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18)
卷十 (18)
1.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
人參(一錢二分),當歸(酒洗),白芍藥(炒),麥門冬(去心),茯神(去木),酸棗仁(炒),生地黃(各一錢),川芎,陳皮,山梔子(炒),甘草(炙,各五分),五味子(十五粒)
上銼一劑,加薑、棗,水煎服。
雙和散,治身心俱勞,氣血俱傷,或房室之後勞役,或勞役之後犯房,及大病後虛勞氣乏等證。此藥不熱不冷,溫而有補。
黃耆,當歸,川芎,熟地黃(各一錢),白芍藥(二錢五分),官桂,甘草(炙,各七分半)
上加薑、棗,煎服。陰虛火動者,宜善加減。
東垣麥門冬清肺飲,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喘,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紫菀茸(一錢五分),黃耆,白芍藥,甘草(各一錢),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五分),當歸身(三分),五味子(三個)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局方》中大阿膠丸亦宜用。
人參清鎮丸,治熱止嗽,消痰定喘。
柴胡,人參(各一兩五錢),生黃芩,半夏,甘草(炙,各七錢五分),青黛(六錢),天門冬(去心,三錢),陳皮(去白),五味子(去核,各二錢)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後溫白湯送下。
硃砂安神丸
硃砂(五錢,另研),甘草(五錢五分),生地黃(一錢五分),黃連(去須,酒洗,六錢),當歸(去蘆,二錢五分)
上件除硃砂外,四味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以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唾嚥下,食後,或溫水涼水少許送下亦得。
《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以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補其血不足,硃砂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也。
益氣丸,治語言多損氣,懶語,補上益氣。
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三錢),橘皮,桔梗,甘草(炙,各五錢),五味子(二十一粒)
上為極細末,水浸油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細嚼,浸唾嚥下。油餅,和油燒餅也。
白話文: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
人參、當歸(酒洗)、白芍藥(炒)、麥門冬(去心)、茯神(去木)、酸棗仁(炒)、生地黃各一錢,川芎、陳皮、山梔子(炒)、甘草(炙)各五分,五味子十五粒。研磨成粉末,一劑藥量,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雙和散:治身心俱疲,氣血俱傷,例如房事後勞累,或勞累後行房,以及大病後虛弱乏力等症狀。此方藥性不寒不熱,溫和滋補。
黃耆、當歸、川芎、熟地黃各一錢,白芍藥二錢五分,官桂、甘草(炙)各七分半。加生薑、大棗,水煎服。陰虛火旺者,需根據情況增減藥量。
東垣麥門冬清肺飲: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喘,精神萎靡,鼻出血、吐血。
紫菀茸一錢五分,黃耆、白芍藥、甘草各一錢,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五分,當歸身三分,五味子三個。將藥材研磨成粗粉,分成兩劑服用,每劑用兩盞水煎成一盞,飯後溫服。《局方》中大阿膠丸也可併用。
人參清鎮丸:治熱咳、止咳、化痰、平喘。
柴胡、人參各一兩五錢,生黃芩、半夏、甘草(炙)各七錢五分,青黛六錢,天門冬(去心)三錢,陳皮(去白)、五味子(去核)各二錢。研磨成細粉,用水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飯後用溫開水送服。
硃砂安神丸:
硃砂五錢(另研磨),甘草五錢五分,生地黃一錢五分,黃連(去鬚,酒洗)六錢,當歸(去蘆)二錢五分。除硃砂外,其餘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湯水浸泡蒸餅,製成黍米大小的藥丸,再以硃砂為藥丸外衣。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含服咽下,飯後服用,或用少量溫水或冷水送服皆可。《內經》記載:熱邪過盛,應以甘寒之品治療,並用苦味藥物瀉熱。黃連苦寒,能清心火、除濕熱,為君藥;甘草、生地黃甘寒,能清熱補氣,滋陰養血,為臣藥;當歸補血,硃砂收斂浮游之火,鎮靜安神。
益氣丸:治說話過多耗損元氣,懶於說話,用於補益元氣。
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三錢,橘皮、桔梗、甘草(炙)各五錢,五味子二十一粒。研磨成極細粉末,用水浸泡油餅製成雞頭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含服咽下。油餅,即油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