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一 (2)
卷十一 (2)
1. 論飲食過多之害
羅謙甫,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謂食物無貪於多,貴在有節,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也。若貪多務飽,飫塞難消,徙積暗傷,以召疾患。蓋食物飽甚,耗氣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湧嘔吐,以泄真元。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而泄,耗穀氣之化生。溲便清利而濁,耗源泉之浸潤。至於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漓而外泄,莫不由食物過傷,滋味太厚。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津液內蓄,精華和凝,邪毒不能犯,疾疹無由作矣。
白話文:
羅謙甫曾說,陰氣在平靜時神會藏於其中,若躁動則會消散。飲食若超出正常份量兩倍,將對腸胃造成傷害。這是在告誡我們,吃東西不要貪多,重要的是要有節制,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和健康。
如果一味追求吃得多、吃得飽,食物在腸胃裡難以消化,日積月累之下,不知不覺間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進而引發疾病。因為過度飲食,會消耗體內的氣力,可能導致食物反流,引起嘔吐,損害真氣;或者飲水無法正常代謝,形成痰涎,損耗體內的津液。此外,頻繁的大便,會耗費體內谷氣的轉化;小便過於清澈,會消耗體內水分的滋養。甚至精氣虛弱、汗液大量流失等問題,都可能由於飲食過度,食物味道過濃厚所引起。
如果能夠控制對美食的慾望,減少對美味的依賴,避免吃到極度飽足,那麼每一餐都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每一種食物都能對身體有益。這樣,體內的津液得以儲存,精華得以凝聚,邪毒就無法侵入,疾病也就沒有機會發生了。
2. 論飲食傷脾
東垣,曰:「四十九難」云:飲食勞倦則傷脾。又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腸澼為痔。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傷,則飲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滿,兀兀欲吐而惡食,或飧泄,或為腸澼,此胃傷脾亦傷明矣。大抵傷飲傷食,其治不同。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其谷,此最為妙也。重則方可吐下。數方區分類析於後,宜酌量用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飲食對脾臟的影響。東垣先生說,根據「四十九難」的理論,過度的飲食和勞累會損害脾臟。又提到,如果飲食過量,會傷害腸胃,進而引發痔瘡。
脾臟的功能是運行胃中的津液,磨碎胃中的食物,負責處理五味。一旦胃受到傷害,就會導致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失去味覺,四肢疲倦,心腹感到脹滿,有時會有想嘔吐且厭食的情況,或者出現餐後立即腹瀉,甚至引發痔瘡,這都清楚地顯示了胃受傷,脾臟也會受損。
總體來說,飲酒過量和暴飲暴食所引起的傷害,其治療方式是不同的。飲酒過量傷害的是無形的氣,應通過發汗、利尿來去除濕氣。暴飲暴食傷害的是有形的物質,情況較輕時,可以使用有助消化的方法,或者減少攝入的食物量,這是最佳的方式。情況嚴重時,可能需要催吐或瀉藥。後面會詳細列出各種治療方法,應該適度使用。
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
3. 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分而治之
東垣,曰:「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肺病則為喘咳,為腫,為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醒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之屬利下之。此其大法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痢腸澼,當分寒熱輕重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櫱、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然而不可過劑,過則反傷脾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凡毒藥治病,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也。(所謂去其六七八九者,病去六七八九分而止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由東垣先生所述,他引用了“陰陽應象論”中的觀點,指出食物與飲料的寒熱性質,若不適度,會對人體的六腑造成傷害。“痹論”中提及,陰氣在平靜時能安神,但若受到擾動,就會導致健康損失。過量飲食,尤其是暴飲,會傷害腸胃。此處討論的是飲和食兩個方面。
飲,指的是水,是一種無形的氣體。大量飲用,會使氣機逆亂,身體感到寒冷。飲用冷水會傷及肺部,導致咳嗽、喘息、浮腫,或是水瀉。輕微的症狀,可以藉由發汗、利尿來調節,例如使用解醒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等。對於嚴重且累積的病症,可能需要使用芫花、大戟、甘遂、牽牛等藥物來促進排泄。這是基本的治療原則。
食,指的是固體食物,是有形的血肉。如“生氣通天論”所言,過度飽食會導致筋脈鬆弛,引發痔瘡。又說,過量的飲食會傷害脾臟和肝臟,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如嘔吐、脹滿、下痢或腸炎,這些都需要根據寒熱的不同,以及病情的輕重來進行治療。輕微的,可以內服消化,嚴重的,可能需要透過藥物來排除。對於受寒的食物,可使用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等藥物;對於熱性的食物,則可使用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櫱、黃連、大黃等。有些情況下,可能需要催吐,“陰陽應象論”提到,位於上部的問題,可以透過催吐來解決,瓜蒂散就是其中的一種。然而,任何治療都不能過度,否則會反過來傷害腸胃。
這段文字最後強調,原本因為飲食過量而自我傷害,再輔以過量的藥物,會進一步傷害腸胃,使得氣力無法正常運轉,食物更難消化,最終導致體力衰弱。因此,“五常政大論”中提到,使用劇烈的藥物治病,只能去除六分的病根;一般的藥物,去除七分;溫和的藥物,去除八分;無毒的藥物,去除九分。使用藥物治病,切忌過度。這是古聖先賢的重要教誨。所謂的去除六分、七分、八分、九分,指的是病情去除到這個程度就應停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