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20)
卷十 (20)
1. 治內傷虛中有寒方
《黃帝針經》云: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是也。衛為陽,不足者,益之必以辛;榮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建而榮衛通,是以薑、棗為使也。或謂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少,建中湯溫里而芍藥數多,殊不知二者遠近之制。皮膚之邪為近,則制小其服也,故桂枝湯芍藥相佐,桂枝以發散,非與建中同體。
心腹之邪為遠,則制大其服也,故建中湯芍藥佐膠飴以建脾,非與桂枝同用爾。《內經》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嘔家不用此湯,以味甜故也。
黃耆建中湯,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羸乏少力。此藥大生氣血,補益榮衛。
黃耆(三錢),白芍藥(炒,四錢),肉桂(一錢五分),甘草(炙,二錢)
上㕮咀,加薑、棗煎,食遠服。
加味黃耆湯,又名保元湯,治陽虛惡寒。
黃耆(二錢),人參,白朮,甘草(炙,各一錢),肉桂(五分)
上銼,水煎服。甚者加附子。
強胃湯,治因飲食勞役所傷,腹脅滿悶,氣短,遇春口淡無味,遇夏雖熱而惡寒,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黃耆(一兩),人參,半夏(各三錢),草豆蔻(三錢),神麯,生薑(各一錢五分),陳皮,當歸,升麻,柴胡(各一錢),甘草(炙),黃柏(各五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溫服。
溫胃湯,專治服寒藥,多致脾胃虛弱,胃脘痛。
黃耆,陳皮(各七分),人參,甘草,縮砂仁,益智,厚朴(各二分),白豆蔻,乾生薑,澤瀉,薑黃(各三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育氣湯,通流百脈,調暢脾元,補中脘,益氣海,祛陰寒,止腹痛,進飲食,大益臟虛疼痛。
人參,白朮,白茯苓,木香,丁香,藿香,縮砂,白豆蔻,蓽澄茄,炙甘草(各五錢),乾山藥(一兩),陳橘皮(去白),青皮(去白,各二錢半),加白檀香(五錢)
上十四味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用木瓜湯調下,空心食前。鹽湯亦得。
神聖復氣湯,治復氣乘冬,足太陽寒氣,足少陰腎水之旺。子能令母實,手太陰肺實,反來侮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閉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濁涕不止,或如瘜肉,不聞香臭,咳嗽痰沫,上熱如火,下寒如冰,頭陣痛,目中流火,視物䀮䀮,耳鳴耳聾,頭並口鼻,或惡風寒,喜日陽,夜臥不安,常覺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兩脅縮急而痛,牙齒動搖,不能嚼物,陰汗,前陰冷,行步欹側,起居艱難,掌中風,寒痹麻木,小便數而晝多夜頻,欠氣短喘,渴,少氣不足以息,卒遺失無度,婦人白帶,陰戶中大痛,牽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睪,牽心腹陰陰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調,煩心霍亂,逆氣裡急,腹皮色白,後出餘氣,腹不能努,或腸鳴,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此皆寒水來復,火土之仇也。
白話文:
治內傷虛中有寒方
《黃帝內經》說:「榮氣從中焦出來,衛氣從上焦出來」。衛氣屬陽,不足就要用辛味藥補;榮氣屬陰,不足就要用甘味藥補。甘辛藥物配合使用,就能使脾胃功能正常,榮衛之氣通暢,所以用生薑、大棗做輔助藥物。有人說,桂枝湯解表,芍藥用量少;建中湯溫裡,芍藥用量多,其實他們沒有弄懂兩種方劑的運用差異。
皮膚的邪氣較近,用藥量就要少,所以桂枝湯用芍藥輔助,桂枝發散,與建中湯的功效不同。
心腹的邪氣較遠,用藥量就要多,所以建中湯用芍藥與麥芽糖輔助,以健脾胃,與桂枝湯的用法也不同。《內經》說:「邪氣在表,藥量要少;邪氣在裡,藥量要多。」嘔吐的病人不能用建中湯,因為它味道太甜了。
黃耆建中湯,治療男女各種虛弱不足、體弱乏力。此方能大補氣血,益氣補虛。
組成:黃耆三錢,炒白芍藥四錢,肉桂一錢五分,炙甘草二錢。
用法:研磨成末,加生薑、大棗煎煮,飯後服用。
加味黃耆湯,又名保元湯,治療陽虛怕冷。
組成:黃耆二錢,人參、白朮、炙甘草各一錢,肉桂五分。
用法:切碎,水煎服。病情嚴重者可加附子。
強胃湯,治療因飲食勞累所致的腹部兩側脹滿、胸悶、氣短,春天口淡無味,夏天雖然天氣熱卻怕冷,經常感覺飽腹,不喜歡吃冷的食物。
組成:黃耆一兩,人參、半夏各三錢,草豆蔻、神麴、生薑各一錢五分,陳皮、當歸、升麻、柴胡各一錢,炙甘草、黃柏各五分。
用法: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水煎,飯前溫服。
溫胃湯,專門治療服用寒涼藥物後導致脾胃虛弱、胃脘疼痛。
組成:黃耆、陳皮各七分,人參、甘草、縮砂仁、益智仁、厚朴各二分,白豆蔻、乾薑、澤瀉、薑黃各三分。
用法: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水煎至半盞,飯前溫服。
育氣湯,能通調全身經脈,調暢脾胃,補益中焦脾胃,益氣,祛除陰寒,止腹痛,增進食慾,大大益處臟腑虛弱疼痛。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木香、丁香、藿香、縮砂仁、白豆蔻、蓽澄茄、炙甘草各五錢,乾山藥一兩,陳橘皮(去白)、青皮(去白)各二錢半,白檀香五錢。
用法:將以上十四味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木瓜湯送服,空腹飯前服用,用鹽湯送服也可以。
神聖復氣湯,治療元氣虛損,冬季寒邪入侵,足太陽膀胱經寒氣、足少陰腎經水氣過盛。腎水過盛,反過來傷害脾土,肝木受邪,導致腰背胸膈阻塞疼痛,容易打噴嚏,口中流涎,眼中流淚,鼻涕不止,或像息肉一樣,聞不到香味,咳嗽痰多,上半身熱如火,下半身冷如冰,頭痛,眼睛冒火光,視物模糊,耳鳴耳聾,頭痛並及鼻口,或怕風寒,喜歡曬太陽,晚上睡不安穩,經常感覺痰塞,咽喉不通暢,味覺喪失,兩脅疼痛,牙齒鬆動,不能咀嚼食物,出虛汗,陰部寒冷,行走歪斜,起居困難,手掌出現風寒痺證,手腳麻木,小便頻數,白天多,晚上更頻繁,氣短喘息,口渴,氣少不能呼吸,遺精,婦女白帶,陰部疼痛,牽連心臟,面色黧黑,男子睾丸疼痛,牽連心腹陰部,面如赭色,食慾不振,大小便不調,煩躁心慌,逆氣裡急,腹部皮膚顏色發白,放屁,腹部不能用力,或腸鳴,膝下筋急,肩胛疼痛。這些都是寒邪入侵,與脾胃失調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