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下 (9)

1. 論休息痢

準繩,云:休息痢多因兜住太早,積不盡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調理,以致時止時作,宜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木香半錢,吞駐車丸。只緣兜住積滯,遂成休息。再投去積,卻用兜劑。

李氏,曰:休息痢經年月不瘥,有過服涼藥,以致氣血虛者,八物湯加陳皮、阿膠、芩、連少許,或十全大補湯。脾胃虛者,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腎虛者,四神丸、赤石脂丸。有誤服澀藥,餘毒不散者,古芩術湯、神效丸、六神丸。有積者,通元二八丹。積消毒散,脾胃已和,氣血將復,然後用百中散以止之。若更澀早,則纏綿胃敗難救。

白話文:

【討論休息痢疾】

根據《準繩》的說法,休息痢疾多是由於初期治療過於急躁,導致體內的病積未能完全清除,或是患者在痢疾好轉後未能妥善調理身體,使得病情時好時壞。對於這種情況,建議服用四君子湯,並加入一錢的陳皮與半錢的木香,同時配合服用駐車丸。這都是因為初期治療時未能有效清除體內積滯,才導致後來的休息痢疾。在後續的治療中,應先清除體內積滯,再使用兜劑進行輔助。

李氏指出,休息痢疾如果長期未癒,可能是由於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體內氣血虛弱。對於這種情況,可以選擇八物湯,加入少量的陳皮、阿膠、黃芩、黃連,或者服用十全大補湯。若是脾胃虛弱,可考慮補中益氣湯或參苓白朮散。若是腎臟虛弱,則適合服用四神丸或赤石脂丸。如果患者是因為誤服收斂藥物,導致餘毒未能散出,可以考慮古芩術湯、神效丸或六神丸。若體內有積滯,則需服用通元二八丹,再配合積消毒散。等到脾胃調和,氣血逐漸恢復,再使用百中散來止痢。然而,如果過早使用收斂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纏綿不癒,甚至出現胃部功能衰竭,屆時就難以救治了。

2. 論勞痢

準繩,云:勞痢因痢久不愈,耗損精血,致腸胃空虛,變生他證,或五心發熱,如勞之狀,宜蕷蓮飲,赤多倍蓮肉,白多倍山藥。痢後調補,宜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半,即異攻散,或七珍散。惡甜者,生料平胃散加人參、茯苓各半錢。

李氏,曰:房勞傷精血成毒者,腎氣丸。虛勞挾痢者,香連豬肚丸。凡痢經下後痛墜不減,虛坐努責,及久不愈者,皆陰血虛也,胃風湯去桂,加熟地黃主之。

白話文:

【討論勞痢】

根據《準繩》所述,勞痢是因為長期痢疾未能痊癒,導致精血大量消耗,使腸胃變得虛弱,進而產生其他症狀,可能出現五心(兩手心、兩腳心與胸口)發熱的現象,類似勞疾的樣子。適合服用蕷蓮飲來治療,如果血痢較多,則應增加蓮肉的份量;若是白痢較多,則應增加山藥的用量。痢疾後的調理補養,適合使用四君子湯加上一錢半的陳皮,也就是所謂的異攻散,或者使用七珍散。對於甜食反感的人,可以使用生料平胃散,再加入半錢的人參和茯苓。

李氏指出,因性生活過度導致精血受損形成毒素的情況,適合用腎氣丸來治療。虛弱伴有痢疾的人,則推薦使用香連豬肚丸。一般來說,痢疾在經歷了多次排便後仍然疼痛不減,虛弱至無法控制排便,以及長期未能痊癒的情況,都是因為陰血虛弱所致,應使用胃風湯去掉桂枝,再加入熟地黃來主導治療。

3. 論諸病壞證久下膿血

準繩,云:諸病壞證久下膿血,或如死豬肝色,或五色雜下,頻出無禁,有類滯下,俗名刮腸,此乃臟腑俱虛,脾氣欲絕,故腸胃下脫,若投痢藥則誤矣,六柱飲去附子,加益智仁、白芍藥,或可冀其萬一。

白話文:

根據醫學典籍所述,各種疾病導致長時間排出膿血的情況,排出的血液可能呈現像死豬肝般的顏色,或者有多種顏色混雜,頻繁地排出無法控制,這種情況類似於嚴重的腹瀉,一般俗稱為「刮腸」。這其實是臟腑都處於虛弱狀態,脾氣幾乎耗盡,因此導致腸胃機能衰竭。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治療痢疾的藥物,就會造成誤治。應該使用六柱飲去掉附子成分,再加入益智仁和白芍藥,或許能有微小的機會改善病情。

4. 論痢後風

準繩,云:痢後風,因痢後下虛,不善調理,或多行,或房勞,或感外邪,致兩腳痿軟,若痛若痹,遂成風痢,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風湯,或多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仲、牛膝、杉木節、白芷、南星、萆薢煎湯熏洗。

丹溪,云:痢後風系血入臟腑,下未盡,復還經絡,不得行故也,松明節一兩,以乳香二錢炒焦存性,蒼朮、黃柏各一兩,紫葳一兩半,甘草半兩,桃仁去皮不去尖一兩,俱為末,每服三錢,生薑同杵細,水蕩起二三沸服。鄰人鮑子,年二十餘,因患血痢,用澀藥取效。後患痛風,號叫撼鄰里。予視之曰:此惡血入經絡證,血受濕熱,久為凝濁,所下未盡,留滯隧道,所以作痛。經久不治,恐成枯細。遂與四物湯,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甘草,煎生薑汁研潛行散,入少酒飲之數十帖,又與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痢後腳弱漸細小,用蒼朮二兩,白芍藥、龜板各二兩半,黃柏五錢,粥糊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煎湯送下。

李氏,曰:愈後余瘀當防,三白湯、六神丸、枳朮丸、太和羹選用。有手足腫者,有遍身歷節痛者,俱余瘀留滯經絡,不可純用風藥。鶴膝風,大防風湯、五積交加散,腳細者蒼龜丸。

白話文:

【討論痢疾後產生的風濕症】

根據古籍「準繩」的記載,所謂的痢疾後風濕,通常發生在痢疾後,因下痢導致體力虛弱,若未能妥善調養身體,例如過度活動、房事過勞、或是感染外來病毒,可能導致雙腿無力,伴隨疼痛或麻痹感,進而發展成風濕痢疾。治療上,可使用獨活寄生湯搭配虎骨四斤丸,或者大防風湯,亦可酌量添加三分之一的骨碎補一同研磨取汁,用酒沖服。此外,還可以使用杜仲、牛膝、杉木節、白芷、南星、萆薢煎煮的藥湯進行外洗。

丹溪先生表示,痢疾後的風濕是因為血液進入臟腑,但並未完全排出,再次循環至經絡,因而無法順利流動所致。可用松樹節一兩,加入乳香二錢炒至焦黃,保留藥效,再配以蒼朮、黃柏各一兩,紫葳一兩半,甘草半兩,以及不去尖的桃仁一兩,一同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與生薑一起搗碎,用水煮沸後服用。

有一個鄰居姓鮑的年輕人,年約二十多歲,曾患有血痢,用止瀉藥取得療效。然而,他後來卻遭受痛風之苦,痛苦呻吟聲驚動了周遭鄰居。我診斷後指出,這是血液進入經絡的病症,血液受到濕熱影響,久而久之變得濃稠,未能完全排出的血液殘留在體內,阻塞了通道,因此引發疼痛。若長時間不治療,恐會導致血管萎縮。我開立了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甘草,並混合少量酒服用數十帖。同時,我還建議他在委中穴處放血,排出約三合的黑色血液後,病情得以緩解。對於痢疾後腳部逐漸變細弱的情況,可使用蒼朮二兩,白芍藥、龜板各二兩半,黃柏五錢,製成丸狀,用粥糊粘合,搭配四物湯加上陳皮、甘草煎煮的藥湯一同服用。

李氏提到,在疾病痊癒後應預防殘留的瘀血,可選擇三白湯、六神丸、枳朮丸、太和羹等藥方。對於出現手腳腫脹,或是全身關節疼痛的情況,均是由於瘀血殘留在經絡中,不應單純使用祛風藥物。對於鶴膝風,則可考慮使用大防風湯、五積交加散,而對於腳部纖細的人,則可選擇蒼龜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