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 (1)
卷十 (1)
1. 卷十
2. 內傷
3. 論內傷諸證與外感不同
辨陰證陽證
東垣曰:甚哉!陰陽之證,不可不詳也。遍觀《內經》所說變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勞役所傷而然。夫元氣、穀氣、榮氣、清氣、衛氣、生髮諸陽上升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穀氣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既脾胃有傷,則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六腑陽氣皆絕於外,故經言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是六腑之元氣病也。氣傷臟乃病,臟病則形乃應,是五臟六腑真氣皆不足也。
惟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故榮衛失守,諸病生焉。其中變化,皆由中氣不足,乃生髮耳。後有脾胃以受勞役之疾,飲食又復失節,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飽食太甚,病乃大作。概其外感風寒,六淫客邪,皆有餘之病,當瀉不當補。飲食失節,中氣不足之病,當補不當瀉。舉世醫者皆以飲食失節、勞役所傷、中氣不足之證認作外感風寒、有餘客邪之病,重瀉其表,使榮衛之氣外絕,其死只在旬日之間,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詳辨乎。
按《陰陽應象論》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是八益(八為少陰之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之邪。乃風邪傷人筋骨,風從上受之,風傷筋,寒傷骨。蓋有形之物受病也,系在下焦肝腎是也。肝腎者,地之氣。《難經》解云:肝腎之氣已絕於內,以其肝主筋,腎主骨,故風邪感則筋骨疼痛,筋骨之絕,則腎肝之本亦絕矣,乃有餘之證也。
又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七損(七為少陽之數,七損者,言陽消之漸也)之病,乃內傷飲食也。《黃帝針經》解云:適飲食不節,勞役所傷,濕從下受之。謂脾胃之氣不足而反下行,極則衝脈之火逆而上,是無形質之元氣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心肺者,天之氣,故《難經》解云:心肺之氣已絕於外,以其心主榮,肺主衛。
榮者,血也。脈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衛者,元氣七神之別名,衛護周身,在於皮毛之間也。肺絕,故皮毛先絕,神無所依,故內傷飲食,則亦惡風寒,是榮衛失守,皮膚間無陽以滋養,不能任風寒也。皮毛之絕,則心肺之本亦絕矣。蓋胃氣不升,元氣不至,無以滋養心肺,乃不足之證也。
計受病不一,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因而飽食,內傷者極多,外傷者間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將元氣不足之證,便作外傷風寒,表實之證,而反治心肺,是重絕其表也,安得不死乎。若曰不然,請以目見者證之。曏者壬辰改元,京師戒嚴,解圍之後,都人之不受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而不絕,此豈俱感風寒外傷者耶。大抵人在圍城中,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動經兩月,胃氣虧乏久矣。
一旦飽食太過,感而傷人,而又調治失宜,其死無疑。余所親見,有表發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氣湯下之者,俄而變結胸發黃,又以陷胸湯丸及茵陳湯下之,無不死者。蓋初非傷寒,以調治差誤,變而似真傷寒之證,皆藥之罪也。轍以平生已試之效,著《內外傷辨論》一篇,同志者觸類而長之,庶免後人之橫夭耳。
白話文:
論內傷諸證與外感不同
東垣認為:陰陽之證的辨別,非常重要,不可不細心研究。《內經》中所記載的各種疾病,其根本原因大多是喜怒過度、飲食無節、寒暖失調、勞累過度所造成的。元氣、穀氣、榮氣、清氣、衛氣、以及生髮諸陽上升之氣,這六種氣,都源於飲食進入胃中,穀氣上升,它們只是胃氣的不同名稱,實際上是一回事。如果脾胃受損,就會導致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六腑的陽氣都會衰竭,所以經書上說「五臟之氣已絕於外」,指的是六腑的元氣有病。氣受損傷則臟腑生病,臟腑生病則形體就會有所反應,這說明五臟六腑的真氣都已經不足了。
只有陰火獨盛,上犯陽分,才會導致榮衛失守,各種疾病從而產生。疾病的變化,都源於中氣不足,而導致氣血生髮功能受阻。如果脾胃長期勞累,飲食又失節,久病不愈,一旦心情舒暢,又暴飲暴食,病情就會加重。總之,外感風寒、六淫邪氣,都是屬於邪氣有餘的疾病,應該瀉而不是補;而飲食失節、中氣不足的疾病,則應該補而不是瀉。世上許多醫生都把飲食失節、勞累過度、中氣不足的病症誤認為是外感風寒、邪氣有餘的疾病,過度瀉表,使榮衛之氣外泄,病人往往在十天內死亡。這正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所以必須仔細辨別。
《陰陽應象大論》說:天之邪氣,侵入人體則會傷害五臟,這是「八益」(八為少陰之數,八益指陰氣增長的過程)的邪氣。風邪侵犯人體則傷及筋骨,風邪由上而下侵犯,風傷及筋,寒傷及骨。這是屬於有形之物所受的病邪,主要累及下焦的肝腎,肝腎屬於地之氣。《難經》解釋說:肝腎之氣衰竭於內,因為肝主筋,腎主骨,所以風邪入侵就會導致筋骨疼痛,筋骨衰竭,則肝腎的根本也將衰竭,這屬於邪氣有餘的證候。
又說:水穀的寒熱,侵入人體則會傷害六腑,這是「七損」(七為少陽之數,七損指陽氣消減的過程)的疾病,屬於內傷飲食所致。《黃帝針經》解釋說: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濕邪由下而上侵犯。意思是脾胃之氣不足反而下行,嚴重時衝脈之火逆流而上,這是無形質的元氣受到傷害,主要累及上焦的心肺,心肺屬於天之氣。所以《難經》解釋說:心肺之氣衰竭於外,因為心主血脈,肺主衛氣。
榮,就是血液;脈,是血液的通道,也是神明所居之地;衛,是元氣及七神之別名,護衛周身,存在於皮膚之間。肺氣衰竭,所以皮膚首先受損,神明無所依託,所以內傷飲食也會怕風寒,這是因為榮衛失守,皮膚之間沒有陽氣滋養,不能抵禦風寒。皮膚受損,則心肺的根本也將衰竭。因為胃氣不升,元氣不到達,就不能滋養心肺,這屬於元氣不足的證候。
總之,致病的原因各有不同,飲食失節、勞累過度,再加上暴飲暴食,內傷的病人很多,外傷的病人相對較少。世人不知曉這些道理,常常把元氣不足的證候當作外感風寒、表實的證候,反而治療心肺,加重了表邪,怎能不死呢?如果有人不信,可以用當時的情況來證明。壬辰年改元,京師戒嚴,解圍之後,京城百姓沒有生病的幾乎沒有,已經生病而死亡的人接踵而至,這難道都是因為外感風寒所致嗎?大多數人在城中圍困期間,飲食不節,起居不規律,持續了兩個月,胃氣早就已經虧虛了。
一旦暴飲暴食,就會加重病情,再加上治療失誤,死亡是必然的。我親眼所見,有的病人表證發作,有的用巴豆瀉下,有的用承氣湯瀉下,很快就會轉化成結胸、黃疸,又用陷胸湯丸及茵陳湯治療,沒有不死之人。這些人最初並不是傷寒,因為治療錯誤,反而變得像傷寒一樣,都是因為用藥不當。我根據平生經驗,撰寫了《內外傷辨論》一文,希望同道者能觸類旁通,避免後人遭受不必要的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