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13)
卷十 (13)
1.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
經云:腎肝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則不可。乃受客邪之濕熱也,直升舉發散以除之。大便秘澀,加當歸梢一錢,大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閉澀不行者,煎成正藥,先用清者一口,調元明粉五分或一錢,得行則止。此病不宜下,下之必變凶證也。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痛,乃腎肝伏熱,加黃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漢防己五分。
脈緩,顯沉困怠惰無力者,加蒼朮、澤瀉、人參、白朮、茯苓、五味子各五分。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未傳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適足益其病耳,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是也。
調中益氣湯,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按之無力中之下時一澀,其證身體沉重,四肢困倦,百節煩疼,胸滿氣短,膈咽不通,心煩不安,耳聾耳鳴,目有瘀肉,熱壅如火,視物昏花,口中沃沫,飲食失味,忽肥忽瘦,怠惰嗜臥,溺色變赤,或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時飧泄,腹中虛痛,不思飲食。
黃耆(一錢),人參,甘草(炙),當歸,白朮(各五分),白芍藥,柴胡,升麻(各三分),橘皮(二分),五味子(十五粒。一方即補中益氣湯以蒼朮換白朮,以木香換當歸,而無芍藥、五味子)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蔭按:經云:勞則氣耗,熱則傷氣。以黃耆、甘草之甘瀉熱為主,以白芍藥、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氣。又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以人參甘溫補氣不足,當歸辛溫補血不足,故以為臣。白朮、橘皮甘苦溫除胃中客熱,以養胃氣為佐。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為脾胃之氣下溜,上氣不足,故從陰引陽以補之,又以行陽明之經為使也。
如時顯熱燥,是下元陰火蒸蒸發也,加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當逼迫,此血虛血澀也,加當歸身五分;如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亦加茯苓五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黃柏三分,時暫從權而去濕也,不可常用;如胃氣不和,加湯泡半夏五分,生薑三片;有嗽者,加生地黃三分,以製半夏之毒;如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陰脾經邪所作也。
如無以上證,只服黃耆一錢,人參三分,甘草、蒼朮各五分,橘皮酒洗三分,柴胡、升麻、黃柏酒洗各二分,水煎服。如惡熱而渴,或腹痛者,更加芍藥五分,生黃芩二分;如惡寒腹痛,加桂心三分,去黃芩;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藥,蓋其性大寒也,只加乾薑二分,或半夏五七分,以生薑制之。如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
白話文: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
經書記載:腎和肝的病症,治療方法相同。因為都在下焦,如果不使用走經絡的發散風寒藥物,就無法治療。這是因為受到外邪的濕熱侵襲,需要直接使用向上升發的散熱藥物來去除濕熱。大便秘結,可加當歸梢一錢,大黃酒洗後煨五分或一錢。如果大便閉塞不通,先將藥煎好,先服用清淡藥液一口,再用元明粉五分或一錢調服,通便後即停止。這種病不宜瀉下,瀉下會使病情加重。腳膝痿軟,行走乏力,或疼痛,這是腎肝伏熱,可加黃柏五分,空腹服用,如果效果不好,再加漢防己五分。
脈象緩弱,明顯沉重、困倦、怠惰無力,可加蒼朮、澤瀉、人參、白朮、茯苓、五味子各五分。以上加減方劑,適用於因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初期病症為熱在裡面的情況。如果尚未傳變為寒症,則不可使用。總之,甘酸類藥物能充分滋補病情,例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等。
調中益氣湯,用於治療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引起的症狀。脈象弦細或洪緩,按之無力,下部時而澀滯。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困倦,周身百節疼痛,胸悶氣短,咽喉不通暢,心煩不安,耳聾耳鳴,眼睛有瘀血,熱邪壅盛如火,視物模糊,口中唾沫多,飲食無味,忽胖忽瘦,怠惰嗜睡,小便顏色赤紅,或小便清澈而頻數,或有嘔吐腹瀉,或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腹部空虛疼痛,不想吃東西。
組成:黃耆(一錢),人參、甘草(炙)、當歸、白朮(各五分),白芍藥、柴胡、升麻(各三分),橘皮(二分),五味子(十五粒)。(另一方為補中益氣湯,用蒼朮代替白朮,用木香代替當歸,沒有芍藥、五味子)
用法:上藥切碎,作一劑,用兩碗水煎至一碗,去渣,飯前溫服。
按語:經書記載:勞累則氣虛耗損,發熱則損傷元氣。方中以黃耆、甘草的甘味瀉熱為主,以白芍藥、五味子的酸味收斂耗散之氣。又說:勞累者溫補之,損傷者溫補之。方中用人參甘溫補益氣虛,當歸辛溫補益血虛,故為臣藥。白朮、橘皮甘苦溫和,去除胃中客熱,以養護胃氣為佐藥。升麻、柴胡苦平,藥性平和,屬於陰中之陽,能使脾胃之氣下行,上氣不足,因此用陰中之陽來補益,又能通行陽明經為使藥。
如果出現明顯的熱燥,這是下焦陰火蒸騰所致,可加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如果大便虛弱不能自行排出,或大便後仍有不盡之感,腹部有緊迫感,這是血虛血瘀,可加當歸身五分;如果身體沉重,即使小便次數多,也可加茯苓五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黃柏三分,暫時祛濕,不可長期使用;如果胃氣不和,可加湯泡半夏五分,生薑三片;如果咳嗽,加生地黃三分,以解半夏毒性;如果痰厥頭痛,非半夏不可除,這是足太陰脾經邪氣所致。
如果沒有以上症狀,只服用黃耆一錢,人參三分,甘草、蒼朮各五分,橘皮酒洗三分,柴胡、升麻、黃柏酒洗各二分,水煎服。如果怕熱口渴,或腹痛,可加芍藥五分,生黃芩二分;如果怕冷腹痛,加桂心三分,去黃芩;如果冬天腹痛,不可用芍藥,因為其性大寒,只加乾薑二分,或半夏五七分,用生薑制其毒性。秋冬季節,胃經氣血四道,被衝脈逆行,以及脅下少陽經氣血兩道,反而上行,此病名為厥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