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3)

1. 論瘧分三陽三陰淺深之異

機要,云: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痎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暑,氣閉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為瘧也。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其證各殊,同傷寒也。在太陽經謂之寒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謂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謂之風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不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論之。發在處暑後冬至前,此乃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痎者,老也,居西方,宜毒藥療之。

綱目,云: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頭背腰皆足太陽經之所行,故如此)。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皆熱甚貌),熱止汗出難已(邪在三陽,盛於表也,汗不易收,故曰難已),羌活加生地黃湯、小柴胡加桂湯。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謂不耐煩勞,形跡困倦也),寒不甚,熱不甚(病在半表半裡也),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邪在膽也),熱多汗出甚(少陽為木火之經,故熱多於寒而汗出甚也),小柴胡湯。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寒甚,久乃熱(陽明雖多血多氣之經,而寒邪勝之,故先為寒,久乃熱),熱去汗出(熱去則邪解,故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經脈篇」曰:陽明病,至則惡人與火,今反喜見日月光,及得火氣乃快然者何也。蓋陽明受陽邪,胃之實也,故惡熱。陽明受陰邪,胃之虛也,故喜暖耳),桂枝二白虎一、黃芩芍藥加桂湯。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脾者心之子,脾病則心氣不舒,故不樂),好太息,不嗜食(脾不化則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太陰主裡,邪不易解,故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脾脈絡胃上膈挾咽,故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然必待其嘔已病衰,方可取之),小建中湯、異攻散。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陰邪上衝,故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腎病則陰虛,陰虛故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病在陰者喜靜),其病難已(腎為至陰之臟,而邪居之,故病深難已),小柴胡加半夏湯。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肝脈過陰器抵少腹布脅肋,故為腰腹小便之病。凡小水不利為癃,今曰如癃狀,非癃也。蓋病不在水而在於肝邪之陷,故亦如小便不利而急數欲便也),意恐懼,氣不足(意恐懼者,肝氣不足也),腹中悒悒(不暢之貌),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湯。

準繩,云:或在頭項,或在背,或在腰脊,雖上下遠近之不同,在太陽一也。或在四肢者,風淫之所及,隨所傷而作,不必盡當風府也。先寒而後熱者,謂之寒瘧;先熱而後寒者,謂之溫瘧。二者不當治水火,當從乎中治。中治者,少陽也。渴者燥勝也,不渴者濕勝也。瘧雖傷暑,遇秋而發,其不應也。秋病寒甚,太陽多也。冬寒不甚,陽不爭也。春病則惡風,夏病則多汗。汗者皆少陽虛也,其病隨四時而作,異形如此。又有得之於冬而發之於暑,邪客於腎足少陰也。有藏之於心,內熱熏於肺,手太陰也。至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嘔,但熱而不寒,謂之癉瘧,足陽明也。治之奈何?方其盛也,取之必毀,因其衰也。治法易老瘧論備矣。

白話文:

內容大意為: 《機要》指出:根據古籍記載,夏季若遭受暑氣侵害,到了秋季就可能發作為瘧疾。受到輕微侵害的,發作會很快且突然;受到嚴重侵害的,則會延遲爆發成為長期的瘧疾。所謂的長期瘧疾,就是久病不愈的瘧疾。由此可知,夏季受到暑氣的影響,體內的氣被封閉,無法順利排解,邪氣在體內蔓延,到秋季就會引發瘧疾。瘧疾可以分為三陽和三陰兩種情況,症狀各有不同,類似傷寒的情況。如果是在太陽經脈發作,稱為寒瘧,治療方式通常為發汗;在陽明經脈發作,稱為熱瘧,治療方式通常為清熱;在少陽經脈發作,稱為風瘧,治療方式通常為調和。這三種陽性經脈的疾病,被稱為暴瘧,通常在夏至後、處暑前爆發,這是受到較輕微侵害的表現,爆發快且突然。如果是陰性經脈的瘧疾,不論在哪條經脈,都統稱為濕瘧,應從太陰經脈來分析。通常在處暑後、冬至前爆發,這是受到較嚴重侵害的表現,延遲爆發成為長期的瘧疾。濕瘧的患者,適合使用劇烈的藥物治療。

《綱目》進一步解釋:足太陽經脈的瘧疾,會導致腰痛、頭部沉重,寒氣從背部升起。先感受到寒冷再轉為高燒,熱度非常猛烈,熱度退去後,汗流不止,很難停止。這種情況,通常使用羌活加生地黃湯或小柴胡加桂湯來治療。足少陽經脈的瘧疾,會讓人感到疲倦無力,寒冷和高燒都不算太嚴重,因為病源在半表半裡的位置。患者會不願見人,心中會感到不安,熱量高且汗流很多,這種情況,通常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足陽明經脈的瘧疾,會讓人先感受到寒冷,然後才轉為高燒,熱量退去後會大量出汗,患者喜歡接觸日光、月光和火光,感到舒服。這種情況,通常使用桂枝二白虎一或黃芩芍藥加桂湯來治療。足太陰經脈的瘧疾,會讓人心情不佳,喜歡嘆氣,食慾不佳,經常出現冷熱交替和大量出汗的症狀。病發時會感到噁心,嘔吐後病情會減輕,這種情況,通常使用小建中湯或異攻散來治療。足少陰經脈的瘧疾,會讓人嘔吐嚴重,經常出現冷熱交

2. 論五臟皆有瘧其治各異

準繩,云:肺瘧,令人心寒(肺者,心之蓋也,以寒邪而乘所不勝,故令人心寒),寒甚復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寒甚復熱而心氣受傷,故善驚如有所見),桂枝加芍藥湯。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瘧邪在心故煩,心甚欲得水以解也),反寒多不甚熱(心本陽臟,為邪所居,則陽虛陰盛,故反寒多而不甚熱),桂枝黃芩湯。肝瘧,今人色蒼蒼然(肝屬木,故色蒼蒼然),太息(肝鬱則氣逆,故太息),其狀若死者(木病則堅強,故其狀若死),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脾瘧,令人寒(脾以至陰之臟而瘧邪居之,故令人寒),腹中痛(脾脈自股人腹,故腹中痛),熱則腸中鳴(寒已而熱,則脾氣行,故腸中鳴),鳴已汗出(鳴已則陽氣外達故汗出),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腎瘧,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洒洒,寒慄貌,腎脈貫脊屬腎,開竅於二陰,故腰脊之痛,苦於宛轉而大便難也),目眴眴然(眴,熒絹切,音懸,眩動貌。目視不明,水之虧也),手足寒(手足寒,陰之厥也),桂枝加當歸芍藥湯。

白話文:

根據古籍《準繩》所述,對於不同臟器引發的瘧疾,其症狀及治療方式各有差別:

肺瘧會使人感到心寒(肺臟保護著心臟,但當受到寒邪侵襲,無法承受,導致心寒),接著極度寒冷後又轉為發熱,發熱時易感到驚嚇,好像看到什麼東西似的(因為極度寒冷後轉為發熱,心氣受到傷害,所以易感到驚嚇,彷彿看到什麼東西)。治療上可用桂枝加芍藥湯。

心瘧會讓人感到非常煩躁,想要飲用清水(瘧疾影響心臟,導致煩躁,想喝水來緩解)。反而寒意較多,發熱並不嚴重(心臟本是陽氣旺盛的臟器,被邪氣佔據,導致陽氣虛弱,陰氣過剩,因此感覺到的寒意多於熱感)。治療上可用桂枝黃芩湯。

肝瘧會讓人的臉色蒼白(肝臟屬木,因此臉色呈現蒼白),嘆氣(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因此嘆氣),看起來像死亡般的模樣(肝臟生病,身體變得僵硬,因此看起來像死亡)。治療上可用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

脾瘧會讓人感到寒冷(脾臟本屬陰,瘧疾影響脾臟,因此感到寒冷),腹部疼痛(脾臟的經絡從大腿延伸到腹部,因此腹部疼痛),發熱時腸道會有鳴響(寒冷過去後轉為發熱,脾氣運行,因此腸道會有鳴響),鳴響後會出汗(腸道鳴響後,陽氣向外散發,因此出汗)。治療上可用小建中湯或芍藥甘草湯。

腎瘧會讓人感到寒戰,腰背疼痛,腰部活動困難,排便困難(寒戰,指的是身體因寒冷而顫抖,腎臟的經絡貫穿脊椎,連接兩側下腹部,因此腰背疼痛,腰部活動困難且排便困難)。眼睛看東西模糊(眼睛看不清楚,是腎臟水液不足所致),手腳冰冷(手腳冰冷,是陰氣過剩所致)。治療上可用桂枝加當歸芍藥湯。

3. 論痰能致瘧

嚴用和,云:《素問》謂:瘧生於風。又,夏傷於暑。此四時之氣也。或乘涼飲冷,當風臥濕,飢飽失時,致脾胃不和,痰積中脘,遂成此疾,所謂無痰不成瘧。一日一發易治,間日一發難愈,三日一發者尤難愈。(劉宗厚曰:瘧而挾痰則誠有之,其引無痰不成瘧之一句,則失之偏)

白話文:

嚴用和說,根據《素問》中的理論,瘧疾是因為風邪所致,又或者是夏季受暑熱影響。這些都是四季中的自然氣候因素。有些人可能在涼風中飲冷,或是睡在潮濕的地方,再加上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運作不調,使得痰液在胃部積聚,從而引發了這種疾病,可說是沒有痰液就不會形成瘧疾。如果一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比較容易治療,隔天發作一次的就較難治癒,而每三天才發作一次的更是難以痊癒。(劉宗厚表示:瘧疾夾雜著痰的確存在,但若單引用「無痰不成瘧」這一句來概括,就顯得有些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