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10)
卷二十二·下 (10)
1. 論痢後調理
寶鑑,云:且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若補養其脾胃氣足,自然能飲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設或喜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嘔逆噁心,則不拘此例,當權用橘皮枳朮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飲食調節無傷,則胃氣和平矣。
丹溪,云: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者,以白朮、陳皮等分煎服,和之則安。氣血俱虛神弱者,以參、朮、當歸、芍藥、茯苓,少加黃連服之,或錢氏白朮散。
白話文:
【討論痢疾後的調理】
根據寶鑑所述,如果瀉痢停止後,脾胃虛弱,無法負擔正常飲食,這時不能一概使用削減消化能力的藥物。應選擇補充和滋養脾胃的方式,等到脾胃功能恢復,自然就能正常飲食。錢氏方中的異功散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假如飲食過度,對脾胃造成傷害,導致心腹脹滿,噁心嘔吐,這種情況就不在上述範疇內,應該選擇橘皮枳朮丸來緩解,但只能服用一次,不要連續服用。
丹溪先生提到,痢疾後腸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如果吃得太多,或者餓得厲害才吃飯,可能會導致腹部疼痛,這時可以用白朮、陳皮等量煮水喝,能起到緩解作用。對於氣血兩虛,精神疲弱的人,可以選擇人參、白朮、當歸、芍藥、茯苓,加上少量黃連服用,或者選擇錢氏的白朮散。
2. 診法
脈經,曰: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又曰:腸澼筋攣,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而緊者死。
脈訣舉要,曰:澀則無血,厥寒為甚,尺微無陰,下痢逆冷。又曰:無積不痢,脈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細無害。
丹溪,云:下痢純血者,如塵腐色者,如屋漏者,大孔如竹筒者,唇如硃紅者,俱死。如魚腦者,身熱脈大者,俱半死半生。經所謂身涼脈細者生,身熱脈大者死,亦是大概言之,不可以途而論也。
白話文:
【診斷方法】
《脈經》記載:若患痢疾下膿血,脈象呈現沉小且延續不斷的狀態,此種情況患者有生存的機會;但若是脈象洪大且頻率快,伴有身體發熱的症狀,這類型的患者預後不佳,可能面臨死亡。
另外,《脈經》又說:若患痢疾伴有筋肉抽搐,脈象呈現小而細微、平穩安靜的狀態,這種情況患者可存活;但若是脈象浮大且緊繃,這種情況則預示患者可能死亡。
《脈訣舉要》指出:脈象呈現滯澀代表血液不足,肢體寒冷會更加嚴重,若尺部脈象微弱且缺乏陰氣,可能出現下痢及四肢冰冷的症狀。另外,書中又說:沒有積食不會引起痢疾,脈象應該呈現滑順且大的狀態,但若是脈象浮淺、弦硬且緊繃,這種情況患者可能死亡,反之,若脈象沉著且細微,對患者則無害。
丹溪先生表示:若下痢純為血液,且顏色像塵土般暗淡或像腐朽物質,以及肛門開口過大如竹筒,嘴脣呈現朱紅色,這些情況都代表患者可能面臨死亡。然而,若下痢物質像魚腦,且患者身體發熱、脈象大,這類型的患者則處於生死之間。經典所說的身體冷卻、脈象細微的患者能存活,而身體發熱、脈象大的患者可能死亡,這只是大致上的描述,不能一概而論。
3. 治痢疾初起方(蕩積行氣之劑)
治痢散,治痢疾初起之時,不論赤白皆效。
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松蘿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楂(炒,各十二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小兒減半。忌葷腥、麵食、煎炒、開氣發氣諸物。本方加川黃連四兩,尤效。
樸黃丸,治痢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陳皮,厚朴(薑汁炒,各十二兩),大黃(酒蒸,一斤四兩),廣木香(四兩)
上為細末,荷葉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下。小兒一錢。
導氣湯,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此方行血調氣,深合經旨。
芍藥(二錢),當歸(一錢半),大黃,黃芩(各二錢),黃連,木香,檳榔(各七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如未止再服。一方有枳殼五分。河間芍藥湯多甘草、官桂二味。利勢不減,漸加大黃;窘迫甚者,加芒硝一錢;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一錢。
木香導氣湯,治痢疾初起腹痛,紅白相兼,裡急後重,發熱噤口,無問老幼,先與一服,甚效。
大黃(一錢半),黃連,芍藥(生用,各一錢二分),厚朴,檳榔,枳實(各一錢),當歸,茯苓,朴硝(各八分),木香(五分)
上銼,水二鍾煎七分,空心服。一方無枳實。
小便赤加滑石、木通。
加減導氣湯,治痢疾初起,不問赤白,以此導之。
白芍藥(二錢),大黃(三錢,煎熟入),黃連,厚朴(薑製),枳殼(麩炒,各一錢半),黃芩,木香,檳榔(各一錢),青皮(炒,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熱服。渣再煎,得利數行即愈。二帖後不愈,去檳榔、厚朴、枳殼、大黃,加白朮一錢半,白茯苓、陳皮各一錢;有血,加當歸一錢,桃仁十個,黃連減半;食少,加炒神麯。
芍藥湯(河間),行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木香,檳榔,甘草(炙),官桂(各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
如痢不減,漸加大黃;窘迫甚者,加芒硝半兩。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半兩;如臟毒下血,加黃柏半兩。
寧胃散
白芍藥(炒,二錢),黃芩(炒),黃連(炒),木香,枳殼(炒,各一錢半),檳榔(一錢),甘草(炙,三分)
上銼,水煎服。若腹痛,加當歸一錢半,砂仁一錢,再加木香、芍藥各五分;若後重,加滑石炒一錢半,再加枳殼、檳榔各五分,生芍藥、條黃芩各五分;若痢已久而後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用條黃芩、升麻各一錢,以升提之;若白痢,加白朮、茯苓、炒滑石、陳皮各一錢;稍久胃虛,減芩、連、芍藥各七分,亦加上數味,惟去滑石、檳榔、枳殼,再加縮砂、炙乾姜各五分;初欲下之,再加大黃五錢;兼食積,加山楂、梔子、枳實各一錢;若紅痢,加當歸、川芎、桃仁各一錢半;稍久胃虛,減芩、連各五分,加當歸、川芎、熟地黃、阿膠、硃砂、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半。
若紅白相雜,加芎、歸、桃仁、陳皮、蒼朮各一錢半;若色赤黑相雜,此濕勝也,及小便赤澀少,加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五分,以分利之;若嘔吐食不下,加軟石膏一錢半,陳皮一錢,山梔五分,入生薑汁緩呷之,以瀉胃口之熱;有氣血虛而痢者,用四物湯加參、朮、陳皮、黃芩、阿膠之類以補之;有寒痢者,黃連、木香、酒炒芍藥、當歸、炒乾薑、砂仁、厚朴、肉桂之類。
寧胃解毒湯
白芍藥(一錢五分),黃連,枳殼(炒),茯苓(各一錢),青皮,檳榔(各七分),木香,澤瀉,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煎服。初感積滯,濕熱正熾,下之,加大黃、朴硝各一錢;血痢,加黃芩炒、川芎、當歸各六分;腹痛,加澤瀉、延胡索各八分;赤白兼下,加川芎、桃仁、滑石、炒當歸尾、陳皮、乾薑炒各五分;白痢久者胃虛,加白朮、黃耆、茯苓各一錢,去檳榔、枳殼、黃連;赤痢久弱,下後未愈,去苓、連,加當歸、白芍藥、炒白朮、熟地黃、川芎、阿膠珠各一錢;濕勝少水,少加木通、澤瀉、茯苓、炒山梔各五分,下後二便流利,惟後重不去,以升麻、川芎提之;痢人氣血兩虛,以八物湯養之;痢久滑泄,腹中已清,二便流利,加罌粟殼、訶子、阿膠,以止澀之。
易簡承氣湯
大黃(五錢),枳實(米泔潤,切,三錢),甘草(二錢)
上銼,先以大黃一半同二味煎服,又入一半,起去渣,溫服。氣虛者,大黃三錢,枳實二錢,甘草一錢。
調胃承氣湯
小承氣湯
大承氣湯
三方見大便燥結門。大承氣湯上銼,下詳解。
四味香連丸,治痢疾初發三五日內,不問赤白,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
木香(二兩),檳榔(一兩),黃連(炒,十兩),大黃(酒煨,四兩)
上為細末,陳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一方,下痢色黑用大黃,色紫用地榆,色紅用黃芩,色淡用生薑,色白用肉桂,色黃用山楂,水瀉用粟殼,痛甚用木香、山梔,各煎湯送下,如神。
導氣丸
青木香,蘿蔔子,茴香,檳榔,黑牽牛(各四兩)
上為細末,薄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加減導氣丸,痢初發三五七日內,不問赤白紫紅,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止後勿服。
黃連(生薑汁炒,炒厚朴硝水浸),白芍藥(半生半炒),黃芩(炒),大黃,木香,青皮,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為末,蜜少入,薑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下。
木香檳榔丸,治一切氣滯,並食積酒毒,下痢膿血,及米穀不化。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枳殼,廣朮(即莪朮),黃連,黃柏,大黃(各一兩),黑牽牛,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水下,加至以利為度。一方有當歸、黃芩各一兩。
木香枳殼丸,治痢疾裡急後重,兼開胸膈,進飲食,破滯氣,散內熱。
木香,檳榔,陳皮(去白),青皮,黃連,當歸,蓬朮(煨),枳殼(麩炒,各五錢),香附子,黃柏(各一兩半),黑牽牛(頭末,二兩)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元青丸,治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如可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此逐之。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腫腹脹,兼療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證。泄瀉勿服。
黃連,黃柏,大黃,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五錢),牽牛(四兩,取頭末二兩),青黛(一兩),輕粉(二錢)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以快利為度,後常服十五丸,數日後得食力。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後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後隨證止之。小兒丸如黍米大,退驚疳積熱,不須下者,常服十丸。(此藥峻利,非有實積者,不宜輕用,慎之)
閘板丹,專治一切水瀉痢疾。
黃丹(水飛,三兩),乳香,沒藥(各三錢),杏仁(去皮尖,二十四粒),巴豆(去油膜,二十四個),黃蠟(二兩,淨)
上將四味研為極細末,先將黃蠟熔開,後將藥末同黃丹拌勻,入蠟內攪,冷成錠,油紙裹封,旋丸如桐子大。每服大人一丸,小兒半丸,其效如神。忌生冷油膩。水瀉,白湯下;紅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紅白相兼,甘草乾薑湯下。
通元二八丹,治痢疾,奇效如神。若腸風下血,可常服。
黃連(去毛,八兩),當歸,生地黃,白芍藥,烏梅肉(各五錢)
上為細末,以雄豬肚一個鹽醋洗淨,去穢氣,煮將熟取出,水控干,入藥在內,置甑中,上下用韭菜厚鋪,自辰至酉,慢火蒸之,以銀簪插試,有黃色為度,乘熱搗三千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後以生薑湯下則行,以細茶湯下則止,能通能塞,故曰通元。治積聚,空心以薑湯服,瀉一二次即除,用粥補之;治瀉痢,飯後以茶湯服,即止。
又方,治一切痢。
黃連,枳殼,甘草(炙),烏梅(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忌魚豬生冷等物。
三味黃丸子,止諸痢。
黃連(八兩),枳殼,黃柏(各四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飲湯下。如裡急後重,枳殼湯下。
犀角丸,但是痢,服之無不瘥者。
犀角屑(取黑色紋理粗者),宣州黃連,苦參,金州黃柏(赤色緊薄者),川當歸(五味俱另搗取細末,各等分)
上和勻,空腹,爛煮糯米飲調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黏滑、油膩、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