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26)
卷一·上 (26)
1. 脈法
脈浮而洪數為虛火,脈沉而實大為實火。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火;見於右關,為脾火;兩尺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必主遺精,陰火盛也。病熱有火者可治,脈洪是也;無火者難治,沉細是也。
脈理提綱,曰:火脈洪數,虛則浮。
白話文:
在脈法中,如果脈搏浮顯且洪大快速,這表示的是虛火症狀;如果脈搏深沉且實大,則表示實火。若這種洪大快速的脈象出現在左手寸部,代表心臟有火;出現在右手寸部,代表肺部有火;出現在左手關部,代表肝臟有火;出現在右手關部,代表脾臟有火;而出現在兩腳踝後方的尺脈,則代表腎經和命門處有火。若男性兩腳踝後方的尺脈洪大,常會有遺精的問題,這是由於陰火旺盛所導致。
有火熱病症但伴有火象的人是可以治療的,例如脈象呈現洪大的情況;然而,若火熱病症但沒有火象,即脈象呈現深沉細微,這種情況就比較難以治療。
根據脈理提綱的記載,火象的脈象通常會呈現洪大快速,如果是虛火,其脈象則會浮顯。
2. 治三焦實火方
黃連解毒湯,治熱毒躁亂煩渴,蓄熱內甚等證,此所謂實火宜瀉。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子(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煎服。一方加連翹、芍藥、柴胡。
涼膈散,治臟腑積熱,口舌生瘡,痰實不利,煩躁多渴,腸胃秘澀,便溺不利。
連翹(四錢),大黃,朴硝,甘草(各二錢),薄荷,黃芩,梔子(各一錢)
上銼,加竹葉七片,水煎,去渣,入蜜少許,食後服,加姜煎亦得。加黃連五分,名清心湯;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胸膈中與六經之熱。抑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膈絡胸中,三焦之氣同相火遊與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之熱也。
如肺經邪熱,咳嗽有痰,加半夏。涼膈與四物湯各半服,能益血瀉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
既濟解毒湯,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腹中積滯,胸滿困臥,大便微秘。
大黃(酒炒),黃連(酒炒),黃芩(酒炒),甘草(炙),桔梗,柴胡,升麻,連翹,歸身(各一錢)
上銼,水煎,食後服。
本事方,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煩躁多渴,唇裂喉閉,目赤,鼻頷結硬,口舌生瘡,陽明證傷寒發狂,見鬼譫語,大小便閉,一切風壅,並皆治之。
大黃,芒硝,連翹,薄荷葉,乾葛(各二兩),山梔子,赤芍藥,甘草(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三匙,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服。唯陽明證傷寒忌下。
又方,白朮,荊芥,赤芍藥(各三兩),大黃,車前子,木通,當歸,甘草(各二兩)
上為細末,如大便秘結,米泔調三錢,空心服;如上膈壅熱,或生赤丹,或生癰癤,用水二盞煎六分;如小便結如淋狀,用蘆根打碎洗淨,煎湯下;如五心煩熱,用生薑一片同煎服。
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黃芩,黃連,梔子仁,澤瀉,木通,生地黃,麥門冬,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溫服。
三因平胃散,治胃經實熱,口乾舌裂,大小便秘澀,及熱病後餘熱不除,蓄於胃中,四肢發熱,口渴無汗。
芍藥(二兩),厚朴,射干(米泔浸),升麻,茯苓(各一兩半),枳殼(麩炒),大黃(蒸),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空心熱服。
梔子仁湯,治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五分),柴胡(一錢二分),升麻,黃芩,石膏,生甘草(各一錢),杏仁(七分半),豆豉(五十粒)
上銼,水煎,溫服。
三黃丸,治三焦積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黃連,黃芩,大黃(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白湯下。如作湯,每服四錢,水煎服。加黃柏水,名大金花丸。
三補丸
黃芩,黃連,大黃(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新汲水丸服。
大金花丸,治三焦積熱,心火炎上,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過茶水任下。自利,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
加味金花丸,此藥退煩熱,止嗽化痰,清頭目,進飲食。
黃連(炒),黃芩(炒),黃柏(炒),山梔子(各一兩),大黃(煨),人參,半夏,桔梗(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茶清下。
三黃解毒丸,治內外諸邪熱毒,癰腫瘡疽,筋脈拘攣,咬牙驚悸,一切熱毒,並五淋便濁痔漏。
黑牽牛,滑石(各四兩),大黃,黃芩,黃連,梔子(各二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水下。
四生丸,治一切熱痰,諸熱證皆可服。
大黃,牽牛,皂角(各一兩),朴硝(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白湯下。
神芎丸,治三焦積熱,風痰壅滯,頭目赤腫,或生瘡癤,咽喉不利,或腸胃結燥,小便赤澀,大便閉塞,一切熱證並宜服之。
大黃(生),黃芩(各二兩),牽牛(生),滑石(各四兩),黃連,薄荷,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食後服。
碧雪丹,治一切積熱,口舌生瘡,心煩喉閉。
芒硝,青黛,石膏(各研末,水漂),寒水石,朴硝,滑石,馬牙硝(各等分),甘草(煎湯二升)
上將甘草湯入諸藥末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溶,入青黛和勻,傾砂盆內,候冷結成霜,研為末,每用少許噙化津咽。如喉閉不能咽,用竹筒吹入喉中。
元明粉,此藥大治邪熱所幹,膈上氣滯,臟腑秘澀,並宜服之。
以朴硝煎過,澄濾五七遍,至夜於星月下露至天明,自然結成青白塊子,用砂罐子按實,於炭火內從慢至緊,自然成汁,煎沸,直候不響,再加頂火一煅,便取出,於淨地上倒下,用盆合蓋了,以去火毒,然後研為細末,每二斤入甘草生熟二兩為末,攪勻,臨睡酌量用之,或一錢二錢,以桃花煎湯或蔥白湯下。
木香金鈴散,治暴熱,心肺上喘不已。
大黃(五錢),金鈴子(去核),木香(各三錢),朴硝(二錢),輕粉(少許)
上為末,柳白皮煎湯,調下三四錢,食後服,以利為度。
大黃散,治上焦熱而煩,不能睡臥。
山梔,大黃,鬱金(各半兩),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微利則已。
益元散,治六腑有實火,上有煩渴,下有便秘赤澀者,此方主之。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蜜水調下三錢
珍珠散,治男婦小兒五臟積熱,心胸悶亂,口乾舌燥,精神恍惚,癲狂等證。
琥珀,珍珠粉,鐵粉,天花粉,硃砂,牙硝,寒水石,大黃(酒浸),生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用薄荷湯調下。
紫雪,治腳氣毒遍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陽叫走,瘴毒,及解諸熱藥毒卒黃等毒並蠱魅野道熱毒,又治小兒驚疳熱病。(丹溪云:此心脾肝腎胃經之藥)
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以上四味各三斤,搗為細末,用水一石煎至五斗,去渣,入後藥),元參(一斤,洗焙切),沉香,羚羊角,犀角,青木香,升麻(各五兩),丁香,甘草(八兩,以上六味搗為末,入前藥汁中再煮取,取一斗五升,去渣,入下項二味藥),朴硝,硝石(好者,二斤,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用柳木棍攪,候七八升許,投在盆內,半日後方凝,方入下項二味藥),辰砂(三兩,細研),麝香(真者,一兩二錢,乳炒,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拌調令勻)
合成後,窨二日,每服一錢或二錢,食後冷水調服,大人小兒仔細加減。
噙化三黃丸
大黃,黃芩,黃連(各二兩半),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半),黃柏,苦參,山豆根,硼砂(各一兩),京墨(三錢),片腦(一錢半),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用豬膽汁調勻,攤在碗內,甑上蒸三次,露一宿後,入腦、麝、硼砂,為丸如豆大,每服一丸,食後噙化。冬加知母。一方有甘草。
牛黃涼膈丸,治上焦壅熱,口乾咽痛,煩躁涎潮。
牛黃,片腦,麝香(各二錢半),紫石英(半兩),牛膽南星(七錢半),馬牙硝,寒水石(煨),硬石膏,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兩作四十丸,食後薄荷人參湯下。
清心丸,治經絡中火邪,夢遺,心忪恍惚,口瘡咽燥。
黃柏(生,三兩),龍腦(三錢)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臨臥煎麥門冬湯下。
全真丹,治臟腑積熱,洗滌腸垢,潤利燥澀,解風毒攻注,手足浮腫,或頑痹不仁,痰涎不利,涕唾稠黏,胸膈痞塞,臍腹脹滿,飲食減退,困倦無力。
川大黃(三兩,用米泔水浸三日,換取出切片,焙乾,為細末),黑牽牛(八兩,慢火炒四兩,生用四兩,同取頭末四兩)
上以皂角一兩輕炒,去皮子,水一大碗浸一宿,入蘿蔔一兩,切作片子,同皂角一處熬至半碗,去渣,再熬至二鍾,和藥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至五六十丸,諸飲下,隨證加減,以利為度。
黃金丸,治積熱積痰,並三焦五臟有餘之熱,挾熱下利,食痞膈悶,咽痛,眼目赤腫,中暑中熱,煩躁等證及初發腫毒。
錦紋大黃(煨),鬱金(比薑黃短小者),牙皂(去筋膜,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牛膽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病輕重加減,白湯下。大便少出,一二次即止,不傷元氣。
妙香丸,治時疫傷寒,解五毒,潮熱積熱,及小兒驚風百病。丹溪云:疏決腸胃,制伏木火之劑。
辰砂(水飛,九兩),龍腦,膩粉,麝香,牛黃(各七錢半),金箔(九十片),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泥,去油)
上研極細,煉黃蠟六兩入白礬七錢半,同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米飲吞下,小兒綠豆大二丸。每吞此丸,即成粒,從大便出,須於初丸時以針穿眼,人冷水浸少時服之,庶使藥行而成利下之功也。《拔萃方》無金箔,有水銀、硇砂,治久遠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