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17)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下 (17)

1. 治裡急後重方

導氣湯,治下痢膿血,日夜無度,裡急後重。

方見前。

立效散,治赤白痢疾,膿血相兼,裡急後重,疼痛,一服立止。

黃連(四兩,酒洗,用吳茱萸二兩同炒,去茱萸不用),陳枳殼(二兩,麩炒,去穰)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黃酒調下,泄瀉米湯下,噤口痢陳米湯下。

木香黃連湯,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神效。

木香,黃連,川木通,川黃柏,枳殼(麩炒),陳皮(各二錢半),大黃(三錢)

上㕮咀,分作二帖,用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溫服。

木香化滯湯,治赤白痢,腹中疼痛,裡急後重,大便窘迫。

白朮茯苓,枳殼(麩炒),厚朴(薑汁炒),芍藥(各一錢二分),人參,陳皮,澤瀉,黃連,檳榔(各一錢),木香(七分)

上㕮咀,水煎服。

白頭翁湯(金匱),治熱痢重下者。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再服。

劉宗厚曰:此治痢在下焦,腎虛有熱也。經云:腎欲堅。故用純苦之劑以堅之,出太陰例藥也,以其下痢屬太陰故也。

清涼飲子,治大瘕瀉,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大黃,當歸赤芍藥,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煎至一鍾,不拘時熱服。

承氣湯,治太陰證不能食是也,當先補而後瀉,乃進藥法也。

先銼厚朴半兩,薑製,水一盞煎至半盞服。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毒熱,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未止者,為腸胃久有塵垢滑黏,加芒硝半合,垢去盡則安矣。(後重兼無虛證者宜之。若力倦氣少,脈虛不能食者,不宜此法。蓋厚朴、枳實大瀉元氣故也)

退承氣湯,治陽明證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後補,乃退藥法也。

先用大承氣五錢,水一盞依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如瀉未止,去芒硝,減大黃一半,煎二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滿,又減去大黃,但與枳實厚朴湯,又煎二三服。如腹脹滿退,泄亦自安,後服厚朴湯數服則已。

水煮木香膏(寶鑑),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裡急後重,或下赤黃,或便膿血等,井皆治之。

木香,丁香乳香訶子皮,當歸,白芍藥,青皮,陳皮(去白),厚朴(薑製),黃連(炒),藿香,甘草(炙,各一兩),肉豆蔻,砂仁(各一兩半),枳實,乾薑(炮,各五錢),御米殼(蜜水炒,六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大盞、棗一枚劈開煎至六七分,和渣稍熱食前服。

白朮安胃散(寶鑑),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裡急後重窘迫,日夜無度。

御米殼(三兩,去項蒂,醋煮一宿),茯苓,白朮,車前子五味子烏梅肉(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溫服。

升陽除濕防風湯

方見前濕痢方

二奇散,治痢后里急後重。

枳殼,黃耆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蜜湯調下,或米飲調亦得。

一方,治裡急後重。

好蛤粉,穿山甲(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用好酒調下。

2. 治虛坐努責方

丹溪方,治痢疾氣行血積,但虛坐努責,此為亡血證。

當歸身尾(二錢),生地黃,生芍藥,桃仁陳皮(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