寒性瘧疾。
組成:京三稜(水浸軟)、蓬朮(煨)、陳皮(去白)、青皮(去白,各五兩)、乾薑(炮製)、胡椒(各三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和麵糊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用明礬紅色塗衣,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兒童服用需根據情況增減劑量。本方加神麴、麥芽各等分同炒,名為內消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