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22)
卷二十二·下 (22)
1. 治勞痢方
蕷蓮飲,治勞痢。
乾山藥,石蓮肉(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茶煎湯調下三錢。赤多,倍蓮肉;白多,倍山藥。
七珍散
方見脾胃門。
白話文:
【治療勞倦性痢疾的處方】
【蕷蓮飲】用來治療勞倦性的痢疾。
所需材料為乾山藥和石蓮肉,兩者需使用等量。
將以上兩種材料研磨成細粉末,用生薑與茶煎煮成湯後,再加入三錢的藥粉服用。若紅色血便較多,則應增加石蓮肉的份量;若是白色粘液較多,則應增加乾山藥的份量。
【七珍散】
該處方可在脾胃專門章節中找到。
2. 治諸病壞證久下膿血方
加減六柱飲
人參,白茯苓,木香,肉豆蔻,訶子,益智仁,白芍藥(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各種疾病後併發的長期膿血便處方】
這份處方名為「加減六柱飲」,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人參、白茯苓、木香、肉豆蔻、訶子、益智仁、白芍藥,以上藥材各取等量。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時取三錢,用水煎煮後飲用。
3. 治痢後發渴方
瓜蔞根湯,治下痢冷熱相沖,氣不和順,本因下虛津液耗少,口乾咽燥,常思飲水,毒氣更增,煩躁轉甚,宜服此藥救之。
瓜蔞根,白茯苓,甘草(炙,各半兩),麥門冬(去心,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擘破煎至七分,服。
陳米湯,治吐痢後大渴,飲水不止。
用陳倉米二合,水淘淨,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晚食前再煎服。
治痢後渴
用糯米二合,以水一盞半同煮,研絞汁,空心頓服之。
白話文:
【治療腹瀉後口渴的處方】
[瓜蔞根湯],適用於腹瀉情況下,身體冷熱交錯,氣血運行不順,根本原因是下體虛弱,體內水分流失過多,導致口乾舌燥,總想喝水,但喝了反而加重體內的毒素,讓人更加煩躁不安,這種情況下,適合服用此藥來緩解。
所需藥材為:瓜蔞根、白茯苓、炙甘草(以上三種各半兩)、麥門冬(去心,二錢半)。
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入一盞半的水,再放入兩枚掰開的棗,煎煮至剩七分水量時服用。
[陳米湯],適用於嘔吐或腹瀉後極度口渴,不停喝水的情況。
所需材料為:陳年的米二合,先用水清洗乾淨,然後加兩盞的水煎煮至剩一盞,去渣後,在空腹時溫服,晚上飯前可以再次煎服。
[治療腹瀉後的口渴]
所需材料為:糯米二合,與一盞半的水一同煮沸,然後研磨並絞出汁液,在空腹時一次性喝完。
4. 治痢後腫滿方
澤漆湯,治痢後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澤漆葉(微炒,五兩),桑根白皮(炙黃),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熟,各三兩),人參(一兩半),白朮(炒),陳皮(去白),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取八分,去渣,溫服,候半時辰再服,取下黃水數升,或小便利為度。
茯苓湯,治痢後遍身浮腫。
赤茯苓(去黑皮),澤漆葉(微炒),白朮(微炒,各一兩),桑根白皮(炙黃),黃芩,射干,防風,澤瀉(各三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先以水三盞煮大豆一合,取二盞,去渣納藥,煎取一盞,分為二服。未瘥頻服兩料。上二方須以濟生腎氣丸佐之,後方虛者禁用。
白話文:
【治療痢疾後水腫腹脹的處方】
澤漆湯:適用於痢疾後出現水腫腹脹,呼吸困難且咳嗽,小便呈現血色的情況。
藥材包括:澤漆葉(輕微炒過,用量為五兩),桑根白皮(烤至呈黃色),郁李仁(用水浸泡,去掉外皮和尖端,炒熟,各三兩),人參(一兩半),白朮(炒過),陳皮(去掉內層白膜),杏仁(用水浸泡,去掉外皮和尖端及苦仁,炒過,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兩杯水和三片生薑煎煮,煎至剩八分水量,去渣後溫熱服用,約半小時後再次服用,直到排出黃色液體數升,或者小便恢復正常即可。
茯苓湯:適用於痢疾後全身浮腫的情況。
藥材包括:赤茯苓(去掉黑色表皮),澤漆葉(輕微炒過),白朮(輕微炒過,各一兩),桑根白皮(烤至呈黃色),黃芩,射干,防風,澤瀉(各三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先以三杯水煮一小把大豆,取兩杯煮豆的水加入藥材,煎至剩一杯水量,分成兩次服用。如果症狀未改善,可以連續服用兩劑。使用這兩個處方時,應配合濟生腎氣丸一同服用,體質虛弱的人禁用此處方。
5. 治痢後風方
二防散,治痢後不謹,感冒寒濕,或涉水履霜,以致兩足痹痛,如刀劙虎咬之狀,膝臏腫大,不能行動,名鶴膝風。此藥神效。
人參,黃耆,白朮,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杜仲(薑汁拌炒),萆薢(各一錢),防風,防己,羌活,牛膝(各七分),甘草(炙,五分),附子(童便浸三日,去皮臍,七分,冬月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空心溫服。
蒼龜丸,治痢後腳弱漸小。
蒼朮,龜板,白芍藥(各二兩半),黃柏(五錢)
上為末,粥丸,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下。一方加黃芩五錢。
獨活寄生湯
方見腰痛門。
虎骨四斤丸
方見腳氣門。
大防風湯
方見痿證門。
白話文:
【治痢疾後風濕方】
有一種藥方稱為「二防散」,非常適合用來治療在痢疾之後,不慎受涼或是接觸到濕冷環境,像是涉水或走在結霜地面,導致雙腳疼痛麻木,感覺像被刀割或虎咬般劇烈,甚至膝蓋腫脹,嚴重到無法行走,這種症狀又稱為鶴膝風。這個藥方非常有效。
藥材包含人參、黃耆、白朮、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杜仲(需先用薑汁炒過)、萆薢(每種都取一錢),防風、防己、羌活、牛膝(各取七分),炙甘草(取五分),以及附子(需先浸在童子尿中三天,去皮及中心部分,取七分,冬天時可增至一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做為一次的用量,再加入三片生薑和兩枚大棗,用水煎煮,待溫熱時,在空腹時服用。
另一種藥方叫做「蒼龜丸」,適用於痢疾後逐漸感到腳部無力且變細的情況。
所需藥材有蒼朮、龜板、白芍藥(各取二兩半),黃柏(取五錢)。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再以粥調成丸狀,服用時可用四物湯加上陳皮、甘草煎煮的湯送下。另有一個配方則會額外加入五錢的黃芩。
「獨活寄生湯」這個藥方,請參考腰痛相關的治療方式。
「虎骨四斤丸」的配方,可以參考腳氣病的治療方式。
「大防風湯」的配方,請參考萎縮病症的治療方式。
6. 痢後調理方
固腸丸,治濕熱下痢,大便下血,去腸胃陳積之後,用此以燥下濕而實大腸。
樗根白皮(不拘多少,細切,略炒)
上一味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米飲下,或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湯下。
實腸散,治久痢去多,不分赤白,用此末藥換出黃糞來。
乾山藥(炒黃色),蓮肉(炒,去心,各一兩),炒黃米(一合)
上共為細末,用砂糖調熱湯和勻前末藥,不幹不稀,漸漸調服,後用清米湯漱口,常服之最效。
白朮黃芩湯,治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溫服。
白朮黃耆湯,治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服此補養。
白朮(一兩),黃耆(七錢),甘草(三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溫服。
白朮芍藥湯,服藥痢疾雖除,宜用此補脾胃;又治老人奉養太過,飲食傷脾,時或瀉痢。
白朮,白芍藥(各半兩,補脾炒用,治後重生用,腹痛炒用,酒浸炒尤妙),甘草(炙,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橘皮枳朮丸,方見痞滿門。
蔭按:方氏曰:痢疾所因有二:或因暑月煩渴,縱食瓜果生冷,內傷腸胃;或夜臥失被,早起入水,寒濕外襲肚腹。二者皆令水穀不化,鬱而生熱,則為濕熱。濕熱傷氣,則成白痢;濕熱傷血,則成赤痢;氣血俱傷,則成赤白痢。
其證臍腹絞痛,或下鮮血,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下白膿,或下赤白相雜,或如豆汁,或如魚腦,或如屋漏水,裡急後重,頻欲登廁,日夜無度,不可驟用米殼、龍骨、豆蔻、訶子、赤石脂等收澀,病邪則淹纏而不已也。其法:痢疾初得一二者,元氣未虛,以推逐為善。
若五六日以後,脾胃已虛,以消導為佳。分利小便,消導飲食,蓋無積不成痢也。所用之藥,不過辛苦寒涼之劑,以開除濕熱鬱積,行氣和血,使氣血宣行而已。若病久挾虛者,又當以滋補氣血,收澀滑脫,甘溫辛熱之藥兼之。然濕熱傷氣成白痢者,宜調氣理濕為主,而兼清熱;濕熱傷血成赤痢者,宜涼血清熱為主,而兼理濕;至於氣血俱傷,成赤白痢者,則相兼而治。觀丹溪、節齋之用藥可見矣。
大抵痢疾多屬乎熱。熱者,火者也。火性炎上,何以降下於腸間而為痢乎?譬之燭光,炎上者也,為風所感,則油遂下流矣。痢者皆由積熱在中,或為外感風寒所閉,或為飲食生冷所遏,以致火氣不得舒伸,逼迫於下,裡急而後重也。醫者不察,更用檳榔等藥下墜之,則降者愈降,而痢愈甚矣。
大法:用葛根為君,鼓舞胃氣上行也;陳茶、苦參為臣,清濕熱也;麥芽、山楂為佐,消宿食也;赤芍藥、廣陳皮為使,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也。惟於腹中脹痛,不可手按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樸黃丸下之。若日久脾虛,食少痢多者,五味異功散加白芍藥、黃連、木香清而補之。
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升提之。若邪熱穢氣塞於胃脘,嘔逆不食者,開鬱散啟之。若久痢變為虛寒,四肢厥冷,脈微細,飲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夫久痢必傷腎,不為溫暖元陽,誤事者不少,可不謹歟,可不謹歟。
白話文:
[痢疾後調理方法]
-
固腸丸:用於治療溼熱引起的下痢,大便出血,在清除腸胃積滯後使用,能幫助乾燥溼氣並穩固大腸。
-
椿根白皮(不限量,細切,略炒)
-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用米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顆,用陳米飲送服,或者使用炒白芍、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湯送服。
-
實腸散:用於治療長期痢疾,無論紅白,能將黃色糞便排出。
-
幹山藥(炒至黃色)、蓮子(炒,去心,各一兩)、炒黃米(一合)
-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用砂糖調熱湯與粉末混合均勻,逐漸服用,之後用清米湯漱口,持續服用效果最佳。
-
白朮黃芩湯:用於痢疾雖已治癒,但需進一步調養。
-
白朮(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
-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飯前溫服。
-
白朮黃芪湯:用於服用上述藥物後痢疾雖已治癒,但仍需服用此藥補養。
-
白朮(一兩)、黃芪(七錢)、甘草(三錢)
-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飯前溫服。
-
白朮芍藥湯:用於藥物治療痢疾雖已治癒,應使用此藥補脾胃;同時也治療老年人過度照顧,飲食傷脾,時有腹瀉或痢疾。
-
白朮、白芍藥(各半兩,補脾需炒制,治療後期生用,腹痛需炒制,酒浸炒更佳)、甘草(炙,半兩)
-
將藥材銼碎,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後服用。
-
橘皮枳術丸:此方在痞滿門中有詳細記載。
-
痢疾原因有兩種:一是夏季煩渴,過度食用瓜果生冷,內傷腸胃;二是夜間着涼,早晨涉水,寒溼外襲腹部。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水谷不化,鬱而生熱,形成溼熱。溼熱傷氣則成白痢,溼熱傷血則成赤痢,氣血雙傷則成赤白痢。
-
症狀表現爲臍腹絞痛,可能下鮮血、瘀血、紫黑血、白膿、赤白相雜、豆汁樣、魚腦樣、屋漏樣液體,裏急後重,頻繁如廁,日夜無度,不應立即使用米殼、龍骨、豆蔻、訶子、赤石脂等收斂藥物,否則病邪會持續纏繞不已。治療原則是:痢疾初期,元氣未虛,應以推逐爲佳;五六日後,脾胃已虛,以消導爲優。分利小便,消導飲食,因爲沒有積滯就不會形成痢疾。所用藥物通常是辛苦寒涼劑,以清除溼熱鬱積,行氣和血,使氣血正常運行。如果病情持續並伴有虛弱,則需同時使用滋補氣血、收斂滑脫、甘溫辛熱藥物。對於溼熱傷氣形成的白痢,應以調理氣機、理溼爲主,兼清熱;溼熱傷血形成的赤痢,應以涼血清熱爲主,兼理溼;至於氣血雙傷形成的赤白痢,則應兩者兼顧治療。參考丹溪、節齋用藥可見一斑。
-
大體而言,痢疾多與熱有關。熱即是火。火性炎上,爲何會下降到腸道引起痢疾呢?就像燭光,本應向上,但受風吹動,油就會向下流。痢疾皆由積熱在體內,或被外感風寒閉塞,或被飲食生冷抑制,導致火氣無法舒展,被迫向下,造成裏急後重。醫生若不明就裏,再使用檳榔等藥物下墜,則降者愈降,痢疾愈發嚴重。
-
治療大法:以葛根爲主藥,提振胃氣上行;陳茶、苦參爲輔,清溼熱;麥芽、山楂爲佐,消除宿食;赤芍藥、廣陳皮爲使,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若腹中脹痛,不可手按,表明有宿食,可用樸黃丸下之。若日久脾虛,食少痢多,可用五味異功散加白芍藥、黃連、木香清補。氣虛下陷者,可用補中益氣湯提升。若邪熱穢氣堵塞胃脘,嘔吐不食,可用開鬱散啓之。若長期痢疾變爲虛寒,四肢厥冷,脈微細,飲食不消,可用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長期痢疾必傷腎,若不溫養元陽,誤事者不少,務必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