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4)
卷二十三 (4)
1. 瘧非脾寒及鬼食辨
張子和,云:夫瘧猶酷虐之虐也,以夏傷酷暑而成痰瘧也。又有痎瘧(老瘧無時而作,名痎瘧,俗呼妖瘧),連歲不已,此肝經肥氣之積也,多在左脅之下,狀如覆杯,是為痎瘧,久而不已,令人瘦也。《內經》既以夏傷於暑而為瘧,何後世之醫者皆以脾寒治之。世醫既不知邪熱蓄積之深為寒戰,遂為寒戰所感,又不悟邪熱入而後出於表,發為燥渴,遂為交爭所感。相傳以薑、附、硫黃、平胃、異攻散、交解飲子治之,百千之中,幸其一效。甚者歸之祟怪,豈不大可笑耶。又或因夏月飲冷過常,傷食生硬之屬,指為食瘧,此又非也。豈知《內經》之論則不然,夏傷於暑,遇秋之風,因勞而汗,元府受風,復遇淒滄之水,風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並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熱淺則連日而作,邪熱深則間日而作,併入於裡則熱,併入於表則寒。若此而論,了不幹於脾也。以時言之,治平之時常瘧病少,擾攘之時常瘧病多。治平之時,雖用砒石、辰砂有毒之藥治之,亦能取效。緣治平之時,其民夷靜,故雖以熱攻熱,亦少後患。至於擾攘之時,其民勞苦,內火與外火俱動,不可遽用大毒大熱之藥。若以熱攻熱,熱甚則轉為吐血、泄血、癰疽瘡瘍、嘔吐之疾。豈可與夷靜之人同法而治哉。又富貴之人,勞心役智,不可驟用砒石大毒之藥,止宜先以白虎湯加人參、小柴胡湯、五苓散之類頓服,立解。或不愈者,可服神佑丸,減用神芎等。甚者可大小承氣湯下之五七行,或十餘行,峻泄夏月積熱暑毒之氣。此藥雖泄而無損於臟腑,乃所以安臟腑也。次以桂苓甘露散、石膏知母湯、大小柴胡湯、人參柴胡飲子,量虛實加減而用之。此藥皆能治寒熱往來,日晡發作,與治傷寒其法頗同。更不愈者,以常山散吐之,無不愈者。余嘗用張長沙汗下吐三法,愈瘧極多。大忌錯作脾寒,用暴熱之藥治之,縱有愈者,後必發瘡疽下血之病,不死亦危。瘧病除嵐瘴一二發必死,其餘五臟六腑瘧皆不死。如有死者,皆方士誤殺之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瘧疾就如同酷虐中的極度折磨,是因為夏季受酷暑傷害而導致痰瘧。還有一種痎瘧,也就是老瘧,沒有時間規律地發作,俗稱妖瘧,連續好幾年不停,這是肝經積聚了肥氣的緣故,大多在左脅下,形狀如同覆蓋的杯子,這就是痎瘧,久治不愈會讓人消瘦。《內經》說夏季受暑傷害就會得瘧疾,為什麼後世的醫者都用治療脾寒的方法呢?世上的醫者不知道邪熱積聚深入就變成了寒戰,因此被寒戰影響,也不明白邪熱入侵後再從表發出來就會出現燥渴,因此被交爭所影響。人們流傳著用生薑、附子、硫磺、平胃散、異攻散、交解飲子治療瘧疾,但千百個人中,只有一個能有效。更嚴重的情況就歸咎於鬼怪,難道不荒謬嗎?又有些人認為夏天喝冷飲過度,或者吃了生冷堅硬的食物,就會得食瘧,這也不對。難道不知道《內經》的論述嗎?夏天受暑傷害,遇到秋天的風,因為勞累而流汗,元府受風,又遇到寒冷的水,風被阻擋不能出去,就停留在腸胃之外,與榮衛一起行動,白天在陽氣中流動,晚上在陰氣中流動,邪熱淺則連日發作,邪熱深則間日發作,深入內部就發熱,深入表面就發寒。這樣看來,瘧疾跟脾臟沒有關係。從時間上來說,治平時期常瘧病較少,動亂時期常瘧病較多。治平時期,即使用砒石、辰砂等有毒的藥物治療,也能取得效果。因為治平時期,人民安居樂業,所以即使用熱攻熱,也少有後患。至於動亂時期,人民勞苦,內火和外火同時旺盛,不能貿然用大毒大熱的藥物。如果用熱攻熱,熱氣過盛就會轉化為吐血、泄血、癰疽瘡瘍、嘔吐等疾病。怎麼可以跟安居樂業的人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呢?又比如富貴的人,勞心費神,不能突然用砒石這種大毒的藥物,應該先用白虎湯加人參、小柴胡湯、五苓散等藥物頓服,迅速解除病症。如果沒有好轉,可以服用神佑丸,減少神芎等的用量。更嚴重的情況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五七行,或者十幾行,迅速排除夏季積累的熱毒之氣。這種藥雖然瀉下,但不會損傷臟腑,反而能安定臟腑。接下來用桂苓甘露散、石膏知母湯、大小柴胡湯、人參柴胡飲子,根據虛實加減用量。這些藥都能治療寒熱往來,日晡發作的症狀,跟治療傷寒的方法很類似。如果還沒有好轉,就用常山散吐出來,沒有不治好的。我經常使用張長沙的汗下吐三法,治好很多瘧疾。最忌諱錯把瘧疾當成脾寒,用暴熱的藥物治療,即使治好了,之後也必然會發瘡疽、下血等疾病,不死也會很危險。瘧疾除了嵐瘴類型的瘧疾,一兩次發作就會死亡之外,其他五臟六腑的瘧疾都不會致死。如果有死亡的,都是方士誤殺的。
劉宗厚,曰:或問:俗以瘧為脾寒,何也?曰:此亦有理。天地之間,唯吳楚閩廣人患此至多,為陽氣之所盛,其地卑濕,長夏之時,人多患暍、瘧、霍亂、瀉痢,傷濕熱也。本暑盛陽極,人伏陰在內,脾困體倦,腠理開發,或因納涼於水閣木陰,及泉水澡浴,而微寒客於肌肉之間,經所謂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迫之是也。或勞役飢飽內傷而即病作,故指肌肉屬脾,發則多惡寒戰慄,乃謂之脾寒爾,實由風寒濕暍之邪鬱於腠理,夏時毛竅疏通而不為病,至秋氣斂之際,表邪不能發越,故進退不已,往來寒熱,病勢如凌虐人之狀,所以名瘧。即四時之傷寒,故十二經皆能為病。古方治法,多兼於理內傷取效,脾氣和而精氣疏通,陰陽和解,諸邪悉散,此實非脾病也。但病氣隨經升降,其發早暮日次不等,經具病例已詳。季世以發表解肌、溫經散寒等法,亦未嘗執於燥脾劫也。又曰:既瘧本夏傷於暑為病,世有不服藥餌,或人與符咒厭之亦止,何也?曰:此夏時天地氣交,百物生髮,濕熱熏蒸,禽蟲吐毒之際,人因暑熱汗出,神氣虛耗,感得時間乖戾之氣為病,故與厭之亦止,若移精變氣之謂也。然古人稱瘧不得為脾寒者,正恐人專於溫脾之說,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機氣宜之要故也。
白話文:
劉宗厚曰:
有人問道:「俗話說瘧疾是脾寒,這是為什麼呢?」
我答道:「這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天地之間,唯吳楚閩廣等地的人患瘧疾最多,因為這些地方陽氣盛,地勢低窪潮濕。長夏時節,人們容易患上中暑、瘧疾、霍亂、瀉痢等病,都是因為傷了濕熱之氣。
暑氣盛極,人體內伏陰氣,脾臟虛弱,身體疲倦,毛孔開張。有些人為了避暑,在水閣或樹蔭下納涼,或用泉水洗澡,結果導致寒氣侵入肌肉之間,就像古書中所說,遇上夏天的淒涼之氣,輕微的寒氣就會侵襲人體。
有些人則因為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導致內傷而發病。由於肌肉屬脾,發病時常常伴隨惡寒戰慄,所以人們便稱之為脾寒。實際上,是由於風寒濕熱等邪氣鬱積在毛孔之間所致。夏天毛孔開張,邪氣容易發散,所以不會生病。到了秋天,氣候收斂,外邪無法發散,所以瘧疾反覆發作,寒熱交替,病勢如同凌虐人一般,因此稱為瘧疾。
瘧疾是因四時之氣而導致的傷寒,所以十二經脈皆能發病。古方治療瘧疾,大多注重調理內傷,以達到脾氣和諧、精氣疏通、陰陽調和的效果,如此一來,各種邪氣就會自然散去。這實際上並不是脾臟本身的病症,而是病氣隨著經脈升降,其發作時間早晚、日期不同,具體情況在經書中已有詳盡記載。
近世人們多用發表解肌、溫經散寒等方法治療瘧疾,也不必過於注重燥脾劫熱。
又有人問道:「既然瘧疾本是夏日傷暑所致,為何有些人不用藥物,或者用符咒厭勝也能痊癒呢?」
我答道:「這是因為夏季天地之氣交合,萬物生長,濕熱蒸騰,禽蟲吐毒之時,人們因暑熱而汗出,神氣虛耗,感得時間乖戾之氣而生病。所以用符咒厭勝也能痊癒,這是因為移精變氣的緣故。
但是古人說瘧疾不是脾寒,正是擔心人們過於注重溫脾之說,而不明白造化的源頭,失掉了治病的機宜和要點。」
2. 論治瘧當順天道
東垣,曰:夏月天氣上行,秋月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如先寒後熱,太陽陽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氣上行宜用之,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命門相火則可矣。亦有內傷冷物而作者,當先調中,後定瘧形,治隨應見,乃得康寧。亦有久而不瘥者,當求虛實,以脈為期,虛補實瀉,可使卻疾,此之謂也。
白話文:
東垣說:夏季天氣向上升,秋季天氣向下降,治療時應順應天道。
例如,先寒後熱,屬於太陽陽明病,可以用白虎加桂湯治療。這是因為天氣向上升,適合使用此方。如果天氣向下降,就不宜瀉肺,而應該瀉命門相火。
也有一些是因內傷冷物而導致的,應先調和脾胃,後再定型瘧疾,治療應隨證而變,才能獲得康寧。
還有一些久病不愈的,應探究虛實,以脈象為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才能使疾病消退,這就是所謂的順應天道治療。
3. 論瘧疾治法
袖珍論,曰:瘧之為疾,名狀不一。有所謂癉瘧、寒瘧、溫瘧、食瘧、牝瘧、牡瘧。名雖不同,皆由外感風寒暑濕之氣,與衛氣相搏而成。《內經》云: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然四時有感,鬱積七情,飢餓失時,致令脾胃不和,痰留中脘,皆成瘧疾。其初發也,欠伸畏寒,戰慄頭痛,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單寒單熱,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一日一發者易治,二日三日一發者難愈。大抵瘧脈皆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宜下,弦遲者宜溫,弦緊者可發汗及針灸,浮大者宜吐。治療之法,當先發散寒邪,不可驟用截補之藥。若截早則邪氣停蓄,變生他證,不能即愈,致成勞瘵者有之。發散之藥,熱多宜小柴胡湯、參蘇飲、清脾湯之類,寒多者宜養胃湯、四獸飲。發散不退,然後以常山飲、勝金丸截之而愈。久則脾胃虛敗,惟宜多進養脾驅痰之藥,脾氣一盛,自然平復。此證既愈,尤當節飲食,謹勞役,防其再作。如煙瘴之地,居人常患瘧疾,又當隨其方土所宜藥性,施以治法。客旅往來瘴地,常宜服平胃散、草果飲,先以防之。
白話文:
袖珍論
瘧疾是一種症狀多樣的疾病,古人稱之為癉瘧、寒瘧、溫瘧、食瘧、牝瘧、牡瘧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皆是由於外感風寒暑濕之氣,與人體衛氣相搏而起。
《內經》中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也就是說,夏季感受暑熱,秋季容易患上瘧疾。然而,不只是夏季,其他季節也可能因感受外邪,加上七情鬱結、飲食失調、脾胃虛弱、痰濕停滯等因素,而導致瘧疾的發生。
瘧疾初期,病人常會感到打呵欠、怕冷、發抖、頭疼,並且可能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者單純發寒或發熱,寒熱程度也可能不一致。一日發作一次的瘧疾比較容易治癒,而二日或三日發作一次的則比較難治。
總體來說,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弦數的脈象多見於熱證,弦遲的脈象多見於寒證。脈象細小緊的病人適合用瀉下藥,脈象遲緩的病人適合用溫陽藥,脈象緊實的病人可以考慮發汗或針灸,脈象浮大則適合用吐法。
治療瘧疾,首先要散寒解表,不可急於使用截瘧藥物。如果過早使用截瘧藥,則邪氣可能會停留在體內,轉變成其他病症,導致久治不愈,甚至發展成勞瘵。
散寒解表藥物方面,熱證較多者,可以用小柴胡湯、參蘇飲、清脾湯等;寒證較多者,可以用養胃湯、四獸飲等。
如果散寒解表後症狀仍未退去,則可以用常山飲、勝金丸等截瘧藥物治療。
如果瘧疾久治不愈,則可能是脾胃虛弱,需要多服用健脾驅痰的藥物。只要脾氣恢復,瘧疾自然會痊癒。
瘧疾治癒後,應注意飲食節制,避免勞累,防止復發。
對於生活在瘴氣地區的人,由於常年患有瘧疾,需要根據當地氣候和藥物特性,制定治療方案。
旅行者前往瘴氣地區,應提前服用平胃散、草果飲等藥物預防瘧疾。
虞氏,曰:經云: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又曰:先寒而後熱者,名曰寒瘧;先熱而後寒者,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名曰癉瘧。丹溪曰:痎瘧皆生於風。夫痎瘧者,老瘧也。以其隔三日一作,纏綿不去,古方多用峻劑,恐非稟受怯弱,與居養所移者所宜。始悟常山、烏梅、砒丹劫劑,或誤投之,輕病變重,重者必危。夫三日一作者,邪入於三陰經也。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也;作於辰戊丑未日者,太陰瘧也。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因取涼太過,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氣強者伏而不動。至於再感,復因內傷,其病乃作,宜其難瘥。夫感暑與風,皆外邪也,故非汗多不解。今之遘此疾者,已經再三劫試,胃氣重傷,何由得愈。欲治此證,必先與參、術等補劑為君,加柴、葛等發散,漸而取汗。得汗而虛,又行補養。下體屬陰,最難得汗,補藥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又有感病極深,邪氣必自臟傳出至腑,其發無時。若發於午之後,寅之前者,血受病也,為難愈也。須漸趲早,亦佳兆也。治此病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大忌飽食,遇發日飽食。病愈加重。尤當以汗之難易較輕重也。經又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謂用三稜針視孫絡出血),此直往而未得並者也。故今人多以諸般草藥於臂膊內縛之,即此遺意耳。外有陰虛證,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脈必虛濡而數。且瘧脈弦,而虛脈不大弦為辨耳。若誤作瘧治,而用常山、砒丹及柴胡、乾葛等藥,多至不救。醫者宜以脈證參驗其虛實,毋鹵莽以殺人也。
白話文:
虞氏論瘧疾
虞氏說:「經書上說:夏季受暑氣侵襲,秋季容易得瘧疾。又說: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的,叫做寒瘧;先感到發熱,然後發冷的,叫做溫瘧;只發熱不發冷的,叫做癉瘧。丹溪先生說:瘧疾都是由風引起的。瘧疾是長期發作的疾病,因為它每隔三天發作一次,纏綿不絕,古方多用峻猛的藥物,恐怕不適合體質虛弱、生活習慣導致的瘧疾。我開始明白常山、烏梅、砒霜等劇烈藥物,如果使用不當,輕症會變成重症,重症必危及生命。
每隔三天發作的瘧疾,是因為邪氣侵入三陰經。子、午、卯、酉日發作的,是少陰瘧;寅、申、巳、亥日發作的,是厥陰瘧;辰、戊、醜、未日發作的,是太陰瘧。瘧疾是由暑氣引起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有些人因為過於貪涼,汗液鬱積成痰,初次感染時,體弱者就會發病,胃氣強健的人則會潛伏而不發。等到再次感染,再加上內傷,疾病就會發作,所以難以治癒。
暑氣和風都是外邪,所以必須用發汗的方法才能解毒。現在患此病的人,大多已經經歷過多次治療,胃氣受損嚴重,怎麼可能痊癒呢?想要治療這種疾病,必須先用人參、黃芪等補氣藥物為主,再加入柴胡、葛根等發散藥物,慢慢地發汗。發汗之後,身體虛弱,要繼續進行補養。下半身屬於陰,最難發汗,補藥的藥力到達,汗水從腳底流出,纔是好的徵兆。
有些患者病症很深,邪氣會從臟腑傳到腑臟,發病時間不固定。如果在午時之後、寅時之前發作,是血氣受病,很難治癒。需要慢慢地提前發作的時間,也是好的徵兆。治療這種疾病,春夏容易,秋冬難。特別忌諱飽食,尤其在發病日飽食,會加重病情。更應該根據發汗的難易程度來判斷病情的輕重。
經書上還說:瘧疾將要發作時,陰陽將要轉移,一定從四肢末端開始。陽氣已經受傷,陰氣隨著陽氣受傷,所以要及時在四肢末端堅守住,防止邪氣侵入,陰氣外洩。仔細觀察病情,如果在孫絡部位充盈堅實,並且有血,就應該用三稜針刺破孫絡放血,這是邪氣直入而還沒有蔓延的病症。所以現在很多人用各種草藥綁在手臂內側,就是沿襲了這種方法。
另外,有些患者有陰虛症,每天下午感到惡寒發熱,到晚上稍微出汗就退燒,脈象一定虛弱無力,而且很快。而且瘧疾的脈象是弦脈,但是虛脈不像弦脈那樣緊而有力,這是辨別的關鍵。如果誤把這種疾病當作瘧疾治療,使用常山、砒霜以及柴胡、葛根等藥物,大多會導致無救。醫生應該根據脈象和病症來判斷虛實,不要草率用藥,以免造成生命危險。」
彭氏,曰:《內經》云: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然無痰不成瘧,此先賢確論。乍寒乍熱者,邪氣與正氣相激搏而然。如邪氣陰盛而入內,則陽微而外寒。如正氣陽復而入內,則陰微而外熱。亦有單寒而為牝瘧,此濕傷陰分也。又有單熱而為牡瘧,此熱傷陽分也。又有三陽瘧,三陰瘧,屬五臟。《內經》曰:瘧屬三陽,宜汗宜吐,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之屬治之。瘧屬三陰,宜下宜溫宜和,大柴胡湯、柴胡生薑湯、柴胡四物湯、附子理中湯加升柴之類選而用之。
白話文:
彭氏曰:
《內經》說:夏天受暑氣傷害,到了秋天就會得痎瘧(瘧疾)。然而,沒有痰就不能形成瘧疾,這是先賢們確切的論斷。
人之所以會出現乍寒乍熱的症狀,是因為邪氣和正氣互相激盪搏鬥而造成的。如果邪氣陰盛而入侵身體內部,就會導致陽氣微弱而外寒;如果正氣陽氣復甦而進入體內,就會導致陰氣微弱而外熱。
也有些患者只會出現單純的寒冷,導致牝瘧(寒瘧),這是因為濕氣侵犯了陰分(陰虛)。還有些患者只會出現單純的發熱,導致牡瘧(熱瘧),這是因為熱氣侵犯了陽分(陽虛)。
還有一些患者會出現三陽瘧或三陰瘧,這就屬於五臟病變。《內經》說:瘧疾屬於三陽者,宜汗宜吐,麻黃、葛根、柴胡、常山、草果、烏梅等藥物可以治療。瘧疾屬於三陰者,宜下宜溫宜和,大柴胡湯、柴胡生薑湯、柴胡四物湯、附子理中湯等藥物加入升柴類藥物,要根據患者情況選用。
丹溪,曰:瘧有暑,有風,有濕,有痰,有食。《機要》謂在太陽經為寒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為熱瘧,治多下之。少陽經為風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乃傷之淺者,在三陰經,則總謂之溫瘧。發在處暑後,冬至前,乃傷之重者,此說良是。其三陰經,瘧作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作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作於辰戊丑未日者,太陰瘧也。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即三陰瘧)。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二日連發,住一日者,血氣俱受病。俗云脾寒,乃因名而迷其實也。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之,未必是寒,況其他乎。暑瘧,宜人參白虎湯之類。有痰者,二陳湯加草果、常山、柴胡、黃芩。不食者,必從飲食上得之,當以食治。虛者,必用參、術一二帖,拖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若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若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帶散邪。數發之後,便宜截法而除之。久則發得中氣虛弱,病邪愈深而難治。世有砒、丹等截藥,大毒不可輕用。大渴大熱,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知母、麥門冬、黃連。渴,用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黃柏、乾葛、生甘草。久瘧,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乾葛、白朮,一補一發。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多汗,可與參、耆、芩、連、梔子、川芎、蒼白二朮、半夏等治之。痰滯胸滿,熱多寒少,大便燥實,大柴胡湯利之愈。久瘧不得汗,以二陳湯倍蒼朮、白朮,加檳榔。小兒瘧疾有痞塊,生地黃、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二分,加生薑煎,調醋炙鱉甲末。瘧母,用丸藥消導之,醋炙鱉甲為君,三稜、蓬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隨證加減為丸,醋湯送下。老瘧系風暑入在陰分,宜用血藥引出陽分而散,川芎、紅花、當歸、蒼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服。痎瘧者,老瘧也。三日一發,陰經受病也。夫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處涼令汗不得泄,鬱而成痰,又復嗜欲縱恣,及輕試劫藥等劑,佐以本經引用之藥。若得汗而體虛,又須重補,俟汗通身下過委中,方是佳兆。仍淡飲食,避風冷,遠房勞,無不愈者。常山性暴悍,善驅逐,然能傷真氣,病人稍虛怯者勿用。
白話文:
丹溪論瘧疾
丹溪說,瘧疾有暑氣、風寒、濕氣、痰濕、飲食等原因引起。
《機要》書中提到,瘧疾發在太陽經,則為寒瘧,治療應以發汗為主。發在陽明經,則為熱瘧,治療應以瀉下為主。發在少陽經,則為風瘧,治療應以調和氣血為主。這三陽經受病,稱為暴瘧。
暴瘧發生在夏至後、處暑前,屬於淺層病邪入侵。若發在三陰經,則稱為溫瘧,發生在處暑後、冬至前,屬於深層病邪入侵。
三陰經的瘧疾,依其發作時間不同可分為:子午卯酉日發作的為少陰瘧,寅申巳亥日發作的為厥陰瘧,辰戊醜未日發作的為太陰瘧。
瘧疾發作頻率與病邪入侵程度相關:三日一發者,病邪入侵已達一年;間日一發者,病邪入侵已達半年;一日一發者,病邪入侵已達一月;二日連發,隔一日者,則血氣都受到影響。
俗稱「脾寒」的瘧疾,其實是誤解,並非所有瘧疾都屬於脾寒。如果因飲食不當導致瘧疾,並不一定就是脾寒,其他原因引起的瘧疾更不一定是脾寒。
暑瘧宜用人參白虎湯之類的方劑。若有痰濕者,可使用二陳湯加草果、常山、柴胡、黃芩。不食者,必因飲食所傷,應以飲食調理為主。體虛者,宜先用參、術等補氣藥數帖,以固護正氣,避免氣虛下陷,之後再用其他藥物治療。
若無汗者,應以發汗散邪為主,同時注意補氣。若有汗者,應以扶正氣為主,同時注意散邪。數次發作後,應以截瘧之法治療,徹底清除病邪。
久瘧會導致中氣虛弱,病邪深入,治療難度增加。世俗中流傳的砒霜、丹砂等截瘧藥物,毒性很大,不可輕易使用。
大渴大熱者,可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入知母、麥門冬、黃連。渴者可用生地黃、麥門冬、天花粉、牛膝、知母、黃柏、乾葛、生甘草。
久瘧者可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乾葛、白朮,一補一發。症狀嚴重者,出現寒熱交替、頭痛如裂、口渴多飲、汗出等,可用人參、黃芪、黃芩、黃連、梔子、川芎、蒼朮、白朮、半夏等治療。
痰滯胸滿,熱多寒少,大便乾燥者,可用大柴胡湯治療。
久瘧不得汗者,可用二陳湯加倍蒼朮、白朮,加入檳榔。
小兒瘧疾伴有痞塊者,可用生地黃、芍藥各一錢半,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二分,加生薑煎,調醋炙鱉甲末。
瘧母,用丸藥消導之,以醋炙鱉甲為君,三稜、蓬朮、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紅花、神麴、麥芽等隨證加減為丸,醋湯送下。
老瘧系風暑侵入陰分,宜用活血藥引出陽分而散,可用川芎、紅花、當歸、蒼朮、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等煎湯,露一宿服用。痎瘧屬於老瘧,三日一發,是陰經受病。
瘧疾得於暑氣,應以發汗解表治療。若處於寒冷環境,汗液無法排出,鬱積成痰,再加上飲食無度,或輕易服用毒性藥物等,都會加重病情。若發汗後體虛,則需補氣,待汗液遍佈全身並達到委中穴時,纔是好轉的徵兆。之後應注意飲食清淡,避風寒,遠離勞累,才能痊癒。
常山藥性猛烈,善於驅除病邪,但容易傷及正氣,體虛者慎用。
統旨,云:瘧證不一,其名亦殊。皆因外感四氣,內動七情,飲食飢飽,房室勞役所致。初發之際,病勢正熾,一二髮間,未宜遽截。不問寒熱多少,且以養胃湯、柴平散、清脾飲、草果飲選用。待四五發後,便應截住,否則發得氣虛,病邪愈深而難愈,即於清脾飲加常山。世有砒、丹等截藥,大毒不可輕用。若氣虛者,雖截不效,愈截愈虛,遂成重疾,戒之。必先與參、術一二帖,拖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大抵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小柴胡加葛根、紫蘇;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小柴胡加白朮、桂枝。瘧是風暑之邪,非汗多不解,當分所感淺深與夫在陽在陰之分而治也。有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此二者即老瘧也,邪入最深難愈。有病二日間一日者,氣血俱病,亦難愈。有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其病最淺易愈。在陽分者,驅邪而即止。在陰分者,必以升提之藥引至陽分,方可截之。初發風寒在表,雖寒熱過後,而身常自疼,常自畏風,藿香正氣散取微汗。風瘧有汗,惡風脈浮,桂枝羌活湯。暑瘧,其人面垢口渴,雖熱已退,亦常自汗,白虎湯之類。寒瘧無汗,惡寒脈緊,立積散。濕瘧,小便不利,身體重痛而煩,宜滲濕湯加柴胡、黃芩、草果。痰瘧,痰涎潮湧,或素有痰飲,結於胸脅,宜二陳湯加常山、草果、柴胡、黃芩。食瘧,從飲食傷脾得之,或瘧已成而猶不忌口,或寒熱正作而進食,其人必惡食,噫氣吞酸,胸膈不利,宜平胃散加青皮、草果、砂仁。獨熱煩渴者為癉瘧,清脾飲去草果,加葛根,倍柴、芩。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者為溫瘧。又曰:牡瘧,白虎加桂枝湯。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者,為寒瘧。又曰:牝瘧,柴胡薑桂湯。老瘧,風暑入陰在臟,宜血藥引出陽分而後散之,川芎、紅花、當歸、白朮、白芷、撫芎、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服之。經年累月而發者,名曰瘧母,不宜十分攻之,宜四獸飲。亦有腹中結塊者,鱉甲飲,或阿魏丸。久瘧成勞,以補為先,看氣血何虛以補之。有痰,加痰瘧藥,亦要以扶脾胃為本。有痰瘧,一歲之間,長幼相似,先以藿香正氣散或小柴胡加減。有鬼瘧,夢寐不祥,多生恐怖,辟邪丹。有瘴瘧,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嶺南人多有之,宜藿香正氣散。或迷悶狂妄者,啞不能言,小柴胡加大黃、枳殼。亦有寒熱作而指甲青黑者,宜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檳榔治之。嵐瘴最能殺人,有一二日發而死者。客旅往來,常宜服平胃散,或草果飲預以防之。亦在人之保養何如耳。且瘴乃山海嵐霧之氣,侵晨弗得出外。如不得已而出,可飲酒三五鍾以敵其氣,庶免侵害。瘧後變成痢疾,經云瘧後之痢從虛治,故用補脾胃為主,佐以治痢藥,香砂白朮湯。
白話文:
瘧疾的症狀不一,名稱也不同,都是因為外感風寒暑濕,內動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節,房事勞累等原因引起的。剛開始發病,病情比較嚴重,一兩次發作時,不適合立即止住,不論寒熱程度,可以先用養胃湯、柴平散、清脾飲、草果飲等藥物。等發作四五次之後,就要想辦法止住,否則容易造成氣虛,病邪更深而難以治癒,這時可以在清脾飲中加入常山。世上有砒霜、丹砂等可以止住瘧疾的藥物,但毒性很大,不可輕易使用。如果氣虛的人,即使用藥也無法止住瘧疾,反而會越用越虛,最終演變成重症,要小心謹慎。一定要先用人參、黃芪等藥物調理一段時間,讓元氣不要過度虛損,再用其他藥物。總之,沒有汗要出汗,以散除邪氣為主,可以用小柴胡湯加葛根、紫蘇;有汗要止汗,以扶正氣為主,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白朮、桂枝。瘧疾是風暑之邪引起的,不大量出汗就無法解除,應該根據感受風寒暑濕的程度,以及病邪是在陽分還是陰分來進行治療。三日發作一次的,病了一年。間日發作一次的,病了半年。這兩種都是老瘧,病邪深入,難以治癒。病程中有一天發作一次的,氣血都受損,也很難治癒。一天發作一次的,病了一個月,病情最淺,容易治癒。病邪在陽分者,驅除邪氣就可以止住。病邪在陰分者,必須用升提之藥引導到陽分,才能止住。剛開始發病時,風寒在表,即使寒熱退去,也會覺得全身痠痛,容易怕風,可以用藿香正氣散,讓身體微微出汗。風瘧有汗,惡風,脈浮,可以用桂枝羌活湯。暑瘧,患者面容憔悴,口渴,即使熱退了,也會經常出汗,可以用白虎湯之類的藥物。寒瘧沒有汗,惡寒,脈緊,可以用立積散。濕瘧,小便不利,身體沉重疼痛,並且煩躁,可以用滲濕湯加柴胡、黃芩、草果。痰瘧,痰涎湧出,或者平時就容易痰飲,痰結在胸脅,可以用二陳湯加常山、草果、柴胡、黃芩。食瘧,因為飲食傷脾引起的,或者瘧疾已經發作,還不忌口,或者寒熱發作的時候進食,患者就會厭食,噯氣,吞酸,胸膈不適,可以用平胃散加青皮、草果、砂仁。單純發熱,口渴的,叫做癉瘧,可以用清脾飲去掉草果,加入葛根,柴胡、黃芩加倍。熱多寒少的,或者只熱不寒的,叫做溫瘧,又稱為牡瘧,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湯。寒多熱少的,或者只寒不熱的,叫做寒瘧,又稱為牝瘧,可以用柴胡薑桂湯。老瘧,風暑之邪入侵陰分,在臟腑,要用活血藥引導病邪到陽分,再散除,可以用川芎、紅花、當歸、白朮、白芷、撫芎、黃柏、甘草,煎藥,露一夜後服用。發作時間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叫做瘧母,不適合過度攻邪,可以用四獸飲。如果腹部有結塊,可以用鱉甲飲,或者阿魏丸。久瘧導致體虛,要以補氣血為主,根據氣血虛損的情況進行補益。如果還有痰,就加用痰瘧的藥物,但也要以扶助脾胃為本。如果患有痰瘧,一年之內,老少都有類似症狀,可以先用藿香正氣散或小柴胡湯加減。如果患有鬼瘧,夢境不祥,經常感到恐懼,可以用辟邪丹。如果患有瘴瘧,時而寒時而熱,時而有時而無,嶺南地區的人經常患此病,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如果出現神志迷糊,狂躁妄言,不能說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 大黃、枳殼。如果寒熱發作,指甲青黑色,可以用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檳榔治療。瘴氣最容易致人於死,有的人發作一兩天就死了。外地遊客到本地,經常服用平胃散,或者草果飲,可以預防瘴氣。這也要看個人保養情況。瘴氣是山海霧氣,早晨不要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可以喝三五杯酒以抵抗瘴氣,這樣就可以避免被侵害。瘧疾之後變成痢疾,醫書記載,瘧疾之後的痢疾,要從虛弱的角度治療,所以要以補脾胃為主,輔以治療痢疾的藥物,可以用香砂白朮湯。
醫說,云:瘧名不同。三陰三陽瘧,及痰瘧、鬼瘧、癉瘧,外又有寒熱善飢而不能食,食已脹滿,腹急絞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瘧。六腑無瘧,惟胃有者,蓋飲食飢飽所傷胃氣而成,世謂之食瘧。飲食不節,變成此證。有經年不瘥,瘥後復發,遠行久立,下至微勞,力皆不任,名曰勞瘧。亦有數年不瘥,百藥不斷,結為症癖在腹脅,名曰老瘧,亦名瘧母。
李氏,曰:瘧疾先要分陰陽。陽為外感邪氣,而外感之中,風暑有汗為陽,寒濕無汗為陰;陰為內傷正氣,而內傷之中,氣虛為陽,血虛為陰。陽為升,發在春夏;陰為降,發在秋冬。陽為腑,邪淺,與榮衛並行,故一日一發;陰為臟,邪深,橫連募原,不能與正氣並行,故間日蓄積乃發,或三四日一發,久則必有瘧母。陽為日發邪淺,榮衛晝行背與脊故也;陰為夜發邪深,榮衛夜行胸與腹故也。又有二日連發,住一日者,及日夜各一發者,乃氣血俱受病也。陽為子時至巳,陰為午時至亥。如發寅卯而退於申未,或發申未而退於子醜,皆謂之陰陽不分,須隨證用藥趲早。或移時分定陰陽,然後陽瘧截住,陰瘧升散。今俗以似瘧誤治,變成溫瘧,為分陰陽謬矣。不知瘧有凌虐之狀,在傷寒久則為壞證,在內傷久則為勞瘵,豈美疾哉。凡陽瘧易治,陰瘧難愈。其寒熱亦分陰陽,陽邪與榮爭,而邪火發於外,則為熱。陰邪與衛爭,而正氣退於內,則為寒。衛虛則先寒,榮虛則先熱。表邪多則寒多,里邪多則熱多。表裡相半,則寒熱相等。諸瘧惟食積挾火,寒已復熱,熱已復寒,謂之寒熱相併。又暑瘧單熱,濕瘧單寒,寒瘧先寒後熱,風瘧先熱後寒,余皆先寒後熱。陰陽寒熱明,而瘧知治本矣。瘧有三陽三陰,三陽氣分受病,發在處暑前者,俱謂之暴瘧,乃傷之淺者。三陰血分受病,發在處暑後者,俱謂之溫瘧,乃隔冬感溫氣藏於腎與骨髓,至夏秋重感新邪觸發,自臟而達之腑,乃傷之重者。寒瘧屬太陽,其病腰背頭項俱痛。寒多熱少,汗出難已者,柴胡加桂湯。單寒無汗者,五積散、古棗附湯。熱瘧屬陽明,其病目痛鼻燥,鼓頷,熱多寒少,煩渴尿赤者,柴苓湯,夏月黃連香薷散。熱傷氣分,單熱而渴者,白虎加參湯,或黃芩湯加桂少許。風瘧屬少陽,其病口苦,嘔吐,噁心,脅痛,寒熱相等者,柴胡桂枝湯。風盛筋脈抽搐者,烏藥順氣散加柴胡、黃芩。身疼者敗毒散,咳嗽者參蘇飲。少陰瘧發於子午卯酉四正之日,其病舌乾,口燥嘔吐,欲閉戶牖,輕者小柴胡湯倍半夏,重者合四物湯。
白話文:
醫書上說,瘧疾有很多不同的名稱,例如三陰三陽瘧、痰瘧、鬼瘧、癉瘧等等。此外,還有一種症狀是患者經常發熱、感到飢餓卻無法進食,吃了東西就感到腹脹、腹痛,而且病發時間固定在每天,這種病就叫做胃瘧。六腑中只有胃會得瘧疾,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傷了胃氣所致,俗稱食瘧。飲食不節,很容易造成這種疾病。有些人患瘧疾多年,即使好了也會復發,稍微勞累就會感到力不從心,這種叫做勞瘧。還有一種瘧疾,患者患病多年,嘗試過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最終病症累積在腹部和脅肋處,叫做老瘧,也叫做瘧母。
李氏醫書中提到,瘧疾首先要分陰陽。陽性瘧疾是外感邪氣引起的,外感邪氣又分為風暑,風暑會導致出汗,屬於陽性;寒濕則不會出汗,屬於陰性。陰性瘧疾是內傷正氣引起的,內傷又分為氣虛,氣虛屬於陽性;血虛屬於陰性。陽性瘧疾是上升的,所以多發於春夏季;陰性瘧疾是下降的,所以多發於秋冬季。陽性瘧疾屬於腑,邪氣較淺,與榮衛同進退,所以一天發作一次;陰性瘧疾屬於臟,邪氣較深,橫貫募原,不能與正氣同進退,所以間隔一天發作,甚至三四天發作一次,久了就會產生瘧母。陽性瘧疾白天發作,因為邪氣較淺,榮衛白天運行在背部和脊柱;陰性瘧疾晚上發作,因為邪氣較深,榮衛晚上運行在胸部和腹部。還有一些瘧疾是連續兩天發作,休息一天,或者是一天發作兩次,這是氣血都受到病邪侵襲的表現。陽性瘧疾發作時間在子時到巳時,陰性瘧疾發作時間在午時到亥時。如果發作時間是在寅卯,而退燒時間在申未,或者發作時間在申未,而退燒時間在子醜,就叫做陰陽不分,需要根據症狀用藥,越早越好。可以根據發作時間來判斷陰陽,然後用藥治療,陽性瘧疾要截斷,陰性瘧疾要散發。現在有些人把類似瘧疾的病誤認為瘧疾而用藥,結果變成溫瘧,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分陰陽,真是錯誤百出。瘧疾長期不治,會變成傷寒,傷寒時間長了就會變成壞證;瘧疾長期不治,會變成內傷,內傷時間長了就會變成勞瘵,怎麼會是好病呢?總之,陽性瘧疾容易治療,陰性瘧疾很難治癒。
瘧疾的寒熱也要分陰陽,陽邪與榮氣爭鬥,邪火發散到體表,就會表現為熱。陰邪與衛氣爭鬥,正氣退縮到內部,就會表現為寒。衛氣虛弱,就會先出現寒症;榮氣虛弱,就會先出現熱症。表邪多,就會寒症多;里邪多,就會熱症多。表裡邪氣各佔一半,就會寒熱相等。各種瘧疾中,只有食積夾火引起的瘧疾,寒熱交替出現,寒症退了又出現熱症,熱症退了又出現寒症,這種叫做寒熱相併。此外,暑瘧單純發熱,濕瘧單純發寒,寒瘧先出現寒症,然後出現熱症,風瘧先出現熱症,然後出現寒症,其他瘧疾則都是先出現寒症,然後出現熱症。只要弄清楚陰陽寒熱,就能找到治療瘧疾的根本方法。
瘧疾分為三陽三陰,三陽瘧是氣分受到病邪侵襲,發病時間在處暑之前,都叫做暴瘧,這是病邪入侵較淺的表現。三陰瘧是血分受到病邪侵襲,發病時間在處暑之後,都叫做溫瘧,這是病邪隔年在腎臟和骨髓中積聚,等到夏秋季節再次受到新的病邪侵襲,從臟腑蔓延到四肢,這是病邪入侵較深的表現。寒瘧屬於太陽病,患者會出現腰背、頭項疼痛的症狀。如果寒症重,熱症輕,並且汗出不止,就用柴胡加桂湯治療。如果單純發寒,而且不出汗,就用五積散或古棗附湯治療。熱瘧屬於陽明病,患者會出現目痛、鼻乾燥、鼓頷、熱症重,寒症輕、煩渴、尿赤的症狀,就用柴苓湯治療,夏天可以用黃連香薷散治療。如果熱邪傷了氣分,單純發熱並且口渴,就用白虎加參湯治療,或者在黃芩湯中加少量桂枝。風瘧屬於少陽病,患者會出現口苦、嘔吐、噁心、脅肋疼痛、寒熱相等,就用柴胡桂枝湯治療。如果風邪盛,導致筋脈抽搐,就用烏藥順氣散加柴胡、黃芩治療。如果全身疼痛,就用敗毒散治療;如果咳嗽,就用參蘇飲治療。少陰瘧發病時間在子午卯酉四個時間點,患者會出現舌乾、口燥、嘔吐、想要關閉門窗的症狀,輕症患者用小柴胡湯加倍半夏治療,重症患者就需要結合四物湯治療。
厥陰瘧發於寅申巳亥四旁之日,其病小腹痛引陰如淋,輕者小建中湯,重者四物湯加元胡索、金鈴子、附子。太陰瘧發於辰戊丑未日,其病腹滿,自利善嘔,嘔已乃衰,輕者異攻散,重者理中湯。如濕偏陰分,單寒氣虛作泄者,古棗附湯、附子理中湯。身重腹脹者,五苓散、朮附湯。
浮腫,退黃丸。瘴瘧,山溪蒸毒,令人迷困發狂,或啞,乍寒乍熱,乍有乍無者,涼膈散加柴胡、檳榔。不伏水土者,人參養胃湯。疫瘧,一方長幼相似,須參運氣寒熱用藥,大概不換金正氣散、五積交加散、加減如意丹最妙。鬼瘧,因卒感屍疰容忤,寒熱日作,夢寐不祥,多生恐怖,言動異常,宜辟邪丹、雄朱丹,或用燒人場土為丸,塞男左女右耳中。外感寒多,非草果、厚朴不能溫散;熱多,非柴胡、黃芩不能清解。
白話文:
厥陰瘧發病於寅、申、巳、亥四個時辰所在的日期,症狀是下腹疼痛,疼痛感沿著陰部往下延伸,如同小便困難,症狀較輕的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較重的可以用四物湯加上元胡索、金鈴子和附子。
太陰瘧發病於辰、戊、丑、未四個時辰所在的日期,症狀是肚子脹滿,腹瀉並且容易嘔吐,嘔吐完後症狀就會減輕,症狀較輕的可以用異攻散治療,較重的可以用理中湯治療。如果病症偏向於陰分,單純是寒氣導致虛寒而腹瀉,則可以使用古棗附湯或附子理中湯。如果伴隨身體沉重、肚子脹滿,可以使用五苓散或朮附湯。
浮腫可以用退黃丸治療。瘴瘧是由於山溪蒸發的毒氣侵入身體,導致病人迷糊、昏迷、發狂,甚至失聲,而且時冷時熱,時有時無,可以用涼膈散加上柴胡和檳榔治療。不適應當地水土的人可以使用人參養胃湯治療。疫瘧則是指同一地區的許多人同時發病,治療需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和寒熱程度來調整藥物,總體來說,不換金正氣散、五積交加散和加減如意丹是比較好的選擇。
鬼瘧是因為接觸到屍體的穢氣而導致的,症狀是每天都會發寒發熱,夢境不祥,經常感到恐懼,言行舉止異常,可以服用辟邪丹、雄朱丹,或者用燒人場的土製成丸藥,塞到男性的左耳、女性的右耳裡。
如果體內寒氣較重,則需要使用草果和厚朴來溫散寒氣;如果體內熱氣較重,則需要使用柴胡和黃芩來清熱解毒。
陽瘧無汗,須加柴胡、蒼朮、葛根,甚加麻黃;陰瘧無汗,須加柴胡、升麻、川芎。有汗須加白朮、烏梅以和之。陽瘧初起,痰在上者,祛邪丸,然亦三五發後移時乃可用之,早則延綿。稍久不敢吐者,勝金丹。三陰瘧便閉者,宜下以截之。暑瘧,黃連香茹飲加大黃、青皮、烏梅煎服。
寒瘧,二陳湯加青皮、良薑煎,吞神保丸五粒。痰熱胸滿便閉者,大柴胡湯。瘀血發狂好忘者,桃仁承氣湯。虛閉,麻子仁丸。俱清晨一服,取下惡水即止。內傷瘧皆不食,惟七情善食多汗。五臟之氣不和,略被外邪動痰,宜四獸飲,量其虛實,加各經開鬱行氣之藥。勞瘧,微微惡寒發熱,寒中有熱,熱中有寒,最難調理。
白話文:
陽氣型的瘧疾沒有汗,要加入柴胡、蒼朮、葛根,病情嚴重者要加麻黃;陰氣型的瘧疾沒有汗,要加入柴胡、升麻、川芎。如果有汗要加入白朮、烏梅來調和。陽氣型的瘧疾剛開始,痰在上面者,可以用祛邪丸,不過要等到發病三五次之後才可以用,太早用反而會延綿不愈。過了些時候,不敢吐的,可以用勝金丹。三陰型的瘧疾,便秘者,要瀉下藥來截斷病情。暑熱型的瘧疾,可以用黃連香茹飲加大黃、青皮、烏梅煎服用。
寒氣型的瘧疾,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青皮、良薑煎服,再吞服神保丸五粒。痰熱胸悶便秘者,可以用大柴胡湯。瘀血導致發狂、健忘者,可以用桃仁承氣湯。虛弱導致便秘者,可以用麻子仁丸。以上這些藥方都要在清晨服用一次,等到排出惡水就停止。內傷引起的瘧疾,患者都不想吃東西,只有七情郁結的人比較想吃東西,而且容易出汗。五臟之氣不和,稍微受到外邪就會引起痰濁,這時可以用四獸飲,根據病人的虛實程度,加入各個經脈的開鬱行氣藥物。勞累引起的瘧疾,會微微感到惡寒發熱,寒氣中帶有熱氣,熱氣中帶有寒氣,是最難調理的。
或半月十日,小勞復來,經久不瘥者,芎歸鱉甲散主之。熱多者生犀散,有痞者鱉甲丸,氣虛汗多無力,飲食不進者六君子湯。因勞役昏倦少食者,補中益氣湯加黃芩、半夏。血虛夜發者,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升麻、紅花、知母、黃柏,水煎露服,趲早。不愈,用勝金丹截之。
有痞者,陰瘧丸。如陰虛火動,午後寒熱,至晚微汗乃解,似瘧非瘧也,宜加味逍遙散加地骨皮,若誤用瘧藥必死。氣血俱虛,溺頻食少,或遺精咳嗽者,人參養榮湯加地骨皮、烏梅、麥門冬。或僕厥不省者,十全大補湯加柴胡、黃芩。陽虛,去柴、芩,加附子,吞黑錫丹。
白話文:
如果勞累後半個月或十天,症狀又再次出現,而且久久不癒,可以用芎歸鱉甲散。如果發熱較多,用生犀散;如果出現痞塊,用鱉甲丸;如果氣虛、汗多、無力、食慾不振,用六君子湯。如果因勞役而昏倦、食慾不佳,用補中益氣湯,再加黃芩、半夏。如果血虛,晚上發熱,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再加升麻、紅花、知母、黃柏,用水煎煮後服用,要盡快服用。如果沒有效果,就用勝金丹來治療。
如果有痞塊,用陰瘧丸。如果陰虛火旺,下午發熱,到晚上微微出汗才退熱,像是瘧疾又不像瘧疾,宜用加味逍遙散加地骨皮。如果誤用瘧疾藥物,就會致命。如果氣血雙虛,小便頻繁、食慾不佳,或者遺精咳嗽,用人參養榮湯加地骨皮、烏梅、麥門冬。如果昏迷不醒,用十全大補湯加柴胡、黃芩。如果陽虛,去除柴胡、黃芩,加附子,再服用黑錫丹。
有痞者,橘皮煎丸。痰瘧,外感內傷,郁聚成痰,熱多頭痛,肉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宜柴陳湯加草果。嘔吐者,二陳湯倍白豆蔻,流行三焦,嘔瘧自止。氣虛嘔者,單人參湯,或用常山炒過。久不止者,露姜飲截之。食瘧因飲食蘊成痰火,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併,苦飢不食,食則吐痰,胸滿腹脹者,二陳湯合小柴胡湯,或平胃散,俱加枳實、白朮、山楂、神麯、青皮。熱多者清脾飲,寒多者人參養胃湯,腹痛者紅丸子。
白話文:
如果覺得胸悶,可以用橘皮煎丸。如果是痰瘧,可能是外感或內傷導致痰濕郁結,熱盛則頭疼、肌肉跳動、嘔吐食物和泡沫,嚴重甚至昏迷倒地,可以用柴陳湯加草果。嘔吐的話,可以用二陳湯加倍白豆蔻,讓藥效遍布三焦,嘔吐和瘧疾就能自行緩解。氣虛導致嘔吐,單用人參湯,或用炒過的常山。長期不停止的嘔吐,可以用露姜飲來止住。如果飲食不當導致痰火,寒熱交替,食慾不振,吃東西就吐痰,胸腹脹滿,可以用二陳湯加小柴胡湯,或平胃散,並加入枳實、白朮、山楂、神麴、青皮。熱盛就用清脾飲,寒盛就用人參養胃湯,肚子痛就用紅丸子。
腹脹因濕痰或瘧氣歸腹者,古龍虎丹,用杏仁煎湯,迎發時下。久不愈者,用辰砂、阿魏等分,糊丸皂子大,每一丸,人參煎湯下截之。瘧無痰不成,內傷脾胃虛寒,宜清利濕痰為主。內傷瘧皆汗多,陽瘧斂以參、朮、黃耆,陰瘧斂以歸、地、知、柏、芍藥。大抵有汗要止汗,以補其虛。
無汗要發汗,以散其邪。稍久者,一補一發丹。久虛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楂、麥芽,扶脾自止,極忌吐截。凡瘧經年不瘥,謂之老瘧,必有痰水瘀血,結成痞塊,藏於腹脅作脹,乃瘧母也,雖內虛者,非常山、檳榔,決不能除,但須制熟,則不損胃,老瘧丸是也。血虛者,鱉甲丸。
白話文:
腹脹與瘧疾的中醫治療
腹脹 如果是因濕痰或瘧氣積聚在腹部引起的,古方「龍虎丹」可用「杏仁煎」湯送服,在發病時服用,可使病情減輕。如果長期不癒,可用辰砂和阿魏等量混合,製成皁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人參煎」湯送服。
瘧疾 沒有痰就無法發作,如果內傷脾胃,虛寒體質,治療應以清利濕痰為主。內傷引起的瘧疾,患者多汗出,陽瘧宜用人參、白朮、黃耆來收斂,陰瘧則用當歸、生地、知母、柏樹皮、芍藥來收斂。總之,有汗就應該止汗,以補益虛弱之體;無汗則要發汗,以驅散邪氣。
如果病情持續較久,可以服用「一補一發丹」。如果長期虛弱,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山楂、麥芽,補益脾胃,使其自行恢復,忌諱吐瀉。
老瘧 瘧疾如果多年不愈,就叫做老瘧,這時體內必定有痰水瘀血積聚,形成腫塊,藏在腹部兩側,造成脹痛,這就是瘧疾的根源。即使體虛,也必須使用山楂、檳榔才能根除,但必須經過炮製,以免損傷胃部。「老瘧丸」就是這樣的藥物。血虛者,可以服用鱉甲丸。
體盛有水癖者,暫用芫花丸,仍須以補脾化痰湯藥輔之。老瘧飲宜量氣血虛實加減。或瘧後痢,痢後瘧,或瘧痢並作,俱以柴苓湯、六和湯、清脾飲加減分利。虛者補脾和血,三白湯加黃連、木香、當歸、砂仁,或四獸飲,補中益氣湯。外感汗吐下解,祛邪為主。內傷斂補,養正為主。
內外相兼,又當參酌而論。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發瘧。又曰:諸瘧皆生於風。《局方》主於傷食,丹溪主於痰。其實因夏傷暑,秋感風濕,遇七情飲食鬱痰而後發。雖三因雜至,錯亂氣血,然始於暑,成於痰,故捷徑以祛暑消痰為要,斯為正治矣。
白話文:
身體虛弱容易水腫的人,可以暫時服用芫花丸,但仍然需要用補脾化痰的藥物輔助治療。老瘧飲的劑量需要根據患者氣血虛實來調整。如果出現瘧疾後腹瀉,腹瀉後瘧疾,或者瘧疾和腹瀉同時出現,都應該用柴苓湯、六和湯、清脾飲等藥物加减分利。體虛的人則應該補脾和血,可以用三白湯加黃連、木香、當歸、砂仁,或者四獸飲、補中益氣湯。外感引起的病症,以祛除邪氣為主;內傷引起的病症,以滋養正氣為主。
內外因素兼而有之,就需要綜合考慮。醫書上記載:夏季傷暑,秋季就容易發瘧疾。又說:所有瘧疾都源於風。一些醫家認為瘧疾主要是因傷食引起的,也有醫家認為是由痰引起的。實際上,瘧疾是因夏季傷暑,秋季感受風濕,再加上七情、飲食、鬱痰等因素而發作。雖然三種因素都可能導致瘧疾,但瘧疾的發病始於暑,最終形成痰,所以治療的關鍵在於祛暑消痰,這就是正治。
蔭按:方氏曰:瘧疾之源,蓋由暑月中表氣虛,而致中氣虛,則水穀停聚,使痰飲瘀積於胸脅,表氣虛則風暑入內,使血液稽留於經絡,久則痰飲血液,拂鬱稠黏,膠固痞塞不通。人之衛氣,晝行陽分二十五度,脊與背也。夜行陰分二十五度,胸與腹也。榮衛行到病所不通,乃作寒戰,股振頭頷,中外皆寒,腰脊俱痛,此邪氣入於內也。
寒戰俱已,內外皆寒,頭痛如破,渴欲飲水,煩滿欲吐,自汗,此邪火發於外也。或獨寒而無熱,或寒多而熱少,或無汗者,宜開鬱豁痰為主,用人參養胃湯、草果飲子之類以發散之。或熱多而寒少,或獨熱而無寒,或有汗者,宜清熱補虛為主,用白虎加桂枝、小柴胡湯之類以發散之。用發散藥三五服後,則用四獸飲、六和湯之類以截之。
白話文:
寒戰停止後,內外仍然感到寒冷,頭痛欲裂,口渴想喝水,腹部飽脹想吐,並且自汗不止,這是邪火發散到體外所致。如果患者只感到寒冷沒有發熱,或者寒冷重而發熱輕,或者沒有汗出,就要以開鬱豁痰為主,使用人參養胃湯、草果飲子等藥物進行發散治療。如果患者發熱重而寒冷輕,或者只發熱沒有寒冷,或者有汗出,就要以清熱補虛為主,使用白虎加桂枝湯、小柴胡湯等藥物進行發散治療。使用發散藥物三到五劑後,就應該使用四獸飲、六和湯等藥物來截斷病勢,防止病情反覆。
或瘧久在陰分,亦須用血藥徹起陽分,然後截之可也。
樓氏,曰:治先熱後寒者,小柴胡湯。先寒後熱者,小柴胡加桂枝湯。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枝湯。多寒但寒者,柴胡薑桂湯。此以瘧之寒熱多少定治法也。若多寒而但有寒者,其脈或洪實,或滑,當作實熱治之,若便用桂枝誤也。如或多熱而但有熱者,其脈或空虛或微弱,當作虛寒治之,若便與白虎亦誤也。所以欲學者須先問其寒熱多少,又診脈以參之,百無一失矣。
龔氏,曰:瘧有風瘧、暑瘧、濕瘧、食瘧、痰瘧、瘧母。諸瘧之不同,不過風寒暑濕之外,感七情五味之內傷所致也。然內外失守,真邪不分,陰陽偏勝,寒熱交攻,乃成瘧也。治療之法,當先發散外邪,散之不退,又須分利陰陽,用柴苓湯最效,甚者以截藥除之,不二散、勝金丸之類。截之不愈,乃氣血大虛,要扶胃氣為本,人參養胃湯、養胃丹之類。又有綿延不休,越歲不已,經汗吐下過,榮衛虧損,邪氣伏藏脅間,結為症癖,謂之瘧母,老瘧飲、黃甲丸之類。蓋瘧有新久淺深,治有緩急次序,宜以脈證參驗,量其虛實而療之。
白話文:
如果瘧疾長期停留在陰分,也必須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將陽分徹底引發,然後再用截瘧藥物才能治癒。
樓氏說:治療先熱後寒的瘧疾,要用小柴胡湯;先寒後熱的,要用小柴胡加桂枝湯;多熱但只有熱的,要用白虎加桂枝湯;多寒但只有寒的,要用柴胡薑桂湯。這是根據瘧疾寒熱程度來決定治療方法的。如果多寒但只有寒,脈象可能是洪實或滑,應該當作實熱來治療,如果誤用桂枝就不對了。同樣地,如果多熱但只有熱,脈象可能是空虛或微弱,應該當作虛寒來治療,如果誤用白虎湯也不對。所以想要學習的人,必須先詢問患者寒熱程度,再結合脈象來判斷,這樣就不會錯了。
龔氏說:瘧疾分為風瘧、暑瘧、濕瘧、食瘧、痰瘧、瘧母。各種瘧疾的不同,不過是風寒暑濕等外邪入侵,加上七情五味等內傷所致。然而,內外失守,真邪不分,陰陽偏勝,寒熱交攻,就會形成瘧疾。治療的方法,首先要發散外邪,如果散之不退,就要分利陰陽,用柴苓湯最有效,嚴重者可以用截瘧藥物來去除,例如不二散、勝金丸等。如果截瘧不愈,說明氣血大虛,要以扶胃氣為本,可以用人參養胃湯、養胃丹等。還有一些綿延不休,年復一年,經常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療後,榮衛虧損,邪氣伏藏在脅間,形成症癖,稱為瘧母,可以用老瘧飲、黃甲丸等來治療。總之,瘧疾有新舊、輕重之分,治療也有緩急輕重之別,應該結合脈象和症狀,根據虛實情況來治療。
虞氏,曰:予壯年過杭,同舟有二男子,皆年逾四十五,各得痎瘧三年矣,俱發於寅申巳亥日,一人晝發於巳而退於申,一人夜發於亥而退於寅。予曰:俱到杭可買藥,俱與痊可。晝發者,乃陰中之陽病,宜補氣解表,與小柴胡湯倍柴胡、人參,加白朮、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朮;夜發者,乃陰中之陰病,宜補血疏肝,用小柴胡合四物湯,加青皮。各與十帖,令加薑、棗煎,於未發前二時服,每日一帖,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永不再舉。
白話文:
虞氏說:「我壯年時經過杭州,船上同行的有兩個男子,都年過四十五歲,都患了瘧疾三年了,而且都是寅時、申時、巳時、亥時發作。其中一人白天在巳時發作,申時退燒,另一人晚上在亥時發作,寅時退燒。我說:你們到了杭州就可以買藥,服用後都能痊癒。白天發作的,是陰中之陽的病症,應該補氣解表,服用小柴胡湯,柴胡、人參的量要加倍,再加上白朮、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朮;晚上發作的,是陰中之陰的病症,應該補血疏肝,服用小柴胡合四物湯,再加上青皮。各給他們十帖藥,囑咐他們加薑、棗煎服,在發病前兩個時辰服用,每日一帖,服用到第八帖的時候,同一天都出了一身大汗,病就痊癒了,此後再也沒有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