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3)
卷二十三 (3)
1. 論瘧分三陽三陰淺深之異
機要,云: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痎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暑,氣閉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為瘧也。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其證各殊,同傷寒也。在太陽經謂之寒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謂之熱瘧,治多下之。在少陽經謂之風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在陰經不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論之。發在處暑後冬至前,此乃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痎者,老也,居西方,宜毒藥療之。
綱目,云: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頭背腰皆足太陽經之所行,故如此)。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皆熱甚貌),熱止汗出難已(邪在三陽,盛於表也,汗不易收,故曰難已),羌活加生地黃湯、小柴胡加桂湯。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謂不耐煩勞,形跡困倦也),寒不甚,熱不甚(病在半表半裡也),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邪在膽也),熱多汗出甚(少陽為木火之經,故熱多於寒而汗出甚也),小柴胡湯。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寒甚,久乃熱(陽明雖多血多氣之經,而寒邪勝之,故先為寒,久乃熱),熱去汗出(熱去則邪解,故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經脈篇」曰:陽明病,至則惡人與火,今反喜見日月光,及得火氣乃快然者何也。蓋陽明受陽邪,胃之實也,故惡熱。陽明受陰邪,胃之虛也,故喜暖耳),桂枝二白虎一、黃芩芍藥加桂湯。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脾者心之子,脾病則心氣不舒,故不樂),好太息,不嗜食(脾不化則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太陰主裡,邪不易解,故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脾脈絡胃上膈挾咽,故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然必待其嘔已病衰,方可取之),小建中湯、異攻散。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陰邪上衝,故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腎病則陰虛,陰虛故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病在陰者喜靜),其病難已(腎為至陰之臟,而邪居之,故病深難已),小柴胡加半夏湯。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肝脈過陰器抵少腹布脅肋,故為腰腹小便之病。凡小水不利為癃,今曰如癃狀,非癃也。蓋病不在水而在於肝邪之陷,故亦如小便不利而急數欲便也),意恐懼,氣不足(意恐懼者,肝氣不足也),腹中悒悒(不暢之貌),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湯。
白話文:
機要說:經書上記載,夏天受暑邪,秋天就會得瘧疾。暑邪侵襲得淺的,瘧疾發作就近且急;暑邪侵襲得深的,瘧疾發作就遠且久。痎就是久瘧。因此可知夏天受暑邪,氣機閉塞而不能向外發泄,邪氣內行,到秋天就變成瘧疾。有中三陽經的,有中三陰經的,病症各有不同,都屬於傷寒範疇。在太陽經稱為寒瘧,治療要以發汗為主;在陽明經稱為熱瘧,治療要以瀉下為主;在少陽經稱為風瘧,治療要以調和為主。這三陽經受病,稱為暴瘧。發病時間在夏至之後處暑之前,這就是暑邪侵襲得淺的,發作近且急。在陰經則不分三經,統稱為濕瘧,應該從太陰經論治。發病時間在處暑之後冬至之前,這就是暑邪侵襲得深的,發作遠且久。痎指的是久病,屬於西方,宜用毒藥治療。
綱目說:足太陽經的瘧疾,會讓人腰痛頭重,寒氣從背部起來(頭、背、腰都是足太陽經經過的地方,所以會這樣)。先寒後熱,熱得厲害,像燒著一樣(都是形容熱得很厲害),熱退後出汗不易止住(邪氣在三陽經,盛在表層,汗不易收住,所以說不易止住),用羌活加生地黃湯、小柴胡加桂湯。足少陽經的瘧疾,會讓人身體乏力,不想勞動,精神萎靡(形容身體不耐勞累,行動困倦),寒不重,熱也不重(病在半表半裡),不願意見人,見人就心慌(邪氣在膽經),熱多汗出得厲害(少陽經屬木火,所以熱多於寒,汗出得厲害),用小柴胡湯。足陽明經的瘧疾,會讓人先寒,寒得厲害,很久之後才發熱(陽明經雖然氣血充盈,但寒邪厲害,所以先寒,很久才發熱),熱退之後出汗(熱退邪氣解,所以出汗),喜歡見太陽月亮和火氣,就會舒服(《經脈篇》說:陽明病,到了極點會厭惡人以及火,現在反而喜歡見太陽月亮,得到火氣就舒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陽明經受陽邪,胃氣實,所以厭惡熱。陽明經受陰邪,胃氣虛,所以喜歡溫暖),用桂枝二白虎一、黃芩芍藥加桂湯。足太陰經的瘧疾,會讓人心情不好(脾為心之子,脾病則心氣不舒,所以心情不好),喜歡嘆氣,不喜歡吃東西(脾不化則上焦痞塞,所以喜歡嘆氣,不喜歡吃東西),多寒熱汗出(太陰經主裡,邪氣不易解,所以多寒熱汗出),病到極點就會嘔吐(脾脈絡胃上膈挾咽,所以病到極點就會嘔吐),嘔吐之後病情才會減輕(但是一定要等到嘔吐完畢病情減輕,才能治療),用小建中湯、異攻散。足少陰經的瘧疾,會讓人嘔吐得厲害(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陰邪上衝,所以嘔吐得厲害),多寒熱,熱多寒少(腎病則陰虛,陰虛故熱多寒少),想關閉門窗待著(病在陰經者喜靜),病情難以痊癒(腎為至陰之臟,邪氣在裡面,所以病情深難以痊癒),用小柴胡加半夏湯。足厥陰經的瘧疾,會讓人腰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像尿瀦留一樣,但不是真正的尿瀦留,還想多次排便(肝脈過陰器抵少腹布脅肋,所以會出現腰腹小便的毛病。凡小便不利為尿瀦留,現在說像尿瀦留一樣,但不是真正的尿瀦留。因為病不在水,而在於肝邪入侵,所以也像小便不利,但是又急著想排便),心裡恐懼,氣不足(心裡恐懼,是肝氣不足),肚子裡不舒服(形容不暢的樣子),用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湯。
準繩,云:或在頭項,或在背,或在腰脊,雖上下遠近之不同,在太陽一也。或在四肢者,風淫之所及,隨所傷而作,不必盡當風府也。先寒而後熱者,謂之寒瘧;先熱而後寒者,謂之溫瘧。二者不當治水火,當從乎中治。中治者,少陽也。渴者燥勝也,不渴者濕勝也。瘧雖傷暑,遇秋而發,其不應也。秋病寒甚,太陽多也。冬寒不甚,陽不爭也。春病則惡風,夏病則多汗。汗者皆少陽虛也,其病隨四時而作,異形如此。又有得之於冬而發之於暑,邪客於腎足少陰也。有藏之於心,內熱熏於肺,手太陰也。至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嘔,但熱而不寒,謂之癉瘧,足陽明也。治之奈何?方其盛也,取之必毀,因其衰也。治法易老瘧論備矣。
白話文:
準繩,雲:
(準繩這本書裡說:)
瘧疾,有時在頭項,有時在背,有時在腰脊,雖然發病的位置上下遠近不同,但都屬於太陽經的病症。
如果發病在四肢,那是因為風邪侵襲所致,會隨著受傷的部位而表現出來,不一定要在風府穴(後頸部正中髮際下)出現。
先發冷後發熱的,叫做寒瘧;先發熱後發冷的,叫做溫瘧。這兩種瘧疾不應該單純地用寒涼或溫熱的藥物治療,應該從中焦(脾胃)入手。中焦的病症,屬於少陽經。
口渴的,是因為燥熱過盛;不渴的,是因為濕邪過盛。
瘧疾雖然是暑熱引起的,但到了秋天才發作,這就不符合常理。因為秋天寒氣重,陽氣衰弱,而太陽經的氣血也容易不足。
冬天寒氣不重,陽氣不衰,所以不會發病。
春天容易患風寒病,夏天容易出汗。出汗都是少陽經虛弱的表現。
瘧疾的發病隨四季變化而不同,表現形式也各有差異。
還有一些人在冬天感染了病邪,到了夏天才發作,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腎經和足少陰經。
還有一些人把病邪藏在心裡,內熱燻蒸肺臟,屬於手太陰經。
至於少氣懶言,手足發熱並且嘔吐,只發熱不發冷的,叫做癉瘧,屬於足陽明經。
那麼,如何治療呢?
當病邪最盛的時候,治療就會很困難,必須等到病邪衰弱的時候再治療。
治療瘧疾的方法,在《易老瘧論》裡已經詳細闡述了。
2. 論五臟皆有瘧其治各異
準繩,云:肺瘧,令人心寒(肺者,心之蓋也,以寒邪而乘所不勝,故令人心寒),寒甚復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寒甚復熱而心氣受傷,故善驚如有所見),桂枝加芍藥湯。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瘧邪在心故煩,心甚欲得水以解也),反寒多不甚熱(心本陽臟,為邪所居,則陽虛陰盛,故反寒多而不甚熱),桂枝黃芩湯。肝瘧,今人色蒼蒼然(肝屬木,故色蒼蒼然),太息(肝鬱則氣逆,故太息),其狀若死者(木病則堅強,故其狀若死),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脾瘧,令人寒(脾以至陰之臟而瘧邪居之,故令人寒),腹中痛(脾脈自股人腹,故腹中痛),熱則腸中鳴(寒已而熱,則脾氣行,故腸中鳴),鳴已汗出(鳴已則陽氣外達故汗出),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腎瘧,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洒洒,寒慄貌,腎脈貫脊屬腎,開竅於二陰,故腰脊之痛,苦於宛轉而大便難也),目眴眴然(眴,熒絹切,音懸,眩動貌。目視不明,水之虧也),手足寒(手足寒,陰之厥也),桂枝加當歸芍藥湯。
白話文:
準繩
一書中記載:
-
肺瘧: 會讓人感到心寒(肺是心的保護層,因為寒邪乘虛而入,所以會讓人心寒),寒氣嚴重後會出現發熱,發熱時容易驚悸,像是看到什麼東西一樣(寒氣嚴重後發熱,心氣受損,所以容易驚悸,像是看到什麼東西一樣)。這時候可以服用桂枝加芍藥湯。
-
心瘧: 會讓人感到心煩意亂,很想喝水(瘧邪在心,所以心煩,心極度渴望水來解渴),反而是寒氣重,熱氣不甚明顯(心原本是陽性臟器,被邪氣侵入,就會陽虛陰盛,所以反而是寒氣重,熱氣不甚明顯)。這時候可以服用桂枝黃芩湯。
-
肝瘧: 患者面色蒼白,如同枯木一般(肝屬木,所以面色蒼白),常常嘆氣(肝氣鬱結就會氣逆,所以常常嘆氣),看起來像死人一樣(木氣病變就會變得堅硬,所以看起來像死人一樣)。這時候可以服用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
-
脾瘧: 會讓人感到寒冷(脾是至陰的臟器,瘧邪侵入脾就會讓人感到寒冷),腹痛(脾經從大腿內側通往腹部,所以會腹痛),發熱時腸鳴(寒氣退去後發熱,脾氣運行就會腸鳴),腸鳴後出汗(腸鳴後陽氣外達,就會出汗)。這時候可以服用小建中湯或芍藥甘草湯。
-
腎瘧: 會讓人感到全身發抖,腰脊疼痛,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大便困難(灑灑,形容寒慄的樣子。腎經貫穿脊柱,連接腎臟,開口於兩陰,所以腰脊疼痛,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大便困難),眼睛昏花(眴,音懸,形容眼睛眩動的樣子。眼睛看不清,是因為腎精虧虛),手腳冰冷(手腳冰冷,是陰氣虛寒的表現)。這時候可以服用桂枝加當歸芍藥湯。
3. 論痰能致瘧
嚴用和,云:《素問》謂:瘧生於風。又,夏傷於暑。此四時之氣也。或乘涼飲冷,當風臥濕,飢飽失時,致脾胃不和,痰積中脘,遂成此疾,所謂無痰不成瘧。一日一發易治,間日一發難愈,三日一發者尤難愈。(劉宗厚曰:瘧而挾痰則誠有之,其引無痰不成瘧之一句,則失之偏)
白話文:
嚴用和說,《素問》中提到瘧疾是由於風引起的。此外,夏天過度暴露於暑熱也會導致瘧疾。這些都是受季節氣候影響的因素。
有些人因為貪涼喝冷飲、迎風而眠、睡在潮濕的地方、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失調,痰積聚在胃脘,最終發展成瘧疾。可以說,沒有痰就不會產生瘧疾。
一日發作一次的瘧疾比較容易治療,間日發作一次的瘧疾較難治癒,三日發作一次的瘧疾就更難治癒。
(劉宗厚評論說:瘧疾伴隨痰確實存在,但說「無痰不成瘧」就太偏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