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10)
卷二十二·下 (10)
1. 論痢後調理
寶鑑,云:且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若補養其脾胃氣足,自然能飲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設或喜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嘔逆噁心,則不拘此例,當權用橘皮枳朮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飲食調節無傷,則胃氣和平矣。
丹溪,云: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者,以白朮、陳皮等分煎服,和之則安。氣血俱虛神弱者,以參、朮、當歸、芍藥、茯苓,少加黃連服之,或錢氏白朮散。
白話文:
《寶鑑》記載,如果腹瀉痢疾停止後,脾胃虛弱,難以消化食物,不能一概用瀉下之藥。應該補益脾胃,讓脾胃氣充足,自然就能飲食,可服用錢氏方中的異功散。
假如因為飲食過量,損傷了脾胃,出現心腹脹滿、嘔吐噁心等症狀,就不能使用此方,應該服用橘皮枳朮丸,一服見效就不要再服。如果飲食調節得當,沒有損傷脾胃,那麼胃氣就會平順。
《丹溪》記載,痢疾後如果腸胃中殘留的糟粕沒有完全排出,或者飲食稍多,或者飢餓過度才吃飯,導致腹部疼痛,可以用白朮、陳皮等量煎服,服用後就能緩解疼痛。如果氣血都虛弱,精神萎靡,可以用人參、白朮、當歸、芍藥、茯苓,少量添加黃連服用,或者服用錢氏的白朮散。
2. 診法
脈經,曰: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又曰:腸澼筋攣,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而緊者死。
脈訣舉要,曰:澀則無血,厥寒為甚,尺微無陰,下痢逆冷。又曰:無積不痢,脈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細無害。
丹溪,云:下痢純血者,如塵腐色者,如屋漏者,大孔如竹筒者,唇如硃紅者,俱死。如魚腦者,身熱脈大者,俱半死半生。經所謂身涼脈細者生,身熱脈大者死,亦是大概言之,不可以途而論也。
白話文:
《脈經》中說,如果腸道流出膿血,脈象沉細而遲緩的病人會活,脈象洪大而數的,且身體發熱的病人則會死亡。書中還提到,如果腸道流出膿血並且筋脈拘攣,脈象小細而安靜的病人會活,脈象浮大而緊的病人則會死亡。
《脈訣舉要》則指出,如果脈象澀滯,表示體內沒有血液,而且寒厥症狀嚴重,尺脈微弱且無陰氣,就會出現下痢且腹部冰冷。書中也提到,沒有積食就不會出現下痢,脈象應該滑大,如果脈象浮弦而急促就會死亡,脈象沉細則無害。
丹溪先生認為,如果下痢純粹是血,或是像塵土、腐爛物一樣的顏色,或是像屋頂漏水一樣的樣子,或是肛門像竹筒一樣大,或是嘴唇像朱砂一樣紅,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死亡。如果下痢像魚腦一樣,且身體發熱、脈象大的,則半死半活。書中也指出,雖然《脈經》中提到身體涼、脈象細的病人會活,身體熱、脈象大的病人會死,但這只是大概的說法,不能一概而論。
3. 治痢疾初起方(蕩積行氣之劑)
治痢散,治痢疾初起之時,不論赤白皆效。
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松蘿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楂(炒,各十二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小兒減半。忌葷腥、麵食、煎炒、開氣發氣諸物。本方加川黃連四兩,尤效。
樸黃丸,治痢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白話文:
「治痢散」適用於痢疾初期,無論是赤痢或白痢都有效。藥方如下: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松蘿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楂(炒,各十二兩)。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小兒減半。忌食葷腥、麵食、煎炒以及開氣發氣的食物。此方若加入川黃連四兩,效果更佳。
「樸黃丸」適用於痢疾初期,伴隨腹部實痛,無法用手按壓的症狀,此乃宿食所致,宜用此方瀉下。
陳皮,厚朴(薑汁炒,各十二兩),大黃(酒蒸,一斤四兩),廣木香(四兩)
上為細末,荷葉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下。小兒一錢。
導氣湯,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此方行血調氣,深合經旨。
芍藥(二錢),當歸(一錢半),大黃,黃芩(各二錢),黃連,木香,檳榔(各七分)
白話文:
導氣湯
組成:
- 陳皮、厚朴(薑汁炒,各十二兩)
- 大黃(酒蒸,一斤四兩)
- 廣木香(四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以荷葉水泛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用法:
每次服用三錢,溫水送服。小兒每次服用一錢。
功效:
導氣湯主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腹瀉不止等症狀。此方行血調氣,符合經脈理論。
加減:
- 芍藥(二錢)
- 當歸(一錢半)
- 大黃(二錢)
- 黃芩(二錢)
- 黃連(七分)
- 木香(七分)
- 檳榔(七分)
注:
- 此方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需經中醫辨證論治後再決定。
- 以上藥材的用量單位為兩,一斤等於十六兩。
- 「裡急後重」指的是肛門有便意但排不出,或排便時肛門有灼熱感。
- 「日夜無度」指的是腹瀉頻繁,無時無刻不瀉。
- 「行血調氣」指的是行血化瘀,調和氣血。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如未止再服。一方有枳殼五分。河間芍藥湯多甘草、官桂二味。利勢不減,漸加大黃;窘迫甚者,加芒硝一錢;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一錢。
木香導氣湯,治痢疾初起腹痛,紅白相兼,裡急後重,發熱噤口,無問老幼,先與一服,甚效。
大黃(一錢半),黃連,芍藥(生用,各一錢二分),厚朴,檳榔,枳實(各一錢),當歸,茯苓,朴硝(各八分),木香(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煎成一劑,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去渣後溫熱服下,如果症狀未止,可以再服一劑。另一個方子裡加五分枳殼。河間芍藥湯中多加甘草和官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如果病情十分嚴重,可以加一錢芒硝;如果出現痞滿、氣機不流通的情況,可以加一錢枳實。
木香導氣湯用於治療痢疾初期,症狀為腹痛,大便紅白相兼,裡急後重,發熱口渴,不論老幼,先服用一劑,效果顯著。
方劑組成:大黃(一錢半),黃連,芍藥(生用,各一錢二分),厚朴,檳榔,枳實(各一錢),當歸,茯苓,朴硝(各八分),木香(五分)。
上銼,水二鍾煎七分,空心服。一方無枳實。
小便赤加滑石、木通。
加減導氣湯,治痢疾初起,不問赤白,以此導之。
白芍藥(二錢),大黃(三錢,煎熟入),黃連,厚朴(薑製),枳殼(麩炒,各一錢半),黃芩,木香,檳榔(各一錢),青皮(炒,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熱服。渣再煎,得利數行即愈。二帖後不愈,去檳榔、厚朴、枳殼、大黃,加白朮一錢半,白茯苓、陳皮各一錢;有血,加當歸一錢,桃仁十個,黃連減半;食少,加炒神麯。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兩杯水煎煮至七分,空腹服用。有一種配方沒有枳實。
小便發紅,就加入滑石和木通。
加減導氣湯用於治療痢疾初期,不論是紅痢還是白痢,都可以用它來導瀉。
白芍二錢,大黃三錢(先煎熟再加入),黃連、厚朴(用薑製)、枳殼(用麩炒,各一錢半),黃芩、木香、檳榔(各一錢),青皮(炒,五分)
將藥材切碎,加入生薑三片,水煎,飯前熱服。藥渣再煎,瀉下幾次後即可痊癒。服用兩帖後若未見效,就去除檳榔、厚朴、枳殼、大黃,加入白朮一錢半,白茯苓、陳皮各一錢;若有出血,就加入當歸一錢,桃仁十個,黃連減半;若食慾不佳,就加入炒神麴。
芍藥湯(河間),行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木香,檳榔,甘草(炙),官桂(各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
如痢不減,漸加大黃;窘迫甚者,加芒硝半兩。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半兩;如臟毒下血,加黃柏半兩。
寧胃散
白芍藥(炒,二錢),黃芩(炒),黃連(炒),木香,枳殼(炒,各一錢半),檳榔(一錢),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芍藥湯(河間)
功效: 行血調氣。
經典記載: 《經》書上說:小便帶膿血,知道氣血運行通暢了,血自然會止住。行血就能使大便裡的膿血自愈,調氣就能消除下墜感。
藥方組成:
- 芍藥(一兩)
- 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
- 大黃(三錢)
- 木香,檳榔,甘草(炙),官桂(各二錢)
用法用量:
- 上述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盞煎煮至一盞,飯後溫服。
- 如腹瀉未減,可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
- 如腹脹難忍,可加芒硝半兩。
- 如胸腹痞滿,氣機不宣,可加枳實半兩。
- 如臟腑毒氣下血,可加黃柏半兩。
寧胃散
藥方組成:
- 白芍藥(炒,二錢)
- 黃芩(炒)
- 黃連(炒)
- 木香
- 枳殼(炒,各一錢半)
- 檳榔(一錢)
- 甘草(炙,三分)
上銼,水煎服。若腹痛,加當歸一錢半,砂仁一錢,再加木香、芍藥各五分;若後重,加滑石炒一錢半,再加枳殼、檳榔各五分,生芍藥、條黃芩各五分;若痢已久而後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用條黃芩、升麻各一錢,以升提之;若白痢,加白朮、茯苓、炒滑石、陳皮各一錢;稍久胃虛,減芩、連、芍藥各七分,亦加上數味,惟去滑石、檳榔、枳殼,再加縮砂、炙乾姜各五分;初欲下之,再加大黃五錢;兼食積,加山楂、梔子、枳實各一錢;若紅痢,加當歸、川芎、桃仁各一錢半;稍久胃虛,減芩、連各五分,加當歸、川芎、熟地、阿膠、硃砂、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半。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腹痛: 加入當歸一錢半、砂仁一錢,再加入木香、芍藥各五分。
如果排便困難: 加入滑石粉炒過一錢半,再加入枳殼、檳榔各五分,生芍藥、條黃芩各五分。
如果痢疾已久,排便困難持續: 這是因為大腸下垂,所以去掉檳榔、枳殼,改用條黃芩、升麻各一錢,以提升腸道。
如果白色痢疾: 加入白朮、茯苓、炒滑石、陳皮各一錢。
如果病程稍久,出現胃虛: 減少黃芩、黃連、芍藥各七分,同時加入縮砂、炙乾薑各五分,其他藥材則去除滑石、檳榔、枳殼。
如果剛開始想瀉下: 再加入大黃五錢。
如果伴隨食積: 加入山楂、梔子、枳實各一錢。
如果紅色痢疾: 加入當歸、川芎、桃仁各一錢半。
如果病程稍久,出現胃虛: 減少黃芩、黃連各五分,加入當歸、川芎、熟地、阿膠、硃砂、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半。
若紅白相雜,加芎、歸、桃仁、陳皮、蒼朮各一錢半;若色赤黑相雜,此濕勝也,及小便赤澀少,加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五分,以分利之;若嘔吐食不下,加軟石膏一錢半,陳皮一錢,山梔五分,入生薑汁緩呷之,以瀉胃口之熱;有氣血虛而痢者,用四物湯加參、朮、陳皮、黃芩、阿膠之類以補之;有寒痢者,黃連、木香、酒炒芍藥、當歸、炒乾薑、砂仁、厚朴、肉桂之類。
白話文:
如果大便顏色紅白相雜,就要加入川芎、當歸、桃仁、陳皮、蒼朮各一錢半;如果大便顏色赤黑相雜,這是濕氣過盛,而且小便赤紅澀少,就要加入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子五分,用來利濕;如果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的情況,就要加入生石膏一錢半、陳皮一錢、山梔子五分,加入生薑汁慢慢服用,用來瀉去胃裡的熱氣;如果是有氣血虛弱導致的痢疾,就用四物湯加人參、蒼朮、陳皮、黃芩、阿膠等藥物來補益;如果是有寒性痢疾,就用黃連、木香、酒炒芍藥、當歸、炒乾薑、砂仁、厚朴、肉桂等藥物來治療。
寧胃解毒湯
白芍藥(一錢五分),黃連,枳殼(炒),茯苓(各一錢),青皮,檳榔(各七分),木香,澤瀉,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煎服。初感積滯,濕熱正熾,下之,加大黃、朴硝各一錢;血痢,加黃芩炒、川芎、當歸各六分;腹痛,加澤瀉、延胡索各八分;赤白兼下,加川芎、桃仁、滑石、炒當歸尾、陳皮、乾薑炒各五分;白痢久者胃虛,加白朮、黃耆、茯苓各一錢,去檳榔、枳殼、黃連;赤痢久弱,下後未愈,去苓、連,加當歸、白芍藥、炒白朮、熟地黃、川芎、阿膠珠各一錢;濕勝少水,少加木通、澤瀉、茯苓、炒山梔各五分,下後二便流利,惟後重不去,以升麻、川芎提之;痢人氣血兩虛,以八物湯養之;痢久滑泄,腹中已清,二便流利,加罌粟殼、訶子、阿膠,以止澀之。
白話文:
寧胃解毒湯由白芍藥、黃連、枳殼、茯苓、青皮、檳榔、木香、澤瀉、甘草等藥材組成,煎服。根據不同症狀,可加入大黃、朴硝、黃芩、川芎、當歸、澤瀉、延胡索、桃仁、滑石、炒當歸尾、陳皮、乾薑、白朮、黃耆、熟地黃、阿膠珠、木通、山梔、罌粟殼、訶子等藥材調整。此方主要用于治療胃腸積滯、濕熱、痢疾等病症。
易簡承氣湯
大黃(五錢),枳實(米泔潤,切,三錢),甘草(二錢)
上銼,先以大黃一半同二味煎服,又入一半,起去渣,溫服。氣虛者,大黃三錢,枳實二錢,甘草一錢。
調胃承氣湯
小承氣湯
大承氣湯
三方見大便燥結門。大承氣湯上銼,下詳解。
四味香連丸,治痢疾初發三五日內,不問赤白,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
白話文:
【易簡承氣湯】
- 大黃(五錢):用法是先煎一半,再加入剩下的一半與甘草、枳實一起煎煮,後去除藥渣飲用。
- 枳實(米泔潤,切,三錢):與大黃一同煎煮。
- 甘草(二錢):與大黃、枳實一同煎煮。
【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這三種湯方的詳細配方和用法,請參照「大便燥結門」部分。
【四味香連丸】:此藥丸適合治療剛發病三五日的痢疾,無論是紅色還是白色痢疾。每日服用兩次,如有積滯則會自行排出,若無積滯則自然停止症狀。
木香(二兩),檳榔(一兩),黃連(炒,十兩),大黃(酒煨,四兩)
上為細末,陳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一方,下痢色黑用大黃,色紫用地榆,色紅用黃芩,色淡用生薑,色白用肉桂,色黃用山楂,水瀉用粟殼,痛甚用木香、山梔,各煎湯送下,如神。
導氣丸
青木香,蘿蔔子,茴香,檳榔,黑牽牛(各四兩)
上為細末,薄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加減導氣丸,痢初發三五七日內,不問赤白紫紅,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止後勿服。
白話文:
木香兩錢,檳榔一錢,黃連炒過,十錢,大黃用酒煨過,四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陳年米酒糊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另一種方法,若是痢疾患者大便顏色發黑,可用大黃;顏色發紫,用地榆;顏色發紅,用黃芩;顏色淡白,用生薑;顏色發白,用肉桂;顏色發黃,用山楂;若是水瀉,用粟殼;疼痛難忍,用木香、山梔,各別煎湯服用,療效如神。
青木香、蘿蔔子、茴香、檳榔、黑牽牛,各四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稀粥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
痢疾初發的三五七天內,不論大便顏色如何,每日服用兩次,若有積食,自然會排泄出來,若無積食,自然會停止,一旦停止後就不要再服用。
黃連(生薑汁炒,炒厚朴硝水浸),白芍藥(半生半炒),黃芩(炒),大黃,木香,青皮,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為末,蜜少入,薑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下。
木香檳榔丸,治一切氣滯,並食積酒毒,下痢膿血,及米穀不化。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枳殼,廣朮(即莪朮),黃連,黃柏,大黃(各一兩),黑牽牛,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水下,加至以利為度。一方有當歸、黃芩各一兩。
白話文:
【黃連木香檳榔丸】
材料:生薑汁炒過的黃連、厚朴用硝水浸泡後的黃連、半生半炒的白芍藥、炒過的黃芩、大黃、木香、青皮、麩炒過的枳殼。
做法: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少量蜂蜜和黃薑汁調和,製成大小如桐子的大丸子。每次服用約40-50顆,用白開水送下。
此藥方名為「黃連木香檳榔丸」,主要針對所有因氣滯、食積、飲酒過量或消化不良引起的症狀,如腹瀉帶有膿血,或是食物難以消化等問題。
配方材料包括:木香、檳榔、青皮、陳皮、枳殼、廣朮(即莪朮)、黃連、黃柏、大黃(各一兩)、黑牽牛、香附(各二兩)。
做法: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適量的水調和,製成大小如桐子的大丸子。每次服用約50-60顆,用溫水送下,服用量可根據個人反應調整,直至達到通便效果為止。另有一種配方中包含當歸、黃芩各一兩。
木香枳殼丸,治痢疾裡急後重,兼開胸膈,進飲食,破滯氣,散內熱。
木香,檳榔,陳皮(去白),青皮,黃連,當歸,蓬朮(煨),枳殼(麩炒,各五錢),香附子,黃柏(各一兩半),黑牽牛(頭末,二兩)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元青丸,治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如可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此逐之。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腫腹脹,兼療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證。泄瀉勿服。
白話文:
[木香枳殼丸]
此方主治痢疾,症狀為裡急後重(腹痛欲便,便意頻頻卻難以排出),並兼有胸膈氣悶、飲食不進、腹中積滯、內熱等症狀。
藥方組成:
- 木香、檳榔、陳皮(去白)、青皮、黃連、當歸、蓬朮(煨)、枳殼(麩炒,各五錢)
- 香附子、黃柏(各一兩半)
- 黑牽牛(頭末,二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五至七十丸,用薑湯送服。
[元青丸]
此方主治下痢嚴重,症狀為頻繁腹痛難忍,久治不癒,各種藥物都無法止瀉。對於可下瀉者,可使用此方,以開通濕熱痞悶積滯,使氣血運行通暢。同時也可用於治療酒食積滯、脾胃虛弱、身體消瘦、腹脹水腫等症狀,亦可治療小兒驚癇、積熱乳癖等。
注意事項:泄瀉者忌服。
黃連,黃柏,大黃,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五錢),牽牛(四兩,取頭末二兩),青黛(一兩),輕粉(二錢)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以快利為度,後常服十五丸,數日後得食力。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後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後隨證止之。小兒丸如黍米大,退驚疳積熱,不須下者,常服十丸。(此藥峻利,非有實積者,不宜輕用,慎之)
白話文:
黃連、黃柏、大黃、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五錢)、牽牛(四兩,取頭末二兩)、青黛(一兩)、輕粉(二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小豆大小的水丸。第一次服用十丸,每次增加十丸,空腹、中午、睡前各服用一次,以快速通便為目標。之後每天服用十五丸,持續數日後就能恢復食慾。如果通便效果不佳,可以再次增加藥量,通便之後繼續服用,直到症狀消失為止。之後根據病情調整藥量。針對小兒,可以製成黍米大小的丸藥,用於退熱、治療驚厥和疳積,不需要通便的小孩也可以常服十丸。這藥性峻猛,只有積食嚴重的人才能服用,否則不可輕易使用,務必謹慎。
閘板丹,專治一切水瀉痢疾。
黃丹(水飛,三兩),乳香,沒藥(各三錢),杏仁(去皮尖,二十四粒),巴豆(去油膜,二十四個),黃蠟(二兩,淨)
上將四味研為極細末,先將黃蠟熔開,後將藥末同黃丹拌勻,入蠟內攪,冷成錠,油紙裹封,旋丸如桐子大。每服大人一丸,小兒半丸,其效如神。忌生冷油膩。水瀉,白湯下;紅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紅白相兼,甘草乾薑湯下。
白話文:
「閘板丹」專門治療各種水瀉和痢疾。將黃丹(經過水飛處理,三兩)、乳香、沒藥(各三錢)、杏仁(去皮尖,二十四粒)、巴豆(去油膜,二十四個)和黃蠟(二兩,淨)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先將黃蠟熔化,再將藥粉與黃丹混合拌勻,放入蠟中攪拌,冷卻後製成錠狀,用油紙包好,旋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成人每次服用一丸,小孩服用半丸,療效神奇。忌食生冷油膩的食物。水瀉時用白湯送服;紅痢時用甘草湯送服;白痢時用乾薑湯送服;紅白痢混合時用甘草乾薑湯送服。
通元二八丹,治痢疾,奇效如神。若腸風下血,可常服。
黃連(去毛,八兩),當歸,生地黃,白芍藥,烏梅肉(各五錢)
上為細末,以雄豬肚一個鹽醋洗淨,去穢氣,煮將熟取出,水控干,入藥在內,置甑中,上下用韭菜厚鋪,自辰至酉,慢火蒸之,以銀簪插試,有黃色為度,乘熱搗三千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後以生薑湯下則行,以細茶湯下則止,能通能塞,故曰通元。治積聚,空心以薑湯服,瀉一二次即除,用粥補之;治瀉痢,飯後以茶湯服,即止。
白話文:
通元[二八丹] 方劑說明:
主治: 痢疾,奇效如神。若腸風下血,可常服。
藥方:
黃連(去毛,八兩),當歸,生地黃,白芍藥,烏梅肉(各五錢)
製法: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
- 取雄豬肚一個,用鹽醋洗淨,去除異味,煮至將熟取出,瀝乾水分。
- 將藥粉放入豬肚中,置於蒸籠內,上下用韭菜厚厚鋪蓋。
- 從辰時(早上七點)至酉時(下午五點),以慢火蒸煮,用銀簪插入測試,當有黃色出現時,即可停止蒸煮。
- 趁熱將藥丸搗碎三千杵,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 治痢疾: 每服七十丸,飯後以生薑湯送服,可促進排泄;飯後以細茶湯送服,可止瀉。
- 治積聚: 空腹以薑湯送服,瀉一至二次即可消除,再用粥食調養。
- 治瀉痢: 飯後以茶湯送服,即可止瀉。
方名解釋:
此方具有通利和收斂雙重功效,可根據病情需要調整服藥方式,因此稱為「通元」。
又方,治一切痢。
黃連,枳殼,甘草(炙),烏梅(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忌魚豬生冷等物。
三味黃丸子,止諸痢。
黃連(八兩),枳殼,黃柏(各四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飲湯下。如裡急後重,枳殼湯下。
犀角丸,但是痢,服之無不瘥者。
犀角屑(取黑色紋理粗者),宣州黃連,苦參,金州黃柏(赤色緊薄者),川當歸(五味俱另搗取細末,各等分)
上和勻,空腹,爛煮糯米飲調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忌黏滑、油膩、生菜。
白話文:
又有一種方法可以治療各種痢疾。
黃連、枳殼、甘草(炙)、烏梅(各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清水煎煮,空腹服用。忌食魚、豬肉、生冷等食物。
三味黃丸子,可以止住各種痢疾。
黃連(八兩)、枳殼、黃柏(各四兩)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用湯水送服。如果出現裡急後重症狀,可用枳殼湯送服。
犀角丸,對於痢疾,服用後無不痊癒者。
犀角屑(取黑色紋理粗糙的部位)、宣州黃連、苦參、金州黃柏(赤色緊實薄的部位)、川當歸(五味俱另搗取細末,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混合均勻,空腹食用,用煮爛的糯米湯調和,每次服用方寸匕,每日服用兩次。忌食黏滑、油膩、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