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2)

1.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

冬月,或春寒,或秋涼,咳嗽,各宜加不去根節麻黃五分。如春令大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五個,麥門冬五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二分或三分,並五味子、麥門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木香各三分,陳皮五分。此三味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五分;如夏月加黃芩、黃連各五分;如秋月加檳榔、草豆蔻、白豆蔻、縮砂各五分。如春初猶寒,少加辛熱之劑,以補春氣之不足,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心下痞夯(用力舉重物也)悶者,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痞腹脹,加枳實、木香、縮砂仁各三分,厚朴七分;如天寒,少加乾薑或肉桂;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黃連各一錢;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薑、陳皮各一錢;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各一錢;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加柴胡七分,黃連五分,甘草三分;胸中氣壅滯,加青皮二分。

如氣促少氣,去之;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炙甘草三分;如惡寒冷痛者,加桂心三分;如惡熱喜寒而腹痛者,於已加白芍藥、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黃芩三二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如天涼時惡熱而痛,於已加白芍藥、甘草、黃芩中,更少加桂;如天寒時腹痛,去芍藥,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仁三分,或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如脈沉細,腹中痛,以理中湯主之。

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以為主也。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穀不化,是濕勝也,以平胃散主之。蒼朮苦辛溫,瀉濕為主也。脅下痛,或脅下縮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則五分,甘草三分;臍下痛,加真熟地黃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內經》所說,少腹痛皆寒證,從復法相報中來也。

經云:大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證,乃下焦血結膀胱也,仲景以抵當湯並丸主之。身有疼痛者濕,若身重者,亦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七分,防風、藁本根各五分,升麻、蒼朮各一錢,勿用五苓。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

如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故也。小便遺失,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以黃耆、人參之類補之,不愈,則是有熱也,加黃柏、生地黃各五分,切禁勞役。如臥而多驚,小便淋者,邪在少陽厥陰,宜太陽經所加之藥,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澤瀉五分,此下焦風寒合病也。

白話文:

治內傷虛中有熱方

冬天、春天受寒或秋天涼爽時咳嗽,都應酌情增加麻黃五分,但要注意麻黃用量不宜過多以免傷身。如果春天溫暖,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夏天咳嗽,加五味子三到五個,麥門冬五分;如果舌苔白滑,表示胸中有寒,則不宜使用此方;夏天不咳嗽,也加人參二分或三分,以及五味子、麥門冬各等分,以緩解肺部受熱邪的傷害;如果食慾不振,是因胸中或胃上有寒,或氣機阻滯,則加青皮、木香各三分,陳皮五分。這三味藥是固定用量。

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五分;夏天加黃芩、黃連各五分;秋天加檳榔、草豆蔻、白豆蔻、縮砂仁各五分。如果早春仍然寒冷,應少量增加辛溫藥,以補足春季陽氣不足,作為祛風藥的輔助,益智仁、草豆蔻即可;如果心下痞悶(用力舉重物後的感覺),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果腹部脹滿,加枳實、木香、縮砂仁各三分,厚朴七分;如果天氣寒冷,少量增加乾薑或肉桂;心下痞悶,感覺裡寒,加附子、黃連各一錢;不能吃東西且心下痞悶,加生薑、陳皮各一錢;能吃東西但心下痞悶,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脈象緩弱有痰且痞悶,加半夏、黃連各一錢;脈象弦急,四肢滿脹,大便不通暢且心下痞悶,加柴胡七分,黃連五分,甘草三分;胸中氣機壅滯,加青皮二分。

如果氣喘、氣短,則應減去麻黃;腹部疼痛,加白芍藥五分,炙甘草三分;如果怕冷且腹痛,加桂心三分;如果怕熱喜寒且腹痛,在已加白芍藥、甘草的基礎上,再加生黃芩三到二分,如果夏天腹痛但不畏熱,也同樣使用此法,治療時行之熱;如果天氣涼爽時怕熱且腹痛,在已加白芍藥、甘草、黃芩的基礎上,再少量增加桂枝;如果天氣寒冷時腹痛,去掉芍藥(因芍藥味酸寒),加益智仁三分,或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如果腹痛,怕冷且脈象弦急,這是木克土之象,宜用小建中湯;因為芍藥味酸,在脾土中瀉肝木為君藥。如果脈象沉細,腹痛,用理中湯治療。

乾薑辛溫,在脾土中瀉水,為君藥。如果脈象緩弱,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腹部脹滿且腹瀉,米谷不消化,這是濕邪過盛,用平胃散治療。蒼朮苦辛溫,瀉濕為主藥。脅下疼痛,或脅下拘急,都加柴胡三分,嚴重者加五分,甘草三分;臍下疼痛,加熟地黃五分,疼痛會立即停止;如果疼痛不停止,這是寒邪過重,加肉桂五分。《內經》記載,少腹痛都是寒證,由氣血逆亂所致。

經書記載:大勝必大復。從熱病轉化而來,並非傷寒厥陰證,而是下焦血瘀阻塞膀胱,仲景用抵當湯及丸藥治療。身體疼痛是濕邪,如果身體沉重也是濕邪,加去桂五苓散一錢;如果風濕相互搏結,全身疼痛,加羌活七分,防風、藁本根各五分,升麻、蒼朮各一錢,不要用五苓散。這是因為祛風藥也能勝濕,所以另作一方。

疾病痊癒後不要再次服用,因為各種祛風藥會損傷人體元氣,反而加重病情。小便失禁,是肺金虛弱,宜臥床休息養護元氣,用黃耆、人參等補益之,若無效,則是有熱,加黃柏、生地黃各五分,嚴禁勞累。如果臥床時多驚,小便淋漓,邪氣在少陽厥陰,宜用太陽經藥物,再加柴胡五分;如果小便淋漓,加澤瀉五分,這是下焦風寒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