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 (4)

1. 論內傷諸證與外感不同

辨手心手背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感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

辨口鼻

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證在口,必口失穀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陰證也。外傷風寒,則其外證必顯在鼻。鼻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利,其言壅塞盛有力,而口中必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鼻流清涕而已。

《內經》云:鼻者,肺之候。肺氣通於天。外傷風寒,則鼻為之不利。口者,坤土也,脾氣通於口。飲食失節,勞役所傷,不知穀味,亦不知五味。又云:傷食惡食,傷食明矣。

辨氣少氣盛

外傷風寒者,故其氣壅盛而有餘。內傷飲食勞役者,其口鼻中皆氣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蓋外傷風寒者,心肺元氣初無減損,又添邪氣助之,使鼻氣壅塞不利,面赤不通,其鼻中氣不能出,並從口出。但發一言,必前輕而後重,其言高,其聲壯厲而有力。是傷寒則鼻乾無涕,面壅色赤,其言前輕後重,其聲壯厲而有力者,乃有餘之驗也。

傷風則決然鼻流清涕,其聲嗄,其言響如從甕中出,亦前輕而後重,高揭而有力,皆氣盛有餘之驗也。內傷飲食勞役者,心肺之氣先損,為熱所傷。熱既傷氣,四肢無力以動,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上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欲對其一,縱勉強答之,其氣亦怯,其聲亦低,是其氣短少不足之驗也。明白如此,雖婦人女子亦能辨之,豈有醫者反不能辨之乎。

辨頭痛

內證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外證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里方罷。此又內外證之不同者也。

辨筋骨四肢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既為熱所乘,無氣以動。經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若外感風寒,是腎肝之氣已絕於內。腎主骨,為寒;肝主筋,為風。自古腎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遞相維持也。

故經言膽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風,或傷寒,得病之日便著床枕,非扶不起,筋骨為之疼痛,不能動搖,乃形質之傷。經云:寒傷形。又云:寒則筋攣骨痛。此之謂也。

辨外傷不惡食

若勞役、飲食失節、寒溫不適,此三者皆惡食。

仲景《傷寒論》曰: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惡食。若勞役所傷,及飲食失節,寒溫不適,三者俱惡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穀之味。只此一辨,足以分內外有餘不足之二證也。傷寒證雖不能食,而不惡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穀味。蓋無內證,則心氣和、脾氣通,知五穀之味矣。

辨渴與不渴

以上十一段,俱辨內傷與外感不同,系東垣全論。

白話文:

論內傷諸證與外感不同

辨手心手背:內傷、勞累、飲食不節造成的疾病,手心會發熱,但手背不會發熱;外感風寒,則手背發熱,手心不發熱。這一點區分非常明顯。

辨口鼻:飲食勞累所傷,症狀會表現在口部,例如味覺喪失、腹脹不適、不想說話,即使勉強說話聲音也會低弱無力,口中唾液增多,鼻涕或有或無,這屬於陰證。外感風寒,症狀則主要表現在鼻部,鼻塞不通,聲音沉重濁滯,說話費力,但口中味覺正常。傷寒會臉紅、鼻塞乾燥;傷風則鼻涕清涕流不止。 《內經》說:「鼻為肺之候」,肺氣通於外界,外感風寒,則鼻氣不通。 「口者,坤土也」,脾氣通於口,飲食不節、勞累所傷,則會失去味覺。 《內經》也說:「傷食惡食」,說明傷食必然伴隨食慾不振。

辨氣少氣盛:外感風寒,氣機壅盛有餘;內傷飲食勞累,則口鼻呼吸短促,氣息不足。如何區分呢?因為外感風寒,心肺元氣未損,反而因邪氣入侵而導致氣機壅塞,鼻塞不通,臉色發紅,鼻中氣憋悶而出不來,只能從口中呼出。說話時,聲音會由輕到重,高亢有力。傷寒患者鼻乾無涕,臉色紅腫,說話聲音先輕後重,高亢有力,都是氣盛有餘的表現。傷風則鼻涕大量流出,聲音嘶啞,說話聲音像從甕裡出來一樣,也是先輕後重,高亢有力,都是氣盛有餘的表現。內傷飲食勞累,心肺元氣先受損,被熱邪所傷。熱邪傷氣,四肢無力,口鼻呼吸急促,氣息不足,上氣不接下氣,懶於說話,別人問話,十句也不想回答一句,即使勉強回答,聲音也低弱,這就是氣虛不足的表現。如此分明,即使婦女也能辨別,難道醫生反而辨別不出嗎?

辨頭痛:內證頭痛,時有時無;外證頭痛,持續不斷,直到病邪入裡才停止。這是內外證頭痛的不同之處。

辨筋骨四肢:內傷等疾病,心肺之氣衰竭,會倦怠嗜睡,四肢沉重無力,這是熱邪傷了元氣。脾主四肢,被熱邪侵犯,則無力活動。《內經》說:「熱傷氣」,又說:「熱則骨消筋緩」,就是這個道理。外感風寒,則腎肝之氣衰竭。腎主骨,受寒邪侵犯;肝主筋,受風邪侵犯。古來腎肝疾病同治,是因為它們互相依存。所以經書上說:「膽主筋,膀胱主骨」。中風或傷寒,發病當天就臥床不起,需要人扶持才能動彈,筋骨疼痛,不能活動,這是形體受損。《內經》說:「寒傷形」,又說:「寒則筋攣骨痛」,就是這個道理。

辨外傷不惡食:勞累、飲食不節、寒溫不適,這三種情況都會導致食慾不振。

仲景《傷寒論》說:「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這兩種情況口中味覺正常,不惡食。勞累所傷、飲食不節、寒溫不適,這三種情況都會惡食,口不知五味,也不知穀物滋味。只此一點,就能區分內外證的有餘不足。傷寒雖然不能進食,但不惡食,口中味覺正常,能嚐到五味和穀物滋味。因為沒有內傷,心氣平和,脾氣通暢,所以能嚐到穀物滋味。

辨渴與不渴:以上十一段,都說明了內傷與外感疾病的不同,出自東垣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