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14)
卷十 (14)
1.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
《內經》曰:逆氣上行,滿脈去形,七神昏絕,離去其形而死矣。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吳茱萸五分或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
蓋此病隨四時為寒熱溫涼也,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飲食壓之,不令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
如時上見寒熱,病四時也。又或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辛熱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熱之處,益其病,當臨時制宜,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此從權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難治矣。
升陽順氣湯,治因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脅脹悶短氣,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有惡寒,飢則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黃耆(一兩),半夏(三錢,湯泡),草豆蔻(二錢),神麯(炒,一錢五分),升麻,柴胡,當歸身,陳皮(各一錢),甘草(炙),黃柏(各五分),人參(去蘆,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脾胃不足之證,須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於陽道及諸經,生髮陰陽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又引黃耆、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充實腠理,使陽氣得衛外而為固也。凡治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以此也。
升陽補氣湯,治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耐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頻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懶倦動作,及五心煩熱。
厚朴(薑製,五分),升麻,羌活,白芍藥,獨活,防風,甘草(炙),澤瀉(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柴胡(二錢五分)
上件為粗末,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前溫服。如腹脹及窄狹,加厚朴一倍;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參朮調中湯,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
白朮(五分),黃耆(四分),桑白皮,甘草(炙),人參(各三分),麥門冬(去心),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地骨皮,白茯苓(各二分),五味子(二十個)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早飯後溫服。忌多語言勞役。
蔭按:經云:火位之主,其瀉以甘。以黃耆甘溫瀉熱補氣,桑白皮苦微寒瀉肺火定喘,故以為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子之酸收耗散之氣,止咳嗽。脾胃不足,以甘補之,故用人參、白朮、炙甘草,苦甘溫,補脾緩中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熱,茯苓甘平降肺火麥門冬甘微寒保肺氣,為佐。青皮、陳皮去白,苦辛溫,散胸中滯氣,為使也。
白話文: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
《內經》記載:逆氣上衝,脈象滿而無力,七神昏迷,神氣離體而死。其症狀表現為氣體上衝咽喉,呼吸困難,喘息有聲,無法平躺。可加吳茱萸五分或一錢,用藥湯汁洗去苦味後服用,根據厥氣的多少來調整用量。如果在夏季出現這種症狀,則表示病情十分嚴重,屬大熱證。
此病的寒熱虛實變化,會隨著四季而改變,因此治療應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等分,研磨成細末,製成如桐子大小的熟湯丸,每次服用二百丸,用白開水送服,空腹服用,並多喝熱水。服藥後短時間內,應立即進食美味的食物,避免藥物在胃中停留太久,讓藥力一直到達下焦,以瀉去衝脈的邪氣。總體來說,治療因飲食勞倦導致的疾病,是虛勞七損的症狀,應當使用溫平甘多辛少的藥物來治療,這是根本療法。
如果病情出現寒熱交替,則表示此病已持續四季,或是治療方法不當,或是飲食過度,或食用辛熱食物或寒涼食物而導致,或居住在極寒極熱的環境中,加重病情,則應當臨時調整,暫時使用寒涼或溫熱的治療方法來取得療效,這是權宜之計,不可因為見效而長期使用,否則將導致病情難治。
升陽順氣湯,用於治療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所致的腹脅脹悶、氣短等症狀,春天則口淡無味,夏天即使天氣炎熱,仍然覺得惡寒,飢餓時卻感覺飽腹,不喜歡吃冷食。
組成:黃耆一兩,半夏(湯泡)三錢,草豆蔻二錢,神麴(炒)一錢五分,升麻、柴胡、當歸身、陳皮各一錢,炙甘草、黃柏各五分,去蘆人參三分。
用法:上藥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脾胃虛弱的症狀,需要用到升麻、柴胡,苦而平和,味道較淡,屬陰中之陽,可以引導脾胃中的清氣運行於陽經和各個經脈,生髮陰陽之氣,以調和春季之氣。又引導黃耆、人參、甘草甘溫之氣上行,充實肌膚腠理,使陽氣能夠衛護體表而強固。凡是治療脾胃的藥物,多以升陽補氣來命名,就是這個道理。
升陽補氣湯,用於治療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陷、氣短乏力、不耐寒熱,早飯後更加昏悶,經常想睡覺,怠惰,四肢無力,行動遲緩,以及五心煩熱。
組成:薑製厚朴五分,升麻、羌活、白芍藥、獨活、防風、炙甘草、澤瀉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柴胡二錢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飯前溫服。如果腹脹或腹部狹窄,可加倍厚朴;如果腹部感覺硬實,可加砂仁三分。
參朮調中湯,用於瀉熱補氣,止咳平喘,和胃健脾,促進飲食。
組成:白朮五分,黃耆四分,桑白皮、炙甘草、人參各三分,麥門冬(去心)、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地骨皮、白茯苓各二分,五味子二十個。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如麻豆大小的藥丸,加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飯後溫服。忌諱多說話和勞累。
按語:經書記載:心臟主火,其瀉法以甘味為主。用黃耆甘溫瀉熱補氣,桑白皮苦微寒瀉肺火,平喘,故以此為君藥。肺氣欲收斂,需服用酸味食物以收斂,用五味子之酸味來收斂耗散之氣,止咳。脾胃虛弱,用甘味補益,故用人參、白朮、炙甘草,苦甘溫,補脾和胃為臣藥。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熱,茯苓甘平降肺火,麥門冬甘微寒養護肺氣,為佐藥。青皮、陳皮去白,苦辛溫,散胸中鬱滯之氣,為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