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薛氏,曰:時毒,謂毒發於面鼻耳項也。裡實而不利者,下之;表實而不解者,散之;表裡俱實而不解者,解表攻裡;表裡俱解而不消者,和之;腫甚焮痛者,砭去惡血,更用消毒之劑;不作膿或不潰者,托之。饑年普患者,不宜用峻利,當審而治之。一男子頭面腫痛,服硝黃敗毒之劑愈甚。診之脈浮數,邪在表尚未解,用荊防敗毒散二劑,勢退大半,更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內經》云:身半以上腫,天之氣也;身半以下腫,地之氣也。乃邪客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此感四時不正之氣為患,與夫膏粱積熱之證不同。硝黃之劑,非大便秘實不可用。若不審其因,不辨其虛實表裡,概用攻之,必致有誤。常見饑饉之際,芻蕘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氣有損,邪氣從之為患,不可不察。一男子服表散藥愈熾,發熱便秘,診其脈沉實,此邪在裡也,以大黃湯下之,里證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湯,浮腫亦消,惟赤腫尚存,更以托裡藥潰之而愈。一老人冬月頭面耳項俱腫痛甚,便秘脈實,此表裡俱實病也,飲防風通聖散不應,遂砭患處,出黑血,仍投前藥即應,又以荊防敗毒散而瘳。蓋前藥不應者,毒血凝聚上部經絡,藥力難達故也。惡血既去,其藥自效。或拘用寒遠寒(遠,避忌之謂,用寒者,無犯司氣之寒,然攻裡則不遠寒),及年高畏用硝黃,而用托裡,與夫尋常消毒之劑,或不砭泄其毒,鮮不危矣。予嘗治邪在外者,用葛根牛蒡子湯、人參敗毒散,或普濟消毒飲子。邪在裡者,五利大黃湯、梔子仁湯。表裡俱不解者,防風通聖散。表裡俱解而腫不退者,犀角升麻湯。如腫甚者,砭患處出惡血,以泄其毒,或用通關散取嚏,以泄其毒,十日外自愈。若嚏出膿血即愈,欲其作膿者,用托裡消毒散。欲其收斂者,用托裡散,此法最為穩當。五七日咽喉腫閉,言語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不治。

丹溪,曰:蛤蟆瘟屬風熱,解毒丸下之。或防風通聖散加減用之,或用小柴胡加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煎服,外以側柏葉自然汁調蚯蚓糞敷之,或用丁香尖、附子尖、南星末醋調敷之,或五葉藤汁,或車前草汁,皆可敷。

白話文:

薛氏說:時毒,是指毒邪發作於面、鼻、耳、項等部位。內臟實熱而大便不通的,要瀉下通便;表邪實證而不解的,要疏散解表;表裡都實證而不解的,要同時解表和攻裡;表裡都已解表,但腫脹未消的,要調和氣血;腫脹嚴重疼痛的,要用針刺放出瘀血,再用消毒藥物;不化膿或不潰爛的,要用外敷藥物引導毒邪外出。在饑荒年代普遍發病的,不宜使用峻猛的瀉下藥,必須審慎地根據病情治療。曾有一男子頭面腫痛,服用硝石黃連敗毒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診脈發現脈象浮數,邪氣仍在體表未解,於是用荊防敗毒散兩劑,病情減輕大半,再用葛根牛蒡子湯四劑後痊癒。《內經》說:身體上半部腫脹是天之氣邪,身體下半部腫脹是地之氣邪;這是邪氣侵犯心肺,上攻頭面而致腫脹。這是感受四時不正之氣所致,與膏粱厚味積熱的證候不同。硝石黃連之劑,必須是大便祕結才能使用。如果不審察病因,不辨虛實表裡,一概用攻法,必定會出錯。常見饑饉之時,平民百姓多患此病,這是因為胃氣受損,邪氣乘虛而入所致,不可不注意。曾有一男子服用解表藥物後病情加重,發熱便秘,診脈發現脈象沉實,這是邪氣在裡面的證候,於是用大黃湯瀉下,裡證消除,再用葛根牛蒡子湯,浮腫也消退,只有紅腫尚存,再用托裡藥物使其潰爛而痊癒。曾有一位老人冬天頭面耳項都腫痛厲害,便秘,脈象實數,這是表裡俱實的病症,服用防風通聖散無效,於是針刺患處,放出黑血,再服用之前的藥物就見效了,又用荊防敗毒散而痊癒。之所以之前藥物無效,是因為毒血凝聚在上部經絡,藥力難以到達。瘀血去除後,藥物自然有效。或者拘泥於使用寒涼藥物(遠,指忌諱的意思,使用寒涼藥物,指不犯禁忌的寒涼藥物,但攻裡則不忌諱寒涼藥物),以及年高體弱不敢使用硝石黃連,而只用托裡藥物及普通的消毒藥物,或者不用針刺瀉毒,很少有不危急的。我曾經治療邪氣在外的,用葛根牛蒡子湯、人參敗毒散或普濟消毒飲子;邪氣在裡的,用五味瀉下大黃湯、梔子仁湯;表裡都不解的,用防風通聖散;表裡都解了但腫脹未退的,用犀角升麻湯。如果腫脹很厲害的,針刺患處放出瘀血,以泄其毒,或用通關散打噴嚏,以泄其毒,十天左右自然痊癒。如果噴嚏排出膿血就痊癒了,想要讓它化膿的,用托裡消毒散;想要讓它收斂的,用托裡散,這個方法最穩妥。如果五到七天咽喉腫塞,不能說話,頭面不腫,吃東西沒味道的,不予治療。

丹溪說:蛤蟆瘟屬於風熱證,用解毒丸瀉下。或者用防風通聖散加減使用,或者用小柴胡湯加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煎服,外用側柏葉鮮汁調和蚯蚓糞敷患處,或者用丁香尖、附子尖、南星末用醋調和敷患處,或者用五葉藤汁,或者用車前草汁,都可以外敷。