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下 (4)

1. 論太陰受濕傳腎為膿血痢

機要,云:有太陰受濕而為水泄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久則傳變而為膿血,脾經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痢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之所為也。

白話文:

在重要的醫療資料裡提到,有時候太陰脈因受到濕氣影響會導致水樣腹瀉,且大便不成形,身體感覺沉重並有些許脹滿感,對食物的口感與味道變得不敏銳。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可能會進一步轉變成為帶有膿血的大便。當脾臟的運作受到影響,濕氣傳導到腎臟,這種情況被稱為「賊邪」,因此病情較難以治癒。

然而,如果先是出現痢疾的症狀,然後纔是大便不成形的情況,這種情況被視為「微邪」,也就是較輕微的病態,因此比較容易康復。這些症狀和疾病,都是因為脾臟(在中醫裡被認為是主管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受到濕氣影響所導致的。

2. 東垣治痢大法

病機機要,云: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黏,以重劑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鶩溏為利,當溫之。又云:在外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兵法曰:避其銳至,擊其墮歸。此之謂也。

秘藏,云:假令傷寒飲食,䐜脹滿而傳飧泄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勝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腸鳴無力,不及拈衣,其脈弦細而弱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可。(按此分風寒濕熱表裡,溫補寒下等治,至為切當,學者尤宜熟玩。但其裡急後重腹痛之義未詳,再觀論於後)

白話文:

【東垣治痢大法】

《病機機要》指出:當病人感到肛門有下墜感(後重)時,應採取瀉下的治療方法;若腹部疼痛,則應採用調和的療法;身體沉重是因為濕氣過重,所以應排除濕氣;脈象弦緊,應對抗風邪。對於膿血稠厚粘稠的情況,應使用強烈的藥物來清除;如果病人感覺身體冰冷且自汗,應用劇烈的藥物來溫暖身體;當風邪侵入體內,應發汗排邪;如大便稀薄不成形,應使用溫熱的藥物。又說:病症在體表的,應促使其發散;病症在體內的,應使用瀉下的療法;病症在上部的,應使其催吐;病症在下部的,應使其徹底清除;身體表面發熱的,應從內部疏解;小便不暢的,應使用分利的方法。又提到:病情嚴重的,應進行調和;病情已去的,應助其恢復;病情到達頂點的,應使其停止。兵法中說:要避開敵人的銳氣,待其衰弱時才攻擊,這就是所謂的治病原則。

《祕藏》中說:假如因寒涼或飲食不節導致腹脹滿及食物未完全消化的瀉瀉,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消食導滯;若因濕熱之物引起膿血痢疾,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疏理體內;對於風邪下陷的情況,應提升體內正氣;濕氣過重的,應使用分利的療法;裏急的,應使用瀉下的療法;有下墜感的,應調理;腹部疼痛的,應調和;若出現嚴重的腹瀉、腸鳴、無力,連衣服都無法整理,脈象細弱的,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收斂;膿血稠厚粘稠,至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脈象洪大有力的,應使用寒涼的藥物來瀉下。

以上是根據風、寒、濕、熱等不同情況,以及表、裡的區別,採用溫補、寒下等治療方法,非常切合實際,學習者應深入理解。然而,對於「裏急」、「後重」、「腹痛」的具體含義尚未詳細解釋,我們將在後續討論中進一步探討。

3. 論痢先蕩積

丹溪,云:痢初得一二日間,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法。調胃承氣及大小承氣湯下後,看其氣病、血病而用藥,氣用參、術,血用四物。五日後不可下,脾胃氣虛故也。壯實者亦可下。(虞氏曰:此亦大概言之,氣血虛者難,一二日亦不可下,實者十餘日後亦有下之而安者)有男子五十餘下利,晝有積,淡紅色,夜無積,食自進。先吃小胃丹兩服,再與四十丸,次六十丸,去積,卻與斷下。(此惟實者宜之,虛者以芍藥湯、益元散、保和丸之類蕩積)

準繩,云:芍藥湯治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益元散治身發熱,下痢赤白,小便不利,蕩胃中積聚。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止,須吐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元青丸逐之;元珠利積丸亦可。《元珠》云:下痢赤白,腹滿脹痛裡急,上渴引飲,小水赤澀,此積滯也,宜泄其熱中,用清腸丸、導氣丸推其積滯,而利自止矣。凡治積聚之證,輕則溫而利之,清腸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車丸下之,下後勿便補之。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矣。丹溪治葉先生患滯下,後甚逼迫,正合承氣證。但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積白,此必平日食過飽而胃受傷,著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朮陳皮芍藥等補劑十餘帖,至三日後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豈免後患乎?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當下痢在初期的一兩天內,人體的元氣尚未虛弱,應該使用排蕩的方法來治療,這是一種「通因通用」的療法。在使用調胃承氣湯或是大小承氣湯下藥後,接下來要視病情是氣病還是血病來選擇藥物,如果是氣病就使用人參和白朮,如果是血病就使用四物湯。但是五天後就不能再用下藥的方法,因為此時脾胃氣已虛弱。對於體質壯實的人,五天後仍可考慮下藥。

有個五十多歲的男性病人,白天時有下痢的情況,且排出的是淡紅色的積物,到了夜晚就沒有下痢的情況,而且可以正常進食。首先讓他吃了兩次的小胃丹,然後再分三次分別給予四十丸、六十丸的藥量,將他體內的積物排出,之後再給他服用可以止瀉的藥物。但是這種方法只適合體質壯實的人,體質虛弱的人則應該使用芍藥湯、益元散或保和丸等藥物來排蕩體內的積物。

準繩先生提到,芍藥湯能治療下痢出血的情況,並且能調節體內的氣。經典中有說到,如果排尿時發現有膿血,這表示氣正在運行而血停止流動,只要讓血液流通,下痢的情況就會改善,而調節體內的氣也能消除下痢後的沉重感。益元散能治療身體發熱、下痢赤白、小便不順的情況,能排蕩胃中的積聚物。如果下痢的情況非常嚴重,頻繁的下痢讓人感到極大的痛苦,或者長期下痢無法痊癒,各種藥物都無法止住下痢,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吐法或下法來清除體內的濕熱和積滯,使氣液得以流通,可以使用元青丸來驅除體內的濕熱和積滯,元珠利積丸也是另一個選擇。

下痢出現赤白相間的情況,腹部有滿脹感,並且有裡急後重的情況,上渴引飲,小便呈現赤澀的狀態,這表示體內有積滯,應該使用清腸丸、導氣丸來排蕩體內的積滯,這樣下痢的情況自然就會停止。對於治療積聚的情況,輕微的可以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排蕩,如清腸丸;嚴重的則可以使用天真散、舟車丸來下藥,但是在下藥後不要立即補充營養。如果病人感覺到疲倦,並且自覺氣少、食慾不佳,這可能是虛證的表現,應該加入白朮、當歸等藥物來調理。如果病情更嚴重,則應該加入陳皮來補充體力,等到虛弱的情況得到改善,下痢的情況自然就會停止。

丹溪先生治療葉先生的下痢,他的病情非常嚴重,符合使用承氣湯的條件。但是從脈象來看,雖然他的形體看起來很壯實,但是面色黃白,這表示他平時可能吃得太多,導致胃部受到傷害。丹溪先生讓他忍受了兩三天的痛苦,然後讓他服用人參、白朮、陳皮、芍藥等補劑十多帖,等到第三天後,他的胃氣稍微恢復,再讓他服用兩帖承氣湯,病情纔得到改善。如果在胃氣未完全恢復之前就使用承氣湯,可能會導致後續的健康問題。

4. 論痢先調氣

,云:痢疾古名滯下,以氣滯成積,積成痢。治法當以順氣為先,須當開胃,故謂無飽死痢疾也。

準繩,云:凡痢初發,不問赤白,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及去而所下無多,既起而腹內復急,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吞感應丸,或蘇合香丸吞感應丸。

統旨,云:瀉濕熱,行滯氣,芩、連、木香、檳榔、枳殼之類不可無。

丹溪,云:古方用厚朴為行凝滯之氣,稍行即去之,枳殼雖少緩亦不宜久服,只用陳皮以和諸藥。古方多用粟殼治嗽與痢,但要先出病根,乃收功後藥也。

白話文:

【討論痢疾首先調整氣機】

戴氏指出:痢疾在古代被稱為滯下,是由於氣機阻滯形成積聚,積聚再發展成為痢疾。治療上,首要任務是順暢氣機,並需開胃,因此有說法認為,過飽會導致痢疾死亡。

在《準繩》中記載:痢疾初發時,無論是血痢還是白痢,患者都會感到腹部緊急,排便困難,頻繁地想上廁所,但每次排泄量不多,起身後腹部又再度緊急,這時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加上木香半錢,吞服感應丸,或者蘇合香丸搭配感應丸。

《統旨》提到:為了清除濕熱,疏通阻滯的氣機,黃芩、黃連、木香、檳榔、枳殼這些藥物都是必要的。

丹溪先生表示:古方中常用厚朴來疏通凝滯的氣機,但一旦氣機順暢就要停止使用。雖然枳殼的作用較緩和,但也不適合長期服用,只需用陳皮來調和各種藥物即可。古方中多使用粟殼來治療咳嗽和痢疾,但首要目標是要根除病因,這樣才能在後續的療程中取得效果。

5. 論赤痢

準繩,云:赤痢血色鮮紅,或如蛇蟲形,而間有血鮮者,此屬熱痢,宜藿香正氣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錢、粟米少許,下黃連丸,或黃連阿膠丸,茶梅丸。熱甚服上項藥未效,宜白頭翁湯。赤痢發熱者,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若血色暗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去愈頻者,當作冷痢,宜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果一錢、木香半錢。加減平胃散、青六丸治血痢佳,諸血痢不止,宜多用地榆。

易簡方,云:血痢當服胃風湯、膠艾湯之類。心經伏熱,下純血,色必鮮紅,用犀角生磨汁半鍾,硃砂飛研二錢,牛黃三分,人參末三錢,和丸如麻子大,燈心、龍眼肉煎湯下六七分。脾經受濕下血痢,用蒼朮地榆湯。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裡急後重,槐花丸,乾薑於火上燒黑,不令成灰,磁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治血痢神效。仲景云: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可以此治之。

丹溪,云:下血者宜涼血和血,當歸、桃仁、黃芩之類,或用朴硝。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有濕傷血,宜行濕清熱。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者,此為死血,用桃仁細研,及滑石行之。

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

白話文:

【討論赤痢的情況】

根據「準繩」一書所述,赤痢的症狀若呈現鮮紅色的血液,或是排出的糞便形狀像蛇蟲,且夾雜著新鮮的血塊,這屬於熱痢的範疇。治療方式應使用藿香正氣散,並加入三十粒黑豆;或者使用五苓散,再添加半錢的木香和少量的粟米,然後配合服用黃連丸,也可選擇黃連阿膠丸或茶梅丸。如果病情嚴重,上述藥物效果不佳時,則應使用白頭翁湯。若是赤痢伴有發熱現象,則可用敗毒散,再添加一撮陳倉米來煎煮。

若患者血色偏暗,像是淤血,服用涼性藥物後,反而使排泄次數增多,頻率更密,這種情況應視為冷痢,可用理中湯,或者四君子湯,再添加一錢的肉果和半錢的木香。此外,加減平胃散和青六丸對於血痢也有良好的療效,各種血痢若一直無法止住,可嘗試大量使用地榆。

「易簡方」一書提到,血痢應服用胃風湯、膠艾湯等。心臟部位潛藏的熱氣,會導致純血下瀉,且血色鮮紅,可用研磨成半鍾的犀角汁,加上二錢的硃砂,三分的牛黃,以及三錢的人參末,混合製成如芝麻大小的丸藥,用燈心和龍眼肉煎煮的湯水送服六七分。若脾臟受到濕氣影響而出現血痢,則應使用蒼朮地榆湯。血痢久久不止,但腹部無痛感,也無緊迫感,可用槐花丸。將乾薑在火上燒至黑色,但不要讓它成為灰燼,放入磁碗中待冷卻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和吞服,此法對血痢有奇效。張仲景指出,小腸若受寒,就會有下瀉伴隨血便的症狀,可依此法治療。

丹溪先生認為,出血的症狀應以涼血和血為主,例如使用當歸、桃仁、黃芩等藥材,或者使用朴硝。若是由風邪下陷所致,應採取提升提昇的方法,因為風邪會傷害肝臟,而肝臟主管血液。若是由濕氣傷害血液,應採用祛濕清熱的方式。若下墜感異常,且積聚中有紫黑色的血塊,並且疼痛劇烈,這可能是死血,可使用細研的桃仁,以及滑石進行治療。

對於長時間無法痊癒的血痢,通常屬於陰虛,應以四物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