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四 (2)
卷二十四 (2)
1. 脈法
要略,云:脈雙弦者,寒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脈浮而細滑者傷飲,脈弦數有寒飲,春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陳無擇,曰:飲脈皆弦微沉滑。
或云: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而愈。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浮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炭煙燻黑者,亦痰也。
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澀也。卒難得開,必費調理。
脈訣舉要,曰:偏弦為飲,或沉弦滑,或結或伏,痰飲中節。
脈理提綱,曰:痰脈弦滑。
白話文:
脈搏雙弦,代表身體有寒飲。肺部積飲則不弦,只會感到喘不過氣、呼吸短促。脈搏浮而細滑表示傷飲,脈搏弦數則有寒飲,春夏季節更難治療。脈搏沉而弦,則表示懸飲導致內痛。
凡是飲脈都呈現弦微沉滑的狀態。
如果左右手關前脈搏浮弦、大而實,則表示膈膜上有稠痰,需要吐出來才會痊癒。病人服用百藥無效,關上脈搏浮大,也是痰症。眼胞和眼下呈現炭煙燻黑,同樣是痰症。
長期出現澀脈,表示痰飲膠固,脈道阻塞,很難消散,必須花費時間調理。
偏弦的脈搏代表飲症,可能沉弦滑,也可能結或伏,都是痰飲阻塞的表現。
痰脈表現為弦滑。
2. 通治諸痰方
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逆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食生冷,飲酒過度,脾胃不和,並皆治之。
半夏(湯泡七次,二錢),陳皮(去白),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蔭按:惟二陳湯,一身之痰無不治,但在上加引上藥,在下加引下藥。引上加升麻、防風之類,引下加黃柏、防己、木通之類。如偏頭痛在右,本方加川芎、白芷、防風、荊芥、薄荷、升麻之類。在左,本方合四物湯,亦加防風、荊芥、薄荷、細辛、蔓荊子、柴胡、酒片芩之類。
白話文:
二陳湯
二陳湯用於治療痰飲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嘔逆噁心、頭眩心悸、中脘不適等等。也適用於因食用生冷食物、飲酒過度導致脾胃不和的症狀。
藥方:
- 半夏(湯泡七次,二錢)
- 陳皮(去白,一錢)
- 茯苓(一錢)
- 甘草(炙,五分)
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製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註解:
二陳湯可治療全身各部位的痰飲,但可根據症狀加减藥物以增強療效。
- **引上藥:**若痰飲上犯,可加入升麻、防風等藥物引導痰飲上行,以利於排出。
- **引下藥:**若痰飲下陷,可加入黃柏、防己、木通等藥物引導痰飲下行,以利於排出。
- **偏頭痛:**若偏頭痛位於右側,可加入川芎、白芷、防風、荊芥、薄荷、升麻等藥物治療;若偏頭痛位於左側,可將二陳湯與四物湯合用,並加入防風、荊芥、薄荷、細辛、蔓荊子、柴胡、酒片芩等藥物治療。
頂痛者加川芎、藁本、升麻、柴胡、蔓荊子、細辛、薄荷等。如痰在腰胯,膝下腫痛,加蒼朮、防己、木通、黃柏、萆薢、牛膝之類。如痰在胸腹中作痛,作痞滿,加白朮、神麯、麥芽、砂仁之類。如痰在脅下作痛,或漉漉有聲,加柴胡、青皮、川芎、芍藥之類。如痰在經絡中,或胸背手足臂膊作痛者,在上加防風、羌活、威靈仙,在下加防己、牛膝、木通之類,冬月加烏、附行經。如風痰壅盛,喘急咳嗽不安,加防風、羌活、南星、枳殼、皂角之類。
白話文:
頭疼就加川芎、藁本、升麻、柴胡、蔓荊子、細辛、薄荷等藥。如果痰積在腰胯、膝蓋以下,導致腫痛,就加蒼朮、防己、木通、黃柏、萆薢、牛膝等藥。如果痰積在胸腹,引起疼痛、脹滿,就加白朮、神麯、麥芽、砂仁等藥。如果痰積在脅肋下,感到疼痛或有咕嚕聲,就加柴胡、青皮、川芎、芍藥等藥。如果痰積在經絡中,導致胸背、手足、手臂疼痛,就加防風、羌活、威靈仙等藥在上,防己、牛膝、木通等藥在下,冬天還需要加烏頭、附子,走經絡。如果風痰壅盛,喘不過氣,咳嗽不安,就加防風、羌活、南星、枳殼、皂角等藥。
如熱痰為痛,腹脹喘滿,加黃芩、黃連、梔子、瓜蔞仁,滑石、石膏、竹瀝之類。如濕痰身重倦怠,加蒼朮、白朮、南星之類。如酒痰,加葛根、枳殼、砂仁、神麯、麥芽之類。食積痰,加神麯、麥芽、山楂、炒黃連、枳實以消之。寒痰,加乾薑、附子、益智、草豆蔻之類。
白話文:
如果痰熱引起疼痛,腹脹喘滿,可以加入黃芩、黃連、梔子、瓜蔞仁、滑石、石膏、竹瀝等藥物。如果濕痰導致身體沉重、倦怠,可以加入蒼朮、白朮、南星等藥物。如果是酒痰,可以加入葛根、枳殼、砂仁、神麴、麥芽等藥物。如果是食積引起的痰,可以加入神麴、麥芽、山楂、炒黃連、枳實等藥物來消解。如果是寒痰,可以加入乾薑、附子、益智、草豆蔻等藥物。
氣痰,加木香、檳榔、砂仁、枳殼、烏藥、香附之類。燥痰,加瓜蔞仁、杏仁、貝母、五味子之類。陰虛咯血,痰嗽,加天門冬、知母、黃柏、貝母,款冬花、紫菀、兜鈴之類。如痰在中焦,作噯氣吞酸,胃脘當心而痛,或嘔吐清水,噁心等證,多加白朮、蒼朮,神麯、麥芽、川芎、砂仁、草豆蔻、枳實、豬苓、澤瀉、黃連、吳茱萸、梔子仁、木香、檳榔之類,作丸服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有氣痰,就加木香、檳榔、砂仁、枳殼、烏藥、香附等藥材。如果是燥痰,就加瓜蔞仁、杏仁、貝母、五味子等藥材。如果病人是陰虛導致咯血、痰嗽,就加天門冬、知母、黃柏、貝母、款冬花、紫菀、兜鈴等藥材。如果痰停留在中焦,出現噯氣、吞酸、胃脘痛、嘔吐清水、噁心等症狀,就加白朮、蒼朮、神麯、麥芽、川芎、砂仁、草豆蔻、枳實、豬苓、澤瀉、黃連、吳茱萸、梔子仁、木香、檳榔等藥材,製成丸劑服用。
血虛有痰者,加天門冬、貝母、瓜蔞仁、香附米、竹瀝,帶血者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去竹瀝加生薑、韭汁。氣虛有痰者,加人參、白朮。脾虛者,宜補中益氣降痰,於內加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兼用升麻提起。內傷挾痰,加人參、黃耆、白朮之類,薑汁傳送,或加竹瀝尤妙。
方古庵曰:二陳湯,治痰之主藥也。如寒痰加附子、薑、桂,濕痰加蒼白二術,食積痰加曲、芽、山楂,熱痰加芩、連、梔子,風痰加南星、皂角,燥痰加瓜蔞、青黛,郁痰加枳殼、香附,老痰加海石、朴硝。
白話文:
如果患者血虛伴有痰,可以加入天門冬、貝母、瓜蔞仁、香附米、竹瀝,若痰中带血,則再加入黃芩、白芍、桑白皮。如果患者血滯不行,中焦有水濕停滯,則去掉竹瀝,加入生薑、韭汁。氣虛有痰者,可以加入人參、白朮。脾虛者,宜補中益氣降痰,在藥方內加入白朮、白芍藥、神麴、麥芽,並配合升麻提昇藥效。內傷挾痰者,可以加入人參、黃耆、白朮等藥,用薑汁傳送藥力,或加竹瀝效果更佳。
方古庵說:二陳湯是治療痰證的主方。若患者是寒痰,則需加入附子、薑、桂;濕痰加蒼朮、白朮;食積痰加神麴、麥芽、山楂;熱痰加黃芩、黃連、梔子;風痰加南星、皂角;燥痰加瓜蔞、青黛;郁痰加枳殼、香附;老痰加海石、朴硝。
此方半夏豁痰燥濕,橘皮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濕,甘草補脾和中,可謂體用兼賅,標本兩盡之藥也。今人但見半夏性燥,便以他藥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虛燥證,用薑汁製用何妨。
趙敬齋曰:夫二陳湯內有半夏性燥熱,若風痰、寒痰、食痰則相宜,若勞疾吐血諸血證,皆不可用,以其能燥血氣,干津液也。天道暑熱之時,亦當禁用。抑痰藥數多,何必拘拘二陳湯之半夏哉。
韓飛霞曰:痰分之病,半夏為主。脾主濕,故半夏之辛燥濕也。然必造而為曲,以生薑自然汁、生白礬湯等分,共和造麴,楮葉包裹,風乾,然後入藥。如風痰,以牙皂煮汁去渣,煉膏如餳,入薑汁。如火痰黑色老痰,以竹瀝或荊瀝,入薑汁。濕痰,白色寒痰清,以老薑煎濃湯加煅白礬三分之一,加半夏三兩、白礬一兩,俱造麴如前法。古方二陳湯,以此為君,世醫因辛,反減至少許,蓋不造麴之過。
白話文:
這個藥方以半夏來豁痰燥濕,橘皮來消痰利氣,茯苓來降氣滲濕,甘草來補脾和中,可謂藥材搭配得當,既能治標又能治本。現在有些人只看到半夏性燥,就用其他藥物代替它,實在是沒有理解配方的精髓。如果患者是血虛燥證,可以用薑汁製備半夏,並無妨礙。
趙敬齋說:二陳湯中含有半夏,它性燥熱,適合治療風痰、寒痰、食痰,但對於勞疾吐血等血證,都不可以用,因為它會燥血氣,耗損津液。在天氣炎熱的時候,也應該禁用。治療痰症的藥物很多,不必拘泥於二陳湯的半夏。
韓飛霞說:痰證的治療,半夏是主藥。脾主濕,所以半夏以辛燥來祛濕。但必須經過加工,用生薑汁和白礬湯等量混合,製成麴,用楮葉包裹,風乾,然後入藥。如果患者是風痰,可以用牙皂煮汁去渣,熬成膏狀,加入薑汁。如果是火痰、黑色老痰,可以用竹瀝或荊瀝,加入薑汁。如果是濕痰、白色寒痰清,可以用老薑煎濃湯,加入煅白礬三分之一,再加入半夏三兩、白礬一兩,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製成麴。古方二陳湯以半夏為君藥,現在很多醫生因為半夏性辛,就減少甚至去除它,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加工方法的緣故。
佐以南星,治風痰。以薑汁酒浸炒黃連,及瓜蔞實香油拌曲略炒之類,治火痰。以麩炒枳殼、枳實,薑汁浸蒸大黃、海粉之類,治老痰。以蒼白朮俱米泔薑汁浸炒,甚至乾薑、烏頭,皆治濕痰而常有脾泄者,以肉豆蔻配半夏曲,加神麯、麥芽作丸,有奇效。
枳朮二陳湯
半夏,橘紅,茯苓(各一錢),甘草,枳實(麩炒),白朮(各五分)
白話文:
南星可以治療風痰,薑汁酒浸炒黃連、瓜蔞實香油拌曲略炒,則可以治療火痰。麩炒枳殼、枳實,薑汁浸蒸大黃、海粉,則可以治療老痰。蒼白朮用米泔薑汁浸炒,甚至乾薑、烏頭,都可治療濕痰,尤其是脾泄者,可以肉豆蔻配半夏曲,再加入神麯、麥芽製成丸藥,效果奇佳。
枳朮二陳湯是由半夏、橘紅、茯苓(各一錢)、甘草、枳實(麩炒)、白朮(各五分)組成。
上銼,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服。隨證加減見前。
導痰湯,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及眩暈等症。
半夏(湯泡,二錢),南星(煨制),橘紅,枳實(麩炒),白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服。一方枳實作枳殼。如久嗽肺燥熱者,去半夏,加五味子九枚、杏仁泥五分。
蔭按:陶節庵治內傷七情及痰迷心竅,神不守舍,憎寒壯熱,頭痛昏迷,如傷寒證,如鬼祟狀者,以導痰湯加白朮、桔梗、黃芩、黃連、瓜蔞仁、人參、姜三片、棗二枚,又入薑汁、竹瀝溫服。惟年力壯盛,先用吐痰法,次服此。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加兩杯水和三片生薑,煎煮服用。根據病情,可以參考之前的加減方法。
導痰湯用於治療各種痰涎壅盛、胸膈留飲、痞塞不通,以及眩暈等症。
配方:半夏(用熱水泡過,兩錢)、南星(用火煨制)、橘紅、枳實(用麩炒)、白茯苓(各一錢)、甘草(炙過,五分)
將藥材切碎,加五片生薑,水煎,飯後服用。有一種方子用枳殼代替枳實。如果長期咳嗽,肺部乾燥發熱,可以去掉半夏,加入五味子九枚、杏仁泥五分。
註:陶節庵治療因內傷七情和痰迷心竅導致神志不清、怕冷發熱、頭痛昏迷,類似傷寒症狀或鬼祟症狀的患者,會在導痰湯中加入白朮、桔梗、黃芩、黃連、瓜蔞仁、人參、姜三片、棗二枚,並加入薑汁和竹瀝溫服。但對於體力強壯的患者,要先使用吐痰方法,之後再服用此湯藥。
半夏湯(一名桔梗湯),順陰陽,消痞滿,消酒化痰,及治嘔逆吐涎沫。
半夏(薑製),橘皮(去白),桔梗(各一兩),枳實(麩炒,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食遠熱服。
化痰丸,治停痰宿食。
半夏(湯泡),人參,白朮,枳實,白茯苓,桔梗,香附(各一兩),前胡(去蘆),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用薑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化痰丸,快脾順氣,消食化痰。
白話文:
半夏湯,又名桔梗湯,可以調和陰陽,消除痞滿,消除酒毒,化解痰液,並治療嘔逆吐涎沫。
半夏(用薑汁制過),橘皮(去除白色部分),桔梗(各一兩),枳實(用麩炒過,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生薑五片,用清水煎煮,飯後溫熱服用。
化痰丸,用來治療痰液停滯和宿食積聚。
半夏(用溫水泡過),人參,白朮,枳實,白茯苓,桔梗,香附(各一兩),前胡(去除蘆頭),甘草(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煮成糊狀,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化痰丸可以健脾理氣,消食化痰。
南星(去皮切塊,四兩,用皂角、生薑、白礬各三兩同煮,無白星為度,取出曬乾,皂角不用),半夏(四兩),香附,瓜蔞仁(去殼,另研),陳皮(去白),茯苓,紫蘇子(炒),蘿蔔子(炒),杏仁(去皮尖,另研),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臨臥或食後用茶湯下。酒痰,加青皮、葛根。食積痰,加神麯、麥芽、山楂各二兩。氣壅者,加沉香五錢。熱痰,加枯芩、青黛各一兩。
利膈化痰丸,治痰火大盛,胸膈迷悶,嘔吐煩躁,頭眩咳嗽。
白話文:
利膈化痰丸 方劑說明
藥材:
- 南星(去皮切塊,四兩,用皂角、生薑、白礬各三兩同煮,無白星為度,取出曬乾,皂角不用)
- 半夏(四兩)
- 香附
- 瓜蔞仁(去殼,另研)
- 陳皮(去白)
- 茯苓
- 紫蘇子(炒)
- 蘿蔔子(炒)
- 杏仁(去皮尖,另研)
- 枳殼(麩炒,各二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浸泡蒸餅,搓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百丸,睡前或飯後用茶湯送服。
加減:
- 酒痰:加青皮、葛根。
- 食積痰:加神麴、麥芽、山楂各二兩。
- 氣壅者:加沉香五錢。
- 熱痰:加枯芩、青黛各一兩。
主治:
利膈化痰丸,用於治療痰火旺盛,胸膈悶塞,嘔吐煩躁,頭暈目眩,咳嗽等症。
南星(煨制),蛤粉,半夏(湯泡),貝母(去心),瓜蔞仁,香附子(童便浸,各半兩)
上為末,用豬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再用杏仁去皮尖一兩,煮水將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藥搜和,再入薑汁泡蒸餅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抑痰丸
瓜蔞仁(一兩),半夏(二錢),貝母(三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百丸,薑湯下。
半夏丸,治痰嗽。
白話文:
南星(用火煨制),蛤粉,半夏(用熱水浸泡),貝母(去掉心),瓜蔞仁,香附子(用童子尿浸泡,每味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豬牙皂角十四根敲碎,加入一碗半水,再用杏仁去皮尖一兩,煮水至水快乾時,取出皂角,將杏仁搗成泥狀,加入之前研磨好的藥粉混合,再加入薑汁,用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青黛粉包裹,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這是抑痰丸的製作方法。
瓜蔞仁(一兩),半夏(二錢),貝母(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薑湯送服。
這是半夏丸的製作方法,用於治療痰嗽。
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焙乾),瓜蔞仁(另研,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糊為丸服。
單貝母丸,治痰要藥。
貝母(一味,不拘多少)
上用童便浸,春夏一日,秋冬三日,洗淨曬乾為末,糖霜調和,不時服之。或白湯調服,或加童便制香附為丸亦可。
法制半夏,消飲化痰,健脾順氣。
半夏一斤,先以湯泡一遍,去皮臍,再泡洗七遍,焙乾,次用白礬六兩、硝石四兩,煮水六碗,卻將半夏入藥水內浸三宿取出,又入清水內浸七日,取出切片,加薄荷四兩、甘草二兩,用磁器收貯,食後生薑湯下。
白話文:
將半夏用湯泡七次,去除外皮和臍部,然後烘乾。另外將瓜蔞仁研磨成粉,兩種藥材各取一兩。
將上述藥材混合研磨成細粉,用薑汁糊做成丸劑服用。
貝母丸,是治療痰症的重要藥方。
取貝母適量,用童便浸泡,春夏季節浸泡一天,秋冬季節浸泡三天,洗淨曬乾研磨成粉,用糖霜調和,隨時服用。也可以用白湯調服,或加入用童便浸泡過的香附做成丸劑服用。
法制半夏,可以消解積食、化痰,健脾和胃、順氣。
將半夏一斤,先用湯泡一次,去除外皮和臍部,再泡洗七次,烘乾。然後用白礬六兩、硝石四兩,煮成六碗藥水,將半夏浸泡在藥水中三天,取出後再浸泡在清水中七天,取出切片,加入薄荷四兩、甘草二兩,用磁器容器保存,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法制陳皮,潘寅所傳
廣陳皮一斤用滾水略泡一時,去水刀刮去白,以薄為妙,曬乾,另用烏梅肉五錢、青鹽三錢、井水七八盞煎至五盞,去渣,下陳皮同煮半時,取起將陳皮曬乾,仍下前汁煮又曬,以汁盡為度,再曬乾,量熟蜜浸半月任用。
白話文:
法制陳皮 - 潘寅所傳
取廣陳皮一斤,用滾水稍微泡約一個小時,去除水分,用刀刮去白色部分,越薄越好,然後曬乾。另外,取烏梅肉五錢、青鹽三錢,加入井水七八碗,煎煮至五碗,去除藥渣,放入陳皮同煮半個小時,取出陳皮曬乾。再將陳皮放入之前煮過的藥汁中煮,然後曬乾,如此重複煮曬,直至藥汁煮乾為止,最後曬乾備用。最後,將處理好的陳皮浸泡在熟蜜中半個月即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