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8)

1. 治脾胃虛痰方

六君子湯,治脾虛不進飲食,嘔吐痰水。

人參,白朮,白茯苓,陳皮(去白),半夏(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服,加薑、棗、煎服。

白朮湯,治胃虛吐痰

半夏曲(五錢),茯苓(二錢),白朮(三錢),檳榔(二錢半),木香,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湯調下,食前服。

一方,治頑痰不化。

石青(一兩),石綠(半兩)

上研細,水飛,以餅糊丸,每服十丸,溫湯下,吐痰一二碗不妨。

霞天膏,此倒倉法遺意也。用此製半夏曲或入丸藥中,能令老痰自大便出,且不損元氣,不傷脾胃。凡治膠結老痰,非此不效。黃牯牛肉,用純黃無病肥澤一二歲者淨腿肉十二斤,切指頂大,用長流水以大銅鍋煮之,旋加沸湯,常令水淹肉五六寸,掠去浮沫,煮肉爛如泥,去渣,將肉汁以細布濾過,入小銅鍋內,用桑柴文武火候,不住手攪如稀糖,滴水不散,色如琥珀為度。每肉十二斤可取膏一斤,以瓷罐盛之,冬月制用調藥劑,初少漸多,沸湯自然溶化,用和丸,每三分才面一分,同煮成糊,或用煉蜜。日久生黴,寒天用重湯煮過,熱天冷水窨之,可留三日。凡治實痰新痰,用南星、半夏燥之,橘紅、枳殼散之,茯苓、豬苓滲之,黃芩、黃連降之,巴豆、附子疏通之,竹瀝、瓜蔞潤之。

茯苓半夏湯,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此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脾胃。

茯苓,半夏(薑製),白朮,神麯(炒,各一錢),麥芽(炒,一錢半),陳皮,天麻(各二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祛痰健脾丸,和平甘暖,可以常服。

白朮(四兩),山楂(去核,微炒,三兩),白芍藥(酒炒),橘紅(各一兩七錢),貝母(去心,一兩)

上為細末,神麯水調熬作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食遠滾水下,或清米飲下。

枳實理中丸,理中焦,除痞滿,逐痰飲,止腹痛。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枳實(麩炒),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一兩,作四丸,熱湯化下。渴,加瓜蔞根;下痢,加牡蠣。

白話文:

[治療脾胃虛弱與痰多的處方]

六君子湯,適用於脾虛導致食慾不振,常有嘔吐及痰多的情況。

配方:人參、白朮、白茯苓、陳皮(需去掉白色部分)、半夏(各一錢),甘草(炙過,五分)

以上藥材配成一帖,加入薑、棗一同煎煮服用。

白朮湯,適用於胃虛引發的痰吐。

配方:半夏曲(五錢)、茯苓(二錢)、白朮(三錢)、檳榔(二錢半)、木香、甘草(炙過,各一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湯調和後,在飯前服用。

一種處方,專治頑固性痰不消。

配方:石青(一兩)、石綠(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細碎,用水飛法處理,再用餅糊搓成丸,每次服用十粒,溫水送下,即使吐痰一二碗也不必擔心。

霞天膏,此為一種特殊的療法。使用此膏來製作半夏曲,或是加入丸藥中,能夠使老痰從大便排出,而且不會傷害到元氣,也不會影響脾胃。若要治療難纏的老痰,沒有這種膏就無法達到效果。使用純黃色無病且健康的肥壯黃牛腿肉十二斤,切成指甲大小,用長流水在大銅鍋中煮,持續添加沸水,讓水位保持在肉上方五六寸,去除浮沫,直到肉煮至像泥一樣軟爛,然後去渣,用細布過濾肉汁,放入小銅鍋中,用桑柴火慢煮,不斷攪拌直至稠如稀糖,滴水不散,色澤如琥珀即可。十二斤的牛肉可提取出一斤的膏,用瓷罐盛裝,冬天可用來調製藥物,初次使用量少,慢慢增加,熱水自然能使其溶解,用來和藥丸,比例為三分藥膏一分麵粉,一同煮成糊狀,或用煉蜜。時間久了可能產生黴菌,冬天時可用熱水煮過,夏天時用冷水浸泡,可保存三天。對於實痰和新痰的治療,可用南星、半夏來燥化,橘紅、枳殼來散痰,茯苓、豬苓來滲利,黃芩、黃連來降火,巴豆、附子來疏通,竹瀝、瓜蔞來潤滑。

茯苓半夏湯,適用於胃氣虛弱,身體沉重且有痰,感到噁心想吐。此為風邪在脾胃間纏繞,應先強化脾胃。

配方:茯苓、半夏(薑製)、白朮、神麯(炒過,各一錢),麥芽(炒過,一錢半),陳皮、天麻(各二錢)

以上藥材配成一帖,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祛痰健脾丸,平和溫暖,適合長期服用。

配方:白朮(四兩)、山楂(去核,微炒,三兩)、白芍藥(酒炒)、橘紅(各一兩七錢)、貝母(去心,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神麯水調和成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三四十粒,飯後用熱水送下,或者用清米飲送下。

枳實理中丸,適用於理順中焦,消除脹滿感,去除痰飲,止住腹痛。

配方:人參、白朮、乾薑(炮製)、甘草(炙過)、枳實(麩炒)、茯苓(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一兩,做成四粒丸,熱湯化開服用。若口渴,可加入瓜蔞根;若是下痢,可加入牡蠣。

2. 治腎虛痰方

加減四物二陳湯,治陰虛,腎火炎上,肺燥有痰。

當歸(洗),芍藥(炒),地黃(酒洗),陳皮(去白),貝母(去心),麥冬(去心),瓜蔞仁(去油,各一錢),桔梗(七分),甘草(炙,五分)

上銼,水煎服。

蘇子降氣湯,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

紫蘇子,半夏曲(各五兩),陳皮(去白,三兩半),前胡(去蘆),厚朴(去皮,薑製),川當歸,甘草(炙),肉桂(去皮,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不拘時。

俞山人降氣湯,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或喘或滿,咽乾不利,並治腳氣上攻,煩渴引飲。

前胡(去蘆),黃耆,厚朴(薑製),五加皮(薑製),當歸(去蘆),桔梗,羌活,半夏曲,人參(去蘆),陳皮,紫蘇子(各一錢),附子(炮,去皮臍),官桂,乾薑(炮,各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紫蘇三葉煎至一盞,食遠服。

黑錫丹,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心火炎熾,腎水枯竭,及婦人血海久冷無子,或赤白帶下,並皆治之。

肉桂(去皮,半兩),沉香,附子(炮,去皮臍),胡蘆巴(酒浸炒),破故紙(炒),茴香(舶上者,炒),肉豆蔻(麵裹煨),陽起石(研細,水飛),金鈴子(蒸,去皮,即川楝子),木香(各一兩),硫黃,黑錫(去滓,各二兩)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余藥並杵羅為末,一處和勻,自朝至暮,必研令黑光色為度,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服四十粒,空心鹽薑湯下,女人棗湯下。

靈砂丹,治上盛下虛,痰涎壅塞,此藥最能鎮墜,升降陰陽,安和五臟,扶助元氣。

水銀(一兩),硫黃(四西)

上用新鐵銚炒成砂,有煙即以醋灑,候冷研細,入水火鼎,醋調赤石脂封口,鐵線縛曬乾,鹽泥固濟,用炭二十斤煅,如鼎裂,筆蘸赤石脂頻抹,火盡為度,經宿取出,研為末,糯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粒,空心棗湯、米飲、人參湯任下。

蔭按:以上諸方並系溫熱之劑,而出證皆云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蓋謂盛者,即心火之炎。虛者,即腎水之弱。火炎水弱,則有升無降,故津液湧而為痰,稠黏膠固,凝滯於胸膈之間,非金石丹藥溫熱香燥之劑,能以流通開散之乎。書云重可以去怯,正所謂劫劑也。用此劫劑之後,又當用兼補兼消之藥繼之,如六味地黃丸之類是也。

六味地黃丸,治腎氣有飲,故用此藥補腎逐水,治水泛為痰之聖藥也。

熟地黃(八兩),乾山藥,山茱萸(去核,各四兩),澤瀉(去毛),牡丹皮(去心),白茯苓(去皮,各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生薑湯下。

八味丸,治陽虛腎寒,不能收攝邪水,冷痰溢上,或昏暈,夜喘上氣。

即六味地黃丸加附子、桂心各一兩。

半夏丸,此藥大治心火狂躁,腎水虛羸,能寬胸膈,化痰飲,降心火,補腎水真陰,進飲食,健行步,黑髭鬚,明耳目,服之十日見效。

半夏(四兩,大者二兩,湯泡七次,二兩同豬苓炒),豬苓(四兩,去皮,為末,用一兩半同半夏炒,紙鋪地上去火毒,去苓不用),破故紙(酒浸,同芝麻炒,去芝麻不用),沉香(各一兩)

上為末,用無灰酒糊丸如桐子大,次日將所存苓末銀石器內慢火炒乾,依前法出火毒,將藥同苓末收,每服五十丸,空心酒送下。

白話文:

【治療腎虛痰的方子】

一、加減四物二陳湯,適用於陰虛,腎火上炎,肺部乾燥且有痰的情況。

當歸(清洗過)、芍藥(炒過)、地黃(用酒洗過)、陳皮(去白)、貝母(去心)、麥冬(去心)、瓜蔞仁(去油,各一錢)、桔梗(七分)、甘草(炙過,五分)

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二、蘇子降氣湯,針對虛陽上攻,氣機無法順暢升降,上身盛而下身虛,痰多的情況。

紫蘇子、半夏曲(各五兩)、陳皮(去白,三兩半)、前胡(去蘆)、厚朴(去皮,薑製)、川當歸、甘草(炙)、肉桂(去皮,各二兩)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一起煎煮,服用時間不限。

三、俞山人降氣湯,針對上身盛下身虛,痰多,或喘或脹,咽喉乾澀不利,同時可治療腳氣上攻,煩躁口渴的情況。

前胡(去蘆)、黃耆、厚朴(薑製)、五加皮(薑製)、當歸(去蘆)、桔梗、羌活、半夏曲、人參(去蘆)、陳皮、紫蘇子(各一錢)、附子(炮,去皮臍)、官桂、乾薑(炮,各五分)

以上藥材切碎,作為一次的份量,加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紫蘇三葉煎煮至剩下一盞,飯後服用。

四、黑錫丹,適用於痰氣壅塞,上身盛下身虛,心火旺盛,腎水枯竭,以及婦女長期血液寒涼導致不孕,或有赤白帶下等症狀。

肉桂(去皮,半兩)、沉香、附子(炮,去皮臍)、胡蘆巴(酒浸炒)、破故紙(炒)、茴香(舶上者,炒)、肉豆蔻(麵裹煨)、陽起石(研細,水飛)、金鈴子(蒸,去皮,即川楝子)、木香(各一兩)、硫黃、黑錫(去滓,各二兩)

以上藥材使用黑盞或新鐵鍋,按照常規方法製造黑錫硫磺砂,然後放在地上消除火毒,研磨至極細,其餘藥材搗碎過篩為末,全部混合均勻,從早到晚必須研磨至黑色發亮,再以酒糊做成梧桐子大的藥丸,陰乾後放入布袋中擦拭至光滑,每次服用四十粒,空腹時以鹽薑湯吞服,女性可用棗湯。

五、靈砂丹,針對上身盛下身虛,痰氣壅塞,此藥能有效鎮定,調節陰陽,安撫五臟,扶助元氣。

水銀(一兩)、硫黃(四西)

以上藥材使用新鐵鍋炒製成砂,如有煙冒出即以醋灑上,待冷卻後研磨細,放入水火鼎,以醋調赤石脂封口,用鐵線綁緊曬乾,塗上鹽泥固定,用炭火二十斤煅燒,如鼎裂,用筆蘸赤石脂頻繁塗抹,火盡為度,經過一夜取出,研磨為末,以糯米糊做成麻子大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粒,空腹時以棗湯、米飲、人參湯隨意服用。

六、六味地黃丸,適用於腎氣不足,因此使用此藥補腎利水,是治療水濕泛濫形成痰的神藥。

熟地黃(八兩)、乾山藥、山茱萸(去核,各四兩)、澤瀉(去毛)、牡丹皮(去心)、白茯苓(去皮,各三兩)

以上藥材磨成末,以煉蜜做成桐子大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空腹時以生薑湯吞服。

七、八味丸,適用於陽虛腎寒,無法有效控制異常水分,冷痰上溢,或有頭昏眼花,夜間喘息,上氣不接下氣的情況。

即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附子、桂心各一兩。

八、半夏丸,此藥能有效治療心火亢奮,腎水虛弱,能舒緩胸膈,化解痰飲,降心火,補充腎水真陰,增進飲食,健步如飛,使鬍鬚轉黑,視力清晰,服用十天後可見效果。

半夏(四兩,大的二兩,湯泡七次,二兩同豬苓炒)、豬苓(四兩,去皮,磨成末,用一兩半同半夏炒,鋪在紙上放在地上去除火毒,去掉豬苓不用)、破故紙(酒浸,同芝麻炒,去掉芝麻不用)、沉香(各一兩)

以上藥材磨成末,用無灰酒糊做成桐子大的藥丸,次日將剩下的豬苓末在銀石器中用小火炒乾,按照之前的方法去除火毒,將藥材和豬苓末一同保存,每次服用五十粒,空腹時以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