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下 (14)

1. 治風痢方

倉廩湯,治痢疾赤白,發熱不退,腸胃中有風邪熱毒,及時行瘟疫,沿門闔境皆下痢噤口者,服之神效,即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

人參,茯苓,甘草,川芎,枳殼,桔梗,羌活,獨活,前胡,柴胡,陳倉米(各等分)

白話文:

倉廩湯可用來治療痢疾,症狀為赤白混雜、發燒不退,並且腸胃有風邪熱毒。若遇到流行性瘟疫,導致整條街巷都出現痢疾、嘴巴緊閉的患者,服用此湯也有奇效。其配方是人參敗毒散加上陳倉米,包括人參、茯苓、甘草、川芎、枳殼、桔梗、羌活、獨活、前胡、柴胡,以及陳倉米,各等份混合而成。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不拘時熱服。痢後手足疼痛,加檳榔、木瓜煎,若不早治,有成鶴膝風者。

胃風湯,治風入腸胃作痢,或白或赤,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脈虛,色如塵腐將危者,亦能救治。

人參,白朮,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羌活,防風

上銼,加黍米,水煎服。腹痛,加木香。

白話文:

取上藥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不限時間服用。若是痢疾後手足疼痛,可加入檳榔、木瓜煎同煮;若不及時治療,恐會演變成鶴膝風。

胃風湯可治風邪入侵腸胃導致的痢疾,痢疾顏色可能白、紅或如豆汁,或是痢疾久治不癒導致虛弱、脈象虛弱、面色蒼白,危及生命,此湯亦能救治。

取人參、白朮、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羌活、防風,研磨成粉末,加入黍米,水煎服。若伴隨腹痛,可加木香。

六一順氣湯,治痢不問赤白相雜,肚痛裡急後重,渾身發熱,口乾發渴,用此通理即止。

柴胡,黃芩,芍藥,枳實,厚朴,大黃,芒硝,甘草

上銼劑,先將水二鍾煎滾三沸後,入藥煎至一碗,臨服入鐵鏽水三匙調服。

防風芍藥湯,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白話文:

六一順氣湯:

六一順氣湯,適用於治療痢疾,不論赤痢、白痢或是赤白相雜,皆可使用。症狀包括腹痛、裡急後重(排便時肛門有墜脹感)、全身發熱、口乾舌燥、口渴。服用此湯可通理氣機,緩解症狀。

**藥方:**柴胡、黃芩、芍藥、枳實、厚朴、大黃、芒硝、甘草

**用法:**將藥材切碎,先以兩碗水煮沸三次,再放入藥材煎煮至一碗,臨服用時加入三匙鐵鏽水調勻後服用。

防風芍藥湯:

防風芍藥湯,主治泄瀉(稀便)、飧泄(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發熱、脈搏弦緊、腹痛、口渴、頭痛、微汗等症狀。

防風,芍藥,黃芩(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服。

枳實三百丸,治腸風久不已,而下痢膿血,日數十度。

枳實,皂角刺,槐花(生,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酒任下。

白話文:

方劑中包含防風、芍藥、黃芩各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服,飯前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腸風久治不愈,並伴隨膿血下痢,一天多次的情況。方劑中包含枳實、皂角刺、槐花各五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可用米湯或酒送服。

2. 治寒痢方

理中湯,治脾胃寒濕瀉痢。

方見泄瀉門

溫中湯,治痢疾挾寒。

蒼朮,木香,乾薑(炒,各一錢半),芍藥(炒),厚朴(薑汁炒),青皮,砂仁(各一錢二分)

上銼,水煎服。

訶黎散,治脾胃虛弱,內挾冷氣,心脅刺痛,嘔吐噁心,腸鳴泄瀉,水穀不化,漸成痢疾。

白話文:

理中湯用於治療脾胃寒濕引起的腹瀉。溫中湯則用於治療寒性痢疾。方子包含蒼朮、木香、乾薑(炒)、芍藥(炒)、厚朴(薑汁炒)、青皮、砂仁,各取一錢半或一錢二分,研碎後用水煎服。訶黎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內有寒氣、心胸刺痛、嘔吐噁心、腸鳴腹瀉、消化不良、逐漸發展為痢疾的患者。

訶子,肉豆蔻(麵裹煨),青皮(各四兩),附子(炮,去皮,一兩),肉桂(去皮,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三片,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地榆散,治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純下鮮血,裡急後重,小便不利。

地榆(炒),乾葛(各四錢),當歸,赤芍藥,茯苓(各三錢),乾薑(炮),甘草(炙,各二錢),罌粟殼(蜜炙,六錢)

白話文:

訶子、肉豆蔻(麵裹煨)、青皮各四兩,附子(炮,去皮,一兩),肉桂(去皮,五錢),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飯前服用。

此方名地榆散,主治大人小孩脾胃氣虛,冷熱不調,腹瀉帶膿血,以赤色多白色少為主,或純粹鮮血,裡急後重,小便不利。

地榆(炒)、乾葛各四錢,當歸、赤芍藥、茯苓各三錢,乾薑(炮)、甘草(炙)各二錢,罌粟殼(蜜炙,六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熱水調下,不拘時。

木香散,治脾胃虛弱,內挾風冷,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腹中絞痛,久痢脾滑不禁。

木香,附子(醋煮,去皮臍),赤石脂,訶子肉,甘草(炙,各一錢),當歸(二錢),藿香,肉豆蔻(麵煨,各一錢半),丁香(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前服。

和中飲,治痢疾不分赤白,近服之無有不效者,但發熱噤口者不可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用熱水調和後服用,不拘時間。

木香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內有風寒,腹瀉不止,水谷不消化,腹中絞痛,久痢脾虛不禁。

藥方:木香、附子(用醋煮,去掉皮和臍)、赤石脂、訶子肉、甘草(炙)、當歸、藿香、肉豆蔻(用麵煨)、丁香。

上述藥材各取一錢,當歸取二錢,丁香取五分,共為一服,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飯前服用。

和中飲用於治療痢疾,不論赤痢白痢,服用後皆有效,但若發熱口噤者不可服用。

白朮,陳皮,茯苓,芍藥(各一錢),草果仁(七分),甘草(三分),陳倉米(二錢),砂糖(三錢),粟殼(醋炙,一錢半),烏梅(一個)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豆蔻燥腸丸,治沉寒痼冷,泄痢腹痛,後重。

附子(炮,去皮),赤石脂(各一兩),舶上硫黃,良薑(炒),肉豆蔻,乾薑(炮,各半兩)

白話文:

白朮、陳皮、茯苓、芍藥各一錢,草果仁七分,甘草三分,陳倉米二錢,砂糖三錢,粟殼(用醋炒)一錢半,烏梅一個。將這些藥材切碎,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服。

此方名為豆蔻燥腸丸,用於治療因寒氣積聚而引起的腹瀉、腹痛、便意不盡等症狀。

配方中還包括附子(炮製去皮)、赤石脂各一兩,舶上硫黃,良薑(炒)、肉豆蔻、乾薑(炮製)各半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忌生冷硬物及油膩。

木香豆蔻丸,治臟腑極冷傷憊,下泄米穀不化,及一切冷痢脾泄,無不取效,惟熱痢熱瀉不治,蓋藥性熱也,隨證用之。

木香,破故紙(各一兩),良薑,厚朴(制),砂仁(各七錢半),陳皮,赤芍藥,官桂,白朮(各半兩),吳茱萸(湯炮),胡椒(各二錢半),肉豆蔻(四個,麵煨),檳榔(一兩)

上為細末,用漿水煮豬肝,仍用些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忌食生冷硬的食物和油膩的食物。

木香豆蔻丸主要用於治療臟腑極度寒冷虛弱,導致下痢米谷不消化,以及各種寒痢脾泄等症狀,效果顯著。但對於熱痢熱瀉無效,因為此方藥性偏熱。需根據病情服用。

藥材包括:木香、破故紙(各一兩)、良薑、厚朴(制)、砂仁(各七錢半)、陳皮、赤芍藥、官桂、白朮(各半兩)、吳茱萸(湯炮)、胡椒(各二錢半)、肉豆蔻(四個,麵煨)、檳榔(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漿水煮豬肝,然後用些許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豆蔻固腸丸,治脾胃虛寒,臟腑頻滑,下痢赤白。

木香,赤石脂,乾薑,縮砂,厚朴(薑製),肉豆蔻(麵裹煨,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陳曲丸,治腹中冷痛,磨積止痢。

陳曲(炒,一兩半),乾薑(炮),官桂,白朮,當歸,厚朴,人參,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或淡醋湯亦得,食前,一日三服。

白朮調中丸,治脾胃不和,米穀不消,久痢赤白,膿血相雜,多日羸瘦,不思飲食。

白話文:

豆蔻固腸丸專治脾胃虛寒、內臟滑瀉、拉肚子,無論是拉稀或是拉血都可以用。方子包括木香、赤石脂、乾薑、縮砂、厚朴(用薑汁炮製)、肉豆蔻(用麵粉裹好煨熟),各取等量,研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五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陳曲丸專治肚子冷痛、積食和拉肚子。方子包括陳曲(炒熟,一兩半)、乾薑(炮製)、官桂、白朮、當歸、厚朴、人參、甘草(炙烤,各半兩),研成細末,用煉好的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三五十丸,用酒送服,也可以用淡醋湯送服,飯前服用,一天三次。

白朮調中丸專治脾胃不和、飯食難消化、久瀉不止,無論是拉稀或是拉血,持續多日,身體消瘦,沒有食欲。

白朮(半兩),神麯(炒,四兩),人參,茯苓,豬苓,澤瀉(各三錢),乾薑(炮),甘草(炙,各一兩),木香(二錢),官桂(一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薑湯下。

勝金丹

乾薑,黃蠟(各等分)

上銀石器中化蠟,入薑末,丸如芥子大,每服七丸或十四丸,白痢酒下,赤痢井花水下。

石脂神砂丹

赤石脂(一兩半,水飛),硃砂(一兩,細研),生附子,乾薑(各五錢)

白話文:

白朮半兩,神麴炒四兩,人參、茯苓、豬苓、澤瀉各三錢,乾薑炮製,甘草炙製,各一兩,木香二錢,官桂一錢半。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時用淡薑湯送服。

另外,乾薑和黃蠟等量,將黃蠟放在銀器中熔化,加入薑末,做成芥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丸或十四丸,白痢用酒送服,赤痢用井花水送服。

赤石脂一兩半,水飛過濾,硃砂一兩,細研磨,生附子、乾薑各五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黑豆大,每服十五丸,清水飲下。

一方,治水瀉並赤白痢。

用草烏大者一兩半,將一半燒灰,一半生用,為細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水瀉井花水下,並空心服。忌腥臊、熱毒、諸冷物。

一方,治氣痢。

乳汁煎蓽撥服之。《太平廣記》:貞觀中,太宗苦於氣痢,眾醫不效,詔問群臣中有能治者,當重賞之,有衛士進此方,服之立瘥。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糊成藥丸,藥丸大小如黑豆,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清水送服。

另一方藥方,可以治療水瀉以及赤白痢疾。

取草烏藥,大的要用一兩半,將其中一半燒成灰,另一半生用,將兩者研磨成細末,用醋糊成藥丸,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七丸,赤痢患者用甘草湯送服,白痢患者用乾薑湯送服,水瀉患者用井花水送服,服用時間皆為空腹。忌食腥臊、熱毒以及各種冰冷的食物。

另一方藥方,可以治療氣痢。

用乳汁煎煮蓽撥服用。根據《太平廣記》記載,貞觀年間,唐太宗患了氣痢,許多醫生都無效,於是下詔詢問群臣中是否有能夠治療的人,並允諾重賞。一位衛士獻上了這個藥方,唐太宗服用後立即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