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5)

1. 如瘧證

,曰: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凡病寒熱,多由外感。然有不因風寒而火熱內盛者,亦為惡寒發熱,其作有期,狀雖似瘧而實非瘧證,故特為間辨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寒熱者,陰陽之氣也。遲速者,陰陽之性也。人之陰陽,則水火也,營衛也。有熱而反寒者,火極似水也。寒而反熱者,陰極似陽也。陰陽和,則血氣勻,表裡治。陰陽不和,則勝復之氣,會遇之時,各有多少矣。故陽入之陰,則陰不勝陽而為熱。陰出之陽,則陽不勝陰而為寒。又若陰多陽少,則陰性緩而會遇遲,故其發日遠。陽多陰少,則陽性速而會遇蚤,故其發日近。此勝復盛衰之節,雖非瘧證而多變,似瘧法亦同然。所謂同者,皆陰陽出入之理也。然同中自有不同,則曰是瘧,曰非瘧。是瘧非瘧者,在有邪無邪之辨耳。真瘧有邪,由衛氣之會以為作止。似瘧無邪,由水火爭勝以為盛衰。此則一責在表,一責在裡。一治在邪,一治在正。勿謂法同而治亦同也。同與不同之間,即殺人生人之岐也,學者於此,不可不察)

白話文:

皇帝問道:火熱之後又畏寒發熱,狀似瘧疾,有時一日發作,有時間隔數日發作,這是什麼原因呢?(一般來說,寒熱之症大多是由外感風寒所致。然而,也有一些情況並非因風寒而引起,而是由於火熱內盛,也會有畏寒發熱的表現,其發作有規律,雖然看起來像瘧疾,但實際上並非瘧疾,故需特別區分。)

岐伯答道: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強弱之分。陰氣多而陽氣少,則發作的時間就會較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發作的時間就會較近。 這是因為勝復之氣互相消長,盛衰有節,瘧疾也是遵循同樣的規律。

(寒熱是陰陽之氣的表現,發作的快慢是陰陽之性的表現。人體的陰陽就像水火、營衛一樣。有熱卻反而畏寒,是因為火氣盛極反似水性。寒氣盛卻反而發熱,是因為陰氣盛極反似陽性。陰陽調和,則血氣均衡,表裡調暢。陰陽失調,則勝復之氣會因其強弱而導致發作時間的差異。因此,陽氣進入陰分,則陰氣不勝陽氣而導致發熱。陰氣外出陽分,則陽氣不勝陰氣而導致畏寒。又如陰氣多而陽氣少,則陰性緩慢,會遇較遲,因此發作時間較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陽性快速,會遇較早,因此發作時間較近。這種勝復盛衰之節,雖然並非瘧疾,但變化多端,也類似於瘧疾的發作規律。

所謂類似,都是指陰陽出入的道理。 然而,類似之中也有不同,因此要區分是瘧疾還是非瘧疾。 是瘧疾還是非瘧疾,關鍵在於有無邪氣。 真正的瘧疾有邪氣,是由衛氣的會合而導致發作和停止。 類似瘧疾則沒有邪氣,是由水火相爭而導致盛衰變化。 前者病在表,後者病在裡。 前者治療要針對邪氣,後者治療要調理正氣。 不要以為發病規律相同,治療方法也相同。 相同與不同之間,就是決定生死之分,學習者不可不察。

2. 脈法

脈經,曰: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要略,曰: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小緊者下之,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可發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心法附錄,曰:瘧脈多弦,但熱則弦而帶數,寒則弦而帶遲。亦有病久,其脈極虛微而無力,似乎不弦者。然而必於虛微之中見弦,但不搏手耳,細察可見也。或曰:脈弦如刀刃者死,弦小者生。

白話文:

《脈經》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微弱則屬於虛證,脈象時而散時而凝聚則會死亡。

《要略》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弦數則多熱,弦遲則多寒。弦脈而稍微緊的要下瀉,弦脈而遲緩的要溫補,弦脈而緊實的可以發汗,浮大則可以吐瀉。弦脈而數的,是風寒發作,用飲食調養來緩解。

《心法附錄》說:瘧疾的脈象大多是弦脈,如果是熱證,則弦脈而帶有數;如果是寒證,則弦脈而帶有遲。也有久病的患者,脈象極度虛弱無力,似乎沒有弦脈,然而一定在虛弱之中能感受到弦脈,只是不搏動手腕,需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有人說:脈象像刀刃一樣的會死亡,脈象細小的會活。

3. 治初瘧方

二陳湯,治一切瘧疾,隨證加減。

陳皮,半夏(薑製),茯苓,甘草(炙)

上銼,水煎服。

丹溪加減法:凡瘧證如連日或間日發作,惡寒發熱,腰背頭項俱痛,此屬大陽經瘧也,加麻黃、羌活、藁本、防風;如連日或間日發作,先寒後熱,或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目痛鼻孔燥,此屬陽明經瘧也,加乾葛、升麻、石膏、知母、白芷;如連日或間日發作,或先寒後熱,或寒熱間作,脅痛口苦,或嘔吐噁心,此少陽經瘧也,倍加柴胡及黃芩、人參、青皮;如於子午卯酉日發,寒熱嘔吐,舌乾口燥,此少陰經瘧也,加當歸、川芎、黃柏、黃連、柴胡;如於辰戊丑未日發,寒熱嘔吐,不嗜食,或腹滿自利,此太陰經瘧也,加蒼朮、白朮、柴胡、芍藥;如於寅申巳亥日發,惡寒發熱,寒多熱少,或腹痛引陰如淋狀,善恐,此厥陰經瘧也,加桂枝、附子、乾薑。

白話文:

二陳湯

二陳湯用於治療各種瘧疾,可根據病症添加藥物。

組成:

  • 陳皮
  • 半夏(薑製)
  • 茯苓
  • 甘草(炙)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服。

丹溪加減法:

  • 太陽經瘧: 連續或間歇發作,惡寒發熱,腰背頭項疼痛,加麻黃、羌活、藁本、防風。
  • 陽明經瘧: 連續或間歇發作,先寒後熱,或寒少熱多,或只熱不寒,眼睛疼痛,鼻孔乾燥,加乾葛、升麻、石膏、知母、白芷。
  • 少陽經瘧: 連續或間歇發作,先寒後熱,或寒熱交替,脅肋疼痛,口苦,或嘔吐噁心,加倍柴胡及黃芩、人參、青皮。
  • 少陰經瘧: 在子、午、卯、酉日發作,寒熱嘔吐,舌乾口燥,加當歸、川芎、黃柏、黃連、柴胡。
  • 太陰經瘧: 在辰、戊、醜、未日發作,寒熱嘔吐,不愛吃東西,或腹脹腹瀉,加蒼朮、白朮、柴胡、芍藥。
  • 厥陰經瘧: 在寅、申、巳、亥日發作,惡寒發熱,寒重熱輕,或腹部疼痛,陰部疼痛如尿淋,容易害怕,加桂枝、附子、乾薑。

又法:熱甚,加柴胡、黃芩;渴,加知母、麥門冬;痰,加南星、薑汁;咳嗽,加知母、貝母、前胡;飲食少,加山楂、麥芽、神麯;有食積,加三稜、蓬朮、青皮;大便秘,加大黃、桃仁;小便赤短,加澤瀉、山梔,一方加滑石末、車前子、瞿麥;瘴瘧,加檳榔;截瘧,加常山、貝母、檳榔;內傷無汗,加柴胡、川芎;汗多,加黃耆;氣虛合四君子湯;血虛,合四物湯;勞瘧,加地骨皮、鱉甲;七情,加紫蘇、香附;久瘧,倍參、術;寒甚,加桂、附、草果;夜瘧,加升麻、柴胡以提之;停水,倍半夏;瘀血,加桃仁、紅花;當吐者,加酒蒸常山、烏梅入酒以吐之;當下者,加大黃。

白話文:

治療方法

  • 熱盛:加入柴胡、黃芩。
  • 口渴:加入知母、麥門冬。
  • 有痰:加入南星、薑汁。
  • 咳嗽:加入知母、貝母、前胡。
  • 食慾不振:加入山楂、麥芽、神曲。
  • 有食積:加入三稜、蓬朮、青皮。
  • 大便便祕:加入大黃、桃仁。
  • 小便赤短:加入澤瀉、山梔,或加入滑石末、車前子、瞿麥。
  • 瘴瘧:加入檳榔。
  • 截瘧:加入常山、貝母、檳榔。
  • 內傷無汗:加入柴胡、川芎。
  • 汗多:加入黃耆。
  • 氣虛:配合四君子湯。
  • 血虛:配合四物湯。
  • 勞瘧:加入地骨皮、鱉甲。
  • 七情:加入紫蘇、香附。
  • 久瘧:人蔘、術各加倍。
  • 寒甚:加入桂枝、附子、草果。
  • 夜瘧:加入升麻、柴胡以提氣。
  • 停水:半夏加倍。
  • 瘀血:加入桃仁、紅花。
  • 應當吐:加入酒蒸常山、烏梅,以酒服用以催吐。
  • 應當瀉下:加入大黃。

散邪湯,治瘧疾初發,增寒壯熱,頭疼身痛,無汗。此藥是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

川芎,白芷,麻黃,白芍藥,防風,荊芥,紫蘇,羌活(各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去渣,露一宿,次早溫服。有痰,加陳皮;有濕,加蒼朮;夾食,加香附。

正氣湯,治瘧疾初發,增寒壯熱,頭疼口乾,有汗。此藥是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

白話文:

散邪湯

散邪湯用於治療瘧疾初期,出現發冷發熱加重、頭痛全身疼痛、無汗的症狀。此藥旨在驅散外邪,使患者發汗。

藥方如下:

川芎、白芷、麻黃、白芍、防風、荊芥、紫蘇、羌活各一錢,甘草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去渣後,放置一晚,次日早晨溫服。

若患者有痰,可加入陳皮;若患者有濕,可加入蒼朮;若患者夾食,可加入香附。

正氣湯

正氣湯用於治療瘧疾初期,出現發冷發熱加重、頭痛口乾、出汗的症狀。此藥旨在扶正祛邪,以正氣為主。

注:

  •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 一錢、三分等單位為古代藥量單位,現代中藥房已改用克或毫克表示。

柴胡,前胡,川芎,白芷,半夏(姜炒),檳榔,麥冬(去心),草果(去殼),青皮(去穰),茯苓(各一錢),桂枝,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預先熱服。

麻黃羌活湯,治瘧疾頭痛項強,脈浮惡風,無汗者。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迎發日服。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桂枝羌活湯,治瘧疾處暑前後發,頭痛項強,脈浮,惡寒有汗者。

白話文:

柴胡、前胡、川芎、白芷、半夏(用薑炒過)、檳榔、麥冬(去掉心)、草果(去掉殼)、青皮(去掉穰)、茯苓(各一錢)、桂枝、甘草(各三分)這幾味藥材,磨成粉末,一劑份量,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麻黃羌活湯用來治療瘧疾引起的头痛、脖子僵硬,脈象浮,怕风,不发汗的症状。

麻黃(去掉节)、羌活、防風、甘草(炙烤后,各半两)这几种药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钱,用一盏半水煎煮至一盏,温热服用,在发病当天服用。如果患者呕吐,可以加入半夏曲等量。

桂枝羌活汤用來治疗疟疾在处暑前后发作,伴随头痛、脖子僵硬、脉象浮、怕冷有汗的症状。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服。如吐,加半夏曲等分。

麻黃黃芩湯,治瘧疾如前病而夜發者,或惡風,或惡寒。

麻黃(去節,一兩),桂枝(二錢),黃芩(五錢),甘草(炙,三錢),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上為末,水煎服。桃仁散血緩肝,夜發乃陰經有邪,用此湯散血中風寒也。

桂枝芍藥湯,治瘧疾寒熱大作,不論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也,謂之大爭,寒熱作則必戰動。經曰:熱勝則動也,發熱則必汗泄。經云:汗出不愈,知為熱也。陽勝陰虛之證,當治內實外虛,不治恐久而傳入陰經也,宜此湯主之。

白話文: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清水煎服。如果嘔吐,可以加入半夏曲,比例相同。麻黃黃芩湯用於治療瘧疾,症狀與前述相同,但發作時間在晚上,並且可能伴隨惡風或惡寒。麻黃去節,一兩,桂枝二錢,黃芩五錢,甘草炙,三錢,桃仁去皮尖,二十個。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清水煎服。桃仁散能緩解肝血,夜間發作是因為陰經有邪氣,此湯可以散血驅除風寒。桂枝芍藥湯用於治療瘧疾寒熱交替發作,不論寒熱先後出現,此為太陽和陽明經合病,稱為大爭,寒熱交替發作,必然會導致身體顫抖。經書記載:熱勝則動,發熱就會導致出汗。經書也說:汗出不止,是熱氣未消的表現。此症屬於陽氣盛而陰氣虛,應該治療內實外虛,避免病情加重,轉入陰經,因此宜用桂枝芍藥湯治療。

桂枝(二錢),黃耆,知母,芍藥,石膏(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煎服。

桂枝黃芩湯,如前藥服之寒熱轉大者,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宜此湯和之。

柴胡(三錢),黃芩,半夏,人參(各一錢),石膏,知母(各一錢二分),桂枝,甘草(各五分)

上㕮咀,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服後如外邪已罷,內邪未已,用大柴胡、大承氣等湯下之。

劉守真下瘧疾三方:

大柴胡湯,自寅至巳時發者,此謂病在氣也,用此湯下之。

柴胡(二錢),黃芩,半夏(各一錢),枳實(七分),大黃(三錢,人實者加至五六錢方可,另下)

白話文:

柴胡二錢,黃芩、半夏各一錢,枳實七分,大黃三錢(體質實者可加至五六錢,另煎服)。

用法

用水煎服。

功效

此方適用於瘧疾發作時間在寅時至巳時之間的患者,即從凌晨三點到中午十二點之間發病,屬於氣虛導致的瘧疾,可以用此方治療。

說明

  • 古文中“錢”和“兩”是古代重量單位,與現代的克和斤不同,具體換算需要參考古代度量衡。
  • 藥方中所列的藥材種類和劑量僅供參考,實際用藥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醫生的指導。
  • 中醫治療需要專業醫生的指導,切勿自行用藥。

上㕮咀,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先煎前四味,至七分,次下大黃再煎五六沸,迎病未發前一時服,渣再煎服。

大承氣湯,自午未時至酉時發者,此謂半在氣半在血也,以此湯下之。

枳實(一錢),厚朴(制,二錢),大黃(三錢,強人加至五錢,與硝作一包),朴硝(二錢半,與大黃共作一包)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先煎前二味,至七分,次下硝黃再煎五六沸,迎病未發前一時服,渣再煎服。

桃仁承氣湯,自酉戌時至丑時發者,此謂病在陰分,乃在血也,以此湯下之。

白話文:

上藥一起研磨成粉末,加入水一碗半、生薑三片、紅棗一枚,先將前三味煮沸,煮至七分熟時,再加入大黃繼續煮沸五到六次,在病症發作前一個小時服用,藥渣再加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病症從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發作,則屬於氣血交感,可以用此方治療。

枳實一錢,厚朴(制)二錢,大黃三錢(體質強壯者加至五錢,與芒硝一起包起來),芒硝二錢半(與大黃一起包起來)。

上藥研磨成粉末,加入水一碗半、生薑三片、紅棗一枚,先將前三味煮沸,煮至七分熟時,再加入芒硝和大黃繼續煮沸五到六次,在病症發作前一個小時服用,藥渣再加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病症從下午六點到晚上十二點之間發作,則屬於陰血病變,可以用此方治療。

桂,甘草(各一錢半),桃仁(去皮,研爛,十五個),大黃(三錢,加至五錢),朴硝(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先煎前二味,至大滾,次下桃仁泥入內,再煎至七分,次下硝黃再煎至五六滾,迎病未發前一時服,渣再煎服。

前數藥下後,以加減小柴胡湯合五苓散,合解毒湯,或合白虎湯調治。

柴苓湯,治瘧疾初發,寒熱交作,病在半表半裡,陰陽不分,用此分利之。

白話文:

桂枝、甘草各一錢半,桃仁去皮研爛,十五個,大黃三錢,加至五錢,朴硝二錢。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做成一服藥,用一碗半水,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枚紅棗,先煎煮生薑和紅棗,煮沸後,再加入研好的桃仁泥,繼續煎煮至七分熟,然後加入朴硝,再煎煮至五六沸,在病症發作前一小時服用,藥渣可以再煎煮一次服用。

服用上述藥方後,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配合加減小柴胡湯、五苓散、解毒湯或白虎湯等藥方進行調治。

柴苓湯是用來治療瘧疾初期,寒熱交替發作,病症處於半表半裡,陰陽不分的情況,此方具有利水通便的作用。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肉桂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寒多,加官桂;熱多,加黃芩。

驅邪湯,蔭按:王節齋曰:瘧是風暑之邪,有一日一發,有二日一發,有三日一發,有間一日連二日發,有日與夜各發;有有汗,有無汗;有上半日發,有下半日發,有發於夜者,治法:邪從外入宜發散之,然以扶持胃氣為本,又須分別陽分陰分而用藥。邪瘧及新發熱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若過服截瘧,致傷脾胃,則必延綿不休,慎之。

白話文:

這方子用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肉桂等藥材,研磨成粉,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患者沒有出汗,可以加麻黃;如果已經出汗了,則加桂枝;如果寒症較重,則加肉桂;如果熱症較重,則加黃芩。

這個方子叫做驅邪湯,主要用於治療瘧疾。瘧疾是由風暑之邪引起的,發病週期有每天發作一次、兩天發作一次、三天發作一次,也有間隔一天連續發作兩天的,還有白天發作、晚上發作、或上下午發作的。治療方法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主要原則是邪氣從外入侵就要發散,但要以扶持脾胃之氣為本,還要根據陽氣和陰氣的不同而用藥。對於新發的熱症和瘧疾,可以用發散藥物來治療;對於虛弱的瘧疾或長期患病者,則需要補氣血。切忌過度服用截瘧藥物,以免傷及脾胃,導致病情反覆,一定要謹慎使用。

柴胡,白朮(各一錢半),蒼朮(米泔浸,一錢),乾葛(一錢二分),陳皮(七分),甘草(炙,七分)

上銼,水煎服。若一日一發及午前發者,邪在陽分,加枯黃芩、茯苓、半夏各一錢;熱甚頭痛,再加川芎、軟石膏各一錢;口渴,加石膏、知母、麥門冬各一錢;若間日或三日發,午後或夜發者,邪入陰分,加川芎、當歸、酒炒芍藥、熟地、酒炒知母各一錢,酒洗紅花、酒炒黃柏、升麻各四分,提起陽分,方可截之;若間一日連發二日,或日夜各發者,氣血俱病,加人參、黃耆、白茯苓各一錢以補氣,川芎、當歸、白芍藥、熟地黃各一錢以補血;若陽瘧多汗,用黃耆、人參、白朮以斂之,無汗,用柴胡、蒼朮、白朮、黃芩、乾葛以散之;若陰瘧多汗,用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黃耆、黃柏以斂之,無汗,用柴胡、蒼朮、川芎、紅花、升麻以發之。故曰有汗者要無汗,正氣為主;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

白話文:

這是一張治療瘧疾的方子,主要藥材包括柴胡、白朮、蒼朮、乾葛、陳皮、甘草等。根據發病時間和症狀的不同,可以加减其他藥材。例如,如果發病時間在上午,屬於陽證,則加枯黃芩、茯苓、半夏;如果發病時間在下午或晚上,屬於陰證,則加川芎、當歸、酒炒芍藥、熟地、酒炒知母等。此外,還要根據有汗或無汗、陽瘧或陰瘧等情況,選擇不同的藥材進行調整。總之,治療瘧疾的關鍵是根據病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材,以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若病人胃氣弱,飲食少,或服截藥傷脾胃而少食者,加人參一錢半,酒炒芍藥、大麥芽各一錢;若傷食痞悶,或有食積者,加神麯、麥芽、枳實炒各一錢,炒黃連五分;若痰盛,加薑製半夏、南星、枳實炒各一錢,黃芩、黃連各六分;若欲截之,加檳榔、黃芩、青皮、常山各一錢,烏梅肉三個;若日久虛瘧,寒熱不多,或無寒而但微熱者,邪氣已無,只用四君子合四物湯,加柴胡、黃芩、黃耆、陳皮,以滋補氣血。

除瘧湯,濕瘧則用柴苓湯,寒瘧則用桂附二陳湯,癉瘧則用參蘇飲,風瘧則用烏藥順氣散,食瘧則用清脾飲,食少則用養胃湯。發於三陽,宜養胃祛邪;三陰,宜調脾截補。七情內傷,善食汗多,則用四獸飲。久瘧則用升提陽分,然後方行截補之藥。清而不愈,以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愈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胃氣虛弱,食慾不佳,或因服用峻猛藥物傷了脾胃而食量減少,可以加入人參一錢半、酒炒芍藥、麥芽各一錢。如果因為食物積滯而感到胃脹胸悶,或有食物積累,可以加入神麴、麥芽、枳實炒各一錢,炒黃連五分。如果痰多,可以加入薑製半夏、南星、枳實炒各一錢,黃芩、黃連各六分。如果想要截斷瘧疾,可以加入檳榔、黃芩、青皮、常山各一錢,烏梅肉三個。如果瘧疾久治不愈,寒熱症狀不明显,或只有轻微发热,说明邪气已经消失,只需服用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再加入柴胡、黃芩、黃耆、陳皮,以滋补气血。

濕瘧可以用柴苓湯,寒瘧可以用桂附二陳湯,癉瘧可以用參蘇飲,風瘧可以用烏藥順氣散,食瘧可以用清脾飲,食少可以用養胃湯。瘧疾發於三陽,應該養胃祛邪;發於三陰,應該調脾截補。如果因七情內傷導致食慾好但出汗多,可以用四獸飲。久治不愈的瘧疾,要先用升提陽氣的藥,然後再用截補之藥。如果症狀雖然減輕但未完全痊癒,可以用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断瘧疾。

柴胡,茯苓,白朮(各一錢),陳皮,半夏(泡),黃芩,甘草,乾葛,蒼朮(米泔浸,炒),川芎(各五分,以上三味發散外邪之藥,久瘧去之)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飲食不思,加麥芽、青皮、山楂各五分;陽分汗多,加人參、黃耆各七分,去乾葛;陰分,加酒炒芍藥一錢,歸身、生地黃各八分,或用升麻四分。寒痰停飲,加草果仁;痰盛,加貝母、知母炒;截瘧,加青皮、常山、檳榔、貝母各一錢;久瘧邪,微潮熱,加四君、四物,去祛邪之藥。

白話文:

柴胡、茯苓、白朮各一錢,陳皮、半夏(泡水)各一錢,黃芩、甘草、乾葛、蒼朮(米泔水浸泡後炒)各五分,川芎五分。這些藥材主要用於發散外邪,如果久患瘧疾,可以去除這些藥材。將所有藥材切碎,加入生薑三片,水煎服。如果食慾不振,可以添加麥芽、青皮、山楂各五分;如果陽分汗多,可以添加人參、黃耆各七分,並去除乾葛;如果陰分虛弱,可以添加酒炒芍藥一錢,歸身、生地黃各八分,或使用升麻四分。如果寒痰停飲,可以添加草果仁;如果痰盛,可以添加貝母、知母(炒);如果要截瘧,可以添加青皮、常山、檳榔、貝母各一錢;如果久患瘧疾,伴隨微潮熱,可以添加四君、四物,並去除祛邪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