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一 (3)
卷十一 (3)
1. 論傷酒
東垣,曰: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濕。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血氣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銷鑠,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酒疸下之,久則為黑疸,慎不可犯,宜以葛花解醒湯主之。
海藏,曰:治酒病宜發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以辛溫散之,是從其體性也。是知利小便,則濕去熱不去。若動大便,尤為疏陋。蓋大便者,有形質之物。酒者,無形之水。從汗發之,濕熱俱去,是為近理。故治以苦溫,發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濕也。
準繩,云:按酒之為物,氣熱而質濕,飲之而昏醉狂易者,熱也,宜以汗去之,既醒則熱去而濕留,止宜利小便而已。二者宜酌而用之,大抵葛花解醒湯備矣。
又,云: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宜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末子理中湯和縮脾飲。酒渴,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泄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然,並宜酒煮黃連丸。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隨氣上下,沖和湯加蓬朮五分。酒停胸膈為痰飲者,枳實半夏湯加神麯、麥芽各五分,沖和湯加半夏一錢,茯苓七分。解酒毒無如枝矩子之妙。一名枳椇,一名木蜜,俗呼癩漢指頭,北人名曰爛瓜,江南謂之白石樹,杭州貨賣,名蜜屈立,詩所謂南山有枸是也。樹形似白楊,其子著枝端,如小指,長數寸,屈曲相連,春生秋熟,經霜後取,食如餳美。以此木作屋柱,令一室之酒味皆淡薄。趙以德治酒人發熱,用枝矩子而愈,即此也。
白話文:
【討論醉酒的情況】
東垣先生說:酒是一種性質極熱且帶有毒素的物質,其氣味都是屬於陽性的,是種無形的東西。如果因喝酒過量而受傷,應當要讓身體發汗,只要出了汗就會好了。次好的方法就是利尿,這樣可以由上至下幫助身體排掉濕氣。現在那些因為喝酒而生病的人,常常會服用治療酒醉的藥丸,這種藥丸通常都是性質極熱的藥物。也有使用牽牛子、大黃等藥物來通腸道的。這是讓無形的元氣受病,卻反而去消耗有形的陰血,這是非常錯誤的。酒的性質是極熱的,已經傷害到元氣了,再進一步的瀉下,也會損耗腎臟的真陰,以及有形的血液和氣血都會變得不足,這樣下去陰血會更虛,真水也會更弱,陽性毒素的熱度會更旺盛,反而會增加體內的陰火,導致元氣消減,損害人的壽命,否則就會形成虛弱的病症。酒疸如果進行瀉下治療,長時間下來會變成黑疸,一定要小心不能輕易地做這樣的治療,應該使用葛花解醒湯來治療。
海藏先生認為:治療酒醉引起的病狀,應該讓身體發汗,如果只是利尿,火熱的氣息不會下降,所以說火氣鬱結的時候要發汗。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散熱,這是順應了火氣的本性。由此可知,利尿只能去除濕氣,卻無法去除熱氣。如果進一步引起大便的運動,更是粗淺的療法。因為大便,是有形的物質,而酒,是無形的水。從汗腺發汗,濕氣和熱氣都可以被去除,這才合乎道理。所以治療時使用苦溫的藥物,來發散火氣,再輔以苦寒的藥物,來去除濕氣。
準繩先生表示:酒這種東西,性質熱而質地濕,喝了之後會讓人醉醺醺、精神恍惚甚至狂躁,這是因為它的熱性,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等到酒醒後,熱氣雖去了但濕氣仍存,此時只需要利尿即可。這兩種方式應視情況斟酌使用,大抵來說,葛花解醒湯已經足夠應付各種情況。
另一個觀點提到:醉酒後感到噁心想吐,吐出隔夜的酒,會有頭昏眼花、頭痛欲裂的感覺,這時應該服用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者在理中湯中加入七分乾葛,或者服用末子理中湯加上縮脾飲。如果酒醉後口渴,可以用乾葛湯調和五苓散,或者服用縮脾湯。如果長期沉溺於酒中,形成了酒積,會有腹痛、拉肚子的症狀,或者是突然大量飲酒,也會造成這種情況,這時候應該服用酒煮黃連丸。如果大量飲酒,可能會形成酒癖,肚子裡會有硬塊,會隨著氣流上下移動,這時候應該在沖和湯中加入五分蓬朮。如果酒滯留在胸膈之間形成痰飲,可以在枳實半夏湯中加入五分神麯、麥芽,或者在沖和湯中加入一錢半夏,七分茯苓。如果要解酒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枝矩子。枝矩子又稱為枳椇,俗稱癩漢指頭,北方人稱為爛瓜,江南地區稱為白石樹,杭州的商人會販賣一種名為蜜屈立的產品,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南山有枸。枝矩子的樹形類似白楊,果實長在樹枝末端,形狀像手指,長度約幾寸,彎曲的形狀互相連接,春天生長秋天成熟,要在霜降後採收,吃起來像糖一樣甜美。如果用這種樹木做房屋的柱子,會讓房間裡的酒味道變得淡薄。趙以德治療一個因酒醉而發熱的病人,使用了枝矩子就治好了,就是這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