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10)
卷十 (10)
1. 論內傷外感兼見治有輕重緩急
趙氏,曰: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而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而即解。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夫些小賊風。外傷證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內傷者不然,內傷證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傷者無此。外傷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外傷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東垣辨法,大要如此。然有內傷而無外感,有外感而無內傷,以此辨之,則判然矣。苟或內傷外感兼病而相挾者,則其脈證必並見而難辨,尤宜細心求之。若顯內證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若顯外證多者,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此東垣未之及也,因贅其略。
戴氏,曰:凡內外兼證,或內傷重而外感輕者,為內傷挾外感證,治法宜先補益而後散邪,或以補中益氣為主治,加散邪藥。當以六經脈證參究,各加本經藥治之。或外感重而內傷輕者,為外感挾內傷證,治法宜先散邪而後補益,或以辛涼等解散藥為君,而以參、朮、茯、芩、芎、歸等藥為臣佐,是其治也。
白話文:
趙氏指出,如果人迎脈(頸部的脈搏)比氣口脈(手腕的脈搏)大,這表示有外感疾病;反之,如果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則顯示有內傷。外感疾病的特徵是寒熱同時出現且不會間歇,而內傷的寒熱會交替出現,且時程不規則。外感的惡寒即使靠近熊熊烈火也無法消除,但內傷的惡寒只要得到溫暖就會立即緩解。外感對風的畏懼是無法忍受任何風寒,而內傷僅畏懼微弱的冷風。外感的症狀主要表現在鼻子,所以鼻塞且呼吸困難,內傷的症狀則表現在口腔,因此會失去味覺且腹部不適,這是外感所沒有的症狀。外感的人,邪氣過剩,說話聲音大且病情由輕轉重;內傷的人,元氣不足,說話聲音微弱且病情由重轉輕。外感的手背會發熱,但手心不會,而內傷的手心會發熱,但手背不會。東垣的辨別方法大致如此。然而,有的人只有內傷沒有外感,有的人只有外感沒有內傷,透過這些來辨別,就能清楚區分了。但如果內傷和外感同時存在且相互影響,脈象和症狀一定會同時出現且難以辨別,這時更應該細心診斷。如果內傷的症狀明顯多於外感,表示內傷較嚴重而外感較輕,應該以滋補調養為主。如果外感的症狀明顯多於內傷,表示外感較嚴重而內傷較輕,應該以發汗驅邪為首要目標。這部分東垣並未提及,所以在此補充說明。
戴氏表示,對於內外傷同時存在的病人,如果內傷嚴重而外感輕微,稱為「內傷挾外感」,治療應先補益後散邪,或者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作為主藥,再加入散邪的藥物。應根據六經脈象和症狀來進一步研究,並加上對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如果外感嚴重而內傷輕微,稱為「外感挾內傷」,治療應先散邪後補益,或者使用辛涼等藥物作為主藥,再以人參、白朮、茯苓、黃芩、川芎、當歸等藥物作為輔助,這是其治療原則。
2. 論內外邪交傷臟腑
王安道,曰:經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又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兩說似反而實不反也。蓋內外之傷,臟腑皆嘗受之。但隨其所從所發之處而為病耳。經曰:東風入肝,西風入肺,南心北腎,西南則舍於脾。觀此則天之邪氣,固傷五臟矣。然虛邪中人,從皮膚而入,其傳自絡脈而經而腧而伏沖之脈,以至於腸胃。又曰:東北風傷人,內舍於大腸,西北舍於小腸,東南舍於胃,則天之邪氣,又豈不傷六腑乎。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則水穀寒熱固傷六腑矣。又曰:形寒飲冷傷肺,飲食勞倦傷脾。亦未嘗不傷五臟也。至於地之濕氣,亦未必專害皮肉筋脈,而不能害臟腑;水穀亦未必專害臟腑,而不能害皮肉筋脈也。但以邪氣無形,臟主藏精氣,故以類相從而多傷臟。水穀有形,腑主傳化物,故因其所由而多傷腑。濕氣浸潤,其性緩慢,故從下而上,從淺而深,而多傷於皮肉筋脈耳。孰謂濕氣全無及於臟腑之理哉。
白話文:
王安道曾經提到,古書上有記載:來自自然界的邪氣,一旦被感染,會對我們的五臟造成傷害;而飲食中的寒熱失調,則會影響到六腑。
此外,若不慎遭受外界如風邪的侵襲,這類邪氣會先影響身體的陽面;若是飲食沒有節制、生活作息不正常,這類情況則會先影響到身體的陰面。陽面受到影響,通常會影響六腑;陰面受到影響,則通常會影響五臟。看似矛盾的兩種說法,其實並非如此。
無論是內在或外在的傷害,五臟六腑都可能會受到影響。只是看疾病從何處發起,就會影響到相應的部位。例如,東風可能影響肝臟,西風可能影響肺部,南方與心相關,北方與腎相關,而西南則可能影響脾臟。
然而,當邪氣進入人體,一般會從皮膚開始,然後透過絡脈、經脈、腧穴以及衝脈,最後影響腸胃。再如,東北風可能影響大腸,西北風可能影響小腸,東南風可能影響胃部。由此可見,自然界邪氣同樣會影響六腑。
飲食過量,會導致腸胃受傷,這說明飲食中的寒熱失調確實會影響六腑。但飲食與勞累也可能影響脾臟,寒冷的飲食可能影響肺部,這說明飲食和寒熱失調也會影響五臟。
至於地氣的濕氣,並不一定只會影響皮膚、肌肉和筋脈,也可能影響臟腑;反之,飲食也並不一定只會影響臟腑,也可能影響皮膚、肌肉和筋脈。
只是邪氣無形,而臟腑主要負責儲存精氣,所以邪氣多半會影響臟腑。飲食有形,而腑臟主要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飲食問題多半會影響腑臟。濕氣的影響比較緩慢,一般會從下往上,從淺層到深層,因此大多會影響皮膚、肌肉和筋脈。
但這並不代表濕氣完全不會影響臟腑,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3. 論內傷兼雜證治法
丹溪,曰:東垣內外傷辨甚詳,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邪者,有熱鬱於內而發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挾痰者,以補中益氣加半夏,更以薑汁、竹瀝傳送。氣虛者,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氣。凡內傷發斑,因胃氣虛甚,是火遊行於外,亦痰熱所致。火則降而補之,痰熱則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恐生危證。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者,有餘熱在肺家,可用參、芩、甘草少許,薑汁冷服,或茶匙挑薑汁與之。虛者,可用人參。
李氏,曰:飲食七情,俱能閉塞三焦,熏蒸肺胃清道。肺為氣主,由是而失其宣化之常,所以氣口獨緊且盛,其病嘔瀉痞滿腹痛,亦大相似。但傷食惡食,七情雖作,飽亦不惡食,臨時消息問察。
集略,云:內傷勿論挾疫挾外邪,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切不可以苦寒瀉胃,不可以發汗瀉表,戒怒性不助肝木為妙。平日調養,無待飢甚而後食,食不可太飽,或覺微渴而飲,飲不欲太頻,常令飽中飢,飢中飽耳。暮無飽食,食無即就寢。王叔和謂:日無雜食。夏至秋分,少食肥膩餅臛瓜果之屬,恐生諸暴病。適其寒溫,夏宜高明,勿居高房廣廈,以致中暑。勿居陰地風壑,以致中寒。冬宜固密,勿薄衣沖寒,以致傷寒。勿烘燻重裘,以致傷暑。平其七情,若過慮神勞氣竭,太喜傷心墜陽,太怒氣逆嘔血,憂恐無時,鬱而生涎,成五噎之病。節其勞役,勿用力過度,動作形苦,食少事煩,亦不可久坐久臥,使血氣凝滯。譬猶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常動故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東垣對內外傷的辨別非常詳細,世界上這種病症的人很多。但是,有的患者夾帶有痰,有的受到外部邪氣的影響,有的是體內熱氣鬱積導致的。治療上都應以補充元氣為主要原則,再根據夾帶的不同情況來輔助使用藥物。對於夾帶有痰的患者,可以在補中益氣的基礎上加用半夏,並以薑汁和竹瀝幫助藥物吸收。對於氣虛的患者,應該稍微添加一些附子,以促進人參和黃耆等藥物的吸收。對於內傷導致的斑疹,由於胃氣虛弱,火氣在體外遊走,也是由痰熱導致的。治療上,應該先降火補氣,對於痰熱則應輕微發汗以散熱,千萬不能瀉下,否則可能會導致危險的情況。
李氏先生認為,飲食和情緒都能導致三焦閉塞,燻蒸肺胃清道。肺是氣的主要器官,如果功能失常,會導致氣口特別緊張且旺盛,疾病可能包括嘔吐、腹瀉、脹滿、腹痛等症狀。但是,如果是因為食物過量而感到噁心,即使情緒不佳,只要不飽食就不會出現噁心的感覺。因此,診斷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和病人的描述來判斷。
集略中提到,對於內傷,無論是否夾帶瘟疫或外邪,都應以補充元氣為主要原則,再根據夾帶的不同情況來輔助使用藥物,切記不可使用苦寒的藥物瀉胃,也不可以發汗瀉表,控制脾氣,不要助長肝木。平時調養身體,不要等到非常餓才吃飯,吃飯也不能太飽,口渴時可以稍微喝一點水,但不能喝得太頻繁,保持半飽半餓的狀態。晚上不要吃得太飽,吃完飯不要馬上睡覺。王叔和認為,每天的飲食要簡單。從夏至到秋分,少吃肥膩的餅類、臛類、瓜果等食物,以防發生急症。根據天氣冷暖調整衣著,夏天要住在明亮的地方,不要住在高大的房子裡,以免中暑;冬天要保暖,不要穿得太薄,以免受寒;也不要穿得太多,以免中暑。控制情緒,如果過度思慮會耗損精神和氣力,過度開心會傷心並消耗陽氣,過度憤怒會氣逆嘔血,憂慮和恐懼沒有止境,會導致口水分泌過多,形成五噎的疾病。節制勞動,不要過度勞累,活動時不要讓身體太辛苦,事情繁多而食量小,也不能長期坐臥,以免血液和氣體凝滯。就像門軸不會生蟲,流水不會腐爛,因為它們都在不斷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