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16)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6)

1.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

上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溫服不拘時。忌寒冷之物。

瀉陰火升陽湯,治肌熱煩熱,面赤,少食,喘咳,痰盛,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數。

黃耆,甘草,蒼朮,羌活(各一錢),柴胡(一錢五分),升麻(八分),人參,黃芩(各七分),黃連(酒炒),石膏(各五分,深秋勿用)

上銼,水煎,早飯後午飯前服。

蔭按:此發脾胃火邪之劑,又心膽肝肺膀胱藥也。瀉陰火,升發陽氣,榮養氣血者,須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恐大濕熱之物,復助火邪而愈損元氣也。亦忌冷水及寒涼淡滲之物及諸果,恐陽氣不能生旺也,宜溫食薄滋味,以助陽氣。大抵此法此藥,欲令陽氣升浮耳。若滲瀉淡味,皆為滋陰之味,為大禁也。

雖然亦有從權而用之者,如見腎火旺,及督任沖三脈盛,則用黃柏、知母酒洗火炒,量加之,但不可久服,恐傷陰為害也。小便赤或澀當利之,大便澀當行之。此亦從權也,得利勿再服。此雖立食禁法,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則胃氣失所養也,亦當從權食之以滋胃。

清神益氣湯,白樞判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予謂大黃、牽牛雖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氣,重虛其肺。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證之人,所以增劇也,制此方服之而愈。

防風,蒼朮,澤瀉(各三分),升麻,茯苓(各二分),生薑(五分)

此藥能走經,除濕熱而不守,故不瀉本臟。補肺與脾胃,本中氣之虛弱。

人參(五分),白朮,白芍藥,生甘草,橘皮(各二分),青皮(一分)

此藥皆能守本而不走經。不走經者,不滋經絡中邪;守者,能補臟之元氣。

人參,麥門冬(各二分),五味子(三分),黃柏(一分)

此藥去時令浮熱濕蒸。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稍熱空心服。

升陽湯,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泄瀉,腹中鳴,小便黃。

黃耆(三錢),甘草(二錢),升麻(六分),柴胡,當歸,橘皮,益智仁(各三分),紅花(少許)

上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益胃湯,治頭悶,勞動則微痛,小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口乾,不喜食冷。

蒼朮(一錢五分),升麻,陳皮,當歸梢(各五分),人參,白朮,柴胡,黃芩,益智仁(各三分),黃耆,半夏,甘草(各二分)

上㕮咀,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稍熱服。忌飲食失節、生冷硬物、酒、濕面。

白話文: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藥丸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溫服,時間不限。忌食寒涼食物。

瀉陰火升陽湯:主治肌膚燥熱煩熱,面紅,食慾不振,咳嗽氣喘,痰多,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數。

藥物組成:黃耆、甘草、蒼朮、羌活(各一錢),柴胡(一錢五分),升麻(八分),人參、黃芩(各七分),黃連(酒炒)、石膏(各五分,深秋不宜使用)

用法:藥物研磨,水煎,早飯後午飯前服用。

按語:此方用於治療脾胃火邪,也兼顧心、膽、肝、肺、膀胱等臟腑。瀉去陰火,提升陽氣,滋養氣血,應忌酒、濕面、辛辣等食物,以免濕熱之物加重火邪,損傷元氣。也忌冷水及寒涼、滲利之物及各種水果,以免影響陽氣生長,宜溫食清淡食物,以助陽氣。總之,此方旨在提升陽氣。若使用滲利、寒涼之物,則為滋陰之物,是大忌。

雖然也有權宜之用的情況,例如,若見腎火旺盛,及督脈、任脈、沖脈盛,可用黃柏、知母酒洗後炒制,酌情增加用量,但不可久服,以免傷陰。小便赤或澀滯應予以通利,大便澀滯應予以通暢。這也是權宜之計,通利後即可停藥。雖然有飲食禁忌,但若完全禁食,則胃氣將缺乏營養,也應權衡飲食以滋養胃氣。

清神益氣湯:白樞判先生,六十二歲,素有脾胃虛損,目疾時發,面目及眼白皆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食慾減退,氣短,容易疲倦嗜睡,四肢無力。六月中旬,目疾復發,醫生用瀉肝散使其大便數次,但原有疾病加重。我認為大黃、牽牛雖能去除濕熱,但不能到達經絡,下咽後先入胃中,大黃苦寒,更傷胃氣,牽牛辛味峻烈,能瀉氣,更傷肺氣。咳嗽加重,是因表證未除,本虛更甚,加上正值暑雨季節,本身又有黃疸,所以病情加重。因此制定此方,服用後痊癒。

藥物組成:防風、蒼朮、澤瀉(各三分),升麻、茯苓(各二分),生薑(五分)——此藥能走經絡,除濕熱而不滯留,故不傷及臟腑。補益肺氣和脾胃,以改善中氣虛弱。

人參、白朮、白芍藥、生甘草、橘皮(各二分),青皮(一分)——此藥能守住臟腑而不走經絡,不走經絡者,不滋養經絡中的邪氣;守者,能補益臟腑的元氣。

人參、麥門冬(各二分),五味子(三分),黃柏(一分)——此藥用於去除時令的浮熱濕邪。

用法:藥物研磨如麻豆大小,加水二盞煎成一盞,稍溫服,空腹服用。

升陽湯:主治一天大便三、四次,稀薄量少,有時腹瀉,腹中鳴響,小便黃。

藥物組成:黃耆(三錢),甘草(二錢),升麻(六分),柴胡、當歸、橘皮、益智仁(各三分),紅花(少許)

用法:藥物研磨,分作二服,每次加水二大盞煎成一盞,去渣,稍溫服用。

益胃湯:主治頭昏,勞動則輕微疼痛,稍微喜歡吃東西,四肢倦怠,煩躁,氣短,味覺遲鈍,腸鳴,大便略稀呈黃色,身體昏沉,口乾,不喜食冷。

藥物組成:蒼朮(一錢五分),升麻、陳皮、當歸梢(各五分),人參、白朮、柴胡、黃芩、益智仁(各三分),黃耆、半夏、甘草(各二分)

用法:藥物研磨,加水二大盞煎成一盞,去渣,飯前溫服。忌飲食無節制、生冷硬物、酒、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