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15)
卷二十二·下 (15)
1. 治時疫痢方
楊子建萬全護命方,今有人患痢,其脈微小,再再尋之,又沉而澀,此之一候,若下白痢,其勢雖重,庶幾可治,若是下血,切忌發熱,通身發熱者死,熱見七日死。以上所陳,雖未足以達痢之淵源,亦足以明其粗跡。議者謂:如子所言,自甲子至於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不生痢疾,今世人所患痢疾,於數年中間,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無木土相攻,未嘗無土火相郁,未嘗無水火相犯,但五運之政,譬如權衡,一年間五行氣數更相承製,得其平等,則其疾自然不作。若或一氣大過,一臟有餘,痢疾之生,應不旋踵。予故備陳其粗,以開後學之未悟,庶幾診療之間無差誤之過者矣。但毒痢傷人不一,惟水邪犯心為重。世人初患痢時,先發寒熱,投藥治之,其熱不退,發熱太甚,食則嘔逆,下痢不止,心熱如火,只要入涼處,只思吃冷水,忽思狂走,渾身肌肉疼痛,著手不得,此候十難治其三四也。治疫毒痢方,須是仔細首尾讀,此方論令分明,識病根源,然後吃藥。但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壯熱,忽轉數行,便下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白痢,或先下白痢,後變成赤痢,或先下赤痢,後卻變成白痢,並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時,先發寒熱頭痛,即是寒邪犯心。寒氣犯心,水火相戰,故初病時先發寒熱。水火相犯,血變於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莧菜水。無色澤者,寒邪犯心之重也。先發寒熱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動也。先下白痢而後有赤痢之變者,寒邪犯心,其勢漸加也。先下赤痢而後變成白痢者,寒邪犯心,其勢漸減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勢相等,寒濕之氣相搏也。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少而白多,此寒邪之勢有多少,毒利之病有重輕。以白多為輕,赤多為重。治之之法,先奪其寒,則其所下之藥一也。以太歲分之,則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年,並辰戌之年,運遇丙甲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兼無問太歲,蓋天地變化,其候多端,難可窮盡。今此但世人亦不必撞太歲,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內,多有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忽於夏月多寒濕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先轉數行,後有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痢,並宜吃此通神散,吃後取壯熱便退。若兩三盞後壯熱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別有方論在下。
白話文:
楊子建的《萬全護命方》記載,有人患痢疾,脈象微弱,再三探查,發現脈沉而澀,這是一個徵兆。如果患者下痢白色,病情雖然嚴重,但尚可治療;如果下痢紅色,切忌發熱,全身發熱者必死,發熱七天也難免一死。以上雖然無法完全探究痢疾的根源,但也足以說明其主要症狀。有人問道:照你所言,從甲子年到癸亥年,每六十年間,幾乎每年都有痢疾發生,為何今人所患痢疾,數年間只出現過一次,原因何在?我答道:六十年間,每年都有木土相剋,土火相郁,水火相犯的現象,但五行運行的規律就像天平一樣,一年之內五行氣數互相制約,保持平衡,所以疾疫自然不會發生。如果有一種氣勢過於旺盛,導致某個臟器過盛,痢疾就會很快出現。我因此將這些粗略的道理寫下來,希望能讓後輩學者有所領悟,避免在診療過程中出現錯誤。不過,痢疾的毒性傷害各有不同,其中水邪犯心最為嚴重。許多人初患痢疾時,先發寒熱,服藥治療後,熱度不退,反而加劇,進食則嘔吐,下痢不止,心熱如火,只願待在涼爽處,只想喝冷水,突然又想狂奔,全身肌肉疼痛,無法觸碰,這種情況十之八九難治。治療疫毒痢疾的方劑,必須仔細閱讀,從頭到尾,弄清楚方劑的用法和病根,才能用藥。如果剛得痢疾時,先發寒熱,忽而頭痛,忽而高燒,忽而腹痛,隨即下痢紅色,忽而赤白相雜,忽而只下痢白色,或者先下痢白色,後來變成紅色,或者先下痢紅色,後來變成白色,都應該服用此方。如果初次下痢時,先發寒熱頭痛,說明寒邪犯心。寒氣犯心,水火相戰,因此初期會先發寒熱。水火相犯,血液變化,所以多下痢紅色,像紫草水或莧菜水一樣。如果沒有顏色,說明寒邪犯心嚴重。如果先發寒熱,但下痢的顏色是白色,說明寒邪犯心尚未發作。如果先下痢白色,後來變成紅色,說明寒邪犯心,病情加重。如果先下痢紅色,後來變成白色,說明寒邪犯心,病情減輕。如果赤白相等,說明水火相犯,勢均力敵,寒濕之氣交戰。如果忽而紅色多,白色少,忽而紅色少,白色多,說明寒邪的勢力強弱不同,毒痢的病情有輕有重。以白色多為輕,紅色多為重。治療的方法,先奪其寒,使用的藥方都是一樣的。按照太歲來分,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寅、丙申、甲寅、甲申、庚寅、庚申年,以及辰戌年,運遇丙甲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以及丑未之年,也會有這種徵兆。此外,不論太歲,因為天地變化,氣候多變,難以窮盡。現在只是說,世人不必撞太歲,只要觀察一年中春夏之內,是否多有寒肅之氣,陽光少見,忽而寒熱之氣交替爭鬥,忽而在夏季多有寒濕之氣,寒邪犯心,所患的痢疾會先發寒熱,忽而頭痛,忽而腹痛,然後下痢紅色,忽而赤白相雜,忽而止下痢,都應該服用《通神散》,服用後若發熱即退。如果服用兩三盞後熱度不退,就不要再服用此方,其他的藥方請參看後文。
第一通神散
麻黃(去根節),官桂(去粗皮,各七錢半),大川芎,白朮(各二兩),藁本,獨活,桔梗,防風,芍藥,白芷(各半兩),牡丹皮,甘草(各二錢半),細辛(三錢三分),牽牛(一錢七分)
白話文:
麻黃去根節、官桂去粗皮,各取七錢半,大川芎、白朮各取二兩,藁本、獨活、桔梗、防風各取半兩,芍藥、白芷各取半兩,牡丹皮、甘草各取二錢半,細辛取三錢三分,牽牛取一錢七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非時熟湯調下,和渣熱吃。若吃兩三盞後寒熱不退,更不必吃,自別有方論在下。若吃此藥後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便修合第二方、第三方,藥吃取安效。若寒熱已退,赤痢未消減,更服兩三盞,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後赤痢消減,忽變成白痢,旋次修合第二方吃,候出後度數減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平安。但六甲之年,六庚之歲,春夏之內,時氣多寒,人得痢疾,此藥通神。
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歲,濕化偏多,人得痢疾,先發寒熱,即於方內添草豆蔻一兩,同修合也。又不問太歲,但一年間春夏之內多寒,人有痢疾,先發寒熱,並宜吃此方。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熱湯調服,連渣一起熱食。如果服用兩三碗後寒熱不退,就不要再吃,會有其他藥方在後面說明。如果服藥後寒熱退去,赤痢也減輕了,就按照第二、第三個藥方繼續服用,直到痊癒。如果寒熱退去,但赤痢未減輕,可以再服用兩三碗,但不要多吃,一天最多只吃兩碗,等到赤痢減輕,突然變成白痢,就立刻換成第二個藥方服用,等到白痢減少後,再換成第三個藥方服用,直到完全康復。特別是在六甲年、六庚年,春夏之際,天氣寒冷,人容易得痢疾,這個藥方效果顯著。
如果是在六甲年、丑未年,濕氣較重,人得痢疾,先出現寒熱症狀,就在藥方中添加草豆蔻一兩,一起服用。此外,不論年份,只要在一年中的春夏之際,天氣寒冷,人患有痢疾,先出現寒熱症狀,都應該服用這個藥方。
第二還真散,治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吃前方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宜進此方。若吃前方藥,寒熱未退,赤痢未消減,更不宜進此藥。但天地變化,其候非常,痢疾證候多端,此不得不盡其仔細。
訶子(五枚,用麵裹火煨熟,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熱咬破訶子,擘去核不用,只用皮焙乾)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匕,以米湯一盞半同藥煎取一盞,空心和渣吃。若吐出一兩口涎更佳。如此吃經數盞,大腑漸安,出後減少,修合第三方藥吃,以牢固大腸。若吃前方藥壯熱未退,血痢未減,不可進此藥。
白話文:
「第二還真散」用於治療毒痢。剛得病時,先發寒熱,吃了之前的藥後寒熱已退,赤痢也減輕了,就可以服用此方。如果吃了之前的藥後,寒熱未退,赤痢也沒有減輕,就不適合服用此藥。不過天地變化無常,病症也多端,所以治療痢疾要格外小心謹慎。
將訶子五枚用麵粉裹住,用火烤熟,不要生,也不要烤焦,去麵不用,趁熱咬破訶子,取出核不用,只用皮焙乾。
將訶子皮搗碎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匕,用米湯一盞半煎藥,取一盞,空腹服用,連藥渣一起吃。如果吐出一兩口唾液更好。如此服用幾次,大腸就會逐漸安穩,痢疾會減少,之後服用其他藥物巩固肠道。如果吃了之前的藥後,壯熱未退,血痢也未減輕,則不可服用此藥。
第三舶上硫黃丸,治疫毒痢,吃前面兩方病勢已減,所下之痢止余些小,或下清糞,或如鴨糞,或如茶湯,或如燭油,或只餘些小紅色,宜吃此方,以牢固大腸,還復真氣。
舶上硫黃(二兩,去砂石,細研為末),薏苡仁(二兩,炒,杵為末)
上二味相和令勻,滴熟水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白話文:
這個方子名叫「第三舶上硫黃丸」,專治瘟疫引起的痢疾。如果患者已經服用過前兩個方子,病症有所減輕,但依然有少量痢疾,排泄物可能是清糞、鴨糞、茶湯、燭油狀,或者只是少量紅色,就可以服用這個方子。它能鞏固腸胃,恢復元氣。
方子由硫黃(去除雜質,研磨成粉)和薏苡仁(炒熟,搗碎成粉)兩種藥材組成。將兩種藥粉混合均勻,用熟水調和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2. 治食積痢方
曲附丸,治食積痢。
香附米,神麯,川芎,梔子,滑石,山楂,紅曲,青黛,桃仁
上為末,麵糊丸服。
曲藭丸,治食積作痢,及中風濕,臟腑滑瀉。
川芎,神麯,白朮,附子(各等分)
白話文:
曲附丸
功效: 治食積痢。
藥材:
- 香附米
- 神麯
- 川芎
- 梔子
- 滑石
- 山楂
- 紅曲
- 青黛
- 桃仁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劑服用。
曲藭丸
功效: 治食積作痢,及中風濕,臟腑滑瀉。
藥材:
- 川芎
- 神麯
- 白朮
- 附子(各等分)
注釋:
- 「香附米」指香附的根部。
- 「神麯」是指用酒曲發酵製成的酒麴。
- 「中風濕」指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疾病,類似現代的風濕性關節炎。
- 「臟腑滑瀉」指腸胃功能紊亂,導致腹瀉等症狀。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下。此治冷飲食作痢,熱則流通之理,亦治飧泄。
利積丸,治下痢赤白,腹滿脹痛裡急,上渴引飲,小水赤澀,此積滯也。
黃連(炒),蘿蔔子(炒,各四兩),天水末(八兩),當歸(二兩),乳香(一兩),巴豆(一兩,去油,同黃連一處炒)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十五丸,實者二十五丸,溫水下。
黑丸子,治脾胃怯弱,飲食過傷,留滯不化,遂成痢下。服此藥推導,更須斟酌受病淺深,增減丸數,當逐盡積滯方佳,然後徐徐補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溫熱米湯送服。此方用於治療因食用生冷食物而引起的痢疾,可以溫通腸胃,也適用於食積引起的瀉痢。
利積丸主治痢疾,症狀包括排泄物呈赤白相間,腹部脹滿疼痛,裡急後重,口渴欲飲,小便赤澀,這都是積滯所致。
將黃連(炒)、蘿蔔子(炒,各四兩)、天水末(八兩)、當歸(二兩)、乳香(一兩)、巴豆(一兩,去油,與黃連一同炒)研磨成末,用醋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體質虛弱者服用十五丸,體質強壯者服用二十五丸,溫水送服。
黑丸子主治脾胃虛弱,飲食過度,食物停滯不化,導致痢疾。服用此藥可推動積滯排出,需根據病情輕重增減藥丸的數量,只有將積滯完全排出後才可恢復正常,之後再慢慢調理脾胃。
烏梅肉,杏仁(去皮尖,另研),半夏(湯泡七次),縮砂(各十四粒),百草霜(六錢),巴豆霜(去油,五分)
上為細末,和勻,稀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用白湯送下。看人虛實加減丸數服之。
感應丸,治大人小兒瀉痢,水穀不分,肚腹急痛。此藥不損元氣,只消積滯。
丁香,乾薑,百草霜(各一錢),木香(二錢半),肉豆蔻(一個,麵裹煨),杏仁(七個,去皮尖),巴豆(七個,去皮不去油)
白話文:
將烏梅肉、杏仁(去皮尖,另外研磨)、半夏(用湯泡七次)、縮砂(各十四粒)、百草霜(六錢)、巴豆霜(去掉油,五分)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稀糊調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用白湯送服。根據患者體質虛實狀況,可以適當增減服用丸子的數量。
感應丸可以治療大人小孩的瀉痢,水穀不分,肚子疼痛的症狀。此藥不會損害元氣,只消解積滯。
將丁香、乾薑、百草霜(各一錢)、木香(二錢半)、肉豆蔻(一個,用麵粉包裹煨熟)、杏仁(七個,去皮尖)、巴豆(七個,去皮不去油)這些藥材混合使用。
上除巴豆、杏仁、百草霜,余為細末,同拌,研令極細,於銀器內酒煮黃蠟一兩,放冷,蠟浮,用香油二錢先煎香熟,次下蠟同化作汁,銚內乘熱拌和前藥勻,作錠子,旋丸如豌豆大,小兒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或七丸,水瀉冷水下,頭痛蔥白湯下,如要取汗,蔥白生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
白話文:
將巴豆、杏仁、百草霜去除,其餘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繼續研磨至極細。取銀器,用酒煮黃蠟一兩,待其冷卻,蠟會浮在表面。取香油二錢,先用小火煎至香熟,再加入冷卻的黃蠟,一同熬煮至融化成汁。將藥粉置於銚內,乘熱加入熬好的蠟油汁,攪拌均勻,製成藥錠。藥錠的大小,成人如豌豆般大小,小兒如綠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丸或七丸,若為水瀉,可用冷水送服;若為頭痛,可用蔥白湯送服;若需發汗,可用蔥白生薑湯送服;若為赤痢,可用甘草湯送服;若為白痢,可用乾薑湯送服。
木香丸,治痢疾。
木香(三錢),淡豆豉(一兩,洗淨),巴豆(四十九粒,去殼,針穿燈上燒存性,另研)
上為末,豆豉為丸綠豆大,每服三丸,紅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
木香不二丸,治痢疾或赤或白,或赤白交雜。
木香(不見火),肉豆蔻(麵裹煨),訶子(煨取肉,各一錢),巴豆(一兩,去殼油,另研),淡豆豉(一錢半,一半入藥,一半打糊)
白話文:
木香丸用於治療痢疾。將木香三錢、淡豆豉一兩洗淨、巴豆四十九粒去殼用針穿過後在燈火上燒至存性,再研磨成粉末。用淡豆豉做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丸。若為紅痢,用甘草湯送服;若為白痢,用乾薑湯送服。木香不二丸用於治療赤痢、白痢或赤白交雜的痢疾。將未經火烤的木香、麵裹煨過的肉豆蔻、煨熟去核的訶子各一錢,以及去殼油浸過的巴豆一兩研磨成粉末,並加入一半淡豆豉粉末,另一半則打成糊狀,混合在一起服用。
上為末,淡豆豉末同面打糊,為丸如黃豆大,量大小虛實加減,每服只許一丸,切忌服二丸,食前或臨臥冷湯下,赤痢地榆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交雜甘草湯下。服此藥後,多行二三次即佳。
紅丸子,治痢。
黃蠟(五錢),撫丹(一兩),巴豆(四十九粒,去心膜油),木香,乳香(各四錢),槐花(二錢半)
上將蠟石器內熔開,濾淨,再化入藥末並丹勻,待冷成膏,油紙包,旋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十丸,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水瀉煨薑湯下。
白話文:
將末藥與淡豆豉末混合成糊狀,做成如黃豆般大小的丸子,劑量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調整。每次服用一丸,不可服用兩丸。可在飯前或睡前用冷湯送服,赤痢患者用地榆湯送服,白痢患者用乾薑湯送服,赤白痢交雜患者用甘草湯送服。服用此藥後,多走動兩三次即可見效。
紅丸子,用於治療痢疾。
將黃蠟放入石器中熔化,濾去雜質,再加入藥末和丹砂混合均勻,待冷卻成膏狀,用油紙包裹,旋成如粟米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白痢患者用乾薑湯送服,赤痢患者用甘草湯送服,水瀉患者用煨薑湯送服。
聖餅子(寶鑑),治積滯作痢,臍腹作痛,久不愈者。
黃丹,密陀僧,舶上硫黃(各二錢),定粉(三錢),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入白麵四錢,滴水和丸捻作餅子,陰乾,食前溫漿水磨化服之,大便黑色為效。
通神丸,治膿血雜痢,後重疼痛,日久不瘥。
沒藥,五靈脂(去砂石,研),乳香(研,各一錢),巴豆霜(研,半錢)
白話文:
「聖餅子」是用來治療積食引起的腹瀉,伴隨臍腹疼痛,久治不癒的方子。將黃丹、密陀僧、舶上硫黃、定粉和少許輕粉研成細末,再加入白麵,滴水和成丸子,捏成餅狀,陰乾後,於飯前用溫漿水磨碎服用,大便呈黑色即為見效。
「通神丸」用於治療膿血混合的腹瀉,伴隨肛門墜脹疼痛,久病不愈的方子。將沒藥、五靈脂(去除砂石,研磨)、乳香(研磨)和巴豆霜(研磨)混合在一起即可。
上同研勻,滴水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七丸,食前煎生木瓜湯下。小兒服三丸,隨歲加減。
魚鮓湯,治痢下五色膿血,或如爛魚腸,並無大便,腸中攪痛不可忍,呻吟叫呼,聲聞於外。
粉霜(研),輕粉,硃砂(研),硇砂(去砂石,研),白丁香(各一錢),乳香(半錢),巴豆(二七粒,去殼,不去油)
上為末,蒸棗肉為丸,嬰兒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如麻粒大,四五歲每服三四丸,並旋九,煎鮓湯吞下,仍間服調胃藥。此證緣久積而成,故小兒多有之。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滴水製成丸藥,大小如黃米粒。每次服用七丸,飯前用生木瓜湯送服。小兒服用三丸,依照年齡增減藥量。
魚鮓湯是用來治療痢疾,症狀為排泄五色膿血,或像爛魚腸一樣的糞便,並且沒有正常的排便,腸子絞痛難忍,患者呻吟叫喊,聲音響徹屋外。
取粉霜研磨,輕粉研磨,硃砂研磨,硇砂去除砂石後研磨,白丁香各一錢,乳香半錢,巴豆二七粒去殼,不要去油。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熟的棗肉製成丸藥,嬰兒服用三丸,大小如粟米粒;二三歲服用如麻粒大小的丸藥;四五歲每次服用三四丸,並用手指旋轉九次,用魚鮓湯送服,同時也要間隔服用調理胃部的藥物。這種病症大多是因為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因此小兒患者比較多。
靈砂丹,治積痢,定痛。
硇砂,硃砂(各等分,研極細),黃蠟(五錢),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黑為度,去二七粒,止用一七粒研細)
上三味合一處,研極勻,再熔黃蠟和藥,旋丸綠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水瀉生薑湯下,白痢艾湯下,赤痢烏梅湯下。服時須極空心,服畢一時不可吃食,臨臥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麵東,不發日晚間服。《本事方》云:此藥不動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疼者愈,有積者內化,亦不動臟腑。
白話文:
靈砂丹
功效: 治癒積滯引起的痢疾,止痛。
藥方:
- 硇砂、硃砂(各等份,研磨至極細)
- 黃蠟(五錢)
- 巴豆(三七粒,去除殼皮膜,與銀器一起放入重湯中煮沸一伏時,待巴豆呈紫黑色,去除二七粒,只保留一七粒並研磨至細粉)
製法: 將上述三味藥材混合在一起,研磨至極度均勻,然後將黃蠟熔化,與藥材一起混合,旋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用法: 每次服用二至五丸,白痢用生薑湯送服,赤痢用艾湯送服,黑痢用烏梅湯送服。服用時需空腹,服藥後一小時內不可進食,臨睡前服用效果最佳。服藥後第二天食用清淡粥。瘧疾發作前一天晚上服用乳香湯,可防止發作。
注釋: 《本事方》記載:此藥不傷氣,服用後瀉痢停止,疼痛消失,積滯消解,亦不傷及臟腑。
大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暫安,後必為害。嘗記陳侍郎經中,庚戌秋過儀真求診,初不覺有疾,及診視,肝脈沉弦,附骨取則牢,予曰:病在左脅,有血積必發痛。陳曰:誠如是。前某守九江,被詔冒暑涉長江,暨抵行朝,血痢已數日矣。急欲登對,醫者以剛劑燥之,雖得止數日,臍下一塊大如杯,旬日如碗,大痛,發則不可忍,故急請公詞以歸耳,奈何。予曰:積痢不可強止,故積血結於臍脅下,非抵當丸不可。
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終。
丹溪方,或在下則纏滯,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證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矣。
白話文:
凡是痢疾伴隨有積滯的人,不先清除積滯,即使暫時好轉,日後也必會造成危害。我曾經記得陳侍郎的病症,庚戌年秋季他在儀真求診,一開始並無感覺有病,但診脈後發現肝脈沉弦,觸摸骨骼時感覺牢固,我便說他病在左脅,有血積,必會發作疼痛。陳侍郎說確實如此。他以前擔任九江知府,奉詔冒著酷暑渡長江,到達京城時,血痢已經持續數日。他急於覲見皇帝,醫生用剛猛燥烈的藥物止瀉,雖然暫時止瀉數日,但臍下出現一個如杯口大的硬塊,十天後就如碗口般大小,疼痛難忍,因此急著請假回家,無奈啊。我告訴他:積滯導致的痢疾不可強行止瀉,所以積血凝結在臍脅下,必須服用抵當丸才能化解。
他懷疑我的診斷,不肯服藥,結果第二年就因此病去世了。
丹溪先生說,痢疾如果在下腹,則會纏滯不消,在上則會嘔吐食物,這是因為毒積未化,胃氣不平,應該辨明寒熱虛實,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人參、白朮補之,毒解積消,自然就能進食了。
蒼朮,白朮,茯苓,當歸,白芍藥,生地黃,青皮,黃連,滑石,甘草
上銼,水煎服。如裡急後重,加黃連、滑石、桃仁、檳榔,甚者加大黃;嘔者,加半夏、薑汁。
白話文:
蒼朮、白朮、茯苓、當歸、白芍、生地黃、青皮、黃連、滑石、甘草,這些藥材研磨成粉,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出現裡急後重,可以加黃連、滑石、桃仁、檳榔,嚴重者加 大黃;如果嘔吐,可以加半夏、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