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3)

1. 論內傷諸證與外感不同

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而燥熱。上徹頭頂,旁徹皮毛,渾身燥熱作,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即已,或熱極而汗出亦解。彼外傷惡寒發熱,豈有汗出者乎。若得汗則病愈矣,以此辨之,豈不如黑白之易見乎。

當內虛而傷之者,燥熱也。或因口吸風寒之氣,郁其陰火,使咽膈不通。其吸入之氣欲入,為膈上衝脈之火所拒,使陰氣不得入,其胸中之氣為外風寒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開目瞪。極則聲發於外,氣不能上下,塞於咽中而氣欲絕。又或因噦、因嘔、因吐而燥。發熱必有所因,方有此證,其表虛惡風寒之證復見矣。

表虛之弱,為陰火所乘,燥發須臾而過。其表虛無陽,不任風寒復見矣,是表虛無陽,常常有之,其燥熱則間而有之。此二者不齊,燥作寒已,寒作燥已,非如外傷之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百病俱有身熱,又謂之肌熱,又謂之皮膚間熱,以手捫之方知者是也,乃肌體有形之熱也。

亦須皆待陰陽既和,汗出則愈矣,慎不可於此上辨之。以其虛實內外,病皆有之,故難辨耳。只依先說,病人自覺發熱惡寒之熱及燥作之熱上辨之,為準則矣。

辨外感八風之邪

或有飲食勞倦所傷之重者,三二日間,特與外感者相似,其餘證有特異名者,若不將兩證重別分解,猶恐將內傷不足之證,誤作有餘外感風邪,雖辭理有重複處,但欲病者易辨,醫者易治耳。

外感八風之邪,乃有餘證也。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其內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無風處,則不惡矣。與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細分之特異耳。外感風邪,其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時,增加愈甚,直至傳入里作下證乃罷。

語聲重濁,高厲有力,鼻息塞壅而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便著床枕,非扶不起。其內傷與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然亦惡風,居露地中,遇大漫風起,卻不惡也,惟門窗隙中些小賊風來,必大惡也,與傷風、傷寒俱不同矣。況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

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語則氣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穀之味,小便頻數而不渴。初勞役得病,食少,小便黃赤,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只見些小白膿,時有下氣,或泄黃如糜。或溏泄白色,或結而不通。

若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斸之痛。二者亦互作不並出也。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必臍下相火之勢,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陽明之經逆行,亂於胸中,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熱傷元氣,令四肢不收,無氣以動,而懶倦嗜臥。以外感風寒俱無此證,故易為分辨耳。

白話文:

論內傷諸證與外感不同

內熱並非表證傷寒,而是皮毛間發熱。這是由於腎間受脾胃下流的濕氣阻塞,導致陰火上衝,產生蒸蒸的燥熱。這種熱感向上到達頭頂,向旁到達皮毛,全身燥熱,必須袒露衣衫,待在寒冷處才能緩解,或者熱極而汗出也能解熱。而外感傷寒的惡寒發熱,豈會有汗出這種情況?若出汗則病癒,以此區分,豈不比黑白更容易分辨?

內虛受損引起的燥熱,有時也因吸入風寒之氣,鬱結陰火,導致咽喉不通。吸入的氣息想要進入,卻被膈上衝脈的火氣阻擋,陰氣無法進入,胸中之氣又被外來的風寒遏制而無法舒展,導致張口瞪眼。嚴重時,聲音發於外,氣息不能上下流通,阻塞於咽喉,幾乎氣絕。又或者因為呃逆、嘔吐而導致燥熱。發熱必有原因,才會出現這些症狀,同時也會出現表虛惡風寒的症狀。

表虛體弱,被陰火乘虛而入,燥熱發作片刻即過。表虛無陽,則不能抵禦風寒,這表虛無陽的症狀常常出現,而燥熱則間或出現。這兩種症狀不一致,燥熱已退,寒症又起;寒症已退,燥熱又起,不像外感傷寒的寒熱同時發作,沒有間斷。百病皆有身熱,又稱肌熱、皮膚間熱,需用手觸摸才能感覺到的熱,那是肌體有形的熱。

都需要陰陽調和,出汗才能痊癒,不可單純以此辨別。因為虛實內外,各種病症都有,所以難以辨別。只需依據前面所述,病人自覺發熱惡寒的熱和燥熱,來加以區分,即可作為準則。

辨外感八風之邪

飲食勞倦所傷嚴重者,一二日內,症狀與外感相似,但其他症狀有其特殊名稱,如果不將兩種症狀仔細區分,恐怕會將內傷不足的症狀誤認為是有餘的外感風邪。雖然論述內容有重複之處,但為了讓患者容易辨別,醫生容易治療。

外感八風之邪,是有餘之證;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為不足之病。內傷也會惡風自汗,但若在溫暖無風處,則不惡風。與外感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為相似,細分則有不同。外感風邪,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出現,而且會一日一時地加重,直到傳入裡證而下傳才停止。

聲音低沉沙啞,高亢有力,鼻息阻塞不通,能吃東西,腹部舒適,能嚐到味道,大小便正常,筋骨疼痛,不能活動,只能臥床,非人扶不能起身。這是飲食不節、勞役所傷引起的內傷,也會惡風,但處於露天環境,遇到大風時,卻不惡風;只有門窗縫隙中吹來的小風,才會非常惡風,與傷風、傷寒不同。而且鼻流清涕、頭痛自汗,是間歇性出現的。

鼻塞氣短,呼吸氣不足,說話時氣短而虛弱,影響飲食,或者吃不下,或者不想吃,三種情況交替出現。腹部不適,或者腹部絞痛不能伸展,嘗不出食物的味道,小便頻數但不口渴。初期勞累致病,食慾不振,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或者虛弱地坐著,只見些許白色膿液,有時放屁,或者洩瀉黃色稀便,或者稀便,或者便秘。

若心下痞悶,或者胸中阻塞,如同刀割般的疼痛。這兩種情況是交替出現,不會同時出現。有時胃脘部正中疼痛,向上牽連兩脅疼痛,這是臍下相火之勢,如同大河之水,不可阻擋向上運行,導致陽明經逆行,擾亂胸中,氣息不能平息,嚴重時會出現氣喘。熱傷元氣,導致四肢無力,沒有氣力活動,而倦怠嗜睡。外感風寒沒有這些症狀,所以容易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