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論內傷諸證與外感不同

辨脈

東垣曰:古人以脈上辨內外傷於人迎氣口,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此辨固是,但其說有所未盡耳。外感風寒,皆有餘之證,是從前客邪來也,其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必見於右手,右手主裡,乃行陰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則獨左寸人迎脈浮緊。

按之洪大緊者,後甚於弦,是足太陽寒水之脈。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見手少陰心火之脈,丁與壬合,內顯洪大,乃傷寒脈也。若外感風邪,則人迎脈緩,而大於氣口一倍,或兩倍三倍。內傷飲食,則右寸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傷之重者,過在手少陰則兩倍,太陰則三倍,此內傷飲食之脈。若飲食不節,勞役過甚,則心脈變見於氣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挾心火之勢,亦來薄肺。

經云:侮所不勝,寡於畏者是也。故氣口脈大急而澀數,時一代而澀也。澀者,肺之本脈。大者,元氣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脈。洪大而數者。心脈刑肺也。急者,肝木挾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勞役,惟右關脾脈大而數,謂獨大於五脈,數中顯緩,時一代也。如飲食不節,寒溫失所,則先右關胃脈損弱,甚則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時一代也。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沉而滑。

經云:脈滑者,有宿食也。以此辨之,豈不明白易見乎。

辨寒熱

內傷寒邪之證,與飲食失節、勞役形質之病,及內傷飲食,俱有寒熱,舉世盡將內傷飲食、勞役不足之病作外傷寒邪,表實有餘之證,反瀉其表,枉死者豈勝言哉。皆由不辨其寒熱耳,今細為分解之。外傷寒邪,發熱惡寒,寒熱並作。其熱也,翕翕發熱,又為之拂拂發熱,發於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熱在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膚毛腠者,陽之分也,是衛之元氣所滋養之方也。

以寒邪乘之,郁遏陽分,陽不得伸,故發熱也。其面赤,鼻氣壅塞不通,心中煩悶,稍以袒露其皮膚,已不能禁其寒矣。其表上虛熱,止此而已。其惡寒也,雖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終不能御其寒,一時一日,增加愈甚,必待傳入里作下證乃罷。其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

其內傷飲食不節,或勞役所傷,亦有頭痛項強腰痛,與太陽表證微有相似,余皆不同,論中辨之矣。內傷不足之病,表上無陽,不能禁風寒也。此則常常有之。其燥熱發於腎間者,間而有之。與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惡風寒也。蓋脾胃不足,榮氣下流而乘腎肝,此痰痿厥氣逆之漸也。

若胃氣平常,飲食入胃,其榮氣上行,以舒於心肺,以滋養上焦之皮膚,腠理之元氣也。既下流,其心肺無所稟受,皮膚間無陽,失其榮衛之外護,故陽分皮毛之間虛弱,但見風見寒,或居陰寒處,無日陽處,便惡之也,此常當有之,無間斷者也。但避風寒,或溫暖處,或添衣蓋溫,養其皮膚,所惡風寒,便不見矣。

白話文:

論內傷諸證與外感不同

辨脈

李東垣說:古人根據脈象在人迎脈與氣口脈的差異來判斷內外傷。人迎脈大於氣口脈,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脈,為內傷。這種判斷方法雖然正確,但其論述並不完全。外感風寒,都是有餘之證,是外邪入侵造成的,其病症一定出現在左手,因為左手主表,屬於陽經二十五度。內傷飲食,以及飲食不節、勞役所傷,都是不足之病,一定出現在右手,因為右手主裡,屬於陰經二十五度。所以外感寒邪,則左寸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而緊,後期比弦脈更甚,這是足太陽寒水之脈;按之洪大而有力,中間出現手少陰心火之脈,丁與壬合,內部顯現洪大,這是傷寒脈。若外感風邪,則人迎脈緩,且大於氣口脈一倍、兩倍或三倍。內傷飲食,則右寸氣口脈大於人迎脈一倍,傷勢嚴重者,超過手少陰脈則為兩倍,超過太陰脈則為三倍,這是內傷飲食的脈象。若飲食不節,勞役過度,則心脈變化出現在氣口脈,這是心火克肺,肝木挾心火之勢,也來侵犯肺。

經書說:「侮辱所不勝,寡於畏懼者」。所以氣口脈大而急且澀數,時而緩時而澀。澀,是肺之本脈;大,是元氣不相接,脾胃功能不足的脈象;洪大而數,是心脈克肺;急,是肝木挾心火反過來克制肺金。如果不甚勞役,只有右關脾脈大而數,也就是單獨大於其他五脈,數中帶緩,時而緩慢。如果飲食不節,寒溫失調,則先右關胃脈虛弱,嚴重則消失不見,只有內部顯現脾脈的洪大、略微緩慢,時而緩慢。宿食不消,則只有右關脈沉而滑。

經書說:「脈滑者,有宿食也。」用這個方法辨證,不是很清楚容易見到嗎?

辨寒熱

內傷寒邪的症狀,與飲食失節、勞役過度造成的疾病,以及內傷飲食,都可能有寒熱。世人多將內傷飲食、勞役不足的病症當作外感寒邪,表實有餘的證候,反而瀉其表,枉死的人不知有多少。都是因為不辨寒熱啊!現在詳細分析一下。外感寒邪,發熱惡寒,寒熱同時出現。其熱,是微微發熱,又像羽毛拂過一樣發熱,發於皮膚表面,說明熱在表,這是寒邪犯於陽氣最盛之處。皮膚毛孔,是陽氣的分佈之處,是衛氣滋養的地方。

寒邪乘其不備,阻塞陽氣,陽氣不能舒展,所以發熱。其面色發紅,鼻塞不通,心中煩悶,稍微露出皮膚,就受不了寒冷了。其表面的虛熱,僅此而已。其惡寒,即使穿厚衣蓋被子,靠近烈火,也無法抵禦寒冷,時間一天天增加,必須等到寒邪傳入裡層,出現裡證才停止。其寒熱同時出現,沒有間斷。

內傷飲食不節,或勞役所傷,也會有頭痛、項強、腰痛,與太陽經表證略微相似,其他方面則完全不同,前面已經論述過了。內傷不足之病,表上無陽氣,不能抵禦風寒,這是經常出現的。其燥熱發於腎間,偶爾出現。與外感寒邪,幾乎完全不同。其惡風寒,是因為脾胃不足,營氣下行而侵犯腎肝,這是痰、痿、厥、氣逆的開始。

如果胃氣正常,飲食進入胃中,其營氣上行,以舒暢心肺,滋養上焦的皮膚和毛孔的衛氣。如果營氣下行,則心肺得不到滋養,皮膚之間沒有陽氣,失去衛氣的保護,所以陽氣不足,皮膚毛髮之間虛弱,只要見到風寒,或在陰冷的地方,沒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惡寒,這是經常出現的,沒有間斷的。但是只要避開風寒,或在溫暖的地方,或增加衣物保暖,滋養皮膚,惡寒就不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