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四 (1)
卷二十四 (1)
1. 論
選要論,曰:痰飲為病,所感不同。有因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留停脾胃,鬱結而成痰者,有脾胃虛弱,不能運行水穀而成痰者,有因酒後飲水,停滯胃中而成痰者。有因風寒濕熱之氣入脾相搏而成痰者。或喜怒哀樂之過情,飲食起居之不節,濕熱內蘊,風寒外搏,皆為痰飲。所得之由不同,而所變之病甚多。或為寒,或為熱,或為喘嗽嘔吐,或為翻胃膈噎,以至為腫滿,為眩暈,為風癇,為噯氣,為吞酸,為嘈雜,為痞膈,為疼痛,為怔忡,此皆痰之為病也。又有五飲:一曰懸飲者,飲水流於脅下,咳唾引痛;二曰溢飲者,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三曰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四曰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五曰留飲者,背惡寒,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痛,脅下痛引缺盆,咳嗽轉甚。此五飲為病不同也。治法:懸飲當下之,溢飲當發其汗,支飲則隨證汗下,痰飲則用溫藥從小便利之。東垣謂脾土上應於天,亦屬濕化,所以水穀津液不行,即停積而為痰飲也。故有五痰之分,言其濕熱相乘也。如濕在心經為熱痰,結而如膠,其色紅;濕在肝經為風痰,其色青如沫;濕在脾經為濕痰,濕久而熱,其色黃;濕在肺經為氣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濕在腎經為寒痰,其色黑如涕。由此言之,穢氣淫邪,乘於脾胃,津液不布,積為痰飲也,亦必從其所乘之氣兼化,而為五痰也。夫人之氣貴乎順,氣順則津液流通,而無痰飲之患。亦有氣體虛寒,不能攝養腎水,使邪水溢土,多生痰唾,又當溫利之,八味丸、黑錫丹主之。或脾胃為物所傷而停積者,五套丸、破飲丸主之。臨病之際,更宜詳審。
白話文:
《選要論》中說,痰飲的病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因為氣脈阻塞,津液無法流通,水飲停留在脾胃,鬱積而形成痰;有的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運行水穀而形成痰;有的是因為喝酒後喝水,停滯在胃中而形成痰;還有的是因為風寒濕熱之氣侵入脾臟,互相搏擊而形成痰。除此之外,喜怒哀樂過於激烈,飲食起居不規律,濕熱內蘊,風寒外襲,都可能導致痰飲。由於痰飲形成的原因不同,所引發的病症也很多,例如:寒症、熱症、喘嗽嘔吐、翻胃膈噎、腫滿、眩暈、風癇、噯氣、吞酸、嘈雜、痞膈、疼痛、怔忡等等,這些都是痰飲引起的病症。
此外,還有五種不同類型的痰飲:第一種叫做懸飲,水飲停留在脅下,咳嗽或吐口水時會引發疼痛;第二種叫做溢飲,水飲流遍全身,應該出汗卻出不了汗,身體沉重;第三種叫做支飲,咳嗽喘不過氣,只能靠著坐著才能呼吸,身體像腫了一樣;第四種叫做痰飲,原本身體強壯的人現在變瘦了,水積聚在腸道,排泄時發出淅淅瀝瀝的聲音;第五種叫做留飲,背部怕冷,或者呼吸急促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脅下疼痛引發到鎖骨,咳嗽加重。這五種痰飲的病症都不同。
治療方法:懸飲要立即治療,溢飲要促進出汗,支飲則要根據證狀選擇汗法或瀉法,痰飲要使用溫藥從小便排出。
東垣說,脾土向上對應於天空,也屬於濕化,因此水穀津液無法運行,就會停積而形成痰飲。所以才有五種痰飲的分類,說明濕熱互相交乘。例如,濕氣停留在心經就會形成熱痰,凝結如膠,顏色紅色;濕氣停留在肝經就會形成風痰,顏色青綠如沫;濕氣停留在脾經就會形成濕痰,濕氣停留久了就會化熱,顏色黃色;濕氣停留在肺經就會形成氣痰,顏色白色,咳出來像米粒一樣;濕氣停留在腎經就會形成寒痰,顏色黑色如鼻涕。
由此可知,穢氣和邪氣侵入脾胃,津液無法分布,就會積聚成痰飲,同時也會受到侵入的氣的影響,而形成五種不同的痰飲。人體的氣最重要的是順暢,氣順則津液流通,就不會產生痰飲。如果氣虛寒,無法攝養腎水,就會導致邪水溢出,產生很多痰唾,就應該溫利它,八味丸、黑錫丹可以治療。如果脾胃受到食物損傷而停積,五套丸、破飲丸可以治療。臨床上遇到痰飲病症,更要仔細審慎。
集略論,曰:人之一身,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痰因腎虛脾濕而生,各經有病,皆能致痰,當隨其各病之根而治之。七情鬱結,或飲食過傷,或色欲無度,或六淫侵胃,當汗不汗,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皆使津液不行,聚為痰飲。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嘔,為瀉,為眩暈,嘈煩,忪悸,懊憹,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痞膈,如風如癲,如傷寒狀,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或有似邪祟者,種種難名。使人口燥咽乾,大便秘,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月水不通。王隱君以痰之新久分清濁。仲景有四飲之說,曰懸、溢、支、痰。子和有五痰之論,曰風、熱、濕、酒、食。不可用烏、附香燥之藥,以致膈噎反胃。當順氣為先,實脾為本。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在上吐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濕者燥之,頑者軟之,食積消之,偏熱偏寒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而養之,中氣虛者則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本非虛也,治以滋陰退熱之劑,不知寒補之藥極滯痰氣,反延綿而愈劇也;本非風也,治以疏風利氣之藥,則氣愈虛而痰愈作矣。或曰:近世當土運,是以人無疾而亦痰。調養之法:平七情以舒郁,攝腎水以防邪,謹出入以避六淫,絕厚味以除蘊熱。不能中節,豈無壅滯乎。
白話文:
集略論,曰:
人體若氣血運行順暢,津液自然流通,何來痰液呢?痰多因腎虛脾濕而生,各個經絡生病,也都能導致痰,應當根據其各自的病根來治療。
七情鬱結,或飲食過度,或縱慾無度,或六淫侵犯胃部,導致汗液無法排出,或體質強健,表皮緊密無汗,都會造成津液停滯,聚集成痰飲。
痰飲引起的疾病表現多樣,可出現喘息、咳嗽、嘔吐、腹瀉、頭暈目眩、嘈雜煩躁、心悸、胸悶、發熱發冷、疼痛、腫脹、攣縮、閉塞、痞膈,甚至出現風癲或傷寒等症狀,但頭部不會疼痛,頸部也不會僵硬,這是與傷寒的區別。有些痰飲症狀甚至類似邪祟作祟,難以名狀。
痰飲還會導致口乾舌燥、大便秘結、面容枯瘦、毛髮乾枯,女性則會出現月經不通。
王隱君根據痰飲的病程新舊,將其分為清濁。仲景則提出四飲之說,分別是懸飲、溢飲、支飲和痰飲。子和提出五痰之論,分別是風痰、熱痰、濕痰、酒痰和食痰。
治療痰飲不可使用烏頭、附子等溫燥之藥,以免導致膈氣阻滯,反胃嘔吐。治療痰飲應以順氣為主,健脾為本。
若痰飲可外散,則應使用發汗藥;若痰飲可下瀉,則應使用利水藥;若痰飲停留在上焦,則應使用吐瀉藥;若痰飲停滯,則應使用導滯藥;若痰飲鬱積,則應使用行氣藥;若痰飲屬熱,則應使用清熱藥;若痰飲屬寒,則應使用溫熱藥;若痰飲屬濕,則應使用燥濕藥;若痰飲頑固,則應使用軟堅藥;若痰飲因食積引起,則應使用消食藥;若痰飲兼有偏熱偏寒,則應使用反佐之法;若痰飲兼有濕邪,則應使用淡滲之法;若痰飲兼有虛損,則應使用補益之法。
若中氣虛弱,則應先固護中氣,才能有效地運化痰飲。如果過度使用攻伐之藥,則容易導致胃氣虛弱,痰飲更盛。
若痰飲本質為虛,卻使用滋陰退熱藥,則寒涼之藥會極度阻滯痰氣,反而導致病情加重,延綿不愈;若痰飲本質為風,卻使用疏風利氣藥,則會導致氣虛更甚,痰飲更加嚴重。
有人說,當今世道屬土運,因此人們即使沒有疾病,也會產生痰飲。
因此,調養身體的方法是:平心靜氣,舒解鬱結;養護腎水,防止邪氣入侵;謹慎起居,避免六淫侵襲;戒絕厚味,防止積熱蘊藏。若不能節制飲食和情志,豈能避免痰飲的產生呢?
仲景,云: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又云:心下有痰飲者,苓桂甘術湯主之。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小青龍湯主之。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人咳數年,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數者,必苦冒眩,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象飲家。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嘔吐,心下痞者,胸中有水,宜半夏茯苓湯主之。嘔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又云:先渴卻嘔者,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眩悸者,膈間有水,半夏加茯苓湯主之。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水腠,五苓散主之。胸滿目眩者,苓桂甘術湯主之。又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脈大,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病人臂不時疼痛,其脈沉細,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其脈虛者,為微勞,營衛氣不和故也,久久自瘥(脈虛茯苓丸,不虛控涎丹)。渴而小便不利,宜五苓散主之。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利者,此為水氣,宜用真武湯去芍藥加乾薑主之。久病傷寒,表不解,嘔咳自利者,此為水氣,宜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芫花主之。皮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飲候也。色鮮明者,有留飲。
白話文:
仲景說,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人原本壯實現在瘦弱,水流進腸子裡,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叫做痰飲。患痰飲的人,應該用溫和的藥物調和。又說,心下有痰飲的人,苓桂甘術湯可以治療。水流到脅下,咳嗽吐痰引起疼痛,叫做懸飲。患懸飲的人,十棗湯可以治療。水流到四肢,應該出汗卻不出汗,身體沉重疼痛,叫做溢飲。患溢飲的人,應該發汗,大小青龍湯可以治療。咳嗽逆氣,倚著東西喘氣,不能躺下,身體像腫了一樣,叫做支飲。支飲胸滿的人,厚朴大黃湯可以治療。人咳嗽好幾年,脈象虛弱的可以治療,脈象實大而數的就會死。脈象數的人,一定會頭昏眼花,因為他本來就有支飲在胸中,治療方法要像治飲水病一樣。支飲也會喘氣不能躺下,還加了氣短,脈象平和。水在肺,會吐口水,想喝水;水在脾,會氣短身重;水在肝,會脅下脹滿,打噴嚏就痛;水在腎,會心悸。嘔吐,心下痞塞的人,胸中有水,宜用半夏茯苓湯治療。嘔吐的人本來渴,現在反而不渴,是因為心下有支飲,小半夏湯可以治療。又說,先渴然後才嘔吐的人,水停在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可以治療。突然嘔吐,心下痞塞頭昏眼花心悸的人,膈間有水,半夏加茯苓湯可以治療。瘦人臍下有悸動,吐口水並且癲癇頭昏眼花的人,這是水在腠理,五苓散可以治療。胸滿頭昏眼花的人,苓桂甘術湯可以治療。又說,心下有支飲,人會頭昏眼花,澤瀉湯可以治療。膈上痰滿喘咳吐痰,發熱時寒時熱,背痛腰痛,眼睛流淚,人身體發抖,眼睛睜不開,一定是有伏飲。脈象大,心下有留飲,人背部寒冷。病人胳膊時不時疼痛,脈象沉細,不是風邪,一定是上焦有飲。脈象虛的人,是勞累過度,營衛之氣不和造成的,時間久了自然會好(脈象虛的用茯苓丸,不虛的用控涎丹)。口渴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治療。腹脹,口舌乾燥,這是腸子裡有水氣,己椒藶黃丸可以治療。病人脈象沉伏,人想大便,大便反而很快,雖然大便了,但是心下仍然堅實脹滿,這是留飲要排出的表現,甘遂半夏湯可以治療。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想大便的人,這是水氣,宜用真武湯去芍藥加乾薑治療。久病傷寒,表證不消,嘔吐咳嗽想大便的人,這是水氣,宜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芫花治療。皮膚粗糙像枯魚的鱗片一樣,是水飲的徵兆。面色鮮明的人,有留飲。
洞虛子,曰:痰證一條,古今未詳。余自幼多病,莫識其原。或成偏頭風,成雷頭風,成太陽頭痛,眩暈如坐舟車,精神恍惚;或口眼瞤動,或眉稜耳輪俱癢;或頜腮四肢遊風腫硬,似疼非疼;或渾身燥癢,搔之則癮疹隨生,皮毛烘熱,色如錦斑;或齒頰似癢似痛,而疼無定所,滿口牙浮,痛癢不一;或噯氣吞酸,鼻聞焦臭,喉覺豆腥氣,心煩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噴嚏而出,或因舉動而唾,其痰如墨,又如破絮,或如桃膠,或如蜆肉。或心下如停冰鐵,閉滯妨悶,噯嚏連聲,狀如膈氣。或足膝痠軟,或骨節腰腎疼痛,呼吸難任。或四肢肌骨間痛如擊戳,乍起乍止,並無常所。或不時手臂麻疼,狀如風濕。或臥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蟲所螫。或四肢不舉,或手足重滯,或眼如姜蟄,膠黏癢澀,開闔甚難。或陰晴交變之時,胸痞氣結,閉而不發,則齒癢咽痛,口糜舌爛,及其奮然而發,則噴嚏連聲,初則涕唾稠黏,次則清水如注。或眼前黑暗,腦後風聲,耳內蟬鳴,眼瞤肉惕。治之者,或曰腠理不密,風府受邪。或曰上盛下虛,或曰虛,或曰寒,或曰邪熱,並無一說對證。余自思父母俱有痰疾,我稟此疾,則與生俱生也。當自為計,故於靜室默坐,熟察病勢之來,則於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遂噎塞煩郁,有如煙火上衝,頭面烘熱,眼花耳鳴,痰涎涕淚,並從肺胃間湧起,凜然毛豎,噴嚏千百,然後遍身煩躁。大寒之時,即盡去衣衾,裸體一凍,則稍止片時。或春秋乍涼之時,則多加衣衾,亦暫少緩。或頓飲冰水而定,或痛飲一醉而安,終不能逐去病根。故精心內觀,反復思慮,制滾痰丸,因獲大效。自是愈人數萬,神效殊異。但不欲輕傳匪人,恐人視為泛常,妄自加減,不能濟眾也。
白話文:
洞虛子曰:痰證一條,古今未詳。余自幼多病,莫識其原。
洞虛子說:「關於痰證的病因,古今醫書都說不清楚。我從小就多病,一直不知道病根在哪裡。」
或成偏頭風,成雷頭風,成太陽頭痛,眩暈如坐舟車,精神恍惚;
有時會變成偏頭痛、雷頭痛、太陽穴頭痛,頭昏腦脹像坐在搖晃的船上一樣,精神恍惚。
或口眼瞤動,或眉稜耳輪俱癢;
有時口眼會抽動,眉稜骨、耳輪也會發癢。
或頜腮四肢遊風腫硬,似疼非疼;
有時下巴、腮幫子、四肢會出現遊走性的風腫,摸起來硬硬的,像痛又不太痛。
或渾身燥癢,搔之則癮疹隨生,皮毛烘熱,色如錦斑;
有時全身奇癢無比,抓撓後就會出現蕁麻疹,皮膚發熱,顏色像錦緞上的斑點一樣。
或齒頰似癢似痛,而疼無定所,滿口牙浮,痛癢不一;
有時牙齦和臉頰會又癢又痛,痛的地方不定,滿口牙齒都感覺鬆動,痛癢不一。
或噯氣吞酸,鼻聞焦臭,喉覺豆腥氣,心煩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有時會打嗝、反胃,鼻子聞到焦臭味,喉嚨感覺像豆腥味,心煩意亂、鼻塞不通,喉嚨不舒服,咳不出來也咽不下去。
或因噴嚏而出,或因舉動而唾,其痰如墨,又如破絮,或如桃膠,或如蜆肉。
有時打噴嚏或動作太大就會咳出痰來,痰的顏色像墨汁,又像破布,還有像桃膠、像蜆肉一樣的。
或心下如停冰鐵,閉滯妨悶,噯嚏連聲,狀如膈氣。
有時胸口感覺像有冰鐵堵住一樣,胸悶氣悶,連連打嗝、打噴嚏,就像膈氣一樣。
或足膝痠軟,或骨節腰腎疼痛,呼吸難任。
有時腳踝和膝蓋會酸軟,骨頭關節、腰部和腎臟會疼痛,呼吸都很困難。
或四肢肌骨間痛如擊戳,乍起乍止,並無常所。
有時四肢的肌肉骨頭間會痛,像是被針扎一樣,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沒有固定的地方。
或不時手臂麻疼,狀如風濕。
有時手臂會突然麻痛,像得了風濕一樣。
或臥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蟲所螫。
有時躺下就好像被芒刺扎一樣,坐立不安,也像被毛蟲叮咬一樣。
或四肢不舉,或手足重滯,或眼如姜蟄,膠黏癢澀,開闔甚難。
有時四肢抬不起來,手腳沉重,眼睛像被薑汁刺激一樣,黏黏的、癢癢的,很難睜開。
或陰晴交變之時,胸痞氣結,閉而不發,則齒癢咽痛,口糜舌爛,及其奮然而發,則噴嚏連聲,初則涕唾稠黏,次則清水如注。
有時天氣變化時,胸口會感到悶脹,氣結不通,如果一直不發作,就會出現牙齒發癢、喉嚨痛、口腔潰爛、舌頭潰爛;當它突然發作時,就會連連打噴嚏,一開始鼻涕和唾液會很濃稠,然後就變成清水一樣的鼻涕。
或眼前黑暗,腦後風聲,耳內蟬鳴,眼瞤肉惕。
有時眼前會發黑,腦後有風聲,耳朵裡有蟬叫聲,眼皮會跳,肉體發麻。
治之者,或曰腠理不密,風府受邪。或曰上盛下虛,或曰虛,或曰寒,或曰邪熱,並無一說對證。
醫生們診斷說,可能是腠理不密,風邪入侵;也有人說是上實下虛,或說是虛寒,或說是邪熱,沒有任何一個說法是完全符合症狀的。
余自思父母俱有痰疾,我稟此疾,則與生俱生也。當自為計,故於靜室默坐,熟察病勢之來,則於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遂噎塞煩郁,有如煙火上衝,頭面烘熱,眼花耳鳴,痰涎涕淚,並從肺胃間湧起,凜然毛豎,噴嚏千百,然後遍身煩躁。
我仔細回想,父母都患有痰疾,我也遺傳了這個病,所以從出生就開始患病。我必須自己想辦法治療,所以就在靜室裡安靜地坐著,仔細觀察病情的變化。我發現胸腹之間好像有兩股氣體交錯糾纏,導致我感到胸悶氣悶、心煩意亂,就像煙火一樣往上衝,頭面發熱、眼花耳鳴,痰、涎、涕、淚都從肺胃之間湧出來,全身毛髮都豎起來,連連打噴嚏,之後全身就感到煩躁不安。
大寒之時,即盡去衣衾,裸體一凍,則稍止片時。
大寒時,我就把所有的被子都脫掉,光著身子去受凍,這樣可以暫時緩解一會兒。
或春秋乍涼之時,則多加衣衾,亦暫少緩。或頓飲冰水而定,或痛飲一醉而安,終不能逐去病根。
春秋季節天氣突然變冷時,我就多穿些衣服,也能暫時減輕一些。有時喝大量的冰水,或者痛飲醉酒,也能暫時好轉,但始終不能徹底治癒病根。
故精心內觀,反復思慮,制滾痰丸,因獲大效。自是愈人數萬,神效殊異。
於是,我用心觀察自己的身體,反覆思考,終於製成了滾痰丸,效果非常顯著。自此,已經治癒了上萬人,療效非常神奇。
不欲輕傳匪人,恐人視為泛常,妄自加減,不能濟眾也。
但我不想輕易傳授給那些不精通醫術的人,擔心他們會把它當成普通的藥方,隨意加減劑量,反而不能幫助更多的人。
又曰:治痰必先理氣,蓋憂思損志,氣鬱涎凝,氣治則痰散也。然而痰因氣結,氣因痰滯,其如痰何。余故用滾痰丸,逐去滯凝惡物,如用兵討叛新民也。況有稟賦痰證,如嬰兒出腹,已有痰涎,大善知識,頓抱痰疾,此豈因氣而然乎。故學者不可固執一端不通。
劉宗厚,曰:痰之為病,仲景論四飲六證,無擇敘內外三因,俱為切當。蓋四飲則敘其因痰而顯諸證者,三因則論其因有所傷而生痰者也。惟王隱君論人之諸疾,悉出於痰,此發前人所未論,可謂深識痰之情狀,而得其奧者矣。制滾痰丸一方,總治斯疾,固為簡便。較之仲景三因,有表裡內外,而分汗下溫利之法則疏闊矣,況又有虛實寒熱之不同者哉。夫痰病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濕而得者,有因驚而得者,有因氣而得者,有因飲酒而得者,有因食積而得者,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有腎虛不能降火而生者。若熱痰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證,冷痰多川芎痹,濕痰多倦怠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白芥,飲痰多成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為病狀,種種難名,王隱君論中頗為詳盡,學者但察其病形脈證,則知所挾之邪,隨其表裡上下虛實以治也。若夫子和謂飲無補法,必當去水,故用吐、汗、下之三法,治人常愈。又論熱藥治痰之誤,固為詳切。亦有挾寒挾虛之證,不可不論。夫久痰凝結,膠固不通,狀若寒凝,不用溫藥引導,必有拒格之患。況有風寒外束,痰氣內郁者,不用溫散,亦何以開鬱行滯。又有血氣虧乏之人,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理宜導去痰滯,必當補瀉兼行,又難拘於子和之三法也。大凡病久淹延,卒不便死者,多因食積痰飲所致。何以然者,蓋胃氣亦賴痰積所養,飲食雖少,胃氣卒不便虛故也。亦有治痰用峻利過多,則脾氣愈虛,津液不運,痰反生而愈盛。法當補脾胃,清中氣,則痰自然運化。此乃治本之法也,謂醫中之王道者,正此類也。
白話文:
古人說治療痰症,必須先調理氣機。因為憂愁思慮會損傷意志,導致氣機鬱結,痰液凝滯。氣機調順了,痰症自然就會消失。然而,痰症是因氣機鬱結而生,氣機鬱結又是因痰症阻塞,如此循環,該如何解決呢?所以我用滾痰丸,來逐漸去除阻塞凝滯的邪惡之物,就像用兵討伐叛亂的新民一樣。何況有些人天生就帶有痰症,比如嬰兒出生時就有痰液,這並非因氣機導致的。所以學習者不能固執己見,不通融變通。
劉宗厚說,痰症的病理,《傷寒論》中論述了四飲六證,沒有刻意敘述內外三因,但都十分切合實際。四飲是描述因痰症而顯現出的各種症狀,三因是說明因受傷而生痰的機理。王隱君論述人體的各種疾病,都源於痰症,這開闢了前人未曾論述的領域,可以說他深刻地了解痰症的變化,掌握了痰症的奧秘。他創製了滾痰丸一方,總體治療這種疾病,簡便有效。相比《傷寒論》中的三因,有表裡內外之分,又有汗下溫利之法,但顯得比較籠統,況且還有虛實寒熱的不同情況呢?
痰症的根源,有因熱而生痰的,也有因痰而生熱的;有因風寒暑濕而引起的,有因驚嚇而引起的,有因氣機鬱結而引起的,有因飲酒而引起的,有因飲食積滯而引起的,有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而引起的,有因腎臟虛弱不能降火而引起的。如果熱痰,就會出現煩熱;風痰,就會出現癱瘓等奇特的症狀;寒痰,就會出現肢體麻木;濕痰,就會出現倦怠無力;驚痰,就會出現心痛;飲酒痰,就會出現脅痛臂痛;飲食積滯痰,就會出現痞塊脹滿。痰症的病狀千奇百怪,難以命名,王隱君的論述相當詳細,學習者只要觀察病人的形狀、脈象和症狀,就能了解其所挾的邪氣,根據表裡上下虛實來治療。
有人認為,對於水飲的病症,必須要排除水分,所以用吐、汗、下三種方法,治病常常能好。有人也詳細論述了用熱藥治療痰症的錯誤,這確實很精確。但是,也有一些痰症是挾寒挾虛的,不可不加以考慮。如果痰症久而凝結,膠固不通,像寒凝一樣,不用溫藥引導,必然會出現抵抗拒絕的現象。何況還有風寒外束,痰氣內郁的患者,不用溫散之法,又如何開鬱行滯呢?還有一些氣血虧虛的人,痰滯在中焦,阻塞清道,導致四肢百骸出現各種疾病,理應引導去除痰滯,必須要補瀉兼施,不能拘泥於三種方法。
總之,病症久拖不治,最終不能痊癒而死亡的,大多是因為飲食積滯和水飲所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胃氣也依靠痰積來滋養,即使飲食很少,胃氣也不會虛弱,這就是原因。也有人治療痰症,過度使用峻利之法,就會導致脾胃更加虛弱,津液不能運化,痰症反而會加重。正確的方法是補益脾胃,清虛中氣,這樣痰症就會自然運化。這就是治本之法,醫學中的王道,就是這樣的。
丹溪,曰:有熱痰,有濕痰,有酒痰,有食積痰,有風痰,有寒痰,有老痰。熱痰,用青黛、黃連,及青礞石丸最捷。濕痰,身多軟而重,用蒼朮、白朮。又曰:濕痰用黃芩、香附、半夏、貝母,熱痰加瓜蔞、青黛,酒痰用瓜蔞、青黛,蜜丸噙化,食積痰,用神麯、麥芽、山楂,或化痰丸,氣虛者用補氣藥送之。風痰多見奇證,風痰用南星、白附子,寒痰用半夏(盧氏注曰:凝結清冷,其狀若寒,實非寒也。然亦有用溫藥者,蓋寒因熱用,使之為引導而無捍格之患也),老痰用海石、香附、半夏、瓜蔞、五倍子。一云: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痰結核在咽喉,嗽而不能出,化痰藥加咸能軟堅之味,瓜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以朴硝,用薑汁蜜丸噙之。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行。痰在皮裡膜外,非竹瀝不除。氣虛之人有痰,非竹瀝不開。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用小胃丹。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脈浮當吐,痰在膈上必用吐,膠固稠濁者,必用吐。痰在經絡中者,非吐不可出,吐中就有發散之意。凡吐法,宜先升提其氣,用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生薑之類,或就以此藥探吐。吐時,必先以布勒腰腹,於不通風處行之。吐藥用蘿蔔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碗,去渣,入少油與蜜,溫服。或用蝦半斤,入醬、蔥、姜等物料水煮,先吃蝦,後飲汁,少時以鵝翎探吐。其鵝翎須先以桐油浸,以皂角水洗,曬乾待用。如服瓜蒂散、藜蘆等藥,不用探法自吐。虛人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便攻,攻盡則愈虛。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而多。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挾瘀血成窠囊,行痰極效。二陳湯一身之痰都管,治痰要藥也。欲下行加引下藥,欲上行加引上藥。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黃芩治痰,假其下火也。天花粉能降上膈熱痰,海粉熱痰能降,濕痰能燥,頑痰能消。人中黃飯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湯下,能降陰火,清痰治食積。痰因火盛逆上,治火為先,白朮、黃芩、軟石膏之類。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陰制相火,其痰自除。血藥必用薑汁傳送。內傷挾痰,必用參、耆、白朮之屬,多用薑汁傳送,或加半夏,虛甚加竹瀝,中氣不足加參朮。脾虛者,宜清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湯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起。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痰成塊吐咯不出,氣鬱滯者難治。凡風痰必用風痰藥,如白附子、天麻、雄黃、牛黃、片芩、殭蠶、豬牙皂角之類。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
白話文:
丹溪論痰
丹溪先生說:痰分為熱痰、濕痰、酒痰、食積痰、風痰、寒痰、老痰。
熱痰:可用青黛、黃連,以及青礞石丸治療,效果最快。
濕痰:患者身體軟弱沉重,可用蒼朮、白朮治療。
丹溪先生又說:濕痰也可使用黃芩、香附、半夏、貝母治療,若為熱痰,可加瓜蔞、青黛;酒痰則用瓜蔞、青黛,製成蜜丸含化。
食積痰:可用神麴、麥芽、山楂治療,或服用化痰丸。若患者氣虛,可用補氣藥送服。
風痰:患者多有奇異症狀,可用南星、白附子治療。
寒痰:可用半夏治療。盧氏注釋道:寒痰凝結清冷,狀似寒痰,實非寒痰,但亦可使用溫藥,因為寒因熱用,可引導藥物,避免阻礙藥效。
老痰:可用海石、香附、半夏、瓜蔞、五倍子治療。有人說五倍子輔以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頑痰。
痰結核阻塞咽喉,咳嗽卻咳不出,可將化痰藥與軟堅之物,如瓜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等,佐以少許朴硝,製成薑汁蜜丸含服。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到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去除。痰在皮裡膜外,非竹瀝不能清除。氣虛者有痰,非竹瀝不能開通。痰在腸胃之間,可服用小胃丹治療,以瀉下而愈。
痰性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脈浮當吐,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治療。痰膠固稠濁者,亦需吐之。痰在經絡中者,非吐不可,吐中亦有發散之意。
凡用吐法,宜先升提其氣,可用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生薑等藥物,或直接用這些藥物探吐。吐時,應先用布勒緊腰腹,在不通風處進行。
吐藥可用蘿蔔子半升研磨,加入漿水一碗,去渣,加入少許油和蜜,溫服。或用蝦半斤,加入醬、蔥、姜等佐料水煮,先吃蝦,後喝湯,稍後用鵝翎探吐。鵝翎需先用桐油浸泡,再以皂角水清洗,晒乾備用。若服用瓜蒂散、藜蘆等藥物,則不用探吐,可自行吐出。
虛人中焦有痰,胃氣也需要滋養,不可立即攻伐,攻盡則更虛。治療痰症,若過度使用利藥,會導致脾氣下虛,反而更容易生痰。
許學士用蒼朮治療痰挾瘀血形成的窠囊,效果極佳。二陳湯能治全身之痰,是治療痰症的要藥。若需下行,可加引下藥;若需上行,可加引上藥。枳實瀉痰,有衝破一切阻礙之功效。黃芩治痰,是因其能降火。天花粉能降上膈熱痰,海粉可降熱痰,燥濕痰,消頑痰。人中黃飯丸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湯送服,能降陰火,清痰治食積。
痰因火盛逆上,應先治火,可用白朮、黃芩、軟石膏等藥物。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而不生血,宜補陰制相火,痰自會消除。血藥需用薑汁傳送。
內傷挾痰,需用人參、黃芪、白朮等藥物,多用薑汁傳送,或加半夏。虛甚者可加竹瀝,中氣不足者可加人參、白朮。
脾虛者,宜清中氣以運痰降下,可用二陳湯加白朮等藥物,兼用升麻提起。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痰成塊,吐咯不出,氣鬱滯者難治。凡風痰必用風痰藥,如白附子、天麻、雄黃、牛黃、片芩、殭蠶、豬牙皂角等。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應詢問其平日愛吃什麼,吐出後再用藥。
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山梔子、黃連、黃芩之類。噫氣吞酸,此食鬱有熱,火氣上動,黃耆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皮為使,熱多加青黛。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輕者用瓜蔞輩,氣實必用荊瀝。痰在膈間,使人癲狂,或健忘,或風痰,皆用竹瀝,亦能養血,與荊瀝同功。
治稍重能食者,用此二味效速穩當。二瀝治痰結在皮裡膜外,及經絡中痰,必佐以薑汁。韭汁治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自然汁冷吃兩三銀盞,必胸中煩躁不安而後愈。參萸丸能消痰。
白話文:
頭昏眼花、耳鳴嘈雜,這是因為火氣上擾,導致痰液上涌,可以用二陳湯加入梔子、黃連、黃芩等藥物來治療。打嗝、吞酸,這是因為食物積滯、熱氣上炎,可以用黃芪為主藥,搭配南星、半夏,再加入橘皮,如果熱氣較重,可以加青黛。喉嚨中有東西,咳不出來也咽不下去,這是陳舊的痰液,嚴重的話要催吐,輕微的可以用瓜蔞等藥物,如果氣虛可以用荊瀝。痰結在隔膜之間,會導致癲狂、健忘,或者風痰,都可以用竹瀝治療,竹瀝也能養血,功效與荊瀝相同。
治療稍微嚴重、但還能夠進食的患者,可以用竹瀝和荊瀝,效果快且穩妥。這兩種瀝水可以治療痰結在皮膜或經絡中的情況,必須加入薑汁。韭汁可以治療血瘀不流、中焦有積水,可以用新鮮的韭汁,冷着吃兩三小碗,胸中煩躁不安的症狀就會消退。參萸丸能化痰。
又曰:痰之為病,方論少有細述之者。近惟三因略言,亦無加減法。夫痰之源不一,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氣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驚而生者,有積飲而生者,有多食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傷冷物而成者,有脾虛而成者,有飲酒而成者。其為病也,驚痰則成心包痛、癲疾。
熱痰則生煩躁頭風,爛眼燥結,怔忡懊憹,驚眩。風痰成癱瘓,大風眩暈,暗風悶亂。飲痰成脅痛,四肢不舉,每日嘔吐。食痰成瘧痢,口出臭氣。暑痰中暑眩冒,黃疸頭痛。冷痰骨痹,四肢不舉,氣刺痛。酒痰飲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
白話文:
人們常說,痰這種病症,醫書中很少詳細說明。近來只有一些簡略的論述,也沒有加減方法。其實痰的來源很多,有因痰而生熱的,有因熱而生痰的,有因氣而生的,有因風而生的,有因驚而生的,有積飲而生的,有多食而生的,有因暑而生的,有傷冷物而成的,有脾虛而成的,也有因飲酒而成的。這些痰所引起的病症也不同,驚痰會造成心包痛、癲癇;熱痰會生煩躁頭風,爛眼燥結,心悸不安,驚恐恍惚,頭昏眼花;風痰會導致癱瘓,大風眩暈,暗風悶亂;飲痰會造成脅痛,四肢無力,每天嘔吐;食痰會造成瘧疾痢疾,口出臭氣;暑痰會造成中暑眩暈,黃疸頭痛;冷痰會造成骨痺,四肢無力,氣刺痛;酒痰會造成飲酒不消,每次喝了酒,第二天就會嘔吐;脾虛生痰會造成食慾不振,反胃嘔吐。
氣痰攻注,走刺不定。婦人於驚痰最多,蓋因產育交接,月事方行,其驚因乘而入,結成塊者,為驚痰。必有一塊在腹,發則如身孕,轉動跳躍,痛不可忍。凡人手臂或動不得,或骨節遍身痛,坐臥不安。此痰入骨也。有人腳氣久不治,骨節痛,與腳氣藥不效,此痰病也。凡傷寒病後嘔吐,藥不得入,亦因初病,胸中有痰涎也。
或因下之太早,而遂議其非痰,未為確論。傷寒發黃,亦是痰病,蓋因熱搏而成。凡大便秘者,亦是痰結。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菸灰黑色,舉目便知,不待切脈。眼黑而頰赤者,熱痰也。面大黃色,亦熱痰也。外證必煩滿膈熱,口乾思冷,大便秘結,小便赤熱,久必生風或眩暈。
白話文:
氣痰在體內亂竄,像針一樣刺痛,位置不定。婦女最容易受驚嚇而產生痰,這是因為她們生產或月經期間身體虛弱,容易受到驚嚇,這種驚嚇之氣會進入體內形成痰塊。這塊痰會停留在腹部,發作時就像懷孕一樣,肚子會轉動跳躍,痛得難以忍受。有些人手臂無法活動,或者全身骨骼疼痛,坐臥不安,這是痰進入骨頭的症狀。還有些人腳氣久治不癒,骨節疼痛,服用腳氣藥物也沒效,這也是痰病。傷寒病後嘔吐,藥物無法服用,也是因為初期病症,胸腔內有痰涎。
有些人可能因為痰下得太早,就斷定不是痰病,這是不確定的說法。傷寒發黃也是痰病,因為熱氣與痰氣交纏而成。便秘也是痰氣阻塞造成的。凡是體內有痰的人,眼皮和眼下方都會呈現灰黑色,只要抬眼就能看出來,不需把脈。眼睛發黑而臉頰發紅的是熱痰。臉色發黃也是熱痰的表現。這些症狀會伴隨胸悶、口渴想喝冷飲、便秘、小便赤熱等,時間久了會導致頭暈目眩或產生風邪。
耳鳴眼花多虛證,治之而用熱藥,服久必脈大實,發大熱而中風,可急下之。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艱難者,入骨痰也。其證遍體骨節疼痛。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濕痰也。眼黑而氣短促者,驚風痰也。左右關脈大者,膈中有痰也,可吐之。怕吐者,消息下之。
凡人每日背上一條如線而寒起者,宜吐下之。凡人百藥不效,其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用妙應丸加減法(妙應丸即控涎丹)。
葉氏,曰:飲凡有六,懸、溢、支、痰、留、伏,痰飲特六者之一耳。人病此而止曰痰飲者,蓋停滯既久,未有不因氣道閉塞,津液不通,而為痰多之患者也。譬如溝渠壅滯,則倒流之水逆上,瘀濁臭穢,無所不有,若不疏決而欲澄清者,未之有也。或問痰與飲何異?曰:子和謂飲乃水濕所為,久久則變而為痰也。是飲為痰之漸,痰為飲之積。然其得之之源,不越乎六淫七情及飲食所治耳。痰飲為病,變生不一。有卒然昏悶,口眼喎邪,似中而實非中,四肢戰曳,身如浮雲,似虛而實非虛。又有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吊痛,走易不定,俗醫謂之走注,用風藥針灸不效,又疑風毒結聚,欲成癰者,妄以貼藥,亦不效。或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糊,喉中如鋸,多流涎沫,手足重墜痹冷,認為癱瘓者。或寒熱往來,似瘧非瘧,似勞非勞,而醫疑惑者。凡此數者,皆痰飲之為患也。乃是頑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他疾,不可不審。治法當以消飲為先,痰去飲消,則諸證自愈。
白話文:
耳鳴眼花大多是虛證,如果用熱藥治療,長期服用就會導致脈搏有力而實,並出現發燒和中風的症狀,應立即服用瀉藥。眼睛發黑,走路時發出呻吟聲,行動困難,是痰入骨髓的表現。這種情況的症狀包括全身骨節疼痛。眼睛發黑,臉色發黃,四肢麻痺,屈伸不便,是風濕痰的表現。眼睛發黑,呼吸短促,是驚風痰的表現。左右關脈有力,表示膈膜中有痰,可以服用催吐藥。如果害怕嘔吐,就服用瀉藥。
一般來說,如果每天背部有一條像線一樣的東西,而且感到寒冷,就應該服用催吐藥或瀉藥。如果百藥無效,而脈搏在關上部位隱伏而有力,那就是痰引起的,可以用妙應丸加減法治療。
葉氏說:飲證有六種,分別是懸、溢、支、痰、留、伏,痰飲只是其中一種。人們患病後只稱其為痰飲,是因為痰飲停滯已久,一定是由於氣道阻塞,津液不通,而導致痰液過多的緣故。就像溝渠阻塞一樣,就會導致水倒流逆流,污濁臭穢,無所不在,如果不及時疏通,想要澄清是不可能的。有人問痰和飲有什麼不同?他說:子和認為飲是水濕引起的,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痰。所以飲是痰的初始狀態,痰是飲的積聚。但是,引起痰飲的根源,離不開六淫七情和飲食因素。痰飲會造成各種不同的病症,有些人會突然昏迷,口眼歪斜,看起來像中風但實際上不是中風,四肢抽搐,身體像浮雲一樣,看似虛弱但實際上不是虛弱。有些人會突然感到胸背、手足、頸項、腰胯疼痛難忍,筋骨牽引吊痛,疼痛位置不定,俗稱走注,用風藥針灸治療無效,又懷疑是風毒聚集,即將形成癰腫,便誤用貼藥,也無效。有些人會頭痛到抬不起頭,有些人會精神昏沉、嗜睡,有些人會食慾不振,痰液稠糊,喉嚨像被鋸子鋸一樣,流口水,手足沉重麻痺冰冷,被認為是癱瘓。有些人會寒熱交替,看似瘧疾但又不是瘧疾,看似勞累但又不是勞累,讓醫生感到困惑。以上這些症狀,都是痰飲引起的。頑固的涎液積存在心膈上下,轉化成其他疾病,不可不謹慎。治療方法應以消飲為先,痰液去除,飲證消退,那麼各種症狀就會自然痊癒。
王節齋,曰: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客於經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噁心嘔吐,為痞隔壅塞、關格異病,為泄,為眩暈,為嘈雜、怔忡驚悸,為癲狂,為寒熱,為痛腫,為癖積;或胸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點常如冰冷,或四肢麻木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痰有新久輕重之殊,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咳之難出,積成惡味,酸辣腥臊鹹苦,甚至帶血而出。治法: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過,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
白話文:
王節齋論痰:
王節齋說:痰的本質是濕,是由津液轉化而來的。由於風寒濕熱入侵,或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傷,或是飲食失調,導致氣逆而使津液濁化,變成痰飲。
痰飲可能從口鼻吐出,也可能停滯在胸膈,或積聚在腸胃,或停留於經絡四肢,隨著氣的升降,遍布全身,無處不到。
痰所致的病症很多,例如:喘息、咳嗽、噁心嘔吐、胸悶氣短、關節疼痛、腹瀉、頭暈目眩、胃部灼熱、心慌意亂、癲癇、寒熱交替、腫痛、癖積等。
有些時候,胸腔中會發出轆轆聲,或背部中央常感冰冷,或四肢麻木無力,都是痰引起的。
許多疾病都伴隨著痰,但世人多不知曉。
痰有新舊輕重之分:
- 新鮮且輕微的痰,顏色清白稀薄,氣味也淡。
- 久而重的痰,顏色黃濁稠黏,凝結成塊,咳嗽難以咳出,積聚成惡臭,酸辣腥臊鹹苦,甚至帶血。
治療痰飲的方法:
痰生於脾胃,因此應該健脾燥濕。
痰隨著氣而升,所以應該先順氣,再分導痰液。
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
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
停留在上部的痰應該吐出,停留在中部的痰應該下泄。
中氣虛弱者,應該固護中氣,才能運化痰液。
如果過於猛烈地攻治,則會導致胃氣虛弱,反而加重痰飲。
王節齋,化痰丸論曰: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血氣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氣血濁逆,則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變為痰焉。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然以之而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鬱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濁鬱結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則火邪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中焦脾胃滋痰冷痰痰飲痰涎之比,故湯藥難治,亦非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等藥所能治也。惟開其鬱,降其火,清潤肺金,而消化凝結之痰,緩以治之,庶可效耳,制化痰丸主之。
白話文:
王節齋化痰丸論曰:
痰,是疾病的名稱。人體若氣血順暢,則津液流通,哪裡會有痰呢?只有當氣血濁逆時,津液才會不清,蒸熏凝聚,而變成痰。
痰的本源是水,源自腎臟。痰的活動性質是濕,主要由脾臟控制。古人常用二陳湯治療各種痰症,這是因為它可以健脾燥濕,治標之法。但它只能用於治療濕痰、寒痰、痰飲和痰涎。
然而,如果痰是因火邪上炎,肺氣不清,咳嗽時發作,或是老痰、鬱痰,凝結為黏塊,阻塞喉嚨,難以吐出,這些痰症都是因為火邪上炎,熏灼上焦,肺氣受阻,導致津液隨氣而升,被火熏蒸,凝濁鬱結而成。久而久之,根深蒂固,故稱老痰或鬱痰,其根本原因是火邪。
此病症位於上焦,也就是心肺和咽喉之間,與中焦脾胃引起的濕痰、冷痰、痰飲、痰涎不同,因此難以用湯藥治療,也非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等藥所能治。
唯需疏解鬱結,降伏火邪,滋潤肺金,化解凝結的痰,緩慢治療,才能見效。化痰丸正是为此而制。
李氏,曰:痰乃津液所成,隨氣升降。氣血調和,則流行不聚。內外感傷,則壅逆為患。新而輕者,形色青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咯之難出,漸成惡味,酸辣腥臊鹹苦。但痰證初起,頭痛發熱,類外感外證。久則潮咳夜重,類內傷陰火。又痰飲流注,肢節疼痛,類風證。但痰證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不勻不定為異耳。人知氣血為病,而不知痰病尤多。生於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腫脹,泄瀉,名曰濕痰。若挾食積瘀血,遂成窠囊痞塊,又名食痰。留於胃脘,多嘔吐,吞酸嘈雜,上衝頭面烘熱,名曰火痰。若因飲酒,乾嘔,噯,臂脅痛,又名酒痰。升於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乾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久為老痰鬱痰。又七情痰滯咽膈,多胸脅痞滿,名曰氣痰。迷於心,多怔忡癲狂,夢寐奇怪,名曰熱痰。動於肝,多眩暈頭風,眼目瞤動,昏澀,耳輪搔癢,脅肋脹痛,左癱右瘓,麻木倦疲奇證,名曰風痰。聚於腎,多足膝痠軟,腰背強痛,肢節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名虛痰。凡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身中結核,不紅不腫;或頸項結核,似癧非癧,或走馬喉痹,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扭,噎塞煩悶;或背中常有一點如冰冷痛;或心下冰冷時痛;或四肢腫硬,似痛非痛;或骨節刺痛無常處;或吐冷涎、綠水、黑汁,或大小便膿,或關格不通,以至勞瘵荏苒,婦人經閉,小兒驚搐,皆須先去敗痰,然後調理。他時鬥家胸骨撲傷,刺痛不已,散血之劑罔功,續以自己小便飲之,須臾吐痰,其痛立止,百病兼病如此。風痰外感賊邪,或腎枯木動,或內風鬱熱,色青而光。風虛,三生飲、古龍虎丹。風熱,小省風湯、搜風化痰丸、四神丹、竹瀝膏。寒痰因形寒飲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輕者五積散、藿香正氣散,重者溫中化痰丸、古半硫丸。濕痰,或外感濕滯,或停飲不散,色白喘急者,千緡湯。心痛者,單半夏丸,或神術丸。濕熱色黃者,中和丸、清膈蒼莎丸。在裡者,青礞石丸。熱痰,因厚味積熱,或外感誤溫所致,色黃甚則帶血,或紫,清氣化痰丸煎服,或大金花丸、滾痰丸。火痰,因飲食衣褥過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濁,二陳湯加芩、連、山梔,或抑上丸、潤下丸。郁痰,即火痰鬱於心肺之久者,凝滯胸膈,稠黏難咯,忌南星、半夏燥藥,宜開鬱降火,清金潤肺,緩以治之,節齋化痰丸、謝傳清金丸、單貝母丸、霞天膏。氣痰,七情郁成,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形如破絮,或如梅核,四七湯,久者換蘇子,加黃芩、山梔,海石三仙丸、千金指迷丸。食痰,因飲食不化,結成痞塊,橘半枳殼丸。痰壅喘急者,瓜蔞枳實丸,山楂、麥芽煎湯下。陰虛者黃白丸。傷水,心中堅大如杯者,名曰氣分,枳朮丸料煎服。痰癖硬如杯,時有水聲者,神保丸。酒痰,小調中湯、香附瓜蔞青黛丸。痰伏胞絡,自肺竅嗽出。涎伏脾元,自口角流出。飲生胃腑,從食脘吐出。五飲六證,留飲伏飲,合為一也。皆因飲水及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即酒痰久而濕勝者,與傷寒水證大同,脈多弦滑,或伏,眼下皮如灰黑。
白話文:
李氏曰:
痰是由津液所形成的,隨著氣的升降而運行。氣血調和,則痰液能順暢流通,不會停聚。內外受到傷害,則痰液壅塞逆流,成為病患。
痰證的輕重表現:
- 新發生的輕症,痰液呈青白色,稀薄透明,氣味淡薄。
- 久病嚴重的,痰液呈黃濁色,稠黏凝結,咳出來十分困難,逐漸產生惡臭,帶有酸、辣、腥、臊、鹹、苦等味道。
痰證的類證:
- 痰證初期,常伴隨頭痛發熱,類似外感病症。
- 到了後期,則會出現咳嗽,夜間加重,類似內傷陰火。
- 痰飲流注,導致肢節疼痛,類似風證。
痰證與其他疾病的區別:
- 痰證主要表現為胸悶,食慾減退,但面色如常,脈象滑而無定,這與其他疾病有所不同。
痰的種類及症狀:
- 濕痰: 生於脾,多表現為四肢倦怠,或腹痛、腫脹、腹瀉,稱為濕痰。
- 食痰: 若濕痰夾雜食物積滞和瘀血,則會形成窠囊痞塊,稱為食痰。
- 火痰: 留於胃脘,多會出現嘔吐、吞酸、嘈雜、上衝頭面烘熱,稱為火痰。
- 酒痰: 因為飲酒而產生乾嘔、噯氣、臂脅疼痛,稱為酒痰。
- 燥痰: 升至肺部,多表現為毛髮枯焦、面色蒼白如枯骨、咽乾口燥、咳嗽喘促,稱為燥痰。久而久之會變成老痰、鬱痰。
- 氣痰: 七情鬱結導致痰滯咽膈,多表現為胸脅痞滿,稱為氣痰。
- 熱痰: 迷於心,多會出現心神不寧、癲狂、夢境奇怪,稱為熱痰。
- 風痰: 動於肝,多會出現眩暈、頭痛、眼目瞤動、昏澀、耳輪搔癢、脅肋脹痛、半身不遂、麻木倦疲等奇異症狀,稱為風痰。
- 寒痰: 聚於腎,多表現為足膝痠軟、腰背強痛、肢節冷痹、骨痛,稱為寒痰,又稱為虛痰。
痰證的常見症狀:
- 全身如同蟲子爬行,或身上出現結核,不紅不腫;
- 頸項結核,像是瘡瘍卻不是瘡瘍;
- 走馬喉痹;
- 胸腹間有兩股氣交纏扭轉,感到噎塞煩悶;
- 背中常有一點冰冷疼痛;
- 心下冰冷時痛;
- 四肢腫硬,似痛非痛;
- 骨節刺痛,位置不定;
- 吐出冷涎、綠水、黑汁;
- 大小便帶膿;
- 關格不通;
- 勞瘵虛弱,婦女月經閉止,兒童驚厥抽搐。
這些情況都需要先清除敗痰,才能進一步調理。
痰證的治療:
- 風痰:因外感風邪,或腎虛木動,或內風鬱熱所致,痰液呈青色而光亮。
- 風虛:可用三生飲、古龍虎丹。
- 風熱:可用小省風湯、搜風化痰丸、四神丹、竹瀝膏。
- 寒痰:因形寒飲冷所致,痰液呈深青黑色如灰,容易唾液增多或喘息。
- 輕症:可用五積散、藿香正氣散。
- 重症:可用溫中化痰丸、古半硫丸。
- 濕痰:或因外感濕邪,或因停飲不散所致,痰液呈白色,喘息急促。
- 可用千緡湯。
- 心痛者,可用單半夏丸或神術丸。
- 濕熱者,可用中和丸、清膈蒼莎丸。
- 濕痰在裡者,可用青礞石丸。
- 熱痰:因厚味積熱,或外感誤服溫熱藥物所致,痰液呈黃色,嚴重者帶血或紫紅色。
- 可用清氣化痰丸煎服,或用大金花丸、滾痰丸。
- 火痰:因飲食衣褥過厚,火蒸津液所致,痰液稠濁。
- 可用二陳湯加芩、連、山梔,或用抑上丸、潤下丸。
- 鬱痰:火痰鬱積於心肺久而形成,凝滯胸膈,稠黏難咳。
- 忌用南星、半夏等燥藥,宜開鬱降火,清金潤肺,緩慢調理。
- 可用節齋化痰丸、謝傳清金丸、單貝母丸、霞天膏。
- 氣痰:七情鬱結形成,咳不出,咽不下,形狀像破絮,或像梅核。
- 可用四七湯,久者可用蘇子加黃芩、山梔,或用海石三仙丸、千金指迷丸。
- 食痰:因飲食不化,結成痞塊。
- 可用橘半枳殼丸。
- 痰壅喘急:
- 可用瓜蔞枳實丸,或用山楂、麥芽煎湯服用。
- 陰虛者可用黃白丸。
- 傷水:心中堅硬如杯,稱為氣分,可用枳朮丸料煎服。
- 痰癖:硬如杯,時有水聲,可用神保丸。
- 酒痰:可用小調中湯、香附瓜蔞青黛丸。
痰飲的來源:
- 痰伏胞絡,從肺竅咳嗽出來。
- 涎伏脾元,從口角流出。
- 飲生胃腑,從食脘嘔吐出來。
五飲六證、留飲伏飲,都是指痰飲,都是因飲水、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而成。
酒痰的類證:
- 酒痰久而濕邪盛者,與傷寒水證相似,脈象多弦滑或沉伏,眼下皮膚呈灰黑色。
總結:
痰證的種類繁多,症狀複雜,需要根據不同類型進行辨證論治。在治療過程中,要注重辨別痰證與其他疾病的區別,避免誤診。
痰飲,水停腸胃,腹響轆轆有聲,令人暴肥暴瘦。懸飲,水流在脅,咳嗽則痛,懸懸思水。溢飲,水流四肢,身體重痛。支飲,水停膈上,咳逆倚息短氣。留飲,水停心下,背冷如手掌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痛,脅痛引缺盆,咳嗽轉甚。伏飲,水停膈滿,嘔吐喘嗽,發熱惡寒,腰背痛,淚出,或身惕肉瞤。
仲景治諸飲,在皮裡膜外表分者,大小青龍湯汗之。在胸者,瓜蒂散吐之。在四肢經絡脅肋者,五苓散分利之。在腸胃裡分者,十棗湯下之。此皆治標之霸道也。從輕汗以參蘇飲,吐以二陳湯,加防風、桔梗探之。分利五飲湯,下劑開結枳實丸,中間以小半夏湯、古葶棗散、枳朮丸、溫中化痰丸、清氣化痰丸、半夏溫肺湯,隨虛實加減,不必太泥。古法順氣為先,分導次之。
白話文:
痰飲會讓水停留在腸胃,肚子咕嚕咕嚕響,讓人忽胖忽瘦。懸飲則水流到脅肋,咳嗽時會痛,感覺像水掛在那裡。溢飲的水流到四肢,全身沉重疼痛。支飲則是水停留在膈膜上,咳嗽喘不過氣,呼吸短促。留飲的水停留在心下,背部冰冷,像手掌一樣大,可能伴隨呼吸短促、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脅肋疼痛、咳嗽加重。伏飲的水停留在膈膜,會嘔吐、喘咳、發燒、畏寒、腰背痛、流淚,或身體顫抖。
仲景治療各種水飲,如果水停留在皮肉和臟腑表面的,就用小青龍湯發汗。如果停留在胸部的,就用瓜蒂散催吐。如果停留在四肢經絡、脅肋部位的,就用五苓散利水。如果停留在腸胃裡的,就用十棗湯瀉下。這些都是治標的霸道方法。可以從輕汗用參蘇飲,吐用二陳湯加防風、桔梗。利水用五飲湯,瀉下用開結枳實丸。中間可以根據虛實情況,用小半夏湯、古葶棗散、枳朮丸、溫中化痰丸、清氣化痰丸、半夏溫肺湯等藥物,不必拘泥於古法。古代治療方法首先要順氣,其次才是分導。
然氣升屬火,因氣動者曰痰氣,順氣導痰湯。因火動者曰痰火,清熱導痰湯。因濕動者曰濕痰,導痰湯主之,通用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尤為分導要藥。風,加南星、皂角、附子、竹瀝;寒,倍半夏,加薑、附、薑汁;火,加石膏、青黛;濕,加蒼朮、白朮;燥,加瓜蔞、杏仁;老郁痰,加海石、芒硝、瓜蔞;食積,加山楂、神麯、麥芽;停水,加檳榔。痰在脅下,加白芥子以行之。
白話文:
然而氣體上升屬於火性,由於氣體運動而生的稱作痰氣,順氣導痰湯可以治療。由於火性運動而生的稱作痰火,清熱導痰湯可以治療。由於濕氣運動而生的稱作濕痰,導痰湯可以治療,常用二陳湯,能使大便潤滑而小便量多,是分導痰氣的重要藥物。
若痰氣伴有風邪,可加入南星、皂角、附子、竹瀝;若伴有寒邪,可加倍半夏,並加入薑、附子、薑汁;若伴有火邪,可加入石膏、青黛;若伴有濕邪,可加入蒼朮、白朮;若伴有燥邪,可加入瓜蔞、杏仁;若為久郁痰氣,可加入海石、芒硝、瓜蔞;若為食積痰氣,可加入山楂、神麴、麥芽;若為水停痰氣,可加入檳榔。
若痰氣停留在脅下,可加入白芥子來幫助其運行。
痰在四肢,加竹瀝。痰在經絡,用此探吐。痰在皮裡膜外,加白芥子、竹瀝、薑汁。氣實用荊瀝。
痰原於腎,動於脾,客於肺。水升火降,脾胃調和,痰從何生。陽虛腎寒,不能收攝,邪水冷痰溢上,或昏暈夜喘上氣者,八味丸、三味安腎丸、黑錫丹以鎮墜之。如痰壅發厥者,蘇子降氣湯、三生飲、古硫汞丹。脾虛不能運化者,宜補中燥濕,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勞役傷脾,失升降者,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竹瀝、薑汁。
白話文:
痰停留在四肢,可以用竹瀝治療。痰停留在經絡,可以用此法探吐。痰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可以用白芥子、竹瀝、薑汁治療。如果體內氣盛,可以用荊瀝治療。
痰的根源在腎,由脾引起,最終停留在肺。水往上走,火往下降,脾胃調和,痰就不會產生。如果陽虛腎寒,無法收納水液,邪氣和寒痰就會往上溢出,出現昏眩、夜間喘氣、呼吸急促等症狀,可以用八味丸、三味安腎丸、黑錫丹來鎮壓痰氣。如果痰壅塞導致昏厥,可以用蘇子降氣湯、三生飲、古硫汞丹治療。如果脾虛無法運化,應該補中燥濕,用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勞役過度損傷脾胃,升降失調,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竹瀝、薑汁。
氣血虧乏,痰客中焦,閉塞清道者,仍宜溫中燥脾,二陳湯,氣虛合四君子湯,血虛合四物湯。陰虛腎火炎上肺燥者,二陳湯合四物湯,去川芎、半夏,加貝母、麥門冬、瓜蔞仁、桔梗,潤而降之,或腎氣丸、三一腎氣丸。語云痰無補法,且老痰凝滯膠固,暫用溫藥引導,必有拒格之患。
風寒痰氣內郁,不用溫散,亦何以開結滯。此皆難拘於無補也。凡痰喘聲高,脈散汗出如油,身冰冷者,死。
白話文:
如果氣血不足,痰停留在中焦,阻塞了清氣通路,就應該溫暖中焦、燥濕脾胃,服用二陳湯,如果氣虛可以加入四君子湯,血虛則可以加入四物湯。如果是陰虛導致腎火上炎,肺部燥熱,則可以在二陳湯和四物湯中去除川芎、半夏,加入貝母、麥門冬、瓜蔞仁、桔梗,滋潤降火,也可以服用腎氣丸或三一腎氣丸。俗話說痰無補法,而且長期痰凝固結,如果暫時用溫藥引導,可能會產生抵抗。
風寒痰氣內鬱,不用溫藥散寒,又如何打開結滯?這些都是不能拘泥於無補法的例子。凡是痰喘聲音高亢,脈象散亂,汗出如油,身體冰冷的,都是危險的徵兆。
蔭按:夫痰熱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熱者。因熱而生痰者,熱則熏蒸津液而成痰;因痰而生熱者,痰則阻礙氣道而生熱。夫熱生痰而痰生熱,始終新久之謂也,學者辨之。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痰熱」這個症狀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熱才產生痰,有的是因為痰才產生熱。如果是由於熱才產生痰的話,那麼熱就會薰蒸身體裡的水分和液體,形成痰;如果是由於痰才產生熱的話,那麼痰會堵塞呼吸道,導致發燒。這裡所說的「熱生痰、痰生熱」是指病程中的初期和後期以及時間長短的不同,學習的人要能夠分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