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7)
卷十 (7)
1. 論內傷始為熱中病似外感陽證
準繩,云:頭痛大作,四肢疰悶,氣高而喘,身熱而煩,上氣鼻息不調,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無氣以言,或煩躁悶亂,心煩不安,或渴不止。病久者,邪氣在血脈中,有濕故不渴。如病渴,是心火炎上克肺金,故渴。或表虛不任風寒,目不欲開,惡食,口不知味,右手氣口脈大於左手人迎三倍。其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澀是肺之本脈,代是無氣不相接,乃脾胃不足之脈。大是洪大,洪大而數,乃心脈刑肺。急是弦急,乃肝木挾心火克肺金也。其右關脾脈比五脈獨大而數,數中時顯一代。此不甚勞役,是飲食不時,寒溫失所,則無右關胃脈損弱,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如此也。治用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根據醫學典籍所述,病人會出現嚴重的頭痛,四肢感到沉悶乏力,呼吸急促,身體發熱且煩躁,呼吸不順,四肢疲倦到無法活動,連說話都沒力氣。可能會有心神煩亂、心情焦躁不安,或者持續口渴的情況。若病情延續時間長,邪氣已進入血液,由於濕氣影響,可能反而不會口渴。若出現口渴,這可能是心臟的火氣上沖,剋制了肺部功能,導致口渴。也可能因為表層防禦虛弱,無法抵擋風寒,眼睛不想睜開,食慾不佳,對食物沒有感覺,右手側的氣口脈比左手側的人迎脈大三倍。
氣口脈緊急、大且頻率快,偶爾會有一個節拍的停頓且脈象帶澀。澀象是肺的特徵,停頓表示氣血不連貫,這是脾胃功能不足的表現。大的脈象,即洪大且頻率快,是心脈在剋制肺。緊急的脈象,即弦急,代表肝與心火共同剋制肺。右手關節處的脾脈比其他五脈獨自大且頻率快,在快速中偶有停頓。
除非不是過度勞累,否則這應該是飲食不規律,保暖與降溫失當所致。這會讓右關的胃脈受損,隱藏而不顯現,只有內部的脾脈像這樣明顯。治療上應使用補中益氣湯。
2. 論內傷未傳寒中病似外感陰證
準繩,云:腹脹,胃脘當心痛,四肢兩脅,隔噎不通,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唾,兩丸多冷,陰陰作痛,或妄見鬼狀,夢亡人,腰背胛眼脊膂皆痛,不渴不瀉,脈盛大而澀,名曰寒中,治用神聖復氣湯、白朮附子湯、草豆蔻丸。
李氏,曰:內傷始病熱中,未傳寒中,陰勝生寒中,多因調治差誤,或妄下之所致。遇寒則四肢厥冷,心腹絞痛,冷汗自出,乃腎之脾胃虛,宜辛熱溫藥理中下二焦。
白話文:
根據醫學典籍所述,如果出現腹部脹大,胸口及胃部疼痛,四肢和兩側肋骨間有壓迫感,吞嚥困難,或是流口水,鼻水,頻尿,腳底疼痛到無法承載身體重量,全身骨骼疲乏無力,常吐口水,睪丸經常冰冷且隱隱作痛,偶爾會看到鬼影,夢見已故的人,腰背、肩胛、眼睛、脊椎和腰部都感到疼痛,但卻不口渴也不拉肚子,脈象大而滯澀,這被稱為寒中病。治療上可用神聖復氣湯、白朮附子湯、草豆蔻丸。
李氏醫師指出,內傷最初可能表現為熱中病,但若未能轉化為寒中病,是因為陰氣過盛導致寒中病,這多是由於治療上的誤判,或是錯誤的使用下法所造成。遇到寒冷時,就會四肢冰冷,心臟和腹部劇烈疼痛,甚至會冷汗直流,這是由於腎和脾胃虛弱所致,應該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調理下焦和中焦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