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4)

1. 治傷食吐法方

瓜蒂散,治大滿大實,氣上衝逆,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填塞悶亂者用之。如尺寸俱盛者,宜用備急丸。凡血虛者,不可吐。

瓜蒂(炒),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漿水調下,取吐為度。仲景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匕服之。若不至兩尺脈絕者,不宜便服,此藥恐損元氣,令人胃氣不復。若止胸中窒塞,悶亂不通,以物探之,得吐則已。如探不去,方以此劑吐之。

鹽湯探吐法,治飲食自倍,胸膈滿脹,宜以此法吐之。

食鹽(四合,燒)

上以溫湯二升和勻,飲之,以指探吐。

白話文:

[治療過食導致嘔吐的方法],

使用「瓜蒂散」來治療嚴重的腹脹及實證,當氣往上沖,上半身脈搏強勁,下半身卻沒有脈搏,感到胸悶混亂的情況下使用。如果上下肢脈搏都強烈,應使用「備急丸」。但凡是血虛的人,不宜催吐。

所需材料為:炒過的瓜蒂,紅小豆(份量相同)。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溫熱的米湯調和後服用,直到嘔吐為止。仲景的方法是以香豉七合煮成汁,混合一匙的藥粉服用。如果脈搏未達到兩尺脈絕的情況,不應立即服用,因為此藥可能會損害元氣,影響胃氣的恢復。如果只是胸口窒礙,胸悶不通,可以使用手指探喉嘔吐。如果手指探喉無法引發嘔吐,再使用此藥物催吐。

「鹽湯探吐法」,適合飲食過量,導致胸膈脹滿的情況,可用此方法催吐。

所需材料為:燒過的食鹽四合。

以二升溫水混合均勻後飲用,再用手指探喉嘔吐。

2. 治傷熱食方

保和丸,治食積酒積。

山楂肉(二兩),半夏(薑製),橘紅,白茯苓,神麯(炒),麥芽(炒,各一兩),連翹,蘿蔔子,黃連(各五錢)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白湯下。一方無茯苓、連翹。

三黃枳朮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厚味之物,填塞悶亂,胸膈不快。

黃芩(二兩),黃連(酒炒),大黃(煨),神麯(炒),白朮,陳皮(各一兩),枳實(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白朮丸,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

白朮,半夏,神麯(炒),枳實(炒,各一兩),橘皮(七錢),黃芩(五錢),白礬(枯三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加減服之。

檳榔丸,治飲食過多,心腹脹悶。

檳榔(二錢五分),陳皮,牽牛(各一兩),木香(二錢五分),枳實(炒,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每服三四十丸,生薑湯下。

消滯丸,消酒、消食、消痰、消氣、消痞、消脹、消腫、消痛、消積、消滯,此藥消而不見,響而不動,藥本尋常,其功甚妙。

黑牽牛(炒,二兩),香附(米炒),五靈脂(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食後下。

一方,治傷索粉片積。

用紫蘇濃煎汁,加杏仁泥,服之即散。

除濕益氣丸,治傷濕面,心腹滿悶,肌體沉重。

枳實(炒),白朮,黃芩(生),神麯(炒,各一兩),紅花(三分),蘿蔔子(炒熟,五錢)

上為末,荷葉飯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上二黃丸,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黃芩(二兩),黃連(酒洗,一兩),升麻,柴胡(各三錢),甘草(二錢),枳實(炒,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枳實導滯丸,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

黃芩,茯苓,白朮,黃連(各三錢),澤瀉(二錢),大黃(一兩),枳實(炒),神麯(炒,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食遠。量強弱加減丸數,以利為度。

以上俱消導熱食之劑,傷輕者選用。

枳朮青皮湯,治過食熱物,有傷太陰厥陰,嘔吐痞脹,瀉痢或不瀉痢者。

枳實,白朮,橘紅,黃連(薑汁炒),麥芽(炒),青皮,白芍藥,山楂肉(各一錢),大黃(酒浸,一錢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服。下之不下,亦自內消。

枳實大黃湯,治胸腹有食積,大便不通者。

枳實,大黃,厚朴,檳榔,甘草

上銼一服,水煎,空心溫服,以利為度。腹痛甚,加木香。

金露丸,治內傷心痞,氣不升降,水穀不消。

白話文:

治傷熱食方

**保和丸:**治療飲食積滯、酒積。 配方:山楂肉二兩,半夏(薑製)、橘紅、白茯苓、神麴(炒)、麥芽(炒)(各一兩),連翹、蘿蔔子、黃連(各五錢)。 製法:研末,製成如桐子大小的水丸。用法:每次服用五、七十丸,飯後用白開水送服。另有一方不含茯苓、連翹。

**三黃枳朮丸:**治療因食用肥膩濕潤、辛辣厚味的食物,導致胸膈阻塞、不適、悶亂等症狀。配方:黃芩二兩,黃連(酒炒)、大黃(煨)、神麴(炒)、白朮、陳皮(各一兩),枳實五錢。製法:研末,用湯浸泡蒸餅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藥。用法:每次服用五十丸,白開水送服。

**白朮丸:**治療因食用豆粉、濕面、油膩食物所致的疾病。配方:白朮、半夏、神麴(炒)、枳實(炒)(各一兩),橘皮七錢,黃芩五錢,白礬(枯三錢)。製法:研末,用湯浸泡蒸餅後製成如綠豆大小(約為綠豆一倍)的丸藥。用法:每次服用五十丸,白開水送服。根據病情輕重,增減服藥量。

**檳榔丸:**治療飲食過多,導致心腹脹滿、悶塞。配方:檳榔二錢五分,陳皮、牽牛(各一兩),木香二錢五分,枳實(炒)一兩。製法:研末,用醋糊做成丸藥。用法: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消滯丸:**消酒、消食、消痰、消氣、消痞、消脹、消腫、消痛、消積、消滯,藥物雖尋常,功效卻非常顯著。配方:黑牽牛(炒)二兩,香附(米炒)、五靈脂(各一兩)。製法:研末,用醋糊製成如豆大小的丸藥。用法: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一方:**治療因食用索粉(一種食物)積滯所致的疾病。用法:用紫蘇濃煎取汁,加入杏仁泥,服用即可消除積滯。

**除濕益氣丸:**治療因食用濕潤食物所致的心腹滿悶、身體沉重等症狀。配方:枳實(炒)、白朮、黃芩(生)、神麴(炒)(各一兩),紅花三分,蘿蔔子(炒熟)五錢。製法:研末,用荷葉飯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用法:每次服用五十丸,白開水送服。

**上二黃丸:**治療因食用熱性食物導致的胸悶、噁心欲吐、煩躁不安等症狀。配方:黃芩二兩,黃連(酒洗)一兩,升麻、柴胡(各三錢),甘草二錢,枳實(炒)五錢。製法:研末,用湯浸泡蒸餅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藥。用法: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白開水送服。

**枳實導滯丸:**治療因食用濕熱之物,導致食物停滯不化,出現胸腹痞滿、悶亂不安等症狀。配方:黃芩、茯苓、白朮、黃連(各三錢),澤瀉二錢,大黃一兩,枳實(炒)、神麴(炒)(各五錢)。製法:研末,用湯浸泡蒸餅後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用法:每次服用五、七十丸,溫水送服,飯後服用。根據病情輕重調整服藥量,以通便為度。

以上均為治療熱食積滯的藥方,病情較輕者可選用。

**枳朮青皮湯:**治療過食熱性食物,損傷脾胃,出現嘔吐、痞脹、瀉痢(或無瀉痢)等症狀。配方:枳實、白朮、橘紅、黃連(薑汁炒)、麥芽(炒)、青皮、白芍藥、山楂肉(各一錢),大黃(酒浸)一錢五分,甘草三分。用法:將藥材切碎,水煎服。即使不瀉痢,也能自行內消。

**枳實大黃湯:**治療胸腹積滯,大便秘結。配方:枳實、大黃、厚朴、檳榔、甘草。用法:將藥材切碎,水煎服,空腹溫服,以通便為度。腹痛劇烈者,可加入木香。

**金露丸:**治療內傷心痞,氣機升降失調,飲食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